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慶輝 丁輝
【摘 要】本研究以中國特色學徒制為背景,基于COMET理論和“財稅代理服務”課程實踐,測評中職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并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案,為中職學校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學徒制;職業綜合能力;測評;中職學校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24)06-034-02
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對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為提升中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職業教育亟需結合信息技術進行創新。
在本文“財稅代理服務”中職學校的課程中,我們運用智能財稅系統、在線學習平臺等信息技術,結合真實工作場景,全面評估學生的專業與非專業能力。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實質性提升了學徒的綜合素質和培育質量,滿足了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職業綜合能力研究方法與測評模型的構建
本文基于綜合職業能力測評COMET理論,研究中國特色學徒制下的中職學校“財稅代理服務”課程實踐。通過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測評,構建以會計專業知識與能力為核心的專業能力測評模型,以及包含職業素養的非專業能力測評模型。該模型涵蓋制定計劃、實施操作、檢查交付三個環節,下設9個一級指標和33個二級指標,并明確了各指標的權重和分配,確保評估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職業綜合能力測評的指標設計
1.測評內容
本測評聚焦中職學生第三學期“財稅代理服務”課程中的記賬代理服務項目,采用項目教學法,內容基于12月份真實客戶代理記賬任務。對學生測評分為以下三部分:一是完成12月份客戶代理記賬工作計劃及問題發現與解決記錄單,檢驗學生思維能力;二是操作云賬房財稅商用系統,完成12月份客戶代理記賬,評估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三是制作PPT進行總結與匯報,兼顧學生的非專業能力。
2.測評形式
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由4名校企雙導師進行測評。14名會計專業學生分為四組,每組由一位考官現場評分,對學生12月份代賬業務處理和PPT匯報進行評價。
3.測評指標
職業綜合能力目標包括專業能力和非專業能力,測評標準主要涵蓋以下關鍵能力。
(1)專業能力:工作臺整理能力、信息閱讀能力、辨識和整理能力、計劃撰寫能力、商用系統操作能力、業務處理審核能力。
(2)非專業能力(含職業素養):與客戶溝通和抗壓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反思總結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審美能力、禮儀禮貌意識、商業秘密保護意識、嚴謹認真規范操作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設備使用安全意識、清潔環保意識、終身學習意識、服務意識與共情意識。
職業綜合能力測評過程與結果分析
1.測評過程
本次測評在校內會計師事務所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考官選取12月份引企入校的財稅代賬公司代理記賬崗位的真實工作任務作為測評內容。學生選擇14家客戶的票據作為測評素材,根據代理記賬崗位工作內容、標準和流程獨立完成測評任務。學生在3小時內完成制定計劃、商用財稅系統代賬處理和PPT總結匯報。校企雙導師全程參與評分。
2.測評結果分析
(1)按學生整體分數段分布情況分析。14人參與測評,滿分145分,每生平均得分119.71分,折合百分制為82.56分。從測評環節得分率人數來看,實施環節學生得分在90分以上人數最多,優于制定計劃和交付檢查兩個環節,說明學生系統實操方面能力很強,但制定計劃環節所反映的能力最弱。
(2)按學生整體測評指標得分率分析。本次測評共9個一級指標,33個二級指標。一級指標方面,學生登錄商用系統賬期準確率100%,對真實客戶業務處理賬期掌握良好。學生在資料標注、工作臺整理、財務處理、交接單填寫等方面的能力超過95%。但在制定工作計劃、關鍵任務提煉和PPT總結匯報方面得分較低,需加強。總體來看,實施環節得分最高,PPT和總結匯報環節得分尚可,需繼續提升制定方案能力。
3.從測評結果標準差分析
對標準差進行分析,制定方案環節為1.97,實施環節為3.44,檢查交付環節為5.20,均偏低。這表明學生專業能力較強,其他環節職業能力相對均衡,未出現嚴重分化、個體差異小。
4.測評發現問題
一級指標未細化權重,忽視學生薄弱點和素養點的分值比重與考核難度的匹配設計。學生重視實施操作,但計劃制定和反思總結不足;校企雙導師對測評標準理解存在差異。雙導師測評貼近專業與崗位標準,但其中企業導師在職業素養方面重視程度不足,測評打分差異性較小。
結論與建議
1.職業綜合能力測評促進教學改進
職業綜合能力測評對學生而言,通過真實崗位實操可助其認清專業與非專業能力的差距,有利于制定學業規劃;對教師而言,參與真實項目教學和職業測評可提高教學質量,把握行業發展和財稅業務動態;對企業而言,參與學生職業測評可了解其標準差距,為人才培養和管理提供支持。通過測評可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改、以評促學。
2.職業綜合能力測評能夠促進學生素質提升
以真實項目為載體,考核學生專業及非專業能力,聚焦企業業務難點和痛點。通過問題導向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校企雙導師引導實踐體驗,可以培養學生知識技能、思政素養及職業素養,實現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培育符合企業需求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3.職業綜合能力測評有利于雙導師隊伍的建設
學生職業綜合能力提升,要通過打造校企雙導師隊伍。通過校企雙導師綜合項目教學和職業綜合能力測評,推動學科融合跨界思維,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實踐反哺理論,實現學生從學徒到準員工再到優質員工的成長與成才,體現中國特色學徒制。
4.職業綜合能力測評促進信息技術運用
職業綜合能力測評不僅能全面反映學生的職業能力,更能推動教師學會利用信息化技術平臺進行個性化和增值性評價。信息化技術平臺使教師能及時記錄、分析學生測評數據,深入挖掘學生個性化特點和潛能,從而提供精準的教學輔導和職業規劃建議。總的來說,職業綜合能力測評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學生個性化和增值性評價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教師更科學、高效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精準、個性化的教學服務,從而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
綜上所述,職業綜合能力測評與數字化技術平臺的深度融合,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這一途徑,教師通過信息化技術獲取學生測評數據積累,追蹤學生在不同時期的職業綜合能力提升軌跡,開展客觀分析,發現學生的優勢潛能以及能力問題;通過科學、合理、高效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教學改革,促進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制定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從而培養出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教人才,為打造中國式現代化教育強國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