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的提出為各科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是課程思政實施的主戰場,教師是主力軍。課程思政是在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下,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并同向同行。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更是國家教育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導向。“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們要抓住小學階段學生思想品德培養的關鍵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體現,更是積極探尋體育運動項目與品德教育內在的契合點,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滲透思想政治建設。
關鍵詞:課程思政" 小學體育教學" 德育" 教育改革
Mor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in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unde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JING Meng
Anningbao Primary School, Lanzhou,Gansu Province,730020 China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rought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teachers in various subjects. The classes are the main areas for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he teachers are the protagonist.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full process, and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education patt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combined with various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develop themselv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students, and it is also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guidance for n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should start from childhood, which can cultiv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primary school. We shoul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is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we actively explore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sports and moral educ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fully tap into moral education factors an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Educational reform
課堂教學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A1]"習近總書記還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小學體育與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應充分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體育教學中,逐步滲透思政內容,用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影響學生,將體育與德育深度巧妙的融合,潛移默化學生的品德。優秀的思想品德與體育實踐相滲透融合,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以及思政素質,增強德育教育,完善學生的道德意識結構。
1"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中德育的滲透現狀
2022年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這三個方面之間相互影響,缺一不可。其中“體育品德”為體育與健康教學的內在要求,貫穿在體育教學中的全過程,與“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同向同行。體育品德包含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品格三個維度[3],指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對維護社會規范、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積極作用[4]。體育品德的培養有利于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
目前,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中德育的滲透現狀包括。
1.1 個別教師對在體育課中德育的滲透認識不足
德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起著導向和靈魂的作用。當前有個別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的最終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繼而削弱了體育和德育間的聯系,忽視了體育鍛煉對于德育的作用。有些體育教師不注重言傳身教,在未嚴格要求自身道德修養的同時,無形中在課堂中降低了對學生道德的要求,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基礎教育小學階段是孩子接受正規教育的階段,而品德在孩子們的成長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良好品德的培養能夠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其道德判斷及決策能力,擁有好的行為習慣及良好的社交等。所以體育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及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充分認識到德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課堂中德育效果。
1.2 教學方式方法單一
1.2.1偏向理論教育,德育滲透缺乏趣味性
在當前的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我們對于德育的滲透已經有了初步的探索,其主要方向為德育教育的理論化。因為長年受形式主義和認知主義思維的影響,認為德育是一種單獨的、孤立存在的教育,可以脫離實踐,脫離學生的人際交往及社會生活,甚至有些教師不注重對德育滲透方式方法的創新,課堂上過多的強調了既定的道德規范知識,偏向一味的理論說教,缺乏實際教育,脫離社會實踐,枯燥無味,從而導致學生對體育教學內容及身體運動的趣味性降低,很難參與到體育教學過程中,從而使德育教育效果很難實現,不利于學生對德育的全面認識,體育思政開展效果不佳。
1.2.2體育課堂中關于德育方面的溝通交流互動少
在日常的體育理論、實踐課中,教師會根據所要教授的理論內容以及鍛煉的內容和學生進行交流。其導入、熱身、基本、結束部分教師多從學生的運動興趣以及實際情況著手,在運動中盡可能的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課堂中關于德育方面的互動較少,尤其是在學生獨立判斷方面,不是去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的思維、行為,而是約束、制約及防范學生,使得這樣的德育在向學生信息的傳遞上屬于單向傳遞,學生產生的內在需求較低,其動力系統是外在的,內在主動性偏低。加之在體育實踐課中,學生很難將體育鍛煉與育人的道德知識相聯系,使其在個人的道德能力提升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
1.2.3不注重挖掘體育中的德育元素,滲透內容單調
在體育教學中,個別教師不注重充分挖掘德育元素,有的脫離教學目標及內容,甚至一些教師僅是將德育喊的很響亮,但確實機械的、空洞的、膚淺的得傳遞德育理念。教育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你要教育學生成什么樣的人,你自己要首先成為那樣的人”。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承擔學生學習、增強體能、升學、組織訓練隊等責任,實際的工作中因為需要還會承擔學校中的一些其他實物,加之個別教師為了評職稱會耗費大量精力時間,導致在體育課堂中的時間、心力會降低。課堂中,德育通常包括愛國主義、規則意識、團結合作、集體主義、拼搏、自信、法治意識等方面,而這些司空見慣的滲透內容不易引起學生的重視、興趣,使得德育滲透單調枯燥,缺乏針對性及有效性。從而導致德育滲透工作開展不完善,課程思政實施沒有達到要求。
1.3設置的體育品德教學目標的不明確,不夠“具體化”。
目前,小學體育與健康的教學設定存在著不合理、表述不規范以及不明確的問題。而體育品德作為教學目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表述時存在著夸大、模糊、不實、不具有測量性等問題。而教學目標的不可操作性等問題會導致教學任務及效果大打折扣,教師也無法按照教學目標去衡量和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從而呈現一節失敗的課堂。例如在水平二《障礙跑》中,對于體育品德的表述如下:培養學生勇敢、團結合作的意志品質。而在教學設計中并沒有哪一部分的內容體現出了勇敢這一品質,存在子虛烏有的嫌疑,與此同時,由于學生的年齡階段、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及自身需求等存在差異,而這里關于體育品德的制定并沒有結合水平目標及學生特點,相對來說不夠具體化,在設置的過程中,教師要將體育品德與學生所處的水平目標及學生特點相結合[6]。
1.4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滲透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新課程改革下的思想政治課,使得小學體育教學的評價標準也在不斷完善,更是對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素質作為教育的“靈魂”,是教育戰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明確的方向性問題,也學校在教學中所必須遵守的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但個別學校并沒有深刻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德育評價體系,從而導致教師在進行自我教學評價時往往會忽略德育的因素,降低德育滲透效果的評價,不能真實全面的反應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進而不同程度的限制了教學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學生個人道德認知水平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小學體育教學德育滲透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1.5家庭教育中的“德育”觀念淡薄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孩子獲得教育的第一個課堂。教育部等十三部門發布《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文件中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教育以及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積極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以及質量的不斷提高,家長的思維意識固定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及物質等方面,尤其注重語數英主科成績,在體育課上只要孩子不磕不碰就萬事大吉,甚至有個別家長認為自己孩子上體育課太累而幫助孩子向老師請病假,對于孩子在德育方面的表現以及思維意識上所給予的關注度極低,導致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斷層。綜上所述,家庭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孩子的思想政治建設。
2"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德育滲透的建議
2.1提高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做到知行合一
體育思政要真正落實到位,則需要體育教師不斷提高課程思政意識。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到自身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到價值觀還未形成的小學生,他們年齡小,模仿能力強,有著極強的向師性,所以教師要樹立良好的形象,為學生樹立好榜樣,讓自己從強制性德育教育向民主性、自主性、積極性德育教育轉變,真正讓知行合一的概念充分落實。例如:體育課上,教師也需要完成一定的運動量,完成規范、標準、優美的動作師范,清晰地口令、極強的管理能力和應變能力,通過自身的魅力感染學生,提高學生對體育的熱情及自身的責任感等;在學校時及時關注學生之間的不和諧情況,積極協調處理;在上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在上課鈴聲響時就站好隊伍,一旦教師自己沒有做到所定的課堂規則,那勢必會降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教師需要提前到操場候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關心、關愛學生,時刻關注學生的身體情況,面對相互打架的情況教師要詢問緣由讓其換位思考、禮貌交流,面對跑步及訓練喊累的同學教師要及時采用各種方式方法加油鼓勵,教師要身體力行,讓體育和品德實現同步教育[7]。
2.2 優化教學方式方法及策略,使“體育品德”恰當化
2.2.1豐富德育滲透方式方法,避免一味理論說教
在日常的課堂中,教師要轉變觀念,創新教法,避免簡單直接的滲透,找準體德的融合點。教師根據上課的內容、目的及要求可以設計多種游戲,豐富學生游戲,在游戲中強化德育滲透;與此同時,利用體育課堂中的偶發事件等做好對學生相關德育的滲透;通過外出郊游、外出比賽等群體性活動做好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游戲中,教師設計好游戲方法、規則,在組織學生體驗游戲的過程中,強調學生要自覺遵守游戲規則;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時刻點評小組的紀律,及時表揚小組成員之間的團結友愛;在組織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公平公正,對學生積極正面鼓勵,對不遵守游戲的學生可以根據情況適時地采用禁賽的方式,讓學生明白好的課堂的紀律是離不開每個同學的努力。與此同時可以利用國防、體育明星等事跡,激發責任感、愛國情懷及民族大義。例如:日本侵華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政府不顧地球生態執意將福島核污水排進大海,中國女排、中國女足,蘇炳添、武大靖......
2.2.2加強體育課堂中關于德育方面的溝通交流互動
在體育課堂中,體育品德是教師設置單元及課時必不可少的目標之一,而教師要想真正的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課堂中,就必須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需要切實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思想水平,與學生亦師亦友,拉進與學生的關系,在此種狀態下,教師自身所體現道德修養和傳授的知識及育人的道理等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而德育的提高也會加深學生對體育的深層次認識以及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德育的提高與體育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教師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以及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相應的德育滲透,選擇恰當的德育內容,這樣更具有針對性、有效性。例如: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幼兒園跨入小學,需要教師在柔性帶入、細語的情況下加強學生規則意識,通過游戲增加團結合作意識,打破陌生感,建立友好聯系,且在步入小學初期,體育課上多從隊列隊形、常規、廣播操等入手,以體育游戲為主要形式,在這里可以讓學生輕松愉悅的慢慢掌握規則,培養學生團結、互幫互助等品質;六年級的學生面對升學擇校壓力,為避免學生出現大的心理壓力,教師應該通過多種形式的體育運動加大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借助體育項目,讓學生通過鍛煉等緩解學生緊張情緒。
2.2.3注重挖掘體育教學中的德育元素
在體育教學中貫徹落實德育,需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將德育本身的要求與體育項目及運動中的德育元素有機且自然的結合起來。在小學體育課堂中充分融入德育,需要合理結合教材,根據教學及訓練內容、目標等切實的加入德育元素。體德融合,需要以體育教學、項目為主線,挖掘適宜的德育資源,創設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情境,讓學生在無形中不斷提高品德政治修養。例如:在烈日、寒風中適當進行身體訓練,磨練學生的意志,讓學生明白勞動者的不易;運動項目中適時地加入奧運健兒為國爭光精彩片段,通過榜樣的力量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及民族自豪感;在比賽、游戲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尊重對手,友誼第一的競賽精神;在百米、長跑中,讓學生感悟“分秒必爭”的競爭意識;在接力跑中,通過相互配合讓學生體驗團結力量;通過體育偶發事件教育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個別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推搡同學等現象,教師要及時妥善處理違紀行為、認真觀察分析學生的行為、加強溝通、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提高課的練習密度和強度等措施,讓學生明白遵守紀律、令行禁止、團結等的重要性......
2.3明確體育品德的教學目標,不斷使體育品德具體化
教學目標的設置是實施 、完成教學的前提,教學目標指導著教學任務。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仔細研讀2022年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設置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時絕不能籠統含糊夸大,要具體明確,根據教學任務制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并結合學情設置合理的教學計劃,豐富教學形式,所以在設置體育品德時要“具體化。”
以水平二《肩肘倒立》的教學為例。根據2022年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體育品德的三方面: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品格,對水平二體育品德要達到的素養表現作出刻畫:“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堅韌的意志品質;按照規則有序的進行體育活動和游戲;在體育活動中體現互學互評,互幫互助”。這個教學目標相對來說不夠具體明確,可操作性不強,在制定目標時應該結合水平目標再細化、具體化。《肩肘倒立》的教學可分為“后倒、壓臂、穩撐、立直”四個動作技術環節,即:身體前傾,快速后倒;雙臂壓墊,翻臀舉腿;撐腰夾肘;挺髖立腰繃腳尖。那教師設置教學目標時,可以將體育品德方面的目標具體表述為:在“身體前傾,快速后倒”中培養學生按照規則進行體育活動;在“雙臂壓墊,翻臀舉腿”中學會互幫互助;在“撐腰夾肘”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在挺髖立腰繃腳尖中樹立超越自我、突破可能的自信心。
2.4健全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滲透教學評價體系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要使德育滲透常態化,需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評價體系。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體育健康知識、增強學生體質,同時還要拓展學生的體育道德測評,特別是對學生的人格特征的測評,例如:毅力、禮貌、謙虛、上進、團結、互助、勇敢等優良品質。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已經在體育品德這一教學目標上對不同水平段的學生做了相應的要求,那在對學生的考核中,應該將品德納入評價體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避免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僅用體育測試的成績作為最終評價,要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終極評價和發展評價相結合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聚焦學生的品行,關注學生的道德,端正學生的態度,進一步優化體德融合,健全德育滲透教學評價體系。
同時,在小學體育課中,一定要清晰明確的體育品德目標。一旦體育品德設置出現不明確等現象,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在體育課堂中發揮不出應有的成效。結合體育與健康新課標及學生實際情況,體育品德可以劃分為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品格三個維度,而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個人道德觀,包括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育品德可以和個人道德觀相聯系,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評價體系,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健康的意志品質和優良的意識形態。
2.5家庭體育活動中加強德育建設,促進家校社聯系機制
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搭建多元化育人為抓手。家長要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堅持言傳身教,大力弘揚家庭教育美德,發揮潛移默化的道德啟蒙作用。家庭體育中家長要科學的設計體育活動,校、社要精準化對家庭的教育指導服務,深化創新親子活動,豐富家庭運動項目,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有條件的情況下陪伴孩子一同運動, 通過親自運動、觀看體育運動比賽、親自郊游等活動,充分挖掘家長資源,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通過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暢通家、校、社溝通渠道,共同構建德育教育網絡,建立溝通銜接機制及試點推行機制,相關社會組織共同參與聯動協調機制,主動協同學校及社會思想品德教育,搭建家、校、社共育橋梁,形成育人合力,加強學生德育的連續性,促進學生德育進一步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教學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已經成為必然的需求,體育教師要充分的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課前制定明確的德育目標,豐富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通過創設多種情境和新穎的設計,在體育課中不斷靈活加強德育的教育及溝通交流,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不斷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覺悟,將體育與品德相結合,注重德育元素的挖掘,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分層施教,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學校要逐步健全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滲透教學評價體系,加強家校社聯合機制,滿足全面提升新時代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要求,成才的同時成人,切實促進體育課程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讓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A2]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2]習牛帆,李一冉.“大思政課”視域下“師生四同”育人模式的內涵闡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4(2):68-71.
[3]蔣杰,薛景云,孫亮亮,等.新時代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學校體育課程的內涵、困境及優化路徑[J].遼寧體育科技,2024,46(1):123-12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工程實施綱要》[EB/OL][A3]".(2017-12-06)[2022-06-08.]http://ww
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017.
[5]鄭華銀.立德樹人理念下初中體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經驗[J].學苑教育,2023(36):82-84.
[6]張平.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品德培育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2023(22):26-27.
[7]錢旭威.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體育大單元教學探究[N]. 科學導報,2024-01-19(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