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淼 張藝能
摘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質增效,本質上離不開“鄉村美”的內涵。文章以晉江市張林村微景觀改造項目為例,從設計實踐中探討如何用“美”編織鄉村微景觀。提出鄉村美學視域下微景觀改造方案的研究策略,以期為建設和美鄉村注入新活力,并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美麗鄉村;和美鄉村;鄉村微景觀;鄉村美學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2-0148-04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 文章標識碼:A
在現代化建設中,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石。不同時期對“美麗鄉村”的內涵有不同理解,其最終目標是解決好人與環境的問題。
1 鄉村美學的內涵
鄉村美學是人民對鄉村的審美傾向。與城市不同,鄉村具有自然之美、地域之美和質樸之美。鄉村遠離城市的喧囂,承載著人們對寧靜、質樸生活的向往。鄉村更是村民生存和精神的家園,是其代代傳承的根和魂。在不同階段,鄉村美的理念上側重點不同,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從關注鄉村主體的回歸逐漸轉變為構建美好的農村綜合體[1],都離不開“美”字。因此,如何將“美”融入鄉村建設中,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村民的審美能力,建設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 鄉村美學視域下微景觀改造存在的問題
構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升人居環境是關鍵。鄉村微景觀是人居環境提升的有效突破口,是鄉村文化的展示載體,是鄉村的多功能場所。建設鄉村微景觀工期短,能極大提升農民幸福感。
據實踐調研發現,閩南地區的許多村莊在實施微景觀改造項目時,村民的土地邊界意識強烈,導致土地爭議頻繁發生,造成項目落地困難。此外,村莊公共活動空間缺乏,導致鄰里關系不和諧。在部分鄉村微景觀建設較為豐富的村莊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村民委員會或施工單位為了迅速取得成效,對空間改造粗放,導致出現了大量雷同的景觀,缺乏細膩的美感和地方文化特色。同時,多數村民的景觀審美水平有待提高,對美學和經濟價值的意識相對薄弱。
在鄉村美學視域下,應當運用美學原理,結合村莊自身特色,打造具有文化性、美觀性、創新性、實用性和落地性的美景。通過應用鄉村美學,提升村民的綜合素養,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促進和美鄉村共建[2]。現以張林村微景觀改造的實踐項目為例,分析方案理念運用到景觀節點中改造的具體情況,探索微景觀改造方法,以期為鄉村建設提供參考。
3 晉江市張林村微景觀設計實踐
3.1項目概況
張林村隸屬福建省晉江市磁灶鎮,位于泉南15km處,周遭小山環繞,丘陵起伏,附近有磁灶窯址旅游景點。村莊總人口近萬人,是晉江市本地常住人口較多的村莊。經濟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等。
近年來,張林村以美麗鄉村為抓手,采用“微系列”營造方式,向村民借地造景,陸續建設多處微景觀,村莊整體人居環境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村莊微景觀設計手法粗放,其承載的文化內涵未被有效挖掘,景觀精致度有待提升。同時仍然存在一些臟、雜、亂的閑置空間,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活環境。該項目地塊位于距張林村村委會300m左右的村主干道旁,交通便利。地塊面積約160m2,場地內有4棵龍眼樹,以及一座從20世紀60年代留存至今的水渠。改造前場地雜草叢生,廢棄石塊亂堆砌,場地內圈養著雞鴨,每當村民從這里路過都能聞到陣陣惡臭,使長期居住在這附近的村民苦不堪言,場地改造前現狀(見圖1)。
3.2項目設計主題與構思
根據場地的實際情況,本方案保留了場地的水渠和龍眼樹。以“渠水長流,精神永存”為設計主題,將“水”字形態和“紅飄帶”黨建元素相融合,運用到景觀平面構圖設計。同時結合各主題節點,打造集文化宣傳與休憩功能于一體的舒適空間。在設計中,運用了閩南古厝剪影、特色老物件滴水獸、農耕水車、潺潺渠水、四季農耕勞動剪影等設計元素,這些元素貫穿整個設計,使得整個空間連貫、統一。以農耕水渠遺址為景觀視點中心,將設計元素如同敘事般展開,喚醒村民的農耕記憶。同時,設計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整體空間的流動感象征著張林村不斷進取的奮進精神,處處體現著鄉村美學(見圖2)。
4 項目特色與實施效果
本項目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提煉景觀設計元素,運用美學原理,例如,線條、形式、顏色、比例和紋理等,實現微景觀設計的平衡,增強景觀空間美感。將聲、光、形等藝術形式有機結合,為游覽者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此舉不僅提升了村民的審美能力和村莊的整體形象,同時讓村民重新認識自己的村莊,激發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認同[3]。微景觀項目成為鄰里間的聚集地,家門口的小公園,聯系干群關系、鄰里關系的紐帶,鄉村治理“村民說事、干部理事、黨員評事”的載體。通過打造精美的微景觀,這里成了一處“網紅打卡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覽,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提升了村民的家鄉自豪感。
4.1“渠水精神”景墻節點
“渠水精神”景墻節點位于微景觀地塊入口處,磚砌體景墻的外觀利用閩南清水紅磚貼面和紅色筒瓦漏窗奠定整體風格基調,搭配醒目的金色鋼構黨徽和紅色鋼構飄帶點景。作為景觀序列的開端,開門見山,使游覽者眼前一亮,不禁被流暢的線條和明亮的色調所吸引?!扒L流,精神永存”直入正題,傳遞正能量(見圖3)。
4.2北渠節點
北渠節點位于微景觀地塊中心處。北渠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曾用于連接東山水庫進行引水灌溉,系張林村農業發展歷程的時代印記,也是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發展變遷的歷史見證。為提升這一舊址的文化內涵,采用黃色鵝卵石鋪設成水流狀,貫穿整體空間,象征著歷史的長河、勞動人民和金色稻浪。鵝卵石鋪裝兩側則采用紅色與灰色的仿花崗巖PC磚材料,一是材料性價比高且環保,二是材料為本村自產。硬質鋪裝與墻面彩繪水紋相呼應,配上場地內音響播放的輕音樂,漫步于微景觀空間中,給人以舒適的感官享受。同時給予村民“水到渠成”的美好祝愿(見圖4)。
4.3農耕剪影墻節點
農耕剪影墻節點設計于場地現狀墻體上。墻體底部石砌體結構,中上部為磚砌體結構,整體面積較大,將場地三面環繞起來。改造前外觀破舊,視覺效果不佳。本設計采用輕裝飾的手法,將四季農耕勞作剪影安裝于原墻體上,與主題農耕文化交相呼應。原墻體未進行貼面或粉刷裝飾,不僅精簡了設計,控制了造價,也貫徹了“少即是多”的美學理念。此外,氟碳鋼材質的顏色與原紅磚墻體顏色和諧相融,減輕了視覺疲勞,同時也保留了鄉土特色,避免了鄉村景觀城市化。利用樹脂瓦裝飾墻面頂部,使整體墻面更加完整,提升美觀度,同時樹脂瓦材料方便安裝,大大減少了人工成本(見圖5)。
4.4水車節點
水車節點巧妙利用了墻體死角,設計了一個假窗和水車?!按巴狻笔且煌麩o垠的田園風光畫布,凝望窗外美景,近看精致草木,耳聽潺潺流水,不禁讓人思緒萬千、心曠神怡。而龍眼樹的枝干分叉口,恰好與水車節點形成了框景,使微空間以小見大,景觀層次豐富多變(見圖6)。
4.5古厝剪影節點
古厝剪影節點將閩南古厝燕尾脊、閩南紅磚等元素巧妙地融入了一面剪影墻的設計中。在龍眼樹下放置了石桌凳,為村民提供納涼話閑的場所。在細節處理上,使用當地傳統老物件滴水獸做屋檐的裝飾。此外,在墻上掛置蓑衣以及各種農產品,如水稻、花生、辣椒等,這些元素猶如畫龍點睛之筆,將該空間打造成溫馨愜意的農村后院(見圖7)。
4.6次入口節點
次入口節點位于微景觀入口放置刻有“奮進張林”字樣的景石,景石背后是一個古厝剪影造型的宣傳欄,用于村民委員會宣傳黨建文化。此處既是微景觀次入口,同時也是景觀序列的末端。村民可以在參觀完“渠水精神”景墻節點后抵達此處。在此背景下,宣傳欄的內容更易吸引村民注意,能使其仔細研讀,從而更好地發揮宣傳教育作用。此處一幅畫著藍天白云和賣四果湯阿婆的墻繪店招也格外引人注目。這家四果湯店鋪的老板是一位制作古早味四果湯的阿婆,這家小店歷史悠久,味道純正,許多張林村以外的人都會慕名而來。微景觀的改造提升了周圍環境整體美觀度,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村民陳舊的觀念。改造后的古早味四果湯彩繪墻,喚醒了村民兒時的記憶,增添了許多煙火氣(見圖8)。
4.7燈光設計
為滿足村民夜間生活的需求,同時考慮場地的實用功能,本項目將燈光設計作為重點改造的部分之一。利用燈帶、射燈、草坪燈等不同燈型,打造在夜間有多層次體驗感的景觀空間。投影儀將水紋狀和動態小魚的光影投射在地面上,虛實結合,增添了游園趣味(見圖9)。
5 結束語
鄉村美學視域下的微景觀,承載著鄉村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的作用,同時具備為大多數人帶來愉悅感受的能力[4]。在打造微景觀時,應遵循生態、環保、低碳原則,引入新技術、新材料以及新型表達方式,打造符合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的實用場景。精致的微景觀能充分發揮其設計價值和社會效能,能帶動全村的美學經濟[5]。有助于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的質量,為鄉村振興擦亮美麗“底色”。
參考文獻:
[1]張熙,楊冬江.從“鄉村美化”到“和美鄉村”——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內涵變化、建設路徑及價值探析[J].藝術設計研究,2023(03):69-74.
[2]玄穎.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策略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19):155-157.
[3]劉濤,美麗鄉村建設及規劃設計—評《新時代美麗鄉村與人居環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5):130+166.
[4]鞏蘊斐.淺析地域文化下地方高校設計教育的改革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7(02):115-117.
[5]沈晨陽,李嘉華,楊瑜.鄉村美學視域下羌族村寨振興思考——以北川縣玉皇山村規劃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04):74-76.
基金項目: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科技類)(JAT191683)。
作者簡介:陳淼淼(1990—),女,漢族,福建南平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景觀規劃設計、鄉村景觀改造;
張藝能(1984—),男,漢族,福建安溪人,本科,園林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園林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