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娟
【摘要】語文作為傳承和表達文化的重要工具,對提升學生的文化綜合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也應融入文化自信視角。文章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的關鍵問題展開討論,并提出“讀思達”教學法的五個有效策略,希望可以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在滿足多元文化背景下學生需求的同時,促進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改進和發展。
【關鍵詞】文化自信;小學高年級;語文;“讀思達”教學策略
在當前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育需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綜合素養。其中,“讀思達”教學法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領會文化內涵,培養其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還能促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和面對多元文化的挑戰。因此,研究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小學高年級語文“讀思達”教學策略成為本文探討的重點內容。
一、“讀思達”教學策略概述
“讀思達”教學策略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為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和表達的教學方法[1]。“讀思達”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在語文課堂上強調學生積極參與、批判思考和多樣化表達的重要性,教師通過提供多樣的閱讀材料、引發學生思考和促進交流互動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讀思達”教學的特點包括引入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詳細解讀文本,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分析和比較,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通過習作、口語表達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能力發展等。
二、當前在小學高年級語文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的不足
當前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處。缺乏個性化教學。“讀思達”教學法往往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教學,對學生個別差異的關注程度較低,教師無法在課堂上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部分學生無法獲得更多的指導,學習效果受限;缺乏動態評估機制。“讀思達”教學法在評價方面主要依賴教師的主觀評價或一些固定的評估指標,導致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步,且無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如某學生在閱讀方面進步較快,而教師只關注寫作表達的評估,導致學生的閱讀進步得不到充分反饋和激勵;課程內容和教材選擇的局限性。“讀思達”教學法受限于教材內容的選擇和教師的教學準備,導致教學內容局限性較大,某些主題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興趣相距較遠,難以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和參與度。如某個閱讀材料的主題是關于古代文化,但學生對此缺乏認知和體驗,在實際學習中就難以對其產生應有的興趣和思考;缺乏足夠的時間和資源支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時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而“讀思達”教學法需要學生進行深度的閱讀、思考和表達,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支持。然而,學生的學習時間往往被大量的閱讀理解、討論和寫作活動所占據,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指導和反饋,導致時間往往不夠。
三、文化自信視角下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的意義
1.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通過運用“讀思達”教學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解讀古代文學作品,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歷史背景和文化特點,讓學生對我國的文化傳統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心[2]。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鼓勵學生之間互動討論,促使學生思考古代文化和當代社會的聯系和傳承至今的文化價值,從而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如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古代詩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并與學生共同探討這些情感是否與現代人的生活經驗有共通之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使學生能夠深入接觸和理解傳統文化經典,從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師在文化自信視角下運用“讀思達”教學法,可以通過提問、討論和辯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考和思辨能力。如在學習一篇文言文時,教師提出一些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意圖、文中的隱含信息以及與自己的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等,讓學生在深入思考和討論中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提高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思考能力;還可以通過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思維訓練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使他們在接受所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能夠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在文化視角下語文教師在小學高年級課堂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通過培養學生的閱讀修養,能夠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通過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解讀和分析,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在運用“讀思達”教學法時還通過講授古代文化、帶領學生欣賞藝術作品,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
四、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的有效策略
1.豐富教學內容,選擇多樣化教學資源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選擇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為運用“讀思達”教學策略奠定了內容基礎,還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創造了條件,進而讓學生在豐富的語文學習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涵蓋不同主題和風格的文化類型,如詩歌、散文、小說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在小學高年級的教材中,可以選擇經典的古詩文,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伯牙鼓琴》等,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和分析這些文章,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當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如圖片、音頻、視頻等,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教授五年級下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音頻和視頻,讓學生聆聽古詩的朗讀和解讀,提高他們的語感和理解能力,了解李白送別孟浩然時的心情,感受到二人間深厚的友情。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展示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這首詩所描繪的場景,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詩中的意境和表達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交流和合作學習,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2.巧設教學活動,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
教師在文化自信視角下運用“讀思達”教學法,可以通過巧設教學活動,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進一步加深其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同,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探索性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實踐。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竹石》這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戶外寫生活動,讓他們親自觀察石頭縫里長出來的植物,感受周邊的自然環境,并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進行寫作。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寫作內容同古詩內容做對比,思考二者之間的異同點。教師通過組織這樣的實踐性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和情感,提升他們的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他們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感受。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創意寫作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十五夜望月》這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寫一首有關夜晚的詩。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選擇合適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展示自己對夜晚的理解。這樣的活動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夠培養他們對文學的熱愛和創造力,還能進一步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主動參與度。
3.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融合“讀思達”教學法的理念,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進他們文學鑒賞能力和創造力的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文本中的問題和主題。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田忌賽馬》這篇古文時,教師可以提問:“本來田忌的馬和齊威王的馬差距很大,毫無勝算,孫臏通過什么方法讓田忌贏得了比賽?這個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思考和啟示?”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文本的意義和價值,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活動,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和討論[4]。如在講解六年級下冊《十五夜望月》這首古詩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討論詩中的意境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一方支持詩中的某種解讀,另一方反對,通過辯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如預測、推理、比較等,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竹石》這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詩中的描寫和自己生活中所見景象進行比較,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方式,以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學鑒賞能力,讓學生在思考和討論中,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和價值,進一步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4.拓展教學元素,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
語文教師在小學高年級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教學元素進行適當拓展,并結合“讀思達”的相關教學理念,通過選擇合適的教學元素,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讓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從而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理解,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自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如詩詞、神話故事、傳統節日等。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迢迢牽牛星》這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介紹這首古詩中關于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讓學生在學習故事的同時,了解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的來歷,通過引入傳統文化元素,可以拓展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5]。另外,教師還可以將當代文化現象與傳統文化進行對比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文化的發展和變革。如教師在教學六年級下冊《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古詩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當代城市中的雨景,比較古代文人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當代人對下雨情境的描述,通過讓他們“閱讀-思考-表達”,了解當代社會中的文化現象,同時加深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5.完善教學重點,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讓小學高年級學生學會借助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得資料,通過組織探討、專題演講等方式,針對策劃活動的主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提升綜合性學習能力。因此,在文化視角下,教師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完善教學重點,組織學生進行文化探究活動,讓他們主動探索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借助網絡或圖書資源學習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習俗、研究中國的傳統服飾和飲食文化等。通過開展這些探究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探究“草船借箭”的歷史背景,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參考課文內容、查閱圖書、搜索網絡資源等方式,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飲食習慣、服裝特點等,完成一個課本劇,并以分角色表演的方式進行展示。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藝術表達和思想內涵,從而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文化自信視角下,教師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注意教學法的不足之處,如過度強調傳統文化、缺乏互動和實踐環節以及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等。因此,教師采取“讀思達”教學法過程中,要豐富教學內容,選擇多樣化教學資源,巧設教學活動,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拓展教學元素,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完善教學重點,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等,不僅有助于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1+X讀思達”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20(16).
[2]姚瓊蘭.“讀思達”教學法視域下習作教學策略[J].學苑教育,2023(19).
[3]頡志平.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家長,2023(14).
[4]張雪芳.例談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讀思達”教學策略三部曲[J].家長,2021(36).
[5]蘇麗瓊.小學語文閱讀“讀思達”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1(36).
【課題項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省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開放課題“構建文化自信的小學語文讀思達課堂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KCA20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