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梅
【摘 ?要】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需要重新構建和優化數學課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化媒體等工具,拓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指導,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文章通過減少內容冗余、優化教學方法,實現“提質增效”,從而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成果的雙向提升,使得“雙減”政策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完善。
【關鍵詞】 “雙減”背景;智慧課堂;信息技術;初中數學
在當前的“雙減”環境下,數學教師需要全面構建和打造初中數學智慧課堂,以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學習重點,樹立遠大理想目標,并調整學習狀態。這需要優化教師的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這種方式可以提高數學教學水平和效率,實現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成果的雙向提升。
一、傳統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當前階段,初中數學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傳統的做法和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盡管大多數教師意識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但在布置預習任務時,通常只是簡單勾勒課題,要求學生自行閱讀相關內容,缺乏對學生如何預習、應該關注何種內容以及如何評估預習效果的指導。這使得預習往往僅停留在形式層面,而學生是否真正理解、預習效果如何則未能得到重視。據了解,絕大多數數學教師在備課時只關注教材中的知識點,而忽視了章節開頭的圖示和相關的數學文化,在課堂上僅匆匆帶過甚至完全忽略。然而,這些章節開頭的圖示通常展示了本章內容在科學技術中的應用,以及傳播的數學文化,忽視這些教學內容意味著錯失了向學生傳承數學傳統文化的機會。
其次,許多教師忽略了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性,依然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從而影響了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這種單向傳授的教學模式未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尤其是在教授抽象的幾何概念或復雜的圖形變換等內容時,教師僅通過枯燥的板書講解,使得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識別能力不足,從而加深了他們對幾何學習的畏懼。
再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只是簡單地講解相關公式和定理的概念,而未對其推導過程和推理流程進行深入描述。這種做法使得學生難以理解數學知識的底層規律,難以進行快速高效的題目解答。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教師往往只能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重復練習,使他們成為“做題機器”,但這種做法不僅無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還無法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和創新意識,反而增加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
最后,在作業布置方面,多數教師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式或直接使用現成的練習冊,導致作業形式單一、難易不當、機械重復,使學生望而生畏,喪失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同時增加了學生的作業負擔。
可見,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傳統做法和弊端,亟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進和優化。
二、“雙減”背景下構建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1. 優化自主預習流程,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成效
教師可以采用提前制作教學課件或錄制微課的方式,設計各種類型的問題,將預習任務交給學生。通過這些課件和微課,學生接觸新知識的方式得以改變,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體驗。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初步了解數學知識點,并標注自己難以理解的內容。在課堂學習時,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向教師提問,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解決問題,從而提升預習效果,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舉例而言,在學習《一次函數》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如“一次函數的定義是什么”“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有何區別”等。學生在預習時可以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并試圖找到答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產生的疑問記錄下來,然后在課堂上解答,也可以通過提供的微課或與同學討論來解決疑問。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復習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并培養其獨立思考和數學思維能力。通過讓學生嘗試獨立學習數學知識,他們可以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提升對學習的信心。
2. 利用網絡教育云平臺,傳承和發揚數學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數學的發展與文化傳承密不可分,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找到傳統文化與數學學科的結合點,挖掘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
例如,在學習圖形的對稱、旋轉等內容時,可以引入具有中國特色的圖片,如故宮、天壇、京劇臉譜、福娃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體驗圖形對稱美,又了解古代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勾股定理時,可以介紹我國早期發現并使用勾股定理的事實,如我國將短直角邊和長直角邊稱為勾與股,因而定義為勾股定理。古今關于勾股定理的證法有400多種,而我國西漢《周髀算經》中的證法比西方早了500多年,東漢時趙爽弦圖的證法更加直觀簡明,可向學生傳遞我國古代數學家對數學的刻苦鉆研精神。
章頭圖體現了數學的實用性和廣泛性,證明數學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習數學是有用的。這些內容的教學需要大量教學資源支持,教師可利用云數字課程教材平臺上的文本、音頻、視頻、動畫、微課等資源進行整合使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以及數字資源與數字教材的無縫融合。這不僅可以優化數學課堂教學過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激發他們熱愛學習、熱愛科學、堅持真理并為之奮斗的優秀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理想具有重要意義。
3.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動畫、課件等信息技術,將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相結合,創設易于理解的場景。通過設置引人入勝的問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數學小游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例如,在練習環節設置成小游戲闖關的形式,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具體化,也讓學生在加深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感受到了數學的實用性。
舉例而言,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方》這一課時,可以設計引人深思的問題,如古印度國王放麥粒的問題:古印度有個國王,迷戀下棋,在全國范圍內征召高手并許諾:誰勝了國王,國王就滿足他的一個要求。后來,來了一個僧人,他就要求國王在棋盤上放麥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他只要棋盤上的麥粒。國王笑他:“真傻,就要這么一點麥粒。”僧人說:“恐怕你的國庫中也沒有這么多麥粒。”教師提出“國王的國庫中究竟有沒有這么多麥粒”的問題,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性。通過這堂課的學習,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64格棋盤如果按10克/千粒計算,所放麥子約1800億噸。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激發了好奇心,還為后續學習《有理數的乘方》一課打下了基礎。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對數學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4. 科學高效備課,有效突破重難點
使用智慧課堂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忽略備課環節,尤其是備教材和了解學情的過程。在“雙減”環境下,要打造數學智慧課堂,教師需要注重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并善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高效備課,以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品質和效率,有效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幫助學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數學知識點。
例如,在幾何教學中,可以利用幾何畫板等多媒體手段融入課堂,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幾何圖形的靜態和動態變化,從而掌握幾何知識,增強對幾何學習的信心。又如,在教授函數時,常數的變化對函數圖像的空間布局產生影響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圖形的動態特征,有效地將函數圖像與函數知識點融合,滲透函數圖像的變化規律和技巧。在講解一次函數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使用動畫形式展示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的變化對圖像的影響,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像的變化規律來理解一次函數在坐標軸上的特點。在講解二次函數時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有效地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5. 通過減量提質增效,實現雙向提升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不能再采用題海戰術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初中數學教師應當以減量提質增效為教學的核心目標。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深入講解基礎公式、定理和概念的底層規律,引導學生快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規律,使其能夠舉一反三地解答問題。教師還應根據教學任務和學情,精選習題,設計分層作業,通過減輕作業負擔來提高教學效果。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作業形式,設計多樣化且具有實踐性、合作性、趣味性、探究性、反思性、總結性和開放性的作業內容。這樣的作業設計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通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中體驗到樂趣,從而加深對數學的理解。
優化基礎知識教學和作業設計,可實現因材施教的課堂教學和因人施練的作業設計,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和自信心,最終實現減輕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標。這將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成果的雙向提升。
(二)給予學生課后服務指導
在當前“雙減”背景下,數學教師的職責更加重要,他們需要采取差異化的教學策略,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這意味著教師不僅需要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能力水平,還需要為每個學生制訂適合其需求的個性化學習計劃,從而促進他們的長期穩定發展。
為了實現差異化教學,數學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和課后作業形式進行有效的優化和改進,包括調整教學材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設計多樣化的作業,以及提供更加細致的課后指導。教師通過落實這些措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豐富他們的學習內容,并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在建設數學智慧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支持,包括定期向學生發送學習資料、布置在線作業、提供課程輔導等。通過利用網絡平臺,教師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另外,教師還可以建立學習交流平臺,鼓勵學生之間分享和討論學習問題。這種交流不僅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還可以提供機會讓學優生幫助學困生,從而實現全班學生的共同進步。通過這樣的學習交流平臺,學生之間可以更好地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成長。
三、結語
在“雙減”環境下,數學教師能夠通過充分利用教育網絡平臺、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進一步拓展課堂教學的維度和廣度。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還有助于他們找準學習的重點和方向,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并調整學習態度。同時,這也促進了教師改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為了延伸和拓展智慧課堂,提供更加良好的課后服務和指導至關重要。這種綜合措施實現了提質增效的目標,最終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成果的雙向提升。
參考文獻:
[1] 林美金.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 華夏教師,2022(17):45-47.
[2] 申海學. “減負增效”背景下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實踐[J]. 知識窗:教師版,2021(10):115.
[3] 蔣雅斌. 淺談初中教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