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風利 曹玉娜
摘? ?要: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秉承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與體育教學相融合,使體育課程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實現其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體育教學;立德樹人;探究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4)16-0023-03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體育教學增強體質的目標和立德樹人的要求,是體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實踐的重要任務。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將傳統文化融入體育教學,以推進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一、優化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優化教學效果、指導教學活動而精心設計的施教藍圖,是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經驗與智慧,通過系統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確立教學目標,制定實施方案,合理組合教學要素。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設計者,學生能否成為體魄強健、品格健全的人,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體育是學生強體、強心的基礎,是“育人”和“育體”相結合的過程。以現代教學理念融合“傳統體育文化”,分學段、有計劃地開展體育教學,滲透“傳統體育文化”,彰顯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具體表現如下:
水平一,以拈石子、趣味跳房子、編花籃、編花繩等游戲為主,注重發展學生的精細動作;水平二,有趣味多元跳繩游戲、跳皮筋、丟沙包、踢毽子等,注重學生協調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的培養;水平三,包括斗牛、拔河、定向越野跑、障礙跑等游戲,注重學生的力量與核心素養的提升。
以丟沙包為例,在初始階段是最基礎的丟沙包玩法,學生掌握基礎玩法之后,與跳房子游戲相結合來進行教學,提高了趣味性,而進階課程則是將沙包融入軍旅課堂,變成“小小手榴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將軍旅元素引入體育課堂可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和意志力。開展軍事主題的團體活動,讓學生在競技中感受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將科學的理論、方法與教學經驗有機融合,突出特性,推進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統一。
二、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體育承擔著青少年“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重任,肩負“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引領,不斷推進育體、育心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做到以人為本,以體化德。
以人為本,就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潛意識下做出本能動作,然后再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表述動作要點,使學生的潛意識動作轉為明意識動作,通過反復練習內化到身體,經過持續的拓展訓練,進而超越自我。
以趣味跳繩為例,在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體能、技能掌握情況,分層、分組進行設計,有單人跳法、雙人跳法、三角形平面結構跳法、平行結構跳法,還有多人跳大繩的玩法。作為教學的設計者、開發者與實施者,教師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學情、了解身體結構、明確教學目標,設置合理的教學環境,潛心搭建舞臺,引導學生體驗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學生一起認識自己,欣賞自己,塑造自己,注重讓學生快樂運動,并在運動中體驗快樂。
以體化德,就是教師通過自己的行為規范、身體動作規范以及思想來影響學生,以體育行為傳承體育精神,遵身體之道,塑身體之正、之直、之美,培養人格健康、品行高雅的人。學校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緊緊圍繞“體育+耕讀文化”這一主題,精心構建“體育+勞動”的教育環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體育與農耕相結合的“誰是豐收大贏家”“除草、除蟲大作戰”“我是播種小達人”等系列活動,讓學生主動投入到“體育+耕讀文化”的學習中,切身體驗活動的意義和樂趣。通過活動,學生傳承了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
三、重視學情分析
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育化方式,承載著人類對健康的永恒追求。青少年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群體,其健康狀況更是關系到民族的未來。以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分析教材對學生成長過程的正向影響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需求,明確只有身體具備做此動作的功能,才能使技術動作得以實現。為了解身體的屈伸功能與身心的關系以及技術動作與身心之間的關系,以“前滾翻和山羊分腿騰躍”為例,以頭部作為牽引點,低頭順勢提臀翻滾,屈膝團身成蹲姿。若不夠了解學生身體功能,就容易在課堂教學時,設置一個重點強調提臀的練習環境,從而忽視了頭部的牽引和身體的隨動。只有在了解身體良知良能的前提下,才能引導學生發掘自身本能并促使其不斷強大。
分層教學法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首先對學生的體能、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評估,將其劃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高層次的學生要注重技能提升和競技能力的培養,中層次側重于基礎技能的鞏固和提高,低層次的訓練重點為基本動作的掌握和體能的提升。以“跳繩”為例,在初始階段有個人單跳組、個人雙搖組,掌握基本跳法后則進行單人計時跳、單人雙臂前、后交叉花式跳,最后是雙人跳、三人跳、多人跳以及創編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通過采用小組合作化、游戲化、競技化、情境化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參與積極性。
四、推進育體與育心相統一
《課標》提出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引領,重視育體與育心相統一。教師在了解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三個層面的內涵后,將科學的教學理念與中國傳統的文化相融合,探究中國傳統儒家、道家文化下的修身養性與現代的體育教學理念或體育課之間的聯系,找出中國傳統文化下的“身體文化”和“一體化”思想及“厚德載物”與“立德樹人”的結合點,即“身心合一”“體用不二”。了解學生的良知良能,遵身體之道,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遵從身體,指于內心,與體育相結合實踐“立德樹人、以體化德”。
《課標》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現代科學的教學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不同層面對“立德樹人”內涵進行了解讀。首先是社會發展層面,教育是培養社會發展所需之人,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次是個人層面,“遵身體之道”是德,道為體,是規律,德為用,是規律的體現。教材在人體顯現出的“德”“健”就是精神,是動力的源泉;最后,是課堂內容層面,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體育課的情感目標,諸如互幫互助、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拼搏向上的精神,另一層是以體化德,內化到身體的德,比如正、美和直,正是個體修身的德。具體體現在“體”和“用”兩個方面。“體”是指修身之德,了解自身的良知良能,塑造優美姿態。“用”是指能夠規范學生的身體姿態,如在“山羊分腿騰躍”教學中,以遵守課堂紀律、團結協作(相互保護和指導)、以身體姿態的展現以及陽光自信的態度等作為德育滲透點,于潤物細無聲中做到以體化德。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特別注重規范自身行為,做好言傳身教。
五、學習、思考與展望
通過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使體育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學生的體能、技能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創新教學設計,確保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達到全面發展。
當今社會,網絡等媒介的飛速發展,為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其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也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潛在影響。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與時俱進,通過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與先進經驗,探索體育活動和課堂新舉措,營造寬松、多元的學習環境,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持續推進體育教學設計的創新與優化。第一,應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在參與中感受運動的樂趣;第二,應注重活動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確保學生在參與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第三,要加強活動設計的創新性和趣味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第四,在體育趣味活動設計的形式和內容上呈現多樣化,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第五,解決并完善實踐過程中暴露的問題,提高創新能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持續更新,小學體育教學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全面發展,教學活動也更加豐富多樣,寓教于樂。雙減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不僅要對當前教育改革積極響應,還要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深度關注。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培根鑄魂、啟智增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