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的實施給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深入的影響。教師貫徹“雙減”的文件精神,要從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著手。非書面作業作為傳統書面作業的重要補充,能很好地創新數學作業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較好地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教師將口算練習、預習復習、數學實踐學習作為小學低段數學非書面作業的重要形式,能較好地從作業層面推進減負增效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非書面作業;“雙減”政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分類明確作業總量。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作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有效地設計和布置小學低段數學非書面作業,可以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實。
一、堅持每日口算不放松,夯實數學基礎
在小學低段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計算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和關鍵。對于剛剛接觸數學學習的小學低段學生來說,培養計算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數學成績,還影響著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數學計算是熟能生巧的。通過大量的練習,學生可以掌握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口算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學低段數學家庭作業的重要內容。通過口算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心算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反應速度和計算準確率。
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筆者每天為他們布置15道口算練習題。這些練習題基于基礎的口算技巧,包括加減乘除等基本運算。通過持續的口算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可以得到顯著提高,數學思維能力以及反應能力也可以得到鍛煉。
除了日常的口算練習,筆者還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計算比賽。這種比賽不僅是簡單的計算測試,還是激發學生計算興趣的有效方式。在比賽中,學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計算才能和思維敏捷度,通過與其他同學的競爭進一步增強自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來說,提高計算能力無疑是數學學習的關鍵所在。通過持之以恒的口算練習以及定期的計算比賽,學生可以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為未來的數學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二、培養溫故知新好習慣,養成良好學習品質
復習已學的內容,特別是剛剛學習的內容,是鞏固理解和記憶的關鍵步驟。通過復習,學生可以加深對數學概念和公式的理解,提高解題的熟練度和準確性。
預習未學的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預習,學生可以了解即將學習的知識點,有目的地聽課,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圈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新課中認真傾聽和思考,這樣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習中的疑惑。
教師可以布置非書面作業,如每日幾分鐘的復習與預習。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習慣。通過長期的訓練,學生可以逐漸養成復習和預習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為例。學生在學習“1000以內數的認識”之后,可以在家中進行及時的復習,利用算盤撥珠等方式加強自己對1000以內數的認識。此外,學生還可以初步預習下節課“10000以內數的認識”的內容,為新課學習做好準備。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梳理簡單的知識,并標記不理解的地方,以便在新課中更加專注地傾聽和思考。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小學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以復習和預習作為日常家庭作業的基本形式,有助于學生將復習和預習轉化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可以逐漸認識到復習和預習的重要性。
三、提高數學實踐能力,增強知識遷移意識
“雙減”背景下的非書面作業要有效地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提高作業的質量。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者對學習充滿興趣與期待時,會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1]。此外,小學低段的非書面作業還應該是輕松、有趣的,應通過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體驗性的數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數學知識遷移和運用能力。
小學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樂于嘗試。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具有操作性的非書面數學作業,給學生更深刻的學習體驗。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的教學為例。筆者在課后給學生布置制作鐘表的手工作業。學生在制作鐘表的過程中,可以對時針、分針以及各個時間刻度有更深入的認識。此外,學生還可以用自己親手制作的時鐘撥出具體的時間,獲得新奇有趣的學習體驗。
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論強調“教學做合一”。數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師要搭建數學課堂與學生生活之間的橋梁,給學生布置應用性非書面數學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的教學為例。筆者在課后給學生布置“測量物體長度”的數學作業,讓學生用直尺、米尺、軟尺等工具來測量家中的電視、桌子、書本、文具的長寬。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可以對厘米、分米、米等長度單位有更直觀的認識,也可以鍛煉運用長度測量工具測量物體長度的能力。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游戲化的學習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小學低段數學非書面作業的設計中,教師可以運用游戲化的作業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以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的教學為例。筆者布置“我是小小收銀員”的游戲化作業,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對人民幣的認識,培養基礎的人民幣計算能力。
觀察是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的重要途徑,也是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師可以設計觀察類數學作業,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的教學為例。筆者布置“觀察家中常見物體形狀、顏色、大小等特性”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培養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
四、培養數學閱讀好習慣,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閱讀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數學學習中,學生需要閱讀教材、題目、圖表等信息,理解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識,掌握解題方法、策略和思維方式。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習慣和能力,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數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在小學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閱讀有趣的數學故事、數學謎題等,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2]。此外,教師還可以布置自主讀題、分析題意的作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數學閱讀中,學生不僅能夠獲取數學知識,還能夠培養自己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大數的認識”的教學為例。筆者布置“閱讀有關大數的資料、新聞”的作業,讓學生了解大數的概念和應用。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大數的概念,還能夠培養自己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低段數學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基礎和素養。通過口算練習、溫故知新、實踐應用和數學閱讀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數學素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數學學習觀念。
五、加強數學思維訓練,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需要具備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以嚴謹的邏輯和科學的方法探索和研究數量、結構、變化及空間等概念。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傳授數學知識,還需要通過數學思維訓練,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數學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提高解題能力,為未來的學習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3]。
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趣的數學游戲和競賽活動,如數獨游戲、數射線挑戰、填圖游戲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鍛煉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這些活動不僅富有挑戰性,能夠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還能夠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實現在玩中學。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布置針對數學問題的討論和探究作業,讓學生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一)”的教學為例。筆者布置“通過自主觀察、操作、比較、歸納等方式,探究圖形旋轉、平移等運動的特點和規律”的作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討論,分享自己的發現和思考,培養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此外,筆者布置“設計圖形運動的方式”的作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不僅需要學生理解和運用所學數學知識,還需要他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設計獨特的圖形運動。這樣的作業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還有助于學生提升數學素養。
通過以上作業,學生不僅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素養,還能夠增強自己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鼓勵學生表達想法,增強數學交流能力
在小學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培養他們的數學交流能力;此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解題方法分享給同學,在交流與分享中實現共同進步。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布置“用自己的話來解釋數學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等知識”的作業,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1~5的認識和加減法”為例。筆者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解釋加減法的概念和運算方法。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此外,筆者還創設有趣的作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更愿意完成數學作業。
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作業平臺。例如,筆者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完成作業,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拓寬數學知識視野。
結語
總而言之,“雙減”背景下的非書面作業與傳統的書面作業是殊途同歸的,但是兩者的形式、內容以及效果有所差異。在小學低段的數學作業設計和布置中,教師應注重筑牢學生的數學基礎,通過每日的口算練習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堅持預習與復習;應布置有益于學生動手、動腦、遷移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實踐性作業,實現“教學做合一”,為學生中高年級的數學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林元標.“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設計探究[J].教師,2022(24):51-53.
[2]歐沛.“雙減”背景下小學低年段英語非書面作業內容設計與實施策略[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2(Z1):21-22.
[3]鄧霞.小學低年級數學“非書面”作業設計的路徑探析: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乘除法”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5):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2025年仙游縣小學(幼兒園)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編號:XYXYKT-2023-06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鄭俊雄(1978—),男,福建省仙游縣園莊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