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峰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明文規定中國境內出土的文物屬于國家所有,這就意味著出土文物不得進入市場買賣流通,以出土為主的高古陶瓷也就無法進入正常的藝術品市場流通,因此市面上古陶瓷交易主要集中于明代至民國的瓷器。俗話說:盛世古董,亂世黃金。我們有幸生逢安定和平、高速發展的太平盛世,古玩作為濃縮財富、保值增值的優質投資品而深受大眾青睞,其中以瓷器為最盛。令人遺憾的是,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炒作古玩熱潮引發瘋狂造假,于是鑒定真偽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鑒定方法五花八門,然大道至簡,文章試著從觀察生活、聯系生活的角度,漫談瓷器使用痕跡鑒定。
關鍵詞:古玩瓷器;使用痕跡;觀察;思考;鑒定新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28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資訊日趨豐富,通信和交通方便快捷,加上各地古玩市場漸趨活躍,為人們從事收藏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以20世紀90年代中國成立收藏家協會為標志,古玩藝術品收藏熱悄然興起,并顯示出前所未有的高漲勢頭,巔峰時期號稱收藏大軍超億人。如此龐大的規模,注定市場極其火爆,藝術品價格迅速被炒高,在瘋狂的擊鼓傳花中,不斷刷新成交紀錄的藝術品價格博得了大眾的觀注。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在佳士得倫敦拍賣會上拍出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一舉轟動了全世界,助推國內古陶瓷藝術品交易進入高潮。五花八門的撿漏故事聽得令人心潮澎湃,結果是撿了半天卻撿來一屋子的仿品。因為與市場同步發展的還有仿品生產,全國各地瓷器作坊開足馬力大量仿制,一時間市場上仿品泛濫,許多買家在對古陶瓷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收購了大量仿品。瓷器鑒定是個大工程,要把原料、生產工藝、燒造工藝、造型、畫工、窯口等都學一遍,三個月都未必講得完,但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是所探討的瓷器是老的。如果是仿品的話,那么進一步探討是毫無意義的。因此,鑒定第一關,判斷瓷器的新老是最為重要的。熱釋光、碳十四和氣泡之類的就不說了,其實化繁為簡,當人冷靜下來,回顧現實生活中的點滴經驗,單從使用痕跡的角度上就可以否定許多仿品。
1 少聽多看多思,保持良好心態
如果所有行業要評出一個“故事大王”,那么古玩行業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這得益于古玩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時代劇烈變遷,什么祖傳寶貝、拆老宅發現的、墓里剛剛出來的等,說法要多離奇就有多離奇,主要表達意思就是東西絕對沒錯,價格超級實惠,而且剛好讓買家碰上了。在商家巧舌如簧的鼓動之下,買家會自然聯想到成百上千倍的利潤空間,加上旁邊有人選貨買貨,特別是商家還會暗示和引導大量所謂的判斷依據時,通常情況下,許多人會害怕讓“漏”給跑了,往往毫不猶豫地買下。敦不知,東西可能是仿的,故事可能是編的,旁邊的人可能是托,所謂的判斷依據就是做出來給你看的,只有自己掏出去的錢才是真的。
因此,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建議把撿漏的想法拋到九霄云外,那是一種貪念,很容易在利益的誘惑下放松了警惕或倉促做決定造成判斷出現偏差;其次,不論商家講什么,都當耳邊風,古玩與其他商品不同,不需要太多的介紹,看得懂的買,看不懂的就學,如果是聽介紹買東西那不如不買;最后,多看多思考,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把生活中的經驗用上,好好體會器物本身帶給我們的信息。如此一來,從客觀的感觀出發,像福爾摩斯斷案一樣,學會從蛛絲馬跡上得到我們想要的信息。
2 瓷器日常使用分類及簡介
日常使用中,瓷器從用途上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實用器、陳設器和賞玩器。實用器屬于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物,制作較為粗糙,主要是餐具類和廚房用具,如碗、盤、碟、壺等;陳設器指的是裝飾生活環境的器物,普遍制作精美、工藝精良,常見的多為壺、瓶、花盆、樽等;賞玩器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隨身佩戴和把玩的器物,小巧精致,工藝精湛,如鼻煙壺、香爐、文房用具等。
從用途上分析,其實瓷器從古至今并無太多變化,其中許多瓷器類型在我們生活中是再熟悉不過的,誰家沒有碗、盤、杯、碟之類的瓷器?然而,正因為太熟悉了,反而熟視無睹,不再像欣賞藝術品一樣捧在手心上端詳,所謂的使用痕跡其實就在自己家中的那些再普通不過的瓷器上面。
3 瓷器使用痕跡漫談
3.1 實用器的判斷思路
實用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使用過程中因使用率高,磕磕碰碰在所難免,有沖線、雞爪紋、飛皮甚至缺個角都是正常的,老瓷實用器除了官窯、定燒瓷、民窯精品外,大多制作還是比較粗糙的,使用痕跡判斷時直接運用平時的使用經驗即可。
3.1.1 清雍正款粉彩花卉紋碗(圖1)
圖1中的粉彩碗,乍一看挺新,那怎么看待它呢?碗,自古以來就是用來盛放食物吃飯用的,使用經驗無非是:內壁和碗底容易與所盛之物頻繁碰撞,使用后洗凈晾干留待下次使用。至于洗碗,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了,臟的地方主要是碗內壁、碗底和口沿,這些都是洗碗時要重點搓洗的地方,因此也是可能磨損最厲害的地方。
有了上面的思考,那么判斷起來就簡單了:一個長期盛放物品的實用器,如果是個傳世的老瓷器,那么在數百年的傳承過程中肯定被使用過無數次,勢必在口沿、碗內壁和碗底留下較為明顯的痕跡,而且痕跡會有不同形式,比如污漬、磨損、沖線、脫彩等形式(圖2)。如果發現整只碗完好無損,或碗底、內壁磨損,口沿、外壁完好,或外部磨損嚴重,碗內完好,那么從使用經驗上判斷都是與現實使用情況不相符的,可判斷為仿品,直接放下走人。
3.1.2 五彩瑞獸紋瓜棱執壺(圖3)
茶壺,對于中國人而言,那再熟悉不過了。針對圖3的茶壺,稍作思考就能知道一把長期使用的茶壺易受損及沾染污漬的地方:頻繁提放的蓋紐,頻繁開合的壺蓋與壺口沿,導流且易與其他器物碰撞的壺嘴,長期手握、摩擦的壺把以及凸出壺身表面的堆塑類、釉上彩繪類等。分析后,直接找找相應位置就可以(圖4),使用痕跡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就兩字—豐富!若遇到完美無瑕或通體瑕疵或瑕疵不科學的,那離仿品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3.2 陳設器的判斷思路
陳設器是用來裝飾環境的精美器物,主要是通過擺放來提升空間美感和增加觀賞性。帽筒、壁瓶、花觚之類的器型隨著時代的變遷已較少使用了,但家家戶戶或多或少還是會裝飾一些花瓶、花盆、雕塑之類的裝飾品,也時常要打理清潔,因此從大方向來看,均是陳設美化環境所用,擺放、使用及保養等并無多大區別。陳設器不像實用器那么常用,因此在面對一個陳設器時,要明白它是做什么用的,怎么擺放的,如果是自己在使用和保養時會怎么做。這里需要一點點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器物曾經的主人或維護保養的人,再重新審視器物,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明永樂青花人物紋扁壺是一件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明代瓷器(圖5),面對這樣一件傳承了600年的陳設觀賞性瓷器,而且一直由皇家珍藏,有很好的存放環境且由專人打理,那和它會有使用痕跡嗎?
稍作邏輯推理可知:①在古代能用上精美陳設器的人非富即貴,保潔之類的工作均有專人做。②如此高級別的瓷器,一定是擺放在非常重要的會客場所。③來訪者同樣非富即貴,拜會之余品茗賞瓷也是常事。那么擺放瓷的主人會怎么做呢?除了將其擺放于安全位置外,聯系起主客尊貴的身份、重要的會客場所、精美的陳設器物,如果賞瓷之際看到潔白的釉面上有灰塵那真是大煞風景!因此,最重要的一點無非是保持潔凈,每天用雞毛撣除塵、定期拿起來擦拭一番是極為正常的。這些操作短時間內對瓷器可能沒什么影響,但如果持續了幾百年,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會留下痕跡(圖6)。
同理類推,大凡陳設器都具備前面推理的情況,區別的是年代的遠近所造成擦拭保養次數的多寡不同,年代久遠者擦拭次數多則釉面磨損處更深、更廣、更明顯,年份淺的器物則相應痕跡會少些、淺些,但絕對不會沒有,判斷時應想想如果自己打理會擦拭哪些地方,跟著自己的直覺和經驗去觀察對應位置的痕跡,有創傷、磨損、脫彩等多樣化的痕跡才可能是老的,完全看不到的基本上就是新瓷了。
3.3 賞玩器的判斷思路
賞玩器,從一個“玩”字可知,器物必是主人喜愛之物,常隨身攜帶或置于案頭觀賞把玩,器物也必然帶有相應的痕跡,只是不同的器物需我們替它的原主人想想是用來做什么的,怎么用,用的時候會有什么痕跡。
以清粉彩兒童燈彩紋鼻煙壺(圖7)為例。鼻煙壺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攜帶。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煙壺。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送禮饋贈、身份象征等作用,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們的隨身之物,小巧精致、宜于把玩。
像這一類隨身把玩之物,只要是真正使用的肯定是會留下痕跡,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手機,也算是當前最常見的賞玩物了,要么放包里,要么隨身攜帶,時不時還得拿起來看看。這樣用個三五年,當你拿起手機細心觀察一下外觀,十有八九是劃痕、磨損之類的痕跡多如牛毛。同理,鼻煙壺也是隨身且頻繁使用之物,蓋子開合、器身與衣物長時間摩擦、在哪吸食就擱哪,因此口沿、壺體和底足都會有相應的痕跡留存(圖8)。反之,隨身賞玩之物,逢完美無瑕者,當慎之又慎!
4 使用痕跡的辨識
做舊工藝中,仿造使用痕跡是仿造者必修的一門功課,工藝上也在與時俱進,仿造者對老瓷器的了解甚至比很多人都深刻,哪里該有什么、該怎么樣都一清二楚,只在于做得像不像、到不到位罷了,因此千萬不要看到瓷器有使用痕跡就認為是對的。人為做舊最大的困難在于仿品是講究規模和效率的,批量生產且需在短時間內就得投入市場低價走量,完成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這樣資金才能回籠進入下一周期的生產。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去做舊,直接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提升,而且能否仿到位還是未知數;后續標價一高便不好賣,庫存積壓只會導致生產停滯和最后的虧本甩賣,一來不利于可持續生產,二來還可能遭受虧損,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虧本買賣是沒人做的。因此,人為做舊永遠無法面面俱到,無非是通過刷、打、刮、磨等方式在短時間內做出大量的使用痕跡,但做出來的痕跡是不自然的,主要特征有:使用痕跡布局不科學不到位,釉面創傷方向一致或完全雜亂無章,創傷深淺一致,創傷形態單一,彩料磨損沒有深淺和自然過渡等。總而言之,就是形式單一、沒有層次。老瓷器的使用痕跡是長時間的使用所帶來的自然的外在表現形式,創傷呈現多樣式、多層次存在,初學者可多看一些老普瓷器,多看、多學、多思考,建立起綜合判斷的習慣性思維。鑒定方面要注意的是,在一件瓷器上重點不是找對的地方,而是找不對的地方,只要不對則意味著是贗品。
通篇分析是針對真正用于日常使用的老瓷器而言,古人們長年累月的使用在瓷器表面打上了無法復制的“密碼”,如果連這些“密碼”都不看或看不懂,那就意味著仍是門外漢,更遑論學習斷代、定窯口之類更復雜更高深的鑒定知識了。但也別小瞧了使用痕跡定新老這一小小門檻,市場上不少人都倒在這一門檻上,買東西既要路份高,又要品相好,還要價格便宜,動不動就撿到天大的“漏”,實際上撿到的都是現代仿品。其但凡在使用痕跡上多長點心眼,多用自己的常識和經驗進行判斷,也可有效地避免上當。當然,“真精新”的老瓷器是有的,比如庫存瓷器、出土陪葬品和窯址貨等,但擁有這類高端藏品的賣家不會將其直接投放到大眾市場中低價賣掉,多是送到各大拍賣行或私下與高端藏家直接交易,因此在市面上流通的概率極低。退一萬步講,即使運氣爆棚遇上了,沒有使用痕跡也就不能用文章中的這種判斷思路,需通過其他方面的信息來綜合判斷。無論如何,在看不到使用痕跡的時候,請先持謹慎態度,如無把握還是眼看手勿動,小心駛得萬年船總是不會錯的。至于市場上流通的明、清、民國的瓷器大多是傳世使用的,或多或少都留存使用痕跡,而人在瓷器上的使用方法和生活習慣數百年來并無太大變化,因此我們要學會并習慣于運用自身的生活經驗與之對話,從而獲取正確的信息做出準確的判斷。相信只要用心品味生活、觀察生活,鑒定瓷器時多換位思考、細心比對,將順利跨過使用痕跡定新老的門檻,進入豐富多彩的瓷器鑒定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