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運用文獻資料等方法對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提升問題及路徑進行探究。研究認為: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具有多角度的課程育人意識、多廣度的教育技術理念、多維度的課程內容整合能力三方面內涵特征。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還存在課程思政意識失之偏頗,體育課程思政理念缺乏;學校重視不足,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責任淡??;培訓機制不完善,體育教師思政素養不足等問題。研究建議體育教師及時轉變自身教育觀念,強化體育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理念;教育部門要構建全方位教師培訓體系;學校要構建完善的評價機制,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
關鍵詞:新時代;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路徑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Young Teache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BAI Huifeng
(Luoy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Henan Province, "471822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and paths of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The research believes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has thre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multi-angle curriculum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multi-bread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cept and multi-dimensional curriculum content integration ability. 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E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education concept and strengthen the idea that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s should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schools should build a 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PE teachers.
Key Words:New er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Path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高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主要陣營,必須要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要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17年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進一步明確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指導思想、具體目標和內容重點,并制定實施方案。
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必須要在實際的教學之中開展課程思政,全方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立德樹人”教育要求下,體育教師既 是學生在校期間參與體育學習的引路人和領導者,也是學生高尚思想品質塑造的工程師。因此,體育教師是高校對學生實施思政教育的主要支撐,也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堅實力量。因此,以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問題入手,提出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策略。對于提升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高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創新高校體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和內容,推動地方高校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的內涵特征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提出的“以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對于高校體育教師而言,其課程思政素養主要指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和彰顯課程知識蘊含的思政元素,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實現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教學素質[3]。
1.1多角度的課程育人意識
育人意識主要是指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人才[4]。那么,課程思政育人意識對于體育教師而言,就是要求體育教師能夠有意識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課程設計,潤物無聲地傳授于學生。這也就需要體育教師要具備較高的課程思政素養,能夠掌握基本的育人方法和能力,能夠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實現課程思政目的,為社會培養出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1.2多廣度的教育技術理念
所謂的教育技術理念就是教師要通過一些適當的技術過程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促進受教育者進行學習的研究與實踐[5]。歸根結底,教育技術實際就是育人技術,主要包括教學設計和課程開發技術。課程思政要求體育教師更改教育理念,實現立德樹人。這一要求在課程設計上的體現就是課程教學目標的變化,它要求把學生的政治品德培養與數學教育相結合,通過灌輸與滲透、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等方式在課堂上實現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就高校體育教師角度而言,課程思政在多廣度的教育技術理念上的體現就是在課程開發中要使用各種教學輔助技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參與進來,使學生在體驗、浸潤、娛樂中更輕松地掌握知識技能,幫助開發學生的潛力,幫助學生更好成長。
1.3多維度的課程內容整合能力
課程內容一般是指高校開展的各門課程中大學生所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概念、原理、技能、價值觀、思維能力等。部分大學課程高深的邏輯思維和理論略顯枯燥,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拓展課程的內容廣度和深度,除了對學科專業知識較為熟悉外,教師還應該廣泛涉獵歷史、文化、思維、價值等方面知識,增加自己知識儲備的厚度。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能夠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課程目標、開發各類顯性和隱性資源、整合課程教學內容等一系列方式,實現思政教育內容與專業知識的協同與融合,潤物無聲地將思政內容融入專業課程之中,通過榜樣與故事引導學生心靈,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崇高理想,幫助學生規避價值多元時代的自我迷失和陷落[6]。只有這樣才能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把課堂教學上升到思想、文化、價值層面,豐富學生專業知識儲備的同時,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做好課程思政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存在問題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課程建設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3]。高校課程教學對于思政元素的融入還處于探索階段,特別是體育教師還缺乏有效的經驗參考。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各高校也積極探索實踐,但是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2.1課程思政意識失之偏頗,課程思政理念缺乏
新時代對于課程教學提出新需求,國家教育部門要求高校各學科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活動,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體育教師作為新時代高校教育的直接執行者,要向學生傳輸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政治素質。
但研究發現,在實際操作中高校諸多體育教師對對課程思政的認知不夠清晰明確,對課程思政的價值和內容把握不準[7]。明顯存在課程思政意識與理念不強,認為思政教育集中于思政課堂,或由輔導員進行思想教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與自身的教學工作無關,自己只需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即可,更談不上在課程之中融入思政元素加強學生思政建設了。這種認知導致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積極性不高,逐步背離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理念。體育課程思政意識偏頗導致體育教師在心理層面對課程思政的排斥心理,導致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意識和動力不足,難以滿足時代對高校體育課程育人的需求。
2.2學校重視不足,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責任淡薄
近年來,隨著國家“雙一流”高校的建設,高校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為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高等院校都在致力于自身硬件和軟件設施的建設以及自身在同類高校之中的排名。為了推進高校排名,高校往往集中精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與校園環境改善,諸多高校幾乎投入全部精力開展科研創新,忽視了學生思政素養的培養與提升。高校對課程思政重視不足導致體育教師提升課堂思政素養動力不足,開展課程思政的責任淡化。主要體現在:首先,高校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的不重視,導致高校開展體育課程思政、強化師生課程思政意識的氛圍不足。其次,許多高校在考核評價時,注重評價教師的教科研成果,忽視了對教師課堂思政的考核[8]。體育教師正處于事業的上升時期,從個人的角度看,十分重視考核結果。因此,高校的教科研成果導向機制導致諸多體育教師傾向于科研成果產出及體育教學競賽活動,漠視體育課程思政開展,忽視課程思政素養的培養。最后,體育教師對于體育課堂開展思政活動育人經驗較少,加上體育課程意識薄弱、思政素養不高,故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無法融入思政元素開展思政教育活動,也就無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課程思政。因此,高校必須要加大對課程思政育人使命的重視,提升體育教師的課堂思政素養,以滿足新時代對具有較高政治素養人才的需求。
2.3培訓機制不完善,體育教師思政素養不足
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是指教師關于理想信念、愛國精神、政治素養、法律意識等方面的素質結構[9]。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否及時發掘思政元素,能否靈活地將思政元素與體育技能傳授有機融合開展課程思政育人活動,取決于教師的思政素養。教師的思政素養也決定著課程思政建設的廣度與深度。因此,體育教師思政素養影響課程思政元素發掘與整合能力的提升。就當前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問題看,雖然高校開展各類培訓提升體育教師思政素養,但諸多教師的思政知識儲備仍需不斷提升。
究其原因,高校體育教師思政素養培訓機制不完善是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沒得到系統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發現,不少高校思政培訓往往拘泥于統一的培訓模式,相關培訓趨于形式化,培訓實施過程相對簡單,效率低下[10]。如一些高校通過網絡平臺對教師進行思政培訓,教師只是快速瀏覽視頻無法有效提升自身思政素養。有些高校思政培訓組織松散、缺乏實時性、培訓資源陳舊等,教師不能從中獲取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知識。教師自身思政素養缺不高也就難以敏銳捕捉、發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效融合。
3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路徑
3.1及時轉變自身觀念,強化體育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理念
理念決定行動,教師的教育理念支配著教師的教育行為,并深刻影響著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樣,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的提升與否受其自身對體育課程思政理念的認識與理解。因此,體育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強化課程思政育人理念對于引導學生正向成長極為重要。
高校體育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堅力量,普遍參與教學時間不長,未形成完善的教學理念。體育課程思政理念的最終目標是在加強大學生運動技能培養的過程中提升其道德素養,進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把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高校教育活動的首要位置,建設課程思政是時代發展所需。在此背景下,體育教師不僅要及時轉變自身教育觀念,發掘體育課程內容中蘊含的與思政教育元素進行拓展延伸,還要關注學生心靈成長,在運動技能教學中實現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達到學生的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實現體育課程立德樹人。
3.2構建全方位體育教師培訓體系
首先,強化體育課程思政主題培訓。譬如,邀請專家名師開展課程思政內容專項主題培訓,幫助高校體育教師深刻認識課程思政的內涵與意義。通過專項培訓,深化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理解和重視程度,調動體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使體育教師自覺提升自身課程思政素養,積極主動建設體育課程思政,形成育人自覺。
其次,組織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培訓。高校整合學校師資資源,組織師資人力探索體育與思政的結合點,定期對體育教師進行思政精神、道德修養、形勢政策開展專項培訓提高教師思政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體育教師實現知識與思政的有機融合,使其成為具備思政理論知識的新時代教師。
最后,開展體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技能培訓。定期開展線下課程思政教學觀摩會進行課程思政組織能力培訓,使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觀看課程思政教學全過程,學習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手段的創新、教學輔助技術的使用等。使得教師有效汲取課堂教學經驗,進而優化體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技能,以克服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學“兩張皮”現象。
3.3構建評價機制,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
教學評價通常是與教師的晉升、職稱評定等內容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學評價機制影響著教師教學活動的方向,特別是高校教師,通常為了追求自身的長遠發展在開展教育工作的計劃中更多以高校教學評價的內容為依據,以便在績效評估中取得好成績。針對現在諸多高校制定的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的情況,高校可以根據學校實際建立和健全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評價機制,讓高校課程思政的開展有據可依。打通學科之間的連接點,結合實際把課程體系與課程思政考核體系有機融合,做到有機統一,建立課程思政考評體系[11]。在對教師以及教學育人效果評價時候能夠實現量化可視化考核,將其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稱評聘、獎勵的重要依據,鼓勵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自覺提升自身課程思政素養。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是完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環節。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的提升需要多主體、多因素長期合力,要在把握好課程思政特點的基礎上挖掘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的真實困境。通過幫助體育教師樹立課程思政理念、構建課程思政能力培養體系、完善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等措施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推動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
4 結語
體育教師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是完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環節。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的提升需要多主體、多因素長期合力,要在把握好課程思政特點的基礎上挖掘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提升的真實困境。通過幫助體育教師樹立課程思政理念、構建課程思政能力培養體系、完善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等措施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推動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3-19.
[2]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A/OL].[2020-6-03].
[3]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2017(7):10-14.
[4]劉清生.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視[J].江蘇高教,2018(12):91-93.
[5]譚政,楊剛.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06):84-90.
[6]趙富學,陳慧芳,李攀飛等. 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生成特征、核心構成與培育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06):27-34.
[7]鄧暉,鐘永鋒.大學體育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培訓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06):64-67.
[8]溫志宏,王厚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關鍵問題判別及教學應對[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11):93-100.
[9]韓旭東.高校體育課程中教師思政教育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山西大學,2023.
[10]曹紅敏,馬力,楊輝霞.高校體育專業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優化路徑[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3, 23(06):26-32.
[11]王子玥.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