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倩蕾



*基金項目: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Z2022GH048).
摘? 要:為了解決學生在校內外的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教育部出臺了“雙減”的政策,以此來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雙減”政策的實施,使得各類學科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式發生了變化,在眾多改變中,小學數學作業采用分層設計的形式,既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又實現了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目標,從而達成培養學生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
“雙減”政策是當今教育改革浪潮中引領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其核心是在保證學業質量的前提下,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因此,為了實現“雙減”的目標,首先需要做好兩件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二是提高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實現“增質減負”.數學作業肩負著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重任,一份合格的數學作業可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檢驗學習成果.所以在“雙減”的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是趨勢也是方向.
本文將探討在“雙減”視域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以實現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全方位培養與差異化提升,助力核心素養落地.
1? “雙減”視域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意義
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學科[1].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大部分還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學習能力,數學基礎和思維能力也較為薄弱和簡單,數學學習中也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作業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工具,既能檢驗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也能激發學習積極性.然而,傳統的數學作業是老師從教材和練習冊中進行選擇,或者教師自己按照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幾個習題,這樣對全體學生布置相同作業的模式,通常會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感到任務沉重,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感到難以發揮才能,使得兩者都陷入一種被動的狀態.
在這種情形下,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分層設計就顯得極其重要.一方面,作業分層設計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完成作業的效率,也為學生節省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緩解學生焦慮的情緒,增強學習的積極性[2];另一方面,數學作業的分層設計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動態分層原則,教師根據學生能力水平的動態變化,設計更合適、更有針對性的作業,在幫助學生打牢基礎的同時,不斷提升數學素養,真正做到增質減負.
2? “雙減”視域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策略
2.1? 重視作業數量設計的合理化
每位學生都具備獨特的個性,對數學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差異.因此,筆者認為在作業設計時,教師應全面考慮這些差異,采用“自助餐”式的作業布置方式,即不同學生可以選擇完成不同內容和數量的作業,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
作業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3],結合教學重難點,建立作業題庫.通過課堂、課后學生的反饋,明確學生學習中的薄弱點,并讓學生自主選擇該知識點的作業數量,通過不斷地練習,重復刺激,產生良好的練習效應.
2.2? 重視作業難度設計的層次化
“雙減”政策強調,為了讓學生獲得最大的學習成就,必須采取措施來減輕他們的負擔.因此,數學作業的設計必須更具體、更具針對性,以便讓學生得到最大的收獲.為此,教師應該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教學要求,結合各個年級的學生特點,制定合理的分層作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4]因此,根據作業的難度,筆者把作業分成基礎性作業、發展性作業和探究性作業.
基礎性作業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并熟悉基本概念,它們的難度相對較低,梯度設置也比較均衡,適用于全體學生.發展性作業更富有挑戰性,其難度較高,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和理解能力.因此,在題型的選擇上,應該優先考慮綜合練習,并且由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學生來完成.探究性作業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它們的答案可以是開放式的,也可以是封閉式的,旨在加深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通常由優秀的學生來完成.
例如,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可以設計以下分層作業.
【基礎性作業】
1. 求下面各圓柱的表面積.
①已知r=4cm,h=8cm.
②已知d=5cm,h=8cm.
③已知C=9.42cm,h=8cm.
2. 將序號填到對應的括號里.
(1)一根鋼管外表面涂有防護漆,求涂有防護漆部分的面積,就是求鋼管的(? ).
(2)求無蓋圓柱形水桶的表面積,就是求水桶的(? ).
(3)求圓柱形泳池的占地面積,就是求泳池的(? ).
(4)求圓柱形砧板的表面積,就是求砧板的(? ).
①側面積
②底面積
③側面積和1個底面積的和
④側面積和2個底面積的和
【發展性作業】
在完成基礎性作業的同時增加以下題目.
1. 下圖是用塑料薄膜覆蓋的蔬菜大棚,長15米,橫截面是一個直徑為2米的半圓,覆蓋在這個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約有多少平方米?
2. 冬季樹木養護的關鍵步驟之一是給樹干刷上涂白劑.現有一棵粗細均勻、底面直徑是30cm的大樹(近似圓柱),需要給它刷1.2m高的涂白劑.刷涂白劑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3. 如果給你以下幾種型號的鐵皮去制作一個無蓋鐵皮水桶,你會選擇(? )(填序號),你制作的水桶表面積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探究性作業】
在完成基礎性作業、發展性作業的同時增加以下題目.
1. 在一個棱長為4厘米的正方體的前、后、上、下、左、右面的中心位置各挖去一個底面半徑為1厘米、高為1厘米的圓柱,求剩余物體的表面積.2. 如果把一個圓柱的高減少5cm,那么這個圓柱的表面積會減少94.2cm2;如果把這個圓柱沿底面直徑對半切開,那么表面積會增加120cm2.這個圓柱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3.直棱柱是幾何學中常見的一種立體圖形,直棱柱的上下兩個面完全相同,側面的棱平行且相等,并垂直于底面.其中底面是正多邊形的直棱柱又叫作正棱柱.在研究了圓柱側面展開圖以及側面積的求法以后,你能得到啟發,畫一畫這些正棱柱的側面展開圖,寫一寫它們的側面積公式嗎?你發現了什么?
幾何體形狀側面展開圖側面積公式
圓柱
(底面直徑為d,高為h)S=πdh
正三棱柱
(底面是邊長為a的正三角形,高為h)
正四棱柱
(底面是邊長為a的正方形,高為h)
正五棱柱
(底面是邊長為a的正五邊形,高為h)
……………………
正n棱柱
我發現:
回憶一下至今為止推導各種面積、體積公式的手段和方法,大膽猜測一下這些直棱柱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說說你的理由:
2.3? 重視作業形式的多元化
為了激發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的興趣,教師可依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多元化、更具吸引力或更有挑戰性的復習作業.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復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鞏固知識,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學科內容.[5]
筆者認為,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通過制作單元思維導圖、數學手抄報等形式來鞏固基礎知識,學生可以通過繪制幾何圖形、解決數學問題來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之后可以將這些作業展示在教室的黑板上,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在一個單元學習完成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行整理一些微型測試卷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他們可以先完成題目、確定答案,再進行講解.如果課堂時間充裕,教師可以采用抽簽的方式,從所有測試卷中隨機抽取一份,作為全班學生的考核依據.這種靈活的測試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對學習更加有興趣,而且能讓命題者感到自豪,讓做題者更加認真地完成任務,從而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通過這種作業方式,學生可以更積極地學習.
3? “雙減”視域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評價
分層作業設計的成功不僅僅在于設計階段,評價過程同樣至關重要,后者應該涵蓋學生、教師等不同主體,并建立詳細的評價標準,以確保準確地評價.這種評價不僅能夠及時為教師提供反饋和指導,也能夠幫助學生調整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3.1? 以精準評價為支撐,提升作業的有效性——學生自評
小學數學分層作業需突出學生個體特點,因此學生的自評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可以制作自評表(見表1):
說明:學生可根據實際完成作業的時間,在評價表中填寫“完成時間(分)”一項.同時,根據完成作業時的難易程度,在相應的欄內標記:★表示簡單、★★表示適中,★★★表示較難.如果在完成作業時遇到困難或有疑問的題目,可在評價表的第三項中記錄(低年級學生可由家長協助完成).若發現某題無法獨立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可在最后一項進行標記.
學生完成分層作業后進行自我評價,教師通過學生提交的自評表了解其在做作業過程中的表現.這有助于教師全面把握學生當前學習狀態,為進一步進行過程性評價提供依據,以便讓作業設計精準到人、精準到知識點,從而提供個性化指導.
3.2? 以問題解決為導向,轉變教師的作業觀——教師評價
小學數學分層作業,教師關注的不僅是題目結果的正確與否,更是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表現,以便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為此,可以創建一份教師作業評價表(見表2),用于詳細記錄學生的過程性表現,便于后續有針對性地進行跟進指導.
說明:在前期分層作業設計中完成表2教師作業評價表的前三項,包括明確完成題目所需的知識與能力、難易程度以及預估學生完成時間.后兩項根據實際評改情況,記錄正確、錯誤和未完成的學生人數,填寫在“完成情況”一欄.根據學生作業自評表收集的信息,統計需要講解的人數,并記錄在表格中.
這份評價表貫穿了分層作業設計的前期和后期實施、評改過程.通過評價表,能夠深入分析作業設計本身,準確評估學生完成情況和學習進展,有助于識別學生掌握得較好和薄弱的領域,為后續調整分層作業設計提供有針對性的方向.
總之,分層作業設計理念為小學數學教育在“雙減”背景下注入新的活力,從數量、難度、形式以及評價手段等方面,全方位發揮了作業育人的功能,讓核心素養落地,為知識運用賦能.
參考文獻
[1]崔振成,吳娟.小學數學課程育人的功能維度與整合[J].教學與管理,2024(2):34-37.
[2]牟慧慧.“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文理導航,2024(2):52-5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羅曉娟.“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策略[J].亞太教育,2023(2):146-148.
[5]錢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策略分析——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23(1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