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響應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培養具有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水利工程專業技術人才,依托安徽農業大學工程水文學與水利計算課程實踐教學基地安徽省五道溝水文水資源試驗站,將五道溝水文人的求真、奉獻、堅守的科學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教學中,起到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示范效應。
關鍵詞:實踐教學基地;課程思政;工程水文學與水利計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795(2024)04-0133-04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4.04.023
0 引言
課程思政是用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是通過將思政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現實的課程教學中往往由于各種原因將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課程進行了割裂,課程思政實現了對這3者重新統一的一種回歸[1-2]。課程思政基本目標是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和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和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介紹學科發展歷史,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發展歷程的艱辛,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家國情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3-5]。
工程水文學與水利計算課程(以下簡稱工程水文課程)是我國高校水利、水電、交通、環境、資源、地理、農業、市政和土木等涉水工程本科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開展立德樹人培養模式是一線教學人員思考的重要內容[6-9]。在課程中不僅結合國家層面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設歷史、意義、作用等引導學生既要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具備愛國主義、職業素養和科學探索精神,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10]。還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水文事、水文人,用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形式讓學生體會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嚴細求實和團結開拓為核心的水文精神,培養具有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水利工程專業技術人才[11]。
1 實踐教學基地
安徽省五道溝水文水資源試驗站(以下簡稱五道溝站)隸屬于安徽省(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水科院),位于淮北地區的南部郊區,距離蚌埠市25 km,占地面積近3 萬 m2。五道溝站前身為青溝徑流試驗站,始建于1953 年5 月。當時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為解決淮北平原除澇水文計算及農田澇漬問題,通過在淮北坡水區設置5 條不同標準大、中、小排水溝開展農田除澇水文原型觀測試驗,為探求農田排水標準及排水工程體系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試驗區設置了相互嵌套的試驗流域,開展水均衡場徑流、入滲、蒸發、土壤水、潛水蒸發和氣象等觀測試驗,開啟了新中國的流域水文試驗。
2016 年,安徽農業大學與水科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五道溝站為學校野外實踐基地,是開展農業水利工程專業水利工程導論課程、工程水文學課程和資源規劃課程的實踐實訓基地。每年,基于課程實訓需要,學生在五道溝站進行實習實訓,逐漸形成了課程思政+知識構建+專業實踐全過程育人、校內培養+基地培養+社會實踐全方位育人、教學導師+實踐導師+教輔人員全員育人的校企合作培養新模式。五道溝水文人的求真、奉獻、堅守的科學精神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最真實、觸手可及的教學素材,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滋養學生的心靈,激勵他們沿著一代代水利人的足跡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2 課程思政挖掘
2.1 引入“求真”思政內容
近70 年來,五道溝站為水文循環與水資源演變機理、水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生態與水環境演變規律及保護措施等研究提供了可靠、有效的長系列水文數據。在工程水文課程授課中,從五道溝水文人對水文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有效性的追求角度為學生闡述“求真”的科學精神,不畏艱苦尋求科學真理的探索精神。在工程水文課程實踐教學中,利用水文氣象全要素觀測場內的標準雨量筒、自記雨量筒等開展降水觀測試驗,引導學生準確記錄與統計降水數據;利用E601 水面蒸發器、20 m2 口徑水面蒸發設備,引導學生準確觀測水面蒸發數據;利用非稱重式大型地中蒸滲群和自動稱重式蒸滲儀群,開展農田作物蒸散發試驗,引導學生準確測量農作物對地下水的利用量。不僅在理論課堂上用五道溝水文人的“求真”科學精神引領學生的價值觀,更是在實踐教學中,從實實在在的實驗儀器的校核和操作,從數據觀測和統計分析中,為學生全面展示“求真”的精神所在,用五道溝站70 年的水文數據和五道溝站無聲的水文測驗設備為學生上好一堂有聲的“求真”課程思政課,讓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科學研究精神深入學生的內心,激勵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踏實、求真,如圖1 和圖2 所示。
2.2 引入“奉獻”思政內容
五道溝站經歷3 代水文人的奉獻。從20 世紀50 年代建站初期的條件匱乏、生活不便,再經歷歷史變革、經費短缺,到今天發展迅速、碩果累累,無不凝結著3 代五道溝水文人的無私奉獻、默默耕耘。他們為記錄降雨數據淋濕衣襟,為測算作物考種數據汗如雨下,田間、地頭、試驗場和實驗室都是他們忙碌的身影,五道溝水文人用70 年日復一日、兢兢業業的工作詮釋著對國家水文事業的奉獻。
在實踐課程中,邀請五道溝站最年長(86 歲)的退休員工梅連銀師傅為學生親身講述自己與五道溝的跨世紀情結,講初建時的樣子、試驗站的變化、自己的工作經歷、時代的變遷、水文人的初心及身邊人的故事,沒有很多的大道理,也沒有煩瑣的說教,就是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著最真實的故事,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著,內心是波瀾起伏的,這就是課程思政教育的魅力,而這些魅力都在學生實踐課程總結報告中展現地淋漓盡致,通過這躍然紙上的激情澎湃體會到了他們內心的震撼,感受到了他們思想的升華,預想到了他們未來的變化。
2.3 引入“堅守”思政內容
五道溝水文人70 年如一日的堅守,成就了五道溝站70 年的累累碩果,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水文人的堅守,國家的水文、水利事業才如此蒸蒸日上、蓬勃發展。在實踐教學中,給學生展示五道溝站70 年來的變化,從青溝徑流觀測站到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水文試驗站,一幅幅照片像展開的畫卷,給學生述說著五道溝的故事,述說著三代水文人堅守試驗站、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歷程。
70 年前試驗站是試驗條件困難、試驗環境艱苦和試驗經費不足的單位。五道溝第一代水文人倡導艱苦創業的精神,全站人員自己動手,掄起鋤頭、拿起鐵鍬,除草整地、自行搭建試驗設備。朝暉夕陰、暑往寒來,頂烈日、冒風雨、下田間開展農氣觀測、試驗和調查,時有蚊蟲叮咬、時有螞蟥吸血、時有污泥滿身,然而全然不顧,回到辦公室將觀測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探尋著作物生長的特點、水分利用的特征,再做出準確、科學的分析和匯總。
近年來,在水利部、安徽省水利廳的關心和支持下,五道溝站先后進行了綜合業務樓改造、土地擴征、升級改造和基礎設施綜合改造等一系列建設,試驗站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有了很大變化,然而不變的是五道溝水文人的艱苦奮斗精神。
學生在五道溝站參觀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著一代代水文人的艱辛,前輩們的努力、汗水和淚水鑄就了現代的五道溝站,引導學生傳承前輩水文人的堅守、執著和奮斗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奮勇拼搏,創造更多的成績報效祖國。學生在這樣的實踐課堂,在這樣的課程思政引領下更加懂得了珍惜學習機會,更加懂得了奮斗的意義。
3 課程成效與示范效果
通過將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站引入工程水文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學生在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學習中感悟到了課程的重要性、學習的重要性。學生不僅對水文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不同條件下的水文分析計算等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同時對環境變化下的徑流演變、水資源時空變化、智慧水文等前沿學科激發了濃厚的興趣。在近年的水利創新設計大賽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都有所體現,學生依托課程學習,主動而為,開展學科訓練和競賽項目,用一座座獎杯闡述了學習的成果和教育的成效。近5 年,教學團隊成員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各類學科競賽獲獎114 項,指導學生發表學術論文22 篇, 指導學生授權專利23 件,指導學生主持國家級大創項目8 項、省級大創項目14 項、校級大創項目9 項。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及實踐與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也獲得了用人市場的關注,為水利行業輸送了大批人才。
在示范推廣方面,建立了課程資源共享機制,在學校相近學科和同類院校的相關專業中進行了交流和應用,為工程水文課程教學和水文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提供示范樣例和重要參考。
4 結束語
在工程水文課程教學的頂層設計上,在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實施中,全方位發揮專業實踐課程的德育功能,挖掘、梳理、提煉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五道溝水文人的求真、奉獻、堅守的科學精神融入教學中,起到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用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站給學生舉例子、擺事實,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學好工程水文課程的重要性。這是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內化到實踐教育全過程,加強學生的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牛曉麗,高程程,李心平,等.“大思政”格局下“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農業工程,2022,12(9):115-119.
NIU Xiaoli,GAO Chengcheng,LI Xinping,et al.Research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ydrogeology amp; Engineering Geology\"course under wide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J]. AgriculturalEngineering,2022,12(9):115-119.
[2]趙鶴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0(1):108-110.
[3]雷西萍,張昊,魏劍,等.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助力實踐教學育人探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納米材料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2):98-101.
LEI Xiping, ZHANG Hao, WEI Jian, et al. Practical teaching promotedb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a case from the nanomaterial major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J]. Educationand Teaching Forum,2022(2):98-101.
[4]蔣蓓,陳宏,周俊偉,等.基于“1+X”證書制度的數控車削加工課程思政建設[J].農業工程,2023,13(1):121-125.
JIANG Bei, CHEN Hong, ZHOU Junwei, et al.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NC Turning Processing course based on \"1+X\"certificate system[J].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23, 13( 1) : 121-125.
[5]李密,韓六平,方娟,等.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水利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2, 21( 21) :153-155.
[6]付成華,張煥敏,劉曉輝,等.基于課程特點的“三位一體”教學方案優化設計:以“工程水文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32):85-87.
FU Chenghua,ZHANG Huanmin,LIU Xiaohui,et al.Optimizationdesign of \"trinity\" teaching scheme based on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example for \"Engineering Hydrology\"[J].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2018(32):85-87.
[7]魏霞.水利工程專業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問題與改進建議[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2(23):101-103,109.
WEI Xia. Main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on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ydraulic engineering[J].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Equipment,2022( 23):101-103,109.
[8]林靜. 立德樹人視閾下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堂路徑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9,6(33):152-154,175.
LIN Jing. A probe into the path of craftsman's spirit in the course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visual threshold of \"moral education\"[J]. Education Modernization,2019,6(33):152-154,175.
[9]梁平.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四層級目標論[J/OL].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151-156,2.
LIANG Ping.Four level goals of \"fostering virtue education\" fro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J]. Journal of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23( 4):151-156,2.
[10]馬丹,駱社周,毋亭.農林類院校《測量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J].農業工程,2020,10(10):100-104.
MA Dan, LUO Shezhou, WU Ting. Course reform and practice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at agriculture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J].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20,10(10):100-104.
[11]王振華,陳春麗,楊同樂,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 高教學刊, 2023, 9( 12) : 177-180.
基金項目: 安徽省教育廳高等學校質量工程項目(2021kcszsfkc1、2022cxtd042);安徽農業大學2022 年度校級質量工程項目“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