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給小學階段的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反饋教學成果的有效手段。“雙減”背景下,英語教師要以減負提質為目標進行英語作業設計,將課內外內容有機融合,增加實踐性作業,讀寫結合,努力實現作業內容的多元化,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更精準、更有效地內化所學知識。結合“雙減”政策,對小學英語作業單設計與評價進行探究,旨在提升作業的質量,發揮作業的價值,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關鍵詞:“雙減”;小學英語;作業單設計
作者簡介:夏菁(1988—),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東太湖實驗小學。
根據“雙減”工作精神,為進一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要緊緊圍繞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整體設計課內外學習活動。作業是教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通過完成作業習得知識,培養學習習慣,習得學習方法、技能,提升素養。教師要不斷探索優化作業設計與評價的方法,讓作業真正為教學服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1]。
一、內外結合,拓展學習
英語作業設計要做到內外結合、有效融合。為減輕學生負擔,提升教學效率,教師應努力探索如何將課內外作業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現階段,小學生接觸英語學科的時間較早,有些學生已不僅僅滿足于教材上的知識以及練習題。因此,教師要適當將拓展閱讀融入課堂并體現在作業中,完成課內外的有效銜接,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單元內容一般由一個話題展開,通過各板塊豐富話題內容,教學活動一般也圍繞單元話題進行。例如,在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5 What do they do?中,圍繞“職業”這一話題,學生需要學習doctor、nurse、farmer、cook、driver、policeman、teacher、worker等單詞。學生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他們希望了解更多關于職業的英語知識,于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了繪本Willy the dreamer,讓學生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豐富詞匯量,對職業與夢想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入學習。針對課堂教學內容,筆者還設計了相應的作業單,將課內外知識融合。作業的第一部分:繪制以職業為主題的思維導圖,將職業類基礎英語單詞記在導圖上,并結合課文內容豐富思維導圖。以“doctor”這一職業為例,通過問題“Where does he work?”可拓展單詞hospital;通過問題“What does he do?”可拓展短語help sick people。學生在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對職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作業的第二部分:結合日常生活,在人際交往中靈活運用所學的職業類詞匯,學會觀察,培養人際交往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2]。例如,學習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后,筆者在作業單上添加采訪調查表,讓學生運用所學句型對父母、親戚等進行采訪,了解各行各業,并做好采訪記錄。筆者將“采訪演播室”搬進課堂,讓學生模擬記者展示采訪調查的成果,充分運用所學詞匯及句型。英語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融合了課內外知識的作業單,使英語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可以讓學生養成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英語綜合能力。
二、多元融合,發展創新
“雙減”背景下,英語教學與作業設計要積極結合現實生活,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在作業單的設計與評價上也要體現這一理念。教師應持續優化英語作業的內容與形式,將評價工具巧妙融入英語作業設計中,令原本單一的作業練習變為“作品展示與分享”,讓學生以作文、海報、思維導圖等多樣化形式得出一份份生動有趣的作業單,在提高作業趣味性的同時充分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
以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為例,課文內容為Mike和Tim以去公園畫畫為主題展開對話。基于主題,筆者在設計課堂作業單時將繪畫元素融入其中,讓學生與Mike和Tim一起成為主人公,共同參與公園畫畫活動,設計了讓學生繪畫并開展對話練習的作業單。在表演環節,作業單上的繪圖給對話增添了真實感。筆者還要求學生在授課結束后,根據自己的繪畫作品完成小短文,并在班級中分享,以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基于自身的知識經驗,通過繪畫表達自己,不同學力的學生會有不一樣的作品呈現與表達,創新火花層出不窮,作品與語言表達處處有驚喜。
三、聯系實際,靈活實踐
在全球化背景下,對英語口語和語用能力的要求日益提升。小學階段是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教師要在這一階段幫助學生打好口語基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然而,英語課堂時間有限,在此背景下,教師設計一些有趣的英語課外實踐作業,不僅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還能讓學生在無形中接觸、習得、使用更多英語知識,由此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熱情,培養其主動學習的意識。
第一,設計手工實踐作業,動與學相結合。英語課本中很多單詞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例如,四年級下冊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主要教授服裝類單詞以及單詞的單復數形式,筆者便有效利用課本中的衣物圖片,布置了“我的衣柜”實踐作業:剪切并粘貼服裝類圖片到空白“衣柜”上,貼上標簽,如dress、trousers、jeans、shorts、shirt等。這樣的實踐作業不僅強化了學生對單詞的掌握,還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第二,設計收集與摘抄作業,培養主動學習意識。生活中處處有英語,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生活,記錄生活中的英語。例如,三年級下冊Unit 2 In the library的主要句型為“Dont...”,筆者設計精美模板,讓學生記錄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等場所中的“Dont...”句型,并在課堂上分享。這樣的實踐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使他們深入理解語言背后的實際意義。
第三,設計調查采訪作業,學以致用。語言具有交際性,教師要幫助學生將所學語言運用到真實情境中,根據單元主題內容,設計調查、采訪等實踐任務,讓學生成為小記者、小老師,在生活中進行交流,提高英語口頭表達能力,鼓勵學生敢說、多說。
實踐性作業單能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拓展學生的英語應用領域。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又鍛煉了語言運用能力。
四、讀寫結合,提升思維
“雙減”背景下,高質量的英語作業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至關重要。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閱讀和寫作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教師需要設計豐富、實用的英語作業,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應考慮讀寫結合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用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搭建寫作框架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發展,并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
譯林版英語教材的單元主題大都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進行表達與寫作。例如,在五年級下冊Unit 8 Birthday中,教師可以設計關于生日派對的任務,讓學生完成邀請卡書寫和生日會寫作。首先,教師通過學習任務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真實生日情景進行表達與寫作,各抒己見,形成思維碰撞。其次,將學生分組,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以及寫作時間,提高他們的寫作積極性。最后,重視作品展示與多元化評價。例如在本課的寫作練習中,學生在完成作業后,利用希沃白板的作業上傳功能,將作業直接拍照上傳。教師在白板上展示學生的作業,并邀請學生主動分享。評價也從單一的教師評價轉化為生生互評、小組互評,這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并學會欣賞他人的作業。
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的作業單讓學生從課堂上的傾聽者轉變為課堂的主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寫作的趣味性,營造了良好的讀寫氛圍,有助于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五、重構整合,綜合運用
單元整體教學基于對新課程標準以及小學英語學科整體教學的考量,教師需深入分析英語教材和學生實際學情,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并從綜合角度進行教學實踐,設計單元主題作業。小學英語作業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檢驗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基于單元整體教學,根據學生英語學習活動的實際情況,在單元整體視域下創設單元情境,重構單元內容,設計實踐作業,有利于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及學習能力的發展。
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為例,筆者設計單元主題“我的童話屋”,讓學生用英語講述“我的童話故事”,整體設計單元作業單,使其貫穿于整個單元教學。本單元的教學目標:①聽懂、會寫、會用beside、between、in front of等方位介詞,soft、hard、afraid等形容詞,以及“There be”等句型。②通過表演課文故事,理解并歸納童話故事的語言特點與表達技巧,梳理童話故事的語言結構。③設計一個童話屋,模仿課文自編故事,提升語言能力與思維品質。④制作一本童話故事繪本,講述童話故事,圓童年夢,發展創新思維,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3]。
根據單元目標設計如下教學過程及作業單。
任務1:梳理故事內容,感受童話魅力。學習語篇,了解故事內容;小組合作,演繹故事;發揮想象,續編故事。根據任務內容設計作業單1:根據故事內容完成對童話屋的選址,設計房屋外觀,并進行潤色;模仿課文,運用方位介詞以及“There be”句型簡單介紹童話屋。
任務2:合理規劃和設計童話屋。觀看視頻,運用“There be”句型描述家具的具體方位;小組合作討論,設計規劃“童話屋”的內部結構及室內陳設;交流展示自己設計的“童話屋”。根據任務內容設計作業單2:基于教師提供的房屋結構圖進行自主創新,選用各類家具,通過剪一剪、貼一貼、畫一畫來調整房間布局,布置獨具特色、與眾不同的童話屋,并在展示環節靈活運用本節課所學句型、單詞對童話屋進行描述。
任務3:結合“童話屋”創編一個新故事;了解中西方飲料文化的差異;閱讀卡通故事,創編一個新故事。
任務4:講述“我的童話故事”,激發想象力;完成Checkout time部分,復習鞏固“There be”句型及方位介詞;學習繪本The Empty Room,拓展閱讀,豐富句式;各小組交流分享,講述自己的童話故事,開拓思維,激發想象力。
根據任務3和任務4,完成作業單3和作業單4的設計:創編屬于自己的童話繪本故事,完成童話屋的布局,完成“我的童話繪本”作業,并在班級中進行交流與分享。
通過對單元主題的創設、融合以及重構,學生對單元內容有了整體感知和理解,作業實踐也具有整體性,還賦予了作業單可延伸性。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單元主題的把握及繪本內容的拓展,學生充分激發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創造性地融合了多種詞匯及句型,讓童話故事分享更為生動。
結語
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作業需要精雕細琢,貫穿于課堂教學的作業單有著重要作用及意義。在小學英語課堂上,設計科學合理的作業單并加以利用,能使作業單更好地服務于課堂,發揮育人價值,實現教學的提質增效,在“雙減”背景下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梁卓華.“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學困生作業設計的轉變策略[J].天津教育,2022(11):104-107.
周軍蘭.讓創新之花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綻開[J].考試與評價,2014(12):1.
侯悅.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理念的小學英語作業系統設計與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