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靜月 楊鳳林 余果果 姜曉涵
摘 要: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家校合作、協同育人再次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家校協同育人的效果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以商丘市M小學為例,對家校合作現狀進行研究。調查發現,小學家校合作存在雙方權責不清、合作能力欠缺、合作內容形式單一及對家庭教育指導頻次較低等問題。文章提出明確家校雙方權責、提升家校合作能力、創新家校合作方式方法、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等建議。
關鍵詞:“雙減”政策;家校協同育人;問題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6;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4)05-0087-04
為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創設良好的教育生態,提供多樣高效的課后服務,有效減輕學生校外負擔和課業負擔,2021年7月,國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為有效發揮家校協同育人的積極作用,“雙減”政策明確指出,進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責任,密切家校溝通,創新協同方式,推進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1]。2022年1月《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與實行,更是把家庭教育提到法律層面,進一步強調了家庭教育的地位,明確了家、校、社區合作的法律責任。經過多年積極探索,我國家校合作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在“雙減”背景下,小學家校合作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為了深入了解“雙減”背景下小學家校合作現狀,發現、分析家校合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改進策略,文章以商丘市M小學為例,從家長和教師兩方面對小學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現狀進行調查研究。
1 研究設計
1.1 調查對象
本調查隨機向商丘市M小學的160位教師和220名家長發放問卷。為了深入掌握M小學家校合作的現狀,在問卷調查后,抽取部分教師、家長進行訪談。
1.2 調查內容
本調查分別設計了家長卷和教師卷。其中,家長卷共28道題目,教師卷共23道題目。具體內容包括雙方對家校合作的認知、家校合作的內容、方式和頻率等方面。訪談過程中筆者依據訪談提綱進行引導,讓受訪者充分表達觀點。
1.3 調查的方法與實施
本研究分別向教師、家長發放問卷160份、220份,收回教師有效問卷152份、家長有效問卷198份,有效率分別為95%、90%,并隨機選取5位教師和5名家長進行訪談。
2 調查結果
2.1 家校雙方基本情況
2.1.1 家長的基本情況
從家長的身份、學歷、職業以及家庭結構四個方面進行調查。198名家長中,父母參與孩子教育活動的家長占比92.42%,祖父母輩負責孩子教育的占比6.56%。家長學歷在高中(中專)以及大專層次的占比為68.92%,初中學歷的家長占比19.19%,僅有4名家長是碩士及以上學歷。職業是教師/醫生/公務員的家長占比30%,個體經營、自由職業、其他職業的家長總占比超60%。另外,核心家庭占比61.61%;三代及以上同堂的家庭占20.2%;其他家庭總占比18.19%。
2.1.2 教師的基本情況
從教師性別、教師學歷、教齡三個方面對教師進行調查。在調查的152位教師中,女、男教師分別占比78.29%、21.71%,把學歷和教齡結合起來可以發現,21.05%的教師為專科學歷,且大部分專科學歷教師教齡在16年以上;69.74%的教師為本科學歷;9.21%的教師學歷為碩士及以上。
2.2 家校合作雙方權責邊界
明晰家校合作雙方的權責邊界是做好家校合作共育的前提。M小學在主體邊界集中在“教師主動,家長配合”以及“家校互相主動溝通”兩方面,選擇“家長主動,教師配合”這一項的占比均未超過2%。在目標邊界上,認為“為升學打基礎”的教師和家長占比分別為98.02%、98.99%,認為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教師占比為67.11%,家長占比51.01%。在內容邊界上,有95.96%的家長和71.71%的教師認為應“圍繞學校學習開展家庭教育”,認為“家庭教育要為學校教育補充”的教師和家長占比分別為68.42%、46.46%。總而言之,如今家校合作雙方的權責邊界不清晰,仍然偏向學校以及教師。
2.3 家校共育合作意識
家校共育合作意識是進行家校合作的思想根基,在家校合作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據調查數據可得,雙方認為沒必要參與家校合作的占比都為0%;認為家校合作共育非常有必要的家長與教師分別占比74.24%、85.53%,且教師的合作意識高于家長11.29%;認為家校合作比較有必要的家長有20.7%,教師占比10.53%,選擇一般的家長和教師分別占比4.04%、3.29%。說明家校雙方對于家校合作認識正在逐步加深,還有提升空間。
2.4 家校合作內容與形式
豐富的家校合作內容與形式是進行家校合作共育的基礎。M小學家校合作的內容關于學習情況的占比超97%;其次是行為習慣,雙方占比均近70%;有50%左右的教師關注學生身心發展,家長的關注度僅占31.82%。在合作形式上,家校雙方都傾向于線上和家長會的形式溝通。參與過家長開放日的家長僅占10.1%,家訪過的教師占比66.45%,接受過家訪的家長占27.27%,相差將近40%;在面對面溝通上雙方的差異表現得更為明顯,相差近45%。說明現在家校合作仍然集中在學生的學習方面,且家校溝通的形式也比較單一。
2.5 家校共育合作時長及頻次
除豐富的內容與形式之外,足夠的合作時長與頻次也是家校合作共育的重中之重。根據調查分析發現,雙方溝通的時長大都集中在半小時,家長占比近90%,教師占比超80%,家校合作的時長普遍偏低。每學期雙方交流合作的頻次超過4次的教師所占比例達到了75%,家長僅占51.01%,13.16%的教師和15.15%的家長合作過2次。以上數據表明,該校雖然合作的次數比較多但合作時長較短。
2.6 家校共育合作機制
科學和完善的家校共育合作機制是進行家校合作的必要保障。從教師角度對學校的家校合作機制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有30.26%的教師認為學校家校合作制度沒有落實到位;甚至有56.57%的教師認為沒有制定相關制度;認為家校合作活動“經常實施”的教師占比近60%;有超過50%的教師認為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流于形式。以上數據說明,M小學目前有關家校共育合作的機制還有待提高。
3 結論與分析
“雙減”政策實施后,M小學的家校合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調查發現,目前還存在權責邊界模糊、合作能力不足、內容形式單一以及對家庭教育指導頻次較低等問題。
3.1 家校雙方權責邊界模糊
家校合作涉及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廓清家校雙方的權責邊界,對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家長主體意識喚醒以及和諧家校關系的構建都具有深遠的意義[2]。目前,家校權責邊界模糊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校教育向家庭教育越界。在教育內容上,家庭教育承接部分學校教育的情況較為普遍,孩子在家的一切活動都圍繞學校學習展開。在教育主體上,家長成為教師的助教,讓家長批改作業的行為屢見不鮮。二是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反噬。學校積極響應“雙減”政策,減少學生作業并嚴格控制教學時間,但這一做法沒能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甚至出現“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現象,導致學校難以應對,學生不堪重負。事實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權責都有限度,一旦超過自身的權責限度,雙方將在合作中產生矛盾。因此,只有真正厘清家校合作中的權責問題,才有可能進行科學的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能力不足
家校合作重在強調家庭和學校密切合作、協同育人,然而其效果卻因雙方能力不足而不盡如人意。從教師方面來看,我國教師教育過程中關于家校合作方面的研究及實踐指導相對薄弱,師范生有關家校合作的專業理論知識有所欠缺,學校對在職教師家校合作能力的培養不足,這些都導致教師家校合作的能力不高。而家長作為另一主體也肩負教育學生的重任,要想孩子成為品行端正的人需要家長花費很多心思,但大部分家長忙于自己的工作,沒有足夠時間學習家校合作的知識,相關能力欠缺。若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補充,學校教育就會成為孤島。因此,提升家長教育能力和教師合作能力是家校合作的重點之一。
3.3 家校合作內容形式單一
在“雙減”背景下,家校雙方創新家校合作內容與形式,聯手為孩子們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再次受到各界重視[3]。調查可知,M小學家校合作內容仍主要集中于學生的學習和成績提高方面,而涉及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其他方面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從合作的方式來看,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家長還是通過傳統的家長會溝通交流,并且教師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主,這種家長會耗時長且效率低,家長表達意見的機會較少。單一的形式和內容使得家校之間的溝通效率不高,因此,豐富家校合作的內容與形式、進一步促進家校合作共育迫在眉睫。
3.4 家庭教育指導頻次較低
《家庭教育促進法》指出“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但在實踐中仍存在家庭教育指導職責不清晰、指導內容不系統、指導頻次較低等問題[4]。調查表明,M小學表面上重視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但通過訪談和相關數據分析得知,有些活動僅僅召開或者舉辦了一兩次后就再無蹤跡,也有相關活動只停留于構想階段并沒有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較低頻率的家庭教育指導難以提升家校合作共育能力,家庭教育無法掌握恰當的教育和合作方法,家校合作難以高效開展。總而言之,學校要增加家庭教育指導次數,拓展家庭教育指導路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 對策與建議
M小學家校合作雖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還處于初級階段,深度的家校合作還需要家校雙方提高認識,積極參與、協同配合。
4.1 明確家校雙方權責
家校雙方應明確兩方面內容。一是由誰規定雙方的教育責任和權利;二是雙方有何教育責任和權利[2]。因此,相關部門與學校要以現有“雙減”政策及《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為導向,厘清家校共育雙方的責任與權力。學校層面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教育,還要承擔起指導家庭教育的責任。作為學校教育代表的教師更應該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不能將教育教學任務轉嫁給家長,一旦出現推卸責任的情況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另外,《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明確指出,家庭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首要任務,為學校教育補充。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家長應與學校教育理念保持一致,杜絕學校為學生“減負”,家長為孩子“增負”的情況發生。除此之外,還要發揮家庭教育優勢,為學校提供課后服務資源,并參與監督和服務,切不可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推給學校。總而言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有分工,在家校合作中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進行合作,共同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
4.2 提升雙方家校合作能力
“雙減”背景下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對家長和教師的合作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學校應組織教師和學生家長參與相關講座和實踐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提高雙方家校合作能力。例如學校開展“專家來支招”的主題講座,采取專家現場講座、線上講座以及線上推送優秀文章等方式,幫助家長和教師及時更新理念,提升雙方合作能力[5]。除此之外,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多形式溝通和共享網絡上優秀育兒文章提升家長家校合作能力。同時,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長自覺把握教育的契機。學校和教師要啟發家長主動提高教育以及家校合作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使家長由“被教育者”走向“自我教育者”[6]。
4.3 創新家校合作方式方法
合作內容與方式是家校合作的關鍵,豐富合作內容,創新方式方法,提升家校合作質量刻不容緩。學校要充分利用好家委會這一渠道,做好“雙減”政策的宣傳工作,利用好課后服務,積極開發和延伸家校合作的內容方式。以M小學為例,教師結合地方或者學校特色邀請家長開展教育活動,利用冬棗基地開展親子采摘活動,在摘棗的過程中不僅豐富學生知識,還拉近了學生、家長、教師之間的距離。另外,利用互聯網技術豐富家校合作方式,如創設公眾號、微博、抖音號等。學校可以設立教育知識講解專欄講解“雙減”等教育政策;教師可以將學生參與各類教育活動的影像資料上傳至平臺,讓家長對學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間接參與學生學習生活。
4.4 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是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重要舉措。學校可嘗試以“U-S合作模式”(大學和中小學合作模式)逐步建構家庭教育指導體系[4]。以貴州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為例,它以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為依托,面向全省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一方面,高校發揮其研究專長,開發家庭教育相關課程并對教師、家長開展培訓。另一方面,中小學也依托高校支持,完善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在機制層面,學校應出臺相應的獎勵機制,促進學校、教師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一是要使家庭教育指導常態化,規范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頻率。二是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開展。三是拓寬教師學習范圍,提升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34(22):14-19.
〔2〕滕洋.試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作邊界[J].當代教育科學,2022,37(02):17-24.
〔3〕王琳,田夏彪.“雙減”后小學家校合作共育路向探析[J].教學與管理,2022,39(20):16-21.
〔4〕漆濤,田敬峰.多措并舉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能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8-25(008).
〔5〕謝穎.“雙減”背景下的家校協同育人新樣態[J].新課程研究,2022,19(34):101-104.
〔6〕鄧昳瑤.當代家校合作內容與方式的再思考[J].求知導刊,2021,9(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