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體衛藝重點課題“成人之美:中小學‘六位一體藝術課程建構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T-a/2021/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現行的小學音樂教材中,自然單元多以藝術性、文化性或情境性主題為線索編排相關的音樂作品。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體系更加結構化,教學過程更加多元化,教學更加高效。小學中低年級學生對特定文化主題中音樂作品的感知、表現、理解和創造,要在更清晰、更有趣的大單元主題情境下發生。結合人音版和蘇少版音樂教材中低年級的內容,對中外與“草原”相關的學習內容進行適度整合,設計大單元教學,可以順利達成提質增效的音樂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音樂;特定文化主題;大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5-0041-03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課程實施指向了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倡以單元的形式組織教學內容,旨在超越零散的知識、技能教學,把握整體,將教學內容有機整合起來,優化組織結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關于特定文化主題下的教學內容量多而面廣,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相關主題音樂的動力?如何根據教學實際,整合單元內容,開展特定文化主題情境下的單元教學?筆者以三年級與草原有關的音樂為例,進行了一次大單元教學實踐。
一、 現狀梳理,建立重要學習內容間的關聯
現行的小學音樂教材所編排的單元都有不同的人文主題,如與祖國、家鄉相關的,與童年、親情相關的,與年輪、季節相關的。在不同版本的小學音樂教材中,還包含著我國的民族音樂作品、中外相同題材的民族音樂作品。筆者認為,這些經過歷史沉淀和流傳下來的特定文化主題的音樂作品,能充分滋養學生的心靈,培育他們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但在日常教學中,對相關主題的教學還存在著音樂知識與技能教學碎片化、單元教學重點把握不準、課時教學效率不高,以及對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內涵認識不清與教學導向不明等現狀。
以人音版教材中占比較高的“草原”“放牧”“牧童”這些主題的音樂學習為例,相關學習內容分布在不同年級中,但主要集中在三年級(見表1)。雖然這些音樂對成人來說較為熟悉,但對大部分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音樂離他們的生活實際還是比較遠的。
從表1可以看出,和“草原”等主題相關的音樂作品內容,分布在以三年級為主的不同年級中。作品主要有經典的中外民歌,不同演奏形式的小型器樂曲。由于 “草原”“放牧”等特定文化主題情境下的學習內容分布在不同的課時中,教師如果不瞻前顧后,建立好年段和單元作品之間的關聯,那么就算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濃厚,也不能使他們全情投入相關主題的音樂學習中,從而導致教學效益不高。如何讓音樂主題教學更加系統化和結構化,讓教學更加高效呢?就三年級而言,教師可在原有單元基礎上,關聯相近年級相關的學習內容,合理統整和建構大單元教學。
二、立足兒童,設計基于素養發展的單元教學
1.關注兒童需求,確定主題及內容
為了在三年級將不同學期的“草原”和“放牧”主題下的音樂進行統整,提高教學效益,我們設計了更具文化主題情境的大單元教學——“草原歌兒多”。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藝術新課標”)對第二學段(3~5年級)學生的聽賞與評述、獨唱與合作演唱的學習要求,我們將具有濃郁蒙古族風格且音樂表現力各不相同的《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作為重點演唱內容,將我國經典民族器樂曲《牧民新歌》和《草原放牧》作為重點欣賞內容,將相似題材而音樂表現各有特點的兩首經典外國歌曲《孤獨的牧羊人》與《剪羊毛》作為單元演唱和欣賞的內容。以上六首歌曲大部分都出自人音版三年級教材,只有歌曲《孤獨的牧羊人》出自蘇少版三年級上冊教材。整合后的“草原歌兒多” 大單元教學可分為三個學時(見表2),每個學時兼顧欣賞、表現、創造和聯系四大藝術實踐,學時之間具有交融和漸進的關系。
2.理解學科核心,提煉大觀念及基本問題
大觀念指的是在學生頭腦中經久不衰的持久理解,是經過學生內化,并在大部分細節遺忘之后仍然能夠保留下來的重要領悟,是學科的核心觀念,是落實素養導向教學的重要抓手。以“草原歌兒多”大單元教學為例,有了單元教學內容和主題,如何凝練大觀念呢?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研制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依據課程內容要求,從學習任務出發,給教師分學段提煉了大觀念。如在3~9年級學段,對聽賞與評述的大觀念表述:音樂能喚起我們的情感反應;音樂能豐富我們的審美體驗;音樂能夠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對獨唱與合作演唱這一學習任務所提煉的大觀念:歌唱是進行音樂體驗、實踐和表現最原本的方式;歌唱扎根于生活,能表達情感并怡情益智;歌唱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
“草原歌兒多”大單元教學的授課對象是小學三年級學生。經過兩年的趣味唱游、聆聽音樂及情境表演,他們已初步養成了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音樂感知力和表現力,知道音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及國外相關題材的音樂作品及文化了解甚少。因此,單元的核心概念既要圍繞“草原歌兒多”這一音樂情境下的育人價值,更要緊扣藝術新課標的要求,讓大觀念更為直觀和清晰。經過多次的推敲,我們提煉出“多彩的草原音樂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能豐富我們的審美體驗”這一大觀念。在大觀念的統領下,確立了單元基本問題:“草原”主題的音樂作品在藝術表現上有哪些異同點?怎樣積極投入音樂情境中進行藝術表現?中外不同的“草原”音樂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情感共鳴?
3.關注學科育人,預設目標和問題
縱觀我國的音樂課程理念,從落實“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的變革,體現了音樂課程理念從注重學科知識到凸顯音樂學科的本質,再到關注音樂學科育人價值的轉變。基于價值認同和理解的小學音樂學科大單元教學設計,同樣是圍繞大觀念、單元基本問題和核心任務來預設單元學習目標、學時學習目標與學時關鍵問題。其中,學習目標是站在學生立場而確定的素養目標;關鍵問題則是為了實現學習目標,根據學生學習中將要或正在產生的困惑,將其轉換成具有一定層次和系統性的一連串的教學問題,是基于學習目標和任務的教學問題導向。
“草原歌兒多”大單元教學,結合三年級學生的音樂認知和教材前后內容的邏輯關聯,通過學習目標的逆向設計,將主題學習內容、學習任務、教學效果進行串聯和對比,生成單元學習目標、學時目標和學時關鍵問題(見表3)。
學習目標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問題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關鍵策略之一。通過表3,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單元學習目標、學時目標,還是學時關鍵問題,都是基于三年級學生原有的音樂認知水平、結合“草原”這一特定文化主題而設定的,它們在單元核心概念的引領下互相串聯又指向一致。在大單元教學中,從目標和問題的設定能看出教師對單元及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是否精準,是否真正理解了音樂學科的育人價值。
“草原歌兒多”是筆者及團隊在小學中低年級,對特定文化主題下音樂大單元教學的一次實踐和探索。對于大單元教學,教師們雖然深入地學習和研討過,但還有不少迷茫的地方,如“怎樣將優秀的大單元教學課例和資源有效地利用起來?”“如何在日常教學中真實而高效地開展大單元教學?”“大單元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在學業質量上是否有一個質的飛躍?”等,這些問題仍是我們所有一線教師要深入思考的。相信只要我們基于大單元教學理念,并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地去學習和實踐,我們一定會看到更美的風景。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潘麗琴, 何偉.音樂學科大單元教學問答與案例[M].南京: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2023.
[3] 席恒.核心素養導向的音樂教學實踐探索[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20.
[4] 沈一多.素養導向下中小學音樂單元教學整體設計的實踐研究[J].中國音樂教育,2023(9):11-19.
[5] 潘麗琴.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音樂課堂教學新路向[J].中國音樂教育,2023(2):57-61.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