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姝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5-0031-06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摘?? 要】群眾聲樂培訓是文化館履行其社會職能、使群眾享受社會服務、開展教育學習、提升文化素質(zhì)和藝術修養(yǎng)的一種活動方式。由于不同群體對聲樂培訓的需求不同,培訓的方法和重點也應有所區(qū)別。在本文中,筆者以自身做群眾聲樂培訓的實踐為依據(jù),探討如何在群眾聲樂培訓中結(jié)合群眾實際做好培訓工作,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更好地推動群眾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群眾文化?? 聲樂培訓? 文化館? 實踐經(jīng)驗
群眾文化活動是滿足群眾文化需要的重要形式之一。各地文化館以群眾作為主要受眾,開展免費培訓,以提高群眾的文化藝術水平與審美水平,推動當?shù)匚幕囆g的發(fā)展,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聲樂培訓作為群眾培訓活動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通過聲樂培訓,群眾用歌唱表達情感,陶冶情操。不同文化需求的群眾通過學習得到滿足。息烽縣文化館一直致力于群眾免費培訓,本文從筆者自身所涉及的聲樂培訓出發(fā),分析群眾聲樂培訓活動的需求、方式,并進一步思考如何開展好群眾聲樂培訓。
一、群眾文化中聲樂藝術的重要性
馮守仁、鮑和平等編著的《群眾文化基礎知識》中指出:“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文學藝術為主要內(nèi)容,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群眾文化具有自愿性、主體性。群眾文化的發(fā)展貫穿了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群眾文化現(xiàn)象。其中,藝術是人民認識群眾文化、參與群眾文化的普遍方式,不同時期的藝術文化深深影響著人民群眾。而聲樂藝術同樣表現(xiàn)出不同時期群眾對社會、生活的反映。
(一)古代時期群眾聲樂藝術的表現(xiàn)
在古代,歌唱與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如黃帝時所作的《彈歌》,表現(xiàn)的是原始人民狩獵的生活。遠古時期的人們常常在打到獵物后聚在一起以歌舞慶祝,表達愉悅的心情。這算是最早期的“群眾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作為“詩經(jīng)”的精華部分,里面收集了各地的民間歌曲,表演形式有獨唱、對唱、幫腔等,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眾濃烈的生活氣息。在漢代,北方興起的相和歌有著深厚的民間音樂基礎,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也有著廣泛的群眾性。明、清時期,民歌的發(fā)展十分迅速,內(nèi)容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如馮夢龍《山歌·月上》展現(xiàn)了人們質(zhì)樸的愛情,而《鳳陽花鼓》則揭示了階級矛盾和群眾的反抗意識。在古代,雖然有著很強烈的階級屬性,但人民群眾也用歌唱表達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從而形成了當時的群眾文化。
(二)近現(xiàn)代時期群眾聲樂藝術的表現(xiàn)
到了近現(xiàn)代時期,大家用歌聲反映著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環(huán)境,涌現(xiàn)了大批群眾歌曲。例如,工農(nóng)革命歌曲《五一紀念歌》《同志們勇敢前進》,創(chuàng)作者是參與了革命斗爭的工農(nóng)勞動者們,他們用自己的切實感受編寫了許多有著深厚革命熱情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抗日救亡歌曲成為群眾歌曲的創(chuàng)作主流,音樂工作者們組織歌詠團體、支持群眾組織發(fā)起愛國歌詠會、傳播愛國歌曲、鼓舞群眾的抗敵意識,并培養(yǎng)了許多音樂人才,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如聶耳的《畢業(yè)歌》、鄭律成的《八路軍進行曲》等,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群眾在抗戰(zhàn)中所展現(xiàn)的高尚思想覺悟和奉獻精神。革命根據(jù)地的音樂,如《八月桂花遍地開》《工農(nóng)革命歌》等,非常全面地刻畫了革命斗爭的生活和群眾的抗敵精神,這些音樂在當時起到了很大的激勵作用。1942年以后,各個根據(jù)地進行了“文藝整風”,認真學習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促進了各類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群眾歌曲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十分龐大,如《團結(jié)就是力量》《咱們工人有力量》《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等,這些作品既體現(xiàn)了英雄本色,又表達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熱愛和對新中國的期盼,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未來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當代群眾聲樂藝術的表現(xiàn)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群眾歌詠活動、群眾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人民用歌聲贊美新中國,如《歌唱祖國》《全世界人民一條心》,以此表達對新中國的期待和對勝利的歡呼。《我愛你,中國》則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如今,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聲樂作品的品質(zhì)也在逐步提升,《領航》《不忘初心》等一系列優(yōu)秀作品也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反映了新時代的精神面貌和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昂首走向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在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通過聲樂創(chuàng)作和歌唱這一藝術形式,表達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感。同時,這些作品也見證了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由此可見,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不同群體對聲樂培訓的需求與培訓方法
(一)聲樂培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必要性
群眾文化工作的重點之一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以豐富的活動形式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提升群眾的綜合素養(yǎng),并倡導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為當?shù)匚幕聵I(yè)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群眾文化活動的類別廣泛,包括表演活動、展覽活動、培訓活動等。在培訓活動中,聲樂、器樂、書法、繪畫等內(nèi)容是較為常見的活動方式。
其中,聲樂培訓深受群眾的歡迎,主要原因是聲樂培訓作為一種便捷的活動方式,面向的群體廣泛,學習的難度適中,且活動的形式豐富多樣。從參與的群體來說,有中老年、青年、少兒等各個年齡段,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工作單位,都能看到群眾聲樂文化的身影,如在公園歌唱的老年人,在學校文藝活動中歌唱的學生,在單位節(jié)日活動中表演歌唱類節(jié)目的年輕人,這些群體都能參與到聲樂活動中來。從學習難度來說,相較于其他學習內(nèi)容,聲樂比較容易入門,因為聲樂是基于人聲的音樂表達,人們天生就有發(fā)聲的能力,這使得聲樂學習更加親切和自然。
從活動形式來說,聲樂的演唱形式分為獨唱、合唱、對唱、表演唱等,這些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針對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學員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例如,性格活潑、有一定演唱實力的群眾可以選擇獨唱形式;表現(xiàn)力缺乏的群眾可以選擇合唱、對唱、表演唱等多種形式。多種形式的聲樂活動不僅增加了群眾在聲樂學習上的興趣,還讓他們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與感和期望值。
由于群眾自主學習聲樂的能力和方法不夠系統(tǒng)和科學,當?shù)匚幕^會定期開展聲樂培訓。通過文化館內(nèi)聲樂專業(yè)技術人員的系統(tǒng)培訓,群眾可以在一個階段內(nèi)學習到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提升他們的藝術能力,讓群眾的表現(xiàn)能力、審美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從而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聲樂培訓的目的在于通過訓練和學習,對群眾進行聲樂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有效地滿足群眾學習和提升聲樂實踐能力的需求。
(二)不同群體對聲樂培訓的需求與教學方式
群眾文化以所有社會成員為服務對象,不同群體對參與聲樂培訓的目的是不同的,需求也不一樣。從筆者在息烽縣文化館開展聲樂培訓的經(jīng)驗來看,所接觸到的群體大多為少兒、青年及中老年人。在培訓過程中,各群體對于聲樂學習的目的和需求各有不同。因此,針對不同的群體,聲樂培訓的教學方式、培訓方法也要因人而異,以確保不同群體能在培訓中滿足自身需求,真正發(fā)揮文化館的社會職能。
1.少兒群體加強審美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
少兒群體培訓是群眾文化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少兒階段正處于學習和探索的階段,通過文化館的免費培訓,家長和老師可以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天賦能力,幫助孩子進行藝術啟蒙,提升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周向紅認為:“少兒聲樂的學習,不僅要唱,還要演。而少兒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不同的表情、動作來模仿,有利于增強少兒對音樂的概念和表現(xiàn)能力,進一步提升少兒的審美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在文化館的少兒聲樂培訓中,筆者認為老師應該加強審美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孩子的潛力,讓他們感受美、欣賞美、評價美、創(chuàng)造美。在當今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中,各種文化的多樣性沖擊著網(wǎng)絡環(huán)境,影響著孩子們的審美取向。快餐文化的產(chǎn)生讓孩子們在各種網(wǎng)絡和短視頻平臺上接觸到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其中有些音樂風格對于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發(fā)展并不適宜。因此,在教學上,聲樂作品的選擇應該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在演唱難度上也應該根據(jù)培訓班孩子的基本情況進行課程難度和課程重點的設計。
在培訓過程中,科學系統(tǒng)的基礎學習占據(jù)了大部分的時間,這是后期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基本音樂理論、視唱練耳、演唱的肢體狀態(tài)、氣息、發(fā)聲方式等都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在此階段,孩子們可能會出現(xiàn)不能長久堅持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現(xiàn)象。此時,需要注意合理的時間安排,將專業(yè)話術轉(zhuǎn)化為孩子們能聽懂的方式進行解答。如在訓練站姿時,筆者會準備一幅卡通的大樹圖,讓孩子們想象自己的腳就像樹根一樣穩(wěn)穩(wěn)地扎在土地里,而上半身則像樹枝一樣與樹干相連卻又能隨風飄逸。這樣做的目的是提示他們上半身要放松、下半身需站穩(wěn),讓少兒群體能更形象易懂地了解自己需要怎么做。
當培訓進入穩(wěn)定期后,培訓老師需要根據(jù)每個兒童不同的特點、性格、狀態(tài)去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在一期培訓課結(jié)束后,除了讓孩子能了解科學的歌唱方法外,還能讓孩子實現(xiàn)從不敢表現(xiàn)到能主動表現(xiàn)的飛躍。因此,在培訓少兒群體時,除了教授基本的歌唱技巧外,筆者還會融入表演、故事、二聲部訓練等內(nèi)容。在培訓中對作品進行基本處理后,再引導他們自己去合作、編創(chuàng)表演內(nèi)容,讓他們在聲樂學習中領悟更多的知識并學會運用。筆者希望通過聲樂培訓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從而幫助他們發(fā)掘自己的藝術能力,提升綜合素養(yǎng)。
2.青年群體保證學習內(nèi)容的實用性和大眾性
青年群體參與聲樂培訓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釋放壓力,在息烽縣文化館參與聲樂培訓的青年群體大部分是在事業(yè)單位工作的人,他們的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較高,在緊張的工作狀態(tài)下他們十分需要文化娛樂來釋放壓力,調(diào)節(jié)、平衡生活和工作。二是擁有才藝技能,在各個節(jié)日里,各個工作單位會舉辦各種文藝活動,這些活動的主要參與人員以年輕人為主。在這些活動節(jié)目中,歌唱類節(jié)目是大部分的選擇。該群體中大部分參與聲樂培訓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培訓班里學一兩首聲樂作品,以便于后期表演節(jié)目時使用。
針對這類群體設計培訓課程時,筆者會注重學習內(nèi)容的實用性和大眾性。實用性是讓該群體通過培訓能夠使用學習到的知識,未來能通過學習到的內(nèi)容進行自我練習和節(jié)目演出。大眾性意味著課程內(nèi)容要符合該群體大部分人的認知,因此在作品選擇上,專業(yè)難度要適中,應選擇大部分人都聽過、能唱的作品。音樂風格要適合青年群體,要考慮到青年群體除了工作時間還需要照顧家人,在練習作品的時間上可能相對其他群體較少,所以選擇大家耳熟能詳?shù)淖髌愤M行學習能讓培訓收到更好的課后反饋效果。
如在流行歌曲的學習中,培訓安排應從他們感興趣和熟悉的歌曲著手,以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培訓過程中保持較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之后,可以對作品進行打磨,除了調(diào)整歌唱的狀態(tài)和技巧外,筆者還會增加作品的表演性、作品理解、演唱形體、演唱表情、舞臺走位等的訓練,幫助他們在需要用到節(jié)目表演時能有一個較成熟的舞臺呈現(xiàn)。
3.中老年群體注重培訓的寓教于樂和勞逸結(jié)合
中老年群體是參與文化館聲樂培訓的主力軍。培訓活動能讓他們文明健康地進行休閑娛樂。李振龍認為:“對于中老年人來講,歌唱是能豐富晚年生活的一種娛樂活動。歌唱講究情感的表達,在歌唱時要有感而發(fā),聲情并茂。”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到處都可以看見中老年群體的身影。其中,大部分中老年人已經(jīng)退休,有更多享受文化娛樂、進行再次學習的時間。在文化館的聲樂培訓中,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更強,將聲樂學習作為興趣愛好來培養(yǎng),通過學習來獲得展示自我、參與活動的機會,進而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
中老年群體的身體狀態(tài)、嗓音條件、記憶能力、反應能力等不比年輕人,培訓中不能一味講解專業(yè)知識,要預留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理解和反應,也要注意把控聲樂訓練的時間。該群體和年輕群體不同,聲帶的機能退化,氣息運用能力較弱,長時間的練唱不利于嗓音和身體健康,因此在培訓的過程中需要勞逸結(jié)合,培訓時長要少于其他群體。此外,對于年紀較大的學員,在聲樂訓練時還要特別觀察他們的身體狀態(tài),切勿讓他們久站練習。
在設計培訓課程時,應注重寓教于樂,讓中老年人在一種身心愉悅、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增加他們之間的交流、相互溝通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感受到集體學習的快樂,與集體相融合,從而增加他們的幸福感,安享美好幸福的時光。
在息烽縣文化館參加培訓的中老年人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大多數(shù)人都有自主學習的團體。他們希望在培訓中能學到有用的知識來分享給團體中的其他人,同時也期望通過學習參與更多的舞臺表演。因此,在培訓中,筆者會設計大課和小課。大課以解決學員情感、舞臺表演為目的,讓他們能通過不同類型的歌唱方式進行互動,享受交流和合作帶來的成就感,保持課程的娛樂性;小課則針對每一個學員在歌唱上的問題逐一進行解決。通常小課會穿插在大課之中,每節(jié)課安排幾位學員準備一首聲樂作品進行演唱。在演唱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問題,告知如何去訓練和解決。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僅能讓學員了解自己學習上的問題,還能讓他們學習其他聲樂問題的訓練方法,同時也能確保他們合理安排休息時間。
三、文化館群眾聲樂培訓的思考
息烽縣文化館一直向群眾提供免費藝術培訓,其中聲樂培訓通常每期學員20余人,一周一次課。筆者作為聲樂培訓課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漸漸了解到不同群體學習聲樂的原因和想法。通過每一期的培訓,筆者接觸到了更多的群眾,并從他們身上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解決問題,提煉出更好的培訓方式。經(jīng)過兩年多的聲樂培訓工作,筆者漸漸積累了經(jīng)驗,并形成了自己對于如何培訓群眾學習聲樂的一些思考。
(一)群眾聲樂培訓要普及和提升
《毛澤東文藝論集》中解釋了“文藝工作的普及和提高”的概念,并指出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分開的。群眾聲樂培訓同樣需要做到普及與提高雙管齊下。筆者認為,“普及”的目的是讓群眾對聲樂藝術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將聲樂知識傳播到群眾中去,同時鼓勵群眾通過培訓發(fā)揮自己的藝術天賦,積極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而“提高”則是提高培訓質(zhì)量,僅僅普及是不足以滿足群眾需求的。大多數(shù)群眾愿意參加培訓是因為喜愛聲樂,他們通常嗓音條件不錯,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因此,通過培訓應該讓學員能有所收獲,真正提高他們的聲樂演唱能力。因此,準備好培訓前期的工作就十分有必要,需要根據(jù)群體的不同需要做好培訓計劃、教案和課程設計。筆者在開班前都會做好相應的準備,并在開課后根據(jù)學員們的反應能力和接受能力來完善教案和課程內(nèi)容。
一是做好學習內(nèi)容的設計。據(jù)筆者了解,許多業(yè)余團隊,特別是中老年群體,沒有專業(yè)的老師。他們在日常訓練中往往只注重“唱”。當這些業(yè)余團隊了解到文化館提供聲樂培訓后,他們希望能借此機會學習相關知識,以提升團隊的整體水平。為此,在學習內(nèi)容的設計上,我們將“唱”轉(zhuǎn)變?yōu)椤袄斫馊绾纬保寣W員們了解科學的演唱方法,學會理解和分析作品。在培訓中,筆者會帶領學員們深入處理作品,從作品的背景知識入手,分析歌詞所表達的含義以及旋律的走向、速度等因素所傳遞的情感。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員們能夠在演唱時不僅僅是單純地唱歌,而是能夠融入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使演唱更具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在培訓后期,學員們也能夠帶著對作品的理解,將所學分享給其他人,進一步促進聲樂藝術的傳播和發(fā)展。
二是注重不同學員能力的差異。無論學員來自哪個群體,每位學員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和演唱能力都各有差異。在培訓過程中,老師應該主動去了解學員的能力水平,并根據(jù)他們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以提升每位學員的聲樂能力,從而帶動整個培訓班能力的提升。
三是關注學員的實際情況。由于學員不是聲樂專業(yè)出身,他們在聲樂演唱水平上參差不齊,在性格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平時的培訓中,我們需要在了解學員的情況后對他們進行分組。有些學員可能具備獨唱的能力,而有些學員則更適合在小組中合作演唱,通過分組,能有效提高培訓的質(zhì)量。同時,這也可以確保每位學員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以達到讓所有人都能開口唱并且愿意唱的目標。
四是做好成果展示,讓群眾積極參與到文化活動中。群眾渴望有機會在舞臺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因此,在每期培訓結(jié)束前,根據(jù)培訓班的情況,會為所有學員準備展示成果的舞臺。教師根據(jù)對學員能力的了解,分為獨唱、合唱、表演唱等形式,讓能力較為突出的學員充分展示自己的實力,同時也為其他學員提供鍛煉和學習的機會。這樣不僅能逐漸讓群眾敢于走上舞臺,還能讓大家感受到不同群體對藝術的熱愛。此外,通過成果展示,還能吸引更多群眾的關注和參與,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文藝活動和藝術學習中。
(二)轉(zhuǎn)變?nèi)罕妼β晿穼W習的認知
群眾對聲樂學習的認識比較片面,特別是在一些業(yè)余團隊中,往往由歌唱愛好者自主組建團隊并進行日常訓練。他們在教學時認為聲樂就是張嘴唱歌,培訓課就是教他們學完一首歌。因此,在學習中,他們總是反復進行教唱和齊唱,這樣的重復模式很容易讓群眾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培訓課程設計上,我們需要引導群眾營造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培訓環(huán)境,以轉(zhuǎn)變他們對聲樂學習的認知。
筆者認為,首先需要轉(zhuǎn)變?nèi)罕娐晿穼W習的重點。許多群眾認為聲樂學習的核心就是學歌,因此,他們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一起學習唱歌上,常常利用音響設備進行多次跟唱。這樣做的弊端就是,當他們單獨演唱時無法按譜子要求準確演唱。因此,在培訓時應該教會群眾如何識譜和與伴奏相協(xié)調(diào)。掌握識譜技巧后,群眾就能夠根據(jù)樂譜的音準和節(jié)奏進行準確的演唱。其次,需要轉(zhuǎn)變?nèi)罕妼Ω枨髌返倪x擇觀念,讓他們學會合理地歌唱。許多群眾認為難度越大的歌曲越能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因此選擇的作品難度非常大,且也不適合自己演唱。如一些中老年群體,他們的身體機能在慢慢退化,無法很好地支撐他們的氣息和歌唱狀態(tài),但喜歡唱《青藏高原》《天路》等曲目。演唱完畢后出現(xiàn)聲音沙啞、臉紅心跳等狀況。這樣錯誤的觀念不利于學習也不利于健康。在培訓過程中,教師應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身狀況,讓他們明白優(yōu)秀的作品并非以音高能唱到多高或一口氣能唱多久為評判標準,而應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作品。在演唱時,要注重情感和自身對作品的理解,結(jié)合所學聲樂知識,將作品演繹得更加完整。這樣的演繹方式更能表現(xiàn)美,也更能打動聽眾的心。
最后,需要讓群眾了解聲樂演唱的多樣性,它不僅僅只有齊唱、獨唱,還包括合唱、重唱、對唱等多種演唱形式。許多業(yè)余團體往往只采用獨唱或齊唱的方式,久而久之,大家就會失去對歌曲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培訓中,需要通過理論學習和課程實踐,讓大家能夠體會到不同演唱方式帶來的感受,從而增加群眾的聲樂知識。
(三)立足群眾,服務群眾
群眾聲樂培訓的出發(fā)點是為了給廣大群眾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務,滿足群眾學習聲樂的需求,并提升他們的聲樂能力。通過這樣的文化活動,群眾可以互相交流、學習,從而拓寬受教育的途徑。因此,應該提供群眾能聽懂并且能實踐的聲樂培訓,幫助群眾,不要脫離群眾,要為群眾服務。
立足于群眾、服務于群眾,那就意味著要以群眾為主體提供聲樂培訓;同時,也要以群眾的水平和能力為基礎,努力實現(xiàn)他們聲樂技能的提升。切勿拔苗助長,教一些過于專業(yè)、難度大的知識點,或者講一些自以為很“藝術”而群眾卻很難理解的內(nèi)容。在培訓中把握好尺度,要像蓄水容器一樣,慢慢地裝水,這樣才能扎實、穩(wěn)定地進行培訓工作。否則培訓課程結(jié)束后,群眾所收獲的也只是一些看得懂卻無法真正使用和操作的知識,這樣的培訓就背離了普及群眾聲樂文化和提升聲樂能力的初衷,變成了單純?yōu)榱伺嘤柖嘤枴榱俗屓罕姼到y(tǒng)地提升聲樂技能并實現(xiàn)聲樂文化的普及,筆者在培訓中會根據(jù)群眾聲樂學習水平的整體情況提前準備少兒、成人、中老年群體的培訓教案、教材,再按照群體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安排培訓內(nèi)容,從而更細致地幫助不同群體更好地學習,真正為群體做好服務。
當然,服務好群眾并不是盲目地迎合群眾的“喜好”,就如上文所說,許多群眾在聲樂學習前會有自己不正確的認知,也會出現(xiàn)學習問題和思想問題,所以,在做培訓時,要注意引導群眾的價值觀,避免庸俗、錯誤文化觀念的侵蝕和影響。讓群眾能在聲樂培訓中感受到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糾正群眾不良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使其在培訓中有所獲益,這是開展群眾培訓的意義所在。
四、結(jié)語
未來,群眾聲樂培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依然會是重要的活動方式。文化館的專業(yè)技術老師在開展培訓時應該思考和總結(jié)每一次的培訓經(jīng)驗,主動了解和接觸對聲樂文化感興趣的群眾,從不同群體的學員身上感受到不同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需求。隨著時代的進步,群眾對聲樂學習的需求和想法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群眾聲樂培訓要如何去做,聲樂藝術要如何去普及和提升,需要不斷地思考和總結(jié)經(jīng)驗。這需要根據(jù)實際培訓情況,創(chuàng)新或改變培訓方式,同時不斷學習和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技術水平。通過與社會和群眾保持緊密聯(lián)系,我們才能真正做好群眾的文化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1]馮守仁,鮑和平,等.群眾文化基礎知識[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周向紅.當前我國少兒聲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J].北方音樂,2020(22):79-81.
[3]李振龍.論輕聲練習對中老年聲樂學習的必要性[J].黃河之聲,2019(06):3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