錢水華

【摘 要】新課程標準強化學科實踐,要求教師必須成為主動適應變革的教育實踐者。基于“素養導向、學科育人”理念,文章分別從關注文化內核,以“學生需求”為育人起點;強化內容聯結,以“多元整合”為行動策略;聯通真實世界,以“沉浸體驗”為重要抓手三個方面闡述學科實踐在學科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結,旨在讓學生從學科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獲得有效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學習品質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學科實踐 課內外聯結 教學創新
“學科育人價值”和“學科實踐活動”是認識新課標、實施新課標的重要抓手和支點。學科實踐活動是核心素養形成的路徑,要求學生在參與和經歷中進行學習,把認知與行動、理論與實踐、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有機融為一體。當今課改價值觀強調開發學生的核心素養,注重學生潛力發展和多樣性發展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學科實踐,實現“課堂內外”穿梭,即在學科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結。
一線教師需要改變傳統做法—聽錄音、默寫單詞、讀背課文等較籠統單一、平面設計,而要立體多維度精準設計實踐活動。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教材內容,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呈現一份“精雕細刻”的實踐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從教材入手,了解(know)書本知識—understand(理解)主題意義、語法結構—Do(能做),從而用于生活實踐中。
一、關注文化內核,以“學生需求”為育人起點
學校秉承“新學求真”的辦學理念、文化特質,堅持以兒童為中心、全面實施“兒童成長支持計劃”。“兒童立場:與兒童共成長”是學校追求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哲學。學校開設“兒童立場”理念下的“Super Voice”學科實踐活動,以培養“具有創造性和主體性的人”為目標,致力于每一冊教材內容學以致用,致力于讓每一個兒童快樂成長。
以“Super voice”為內核,進行活動頂層設計:成立智囊團隊,教導處教科室主任牽頭,下設英語教師團隊和學生發展中心,各年級英語組長負責活動具體開展。教師依托教材內容,重“五育”,巧妙設計,把教材內容、學科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結起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觀,讓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傳播文明,爭做一個有素養的小公民。(如圖1)
基于教材的課內活動主要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英語素養;基于教材的拓展活動注重拓展學生的英語知識與能力,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個性化需求,培育學生的潛能和特長,發展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選擇能力;研究型活動主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能力。基礎型的教學活動是拓展型、研究型活動的學習基礎,拓展型活動的開展是研究型活動的能力躍進。
二、強化內容聯結,以“多元整合”為行動策略
學習是為了什么?學生的最終夢想是什么?教師重視學生的現實經驗,對知識、經驗進行情境化設計,引導學生在學科實踐中形成創生意識;結合單元主題, 篩選資源,圍繞課程的育人目標,根據學生特點、師資力量、配套資源等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與單元主題相匹配的內容,設計活動目標,開展拓展型學科實踐活動。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設立了“職業教育”“我的夢想”單元內容。小學階段開展職業教育是個新話題,激發生涯規劃意識、豐富生涯規劃知識、引導生涯發展方向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道路。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5 What do they do?拉開職業的序幕,醫生、教師、作家和工人這些職業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學生都在各行各業中發現了令自己感動的人,并達成一個共識:每一種職業都能做出巨大的貢獻,每一種職業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一種職業都是神圣而光榮的。學習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8 Our Dreams時,學生談論自己的夢想職業,他們心中應該有目標,可能不是最終的,至少樹立起來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和家長一起調查并討論身邊人的職業,一起感悟生命、感恩生活、規劃生涯,知道“我是誰”“我到哪里去”“我該怎么做”,從而樹立服務社會、成就自我的理想信念。
例如,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5 What do they do?單元學科實踐活動設計如下:
(1)調查采訪:(Part 1 職業調查)親戚朋友的職業,問一問,可列表(陌生單詞:查字典或上網查)。第二天來校交流。
(2)尋找記錄:(Part 2 職業偶像 )例如鐘南山、張京、楊利偉等,記錄他們的事跡,深入了解他們的職業特點。
(3)思索追夢:(Part 3職業暢想 )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自己的職業夢想,寫一寫,說一說,可以展示在班級微信平臺或微博上。
(4)閱讀相關的繪本Doctor Duck、Dream、Mr Cat。
教師應明確要求,細化內容,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知識,學科實踐活動設計要求對照課時目標,按照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精準落到實處。
三、聯通真實世界,以“沉浸體驗”為重要抓手
英語學科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根本追求,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個體在與各種真實情境持續的社會性互動中,在不斷解決問題和創生意義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應全面考量兒童的發展需求,依據學科特點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特色化學科活動,將課本知識與真實世界建立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其直接獲得更多、更愉悅的學習體驗,全方位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師可以以“沉浸體驗”為依托,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參與英語微故事、閱讀屋、趣配音、英語角、課本劇表演等“Super Voice”系列活動,倡導學生自主體驗、實踐、參與、合作和交流,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學生化身“小外交官”,走進茶園,走進茶場,走進茶館,從種茶采茶到制茶,再到泡茶,探索尋訪,親身體驗, 用英語講述茶的歷史故事,吟誦茶的詩歌,介紹茶的制作,融合學科知識,沉浸式地了解茶文化,感悟茶的魅力,讓英語的“生活課堂”都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例如,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3 In the library中,教材上挑選的生活場景是圖書館,當學生捧上一本心愛讀物,沉浸其中時,是一大樂趣。看看在圖書館里發生了什么。文中,劉濤的喊叫、吃東西等不文明的行為與圖書館安靜的閱讀氛圍格格不入,三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建立是非觀。在圖書館里有什么注意事項呢?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周末去實地了解圖書館的活動。
又如,教學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6 Whose gloves時,教師以“疊出精彩”為主題,讓學生在家幫助媽媽折疊衣物,邊說單詞,并配上句型“Look!This is a shirt .Its? blue and orange.Its?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This shirt is my fathers . Its black.So big!”,也可以錄制視頻,在教室里播放,接著學生用句型“Whose shirt is it w?”提問,其他學生回答。這樣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學以致用,融合了新舊知識,清晰勾畫了本單元重難點,促使“學科實踐”反哺課堂教學。
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5 Public Signs和六年級下冊Unit 4 Road safety分別介紹了公共標志和馬路安全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商場、醫院、電影院等公共場合中找找公共標志,記一記,畫一畫,再開展設計文明標志活動;學一學,演一演“我當小交警”,學做交警的手勢,了解交警的工作日常;等等,在這些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責任意識。
總之,教師應該把核心素養的培養滲透到小學英語學習的每一項活動中,特別要圍繞豐厚“人文底蘊”素養、發掘“科學精神”內涵、提升“學會學習”的能力、落實“健康生活”理念、培養“責任擔當”意識、開發“實踐創新”潛能六個方面。學科實踐活動作為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多途徑探索,能夠打開師生的眼界,不拘泥于課堂40分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養成立體多面學習的習慣,是學生開啟英語學習的基礎和前提。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