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教融合為新時代學校體育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對于體教融合的內涵解釋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同時,在《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 "的落實中,相較于中小學,高等院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通過文獻檢索、邏輯辨析探討了體教融合的內涵解釋,并在此基礎上以高校體育課程為主體,分析了高校體育課程現實困境,針對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考核方式、評價體系做出了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與辦法,以期對構建良好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提高學生體質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教融合;高校;體育課;課程改革
Research o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ng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ZHAO Zi Yu
(Jiangnan University,Jiangsu Wuxi,214122)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points th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in the new era, bu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nnotations of sports-education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inions,\" compared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their own particularities. This articl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s of sports-education integration. Based on this, focusing on university sports courses, it analyzes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faced by university sports courses. Discussions are made regarding course design, course objective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proposing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method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building a good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Curriculum reform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意見》[1]。《意見》聚焦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圍繞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體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對新時代我國教育和體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和頂層設計,對于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與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2]。在體教融合的落實推進中,高等院校作為學校教育的最后一環,高校體育課程是實現體教融合的重要陣地。如何高質量切實推進體教融合在高校體育課程的落實是探討體教融合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1. 體教融合的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來,體教雙方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體教配合、體教結合、體教融合3個發展階段[3]。在體教配合階段,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號,體育與教育部門的主要目標是共同實現提高國民體質目標。體教結合階段著眼于提高體育競技水平,以期發揮競技體育的引領作用,在這一階段,誕生了諸如:普通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等政策性產物。這兩個階段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學生體制下滑的問題,還存在諸如:青少年近視、肥胖;運動員文化素養不高等問題。這兩個階段的改革效果不盡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一是改革的對象存在局限性,僅針對部分學生,寄希望于榜樣的作用;二是對于體教雙方的根本認知仍是處于分離狀態,沒有從同一個出發點出發,改革仍局限在體育或是教育的原有體系中,是在體育中搞教育,在教育中練體育,涇渭分明,沒有實現互通,是兩個系統內部的自我改革。因此,在體教融合中,應打破固有認知,協調、融合體教雙方,尋求現實落腳點。
在體教融合的“體”與“教”雙方的邊界界定、內涵解釋上,一部分學者認為應當解釋成“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通過整合兩大部門的優質資源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來實現青少年健康發展[4];一部分學者認為指的是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或者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而實際還包含體育學科、教育學科[5];還有認為體教融合應是更大范圍,還涉及其他黨政部門、學校、運動隊、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家庭和個人[6]。從根本的認知上,不論是體育還是教育、體育部門或是教育部門,甚至乃至各大系統,社會層面,體教融合的共識基礎都是“一元論”。體育與教育的作用都是全面育人,從這個層面出發,如何育人成為了體教融合的終極問題。
在學校育人體系中,文化課程的種類、目標、教學進度、方法等經過多年的打磨,往往具有一套成熟的體系,而體育技能的獲取,在體教結合階段,奧運爭光計劃的成功,也為此打下了堅實基礎。然而二者的成功經驗一者是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取得的,一者是在運動員長訓機制下取得的,二者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二者的平衡可能導致所謂“文不成、武不就”的尷尬結果。在高考以及就業的大前提下,學校想要復刻運動隊的經驗成為了謬論。同時,文化課程或是知識學習與體育運動技能的學習的基本原理不同,前者主要靠的是記憶與理解,而后者主要靠不斷的正確練習。從生理角度而言,知識的獲取主要器官是大腦在發揮作用,而運動技能的獲取還有肌肉、神經的參與;從運用的角度而言,文化知識的運用是基于已學知識的理解與創新,而運動技能的運用是基于長久練習所形成的條件反射。故而,體教融合絕不是簡單地增加體育運動,而是體育與文化教育的雙重改革,真正要解決的是如何在兩套不同知識系統中平衡地獲取相應的知識。
《意見》中也指出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以及“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原則,針對學校體育、體育賽事、體校、社會組織、政府工作等方面進行了指導。故而,體教融合不僅僅是簡單地增加鍛煉時間,應是對體育與教育的重新認識與職權界定,在尊重相應規律的前提下,形成體育與教育和諧并存的全面育人體系。
2. 高校公體課程問題與成因分析
高校公體課程最為高等教育中體育教育的重要一環,有著舉足輕重的基礎地位。而在實際教學中,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一是“脆皮大學生”的網絡用語凸顯出普遍大學生體質一般,體能較差;二是遍地開花的健身場館強調了廣大人群對于強健體魄的迫切需求,而通過大學體育教育并不能滿足相關需求。導致這種結果背后的原因是課程設置、實施、反饋等各個教學過程的疏漏與缺失 "。
2.1 高校體育課程設置
高校體育課程在不同院校一般設置兩年學年或是三年學年的教學時長,每學期一周一節課,2學時。相較于高中小學政策普遍要求保證一周三到五節體育課程的設置,盡管大學體育課程一節長達一個半小時,兩個學時,但整體而言,學生在學校的體育課程平次是呈現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的情況,從小學每天一節體育課,到高中每周三到五節不等,再到大學每周兩節。而學生的身體素質卻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發育的成熟而愈發強健,所需要的身體活動也應增加,而這與體育課程的設置完全相反。同時,一個半小時的體育課程時間,學生是否有足夠體能能夠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當然,不能將體育課程完全當做滿足學生身體活動的場景,在進入高校前,諸如:課間操、晨跑、大課間等也成為滿足學生身體活動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進入高校后,類似的措施如:晨跑打卡、體育俱樂部等形式也一應俱全,但突出的特點是除晨跑打卡外并不具備強制性的措施。除此之外,部分院校對于已有措施的執行力度也有疏漏,存在形式主義的問題。故而,大學校園體育氛圍相交于高中小學更加凸顯自主性,缺乏強制必要性,而這也是學生們所受到的體育教育中欠缺的部分。
2.2 高校體育課程目標
對于體育課程的教學,絕大部分院校對于體育課程的定位不甚清晰,而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是學術界爭論的話題之一。一是對體育教學中運動量的考慮,如王崗等認為試著擺脫“健康”目標的束縛,高舉“強壯”的新旗幟,制訂具體可操作的方法使青少年體質增強[7];二是對體育教學內容是體育技能還是運動健康,如“系統地傳習運動技術”[8]與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習慣和能力”[9]之間的沖突,在實踐中主要體現為教學內容的設置、時間分配、教學手段的使用等。趙剛等指出體育課程的目標應是多層次、多維度的綜合體系[10]。在高校教育中,對于體育課程目標的設立一是應當符合本校辦學特色,突出本校辦學特點;二是應當符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三是應當充分發揮本校教學資源。總體而言,現有的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身體活動需求,不能滿足社會對于大學生體質的要求,存在以偏概全,過于偏向體能或是運動技能的情況。實際上,在運動競技中,身體素質是運動技能的基礎,運動技能是身體素質的展現,二者是統一的,不能分開,只有一定的身體素質才能完成相應的運動技術。
2.3 高校體育課程考核方式
體育課程的考核方式也是課程設置的重要一環。現今高校的主要體育考核方式,一是根據學生體質監測(簡稱體側)衍生出的跑、跳等測試項目或是直接將體測結果作為考評成績;二是針對不同專項,如:足籃排三大球等,采用技術考評的方式。根據體側評分標準,學生在校內通過體育課程教育,參與體育鍛煉,身體素質應逐年提升,而現實卻是大部分學生體質逐年下降。學生體育技能的學習中,課堂練習往往成為學生掌握一項技術的主要練習時間,最終期末的考評方式往往不具備實戰意義,只能說學生掌握了某項運動技能,能玩、能打,趕鴨子上架,卻不具備自我提升,以及較高水平競技的能力,如:乒乓球項目考試技評為正手發球,正、反手對打,班內比賽等,但學生通過考試后并不具備上臺參加較高水平的比賽,如:校間交流等。固然,從學生達標畢業的角度考慮,體育課程考核項目、標準的設立較難會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興趣,同時,提高了掛科幾率,但從長遠的方向上,一定難度的考核也是激發學生練習動力,能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掌握程度。
2.4 高校體育課程質量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體系是反映課程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一個好的評價體系應該綜合考量各個方面,及時反饋,發現薄弱環節。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常用的有:1)學生滿意度調查;2)同行評議;3)專家或第三方調研等方式。不論采用何種方式,評價體系應是衡量課程是否保質保量完成既定教學目標。除此之外,評價體系評分后更重要的是進行如何改進。部分高校存在評價體系混亂,缺乏評價體系,評后不改以及評價體系過于片面等問題。對于高校體育課程而言,評價體系應衡量該課程的設置、定位、內容、考核方式是否合理,執教的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學生課業的掌握程度以及滿意程度。在執行的過程中,部分高校并不審查課程設置情況,直接審查教師,最后導致教師承受相應懲罰的情況;以及僅僅關注學生滿意度,并不在意學生體質情況,或是對學生體質狀況過于在意,而忽視滿意度的情況;同時,比較普遍的是學生在進行評教時混亂打分或不打分的情況。以上種種都會導致評價體系失效,無法客觀分析教學質量,將上述失效的評價結果用于教學整改中,結果也是災難性的,不僅無法改善教學質量,更會導致老師在教學時“唯分數”、“唯結果”,只追求評教分數結果,而忽視了教學本身。尤其是部分高校將評教結果納入考評體系后,更令人深思。
3. 高校公體課程改革意見
3.1 優化課程設置
學校體育的教學目標一般可以概括成三部分內容:一是增強學生體質,保證身心健康;二是掌握運動技能,學習運動知識;三是激發學生興趣,培養運動習慣。為達成教學目標,高校一般通過開設體育課程、開展體育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運動。
首先,體育相關部門必須明確并尊重人體自然規律,通過每周一次體育課來達成提高學生體質、培養運動技能和興趣是不現實的,具體做法上可以打破每周一節體育課程的課程頻次,或利用體育賽事、活動、社團等方式額外補助學生體育活動。同時,學校體育相關部門應以教研組為單位,充分做好課前相關準備工作,教學內容的選擇、對應的教學方法等等。課后做好相應的總結整理工作,形成教學反饋機制,并利用老帶新、優幫劣、示范課、模塊化教學、專家指導等方式幫助授課體育老師保證教學質量,而不是散兵游勇,對教師放養。
其次,對于體育課程授課內容,不少學校對體育課程專門設置了理論部分,即坐在教室里上課,主要普及運動常識以及專業知識。理論課程很好的對實踐課程起到了補充作用,然而,理論課程部分授課次數一般較少或沒有。高校可以參考體校運動課程中將理論與實踐對半開的做法,更好地發揮理論課程打基礎的作用,理論指導實踐。二者的分開也使得實踐課程更能專注于實踐,事半功倍。同時,還應注意體育課程教授內容的連貫性與知識體系的建立,經隨機訪談后發現,大部分大一新生缺乏基礎的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不具備成體系的體育相關知識架構,這也為教學帶來了阻力。
此外,對學生,在課前或是學期初,摸底身體素質,考察運動技能掌握情況也是尤為重要。我國高校基本都開設了類似保健班等專門針對特殊情況學生的體育課程,部分學生為了評獎、保研、分數等目的存在隱瞞病史的情況,提前摸底有助于排查該類學生,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因為隱瞞病情,參與高強度運動后突發疾病乃至猝死的案例屢見不鮮,學校應警鐘長鳴。同時,學校還可以根據學生身體與技能掌握情況,對學生進行分類,開設對應不同情況學生的課程,既能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學生也能得到針對性教學取得更大的收獲與進步,從而對體育的興趣也愈發濃厚。這也有助于在校內構筑運動人才選拔機制,豐富我國競技后備人才儲備。
3.2 營造校園體育氛圍
學生體質的提升、技能的練習、興趣的培養光靠體育課程是不夠的,應是各院校因地制宜,以體育課程為核心,通過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構成多維度的“全過程”體育氛圍。
首先,學校應充分重視學生身心健康,保證充足的體育鍛煉時間、空間。在空間上,興建、開放運動場管或因地制宜,通過部門組織、興趣小組、個人參與等多種方式結合,吸引學生走上運動場地。在時間上,可以借鑒“清華模式”,每天固定時段強制或引導學生進行運動,也可以通過政策、活動引導,如:給予學分或物質獎勵,打卡計次等手段。同時,體育運動不是死板教條,學校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多種運動方式,而不是將思維禁錮在跑、跳等傳統表現形式上,應鼓勵學生善用生活環境,花式開展運動,應將運動場地拓寬到全校范圍,爭取做到處處有運動,時時有汗水。
其次,應充分認識體育課程與不同體育活動的分工著重,形成有計劃、多層次的體育活動氛圍。學校應形成以體育課程為核心主導,豐富體育活動。學校應切實保證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通過體育課程,學生能夠學習、基本學會、熟練掌握并能自我提升相關運動技能。體育活動的開展應與授課內容保持高度相關,使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長,通過不斷展現自我、發現自我、增強自信,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調動主觀能動性。同時,學校應有計劃開展體育活動,爭取做到 “人人有好、班班有隊、周周有賽”,形成學生個人、班級、學院、學校各級校園體育賽事活動,且應按照時間均勻分布,時刻保持校園運動氛圍濃郁。
此外,學校還應注重寒暑假期時間的應用。強健的體魄遵循用進廢退的基本法則,一兩個月的休息無鍛煉、飲食無節制足夠將一個學期乃至一年的體育鍛煉成果葬送。學校應通過居家打卡、線上比賽、網絡媒體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在假期主動進行運動,還可以以開學測驗摸底的形式,督促學生進行運動,幫助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同時,與家長取得良好溝通,建立家校聯系,活用家長的力量,也有助于保持、減緩學生體質的下滑,只有這樣在學校提高、在家保持,必能一定程度遏制體質下滑的現象。
3.3 建立科學評價標準
如何評判體育課程教學質量好壞是體教融合落實到地的關鍵性問題。什么人來評?以什么標準來評?學校在體育課程進行質量評價時,應對學生、教師、教師團隊或是教研室、管理部門分別進行考核并互相印證。對學生,調查對課程的滿意度,以及其對課程的意見,并與學生上課表現進行比對,防止學生胡亂填寫的狀況;對老師,在現有課程體系下,衡量教師工作量和工作態度,多方聽取意見,綜合考量;對教研室或教師團隊,應對課程設置的合理性進行審核,并對教材編寫、選擇,教學目標的設立,教學手段的選用,以及課后總結、教研活動的開展進行考量,做到上下呼應,層層落實;對管理部門,評價是否能夠保證體育課程、活動正常進行,以及服務教師、學生群體的滿意度。總而言之,學校應以課程為中心,圍繞課程,樹立“整體性”思維,以教學團隊建設為抓手,切實保障體育課程高質量進行。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在體教融合進程中有著關鍵的作用,高校體育課程有著獨特的地位與使命。高校應通過優化課程設置、營造校園體育氛圍、建立科學評價標準等措施來推進深化體育育人工作,更好地發揮高校體育育人功能,加速校園體育工作高質量發展。同時,體教融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意見》的落實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高校體育高質量發展不僅僅需要課程改革,青少年賽事、校外培訓、政策保障等等方向仍需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EB/OL].(2020-09-21)[2021-01-21].http://www.gov.cn/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2] 王登峰.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與學校體育的改革方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34(10):1-4.
[3] 王登峰.體教融合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J].體育科學,2020,40(10):3-7.
[4] 劉波,郭振,王松,等.體教融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訴求、困境與探索[J].體育學刊,2020,27(6):12-19.
[5] 劉海元,詹恩燕.對貫徹落實《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思考[J].體育學刊,2020,27(6):1-11.
[6] 鐘秉樞.問題與展望: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34(10):5-12.
[7] 王崗,李卓嘉,雷學會.學校體育的目標:“健康”乎?“強壯”乎?[J].體育學刊,2016,23(03):9-15.
[8] 張洪潭.學校體育教學目標之研究(下)[J].體育科研,1995(1):29-32.
[9] 陳琦.學校體育的根本目標[J].體育學刊,2003,10(6):14-16.
[10] 趙剛,李陽.新中國學校體育目標體系的演進理路與反思——基于“教學”與“課程”的雙向視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5):11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