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理念在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幫助教師準確認識數學作業設計的發展趨勢。教師要立足“雙減”,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而構建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同時,從微觀層面認識數學作業,設計出符合小學生實際需求的作業。學??梢砸越萄薪M為單位,組織數學教師開展優秀作業設計展評活動,分享交流;建立學生作業檢查反饋機制,關注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通過反饋調整、優化策略。結合教學實際對“雙減”指導下農村小學數學作業的調整進行探究。
關鍵詞:“雙減”;農村學校;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雙減政策下農村小學作業設計與管理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2]GHB1055)。
作者簡介:柴建忠(1988—),男,甘肅省慶陽市教育局。
在農村地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解析農村小學數學作業,筆者可以發現作業設計的質量和適應性問題、作業內容的形式和創新問題、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和自主學習能力問題等。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調整、優化作業內容,提高作業設計的時效性和精準性,鼓勵學生自覺完成作業,提升學科教學質量。
一、基于“雙減”指導,解析數學作業
“雙減”指導是指在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應遵循“減負增效”原則。農村地區數學作業設計理念相對滯后,強調作業量與教師嚴格控制。對此,教師應注意控制學生的作業強度,盡量避免重復性練習,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同時,還應注重作業的啟發性和實踐性。作業設計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設置一些具有啟發性與實踐性的題目,打破學生對數學作業的已有認知和刻板印象。在“雙減”政策指導下,作業設計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一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業設計應該以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為基本要義,針對農村學生基礎薄弱的情況,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所學知識,形成扎實的數學基礎;二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通過設置一些綜合性的作業任務,讓學生在獨立自主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教師通過布置作業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
二、圍繞學生發展,構建作業策略
農村地區的小學由于學習資源相對匱乏,更應注重作業設計,并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來調控作業的強度,以充分發揮數學作業的價值。同時,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注重引入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資源和作業選擇,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的資源,為農村學生提供更多的作業選擇。
(一)發揮作業職能,控制作業強度
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發揮著重要的教學職能,它既能鞏固學生的知識,也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及時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教師可以更加客觀、準確地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他們的問題和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在調控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作業設計的針對性,調整過去粗放式的作業布置方式,不再以難易程度進行劃分。作業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作業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
例如,在設計課前作業時,教師應注重作業的差異性和層次性,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水平,合理安排作業的梯度和難度。在設計課堂作業時,教師應適當控制作業的數量和難度,讓學生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對學生的隨堂作業進行檢查和指導,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要注意作業的系統化和差異化,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特點,豐富作業形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發揮課后作業的強基作用[2]。
(二)引入網絡資源,拓展作業來源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網絡資源豐富多樣。教師可以引入網絡資源,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和學習資料。網絡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題和作業選擇。農村小學教學資源相對匱乏,通過網絡,教師可以搜索到更多的數學練習題,以及一些互動性強的學習工具和游戲,根據學生的水平分層布置作業,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起到鞏固知識和提升數學學習能力的作用。
以“圓柱與圓錐”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課前預習作業中,農村學生通過觀看“圓柱與圓錐”的教學視頻、參與在線課程等,直觀地了解了圓柱與圓錐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意義,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可以引入3D繪圖軟件,鼓勵學生對圓柱和圓錐模型進行建構。學生可以通過在3D繪圖軟件中拖動圓柱和圓錐的數學模型,來立體化地展示圓柱與圓錐的結構。這種可視化的學習和切身的感知,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3]。
三、從微觀層面優化作業流程
從微觀層面出發,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流程是系統化、多元化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有所收獲。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內容需要體現數學知識的特點,使學生能夠通過作業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學生應該充分發揮自主性,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應用中提升數學能力。同時,教師應注重作業評價,借此來提升作業效果。
(一)體現知識特點,設計作業內容
在“雙減”背景下,體現小學數學知識特點是指針對農村地區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來設計數學作業內容。也就是說,作業內容應該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對于不同的數學知識,教師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數學素養的提升。如在教授“混合運算”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農村情境設計一些計算題,讓學生計算自家農田的收成情況,或者比較不同農作物的收成,強化理論知識與實際的聯系;在教授“面積”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農村教育資源布置實踐作業,讓學生對自家的農田進行測量并計算面積,引導學生在實踐應用中深化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在教授“折線統計圖”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田園調查作業,如農作物的產量變化、農民的收入情況等,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科綜合素養。
(二)發揮學生自主性,組織作業形式
在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往往起主導作用,學生只能被動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且作業通常是有固定答案的習題,這制約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當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去完成作業。作業的形式也應該有一定的難度,不能過于簡單。學生只有在不斷挑戰的過程中,才能激發思考和探索的欲望,促進自身發展。在布置“分數乘法”的作業時,教師可以聯系農村生活情境設計“農田的幾分之幾種蘿卜”的作業,不限定具體的解題方法,讓學生自己提出解決方案,并用分數乘法進行求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知識應用的能力。在布置“可能性”的作業時,教師可以組織農村學生自己設計“硬幣跌落”數學實驗,然后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這樣的作業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4]。
(三)注重教學后效,進行作業評價
農村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應注重教學后效,并進行作業評價。對于很多農村小學教師來說,作業設計只是數學教學的固定環節,并沒有什么特殊意義,因此,他們布置的作業內容往往是課堂知識的相關練習,作業評價也只是給作業打分。在“雙減”影響下,農村小學數學作業也在發生改變。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適應、相匹配的作業,使學生獨立完成作業,達到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評價。評價包括批改作業、給予鼓勵和指導意見等。如在設計“多邊形面積”的作業時,教師應從作業后效的角度出發,設計的作業形式應多樣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如,教師可設計“計算不規則菜園的面積”的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將多邊形分割成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等熟識的圖形,再進行多邊形面積計算,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作業評價方面,由于學生的數學基礎存在差異,每個學生對多邊形面積的掌握情況都不同,進而呈現不同的作業完成效果,教師需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重維度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關注,以此來提高他們完成作業的信心。
四、開發優秀作業,進行分享交流
在“雙減”政策下,為了提升農村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質量,教師需要不斷開發優秀的作業,并跟其他教師進行分享和交流。優秀的作業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該積極參加作業設計分享交流活動,集思廣益,取長補短,通過相互交流和學習,了解其他教師的作業設計思路和經驗,從而獲得靈感和啟發。同時,教師還可以互相評價和改進作業設計,提升教學質量。此外,教師間的分享交流還可以促進合作與互助,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圍,實現共同進步。教師應該注重設計富有挑戰性和層次性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積極思考,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效果。比如,“位置與方向(二)”的實踐作業設計、“扇形統計圖”的調查作業設計、“分數除法”的探究作業設計等。同時,為了方便分享和交流,教師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在這些平臺上,教師可以分享自己設計的作業和教學經驗,也可以瀏覽其他教師設計的作業和經驗分享。這樣一來,教師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優秀的作業設計和教學資源,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5]。
五、引入學生反饋,動態調整策略
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關注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為此,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逐漸引入了針對學生的數學作業反饋機制。數學作業反饋是指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對其進行評價和指導。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精準的指導。同時,教師要結合反饋情況動態調整作業設計,使其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匹配、相契合。例如,在布置“因數與倍數”的作業后,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倍數部分的題目解答正確率較低。過去,教師可能會依靠自己的教學經驗決定是對題目進行詳細講解,還是增加作業量。在“雙減”影響下,教師開始通過調查問卷、與學生交流等方式,聽一聽學生對作業的看法,了解作業存在的問題,進而實現對學生的精細化管理,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差異化的作業指導。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對“雙減”指導下農村小學數學作業的調整進行探究,了解農村學生發展需求,推進作業設計形式多元化,重視作業的開發與應用,提升作業實效。同時,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應當結合實際,創新策略,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趣。
[參考文獻]
林卓華.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的方法分析[J].科普童話,2018(19):101.
董維芹.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有效性設計的原則[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10):82.
高俊.信息化條件下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天津教育,2020(35):84-85.
王海燕.關于小學高年級數學個性化課外作業的設計分析[J].讀寫算,2020(29):109-110.
張艷萍.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高階思維的作業設計初探[J].全國優秀作文選(教師教育),201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