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英航
摘要:文章探討了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科學與種植勞動教育融合的教學策略。通過項目式學習,學生在實際種植活動中能夠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動手能力,并讓科學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更好地結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參與度。研究結果表明,融合種植勞動教育的項目式學習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種植勞動教育;小學科學;教學策略;教學效果
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和課程改革的推進,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和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法受到廣泛關注。種植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的有效途徑。將項目式學習與種植勞動教育相結合,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科學知識,而且能夠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
1? ?引入項目式學習,激發學習動力
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它不是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而是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中心,強調他們通過主動參與、建構知識、解決問題和合作學習來深入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在項目式學習的框架下,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而是學習的主體。他們通過參與項目設計、實際操作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極地構建新的知識結構。這種教學方法充分考慮了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小學生通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喜歡通過實踐來探究世界,具備較強的觀察、模仿和動手能力。項目式學習正是基于這些特點,通過讓學生參與真實的項目活動,以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項目式學習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強調跨學科知識的整合。在項目中,學生通常需要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可以形成更為綜合和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能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從而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個體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學生能通過積極參與、探究、合作,不斷地建構、重構知識結構,從而形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實際運用。這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方法,為小學生提供了更加開放、靈活和具有探究性的學習環境,進而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潛能。綜上所述,項目式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育理念。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成為真正的學習者和問題解決者。
2? ?開展種植勞動教育,培養合作精神
種植勞動是一項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學生在團隊中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可以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他們共同制訂種植計劃、分工協作,照料每株植物,這種合作過程既促進了學業上的合作,也加深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在合作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團隊的力量,學會了與他人協同作戰,共同追求目標。學生在戶外活動中可以接觸到陽光并呼吸新鮮空氣,讓他們的身體得到了放松。這種親近自然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從繁重的學業壓力中解脫出來,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學生不僅學到了有關植物的知識,而且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同時,種植勞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耐力和毅力。面對種植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學生學會了堅持的品質。這種積極的心態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使他們在面對各種困難時能夠保持樂觀。綜上所述,種植勞動教育不僅僅是一堂實踐活動課,更是一種全面培養學生身心健康、智能和品德的教育方式。它通過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以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尊重自然和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3? ?設計融合教學策略,培養協作精神
在設計項目的過程中,教師應致力于將科學知識與實際種植活動的有機結合,學生在親身參與種植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學習植物生長的基本知識,而且能夠深入觀察植物的生長需求。通過種植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學會分析植物生長的條件,了解光照、溫度、水分等因素對植物健康生長的影響。感受到不同植物的生長需求,進而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教師可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負責照料特定的植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共同制訂計劃,明確分工,合作完成每個階段的工作。通過團隊合作,學生不僅能學會種植,而且能提升協作與溝通的能力。在活動中,學生會面對各種挑戰,需要相互協商、共同解決問題。這不僅能夠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增強他們的團隊凝聚力和彼此之間信任感。在共同制訂種植計劃的過程中,學生集思廣益,匯聚每個成員的智慧,最終形成更為全面和實用的方案。明確分工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執行力,每個小組成員要完成自己負責的部分,還要關注整體進展,這可以促進他們深入理解團隊協作。
在協作中,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尊重每個人的觀點,從而培養了良好的合作品質。他們將學會如何在小組內部解決分歧,達成共識,并促進團隊的和諧發展。這種實際操作中的團隊協作經驗將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觀念,以提高未來參與團隊活動時的綜合素質。同時,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感受到集體智慧的力量。他們通過傾聽他人的意見,不僅拓展了自己的思維,還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形成更全面的解決方案。尊重每個人的觀點使得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感受到被重視,進而激發了他們積極參與討論和決策的熱情。在解決分歧和達成共識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靈活的溝通和協商技巧。他們學會了平等交流,理解并接納不同的意見,最終形成有利于整個團隊的決策。這種實際操作中積累的團隊協作經驗不僅有利于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項目式學習通過將科學知識與實際種植活動相結合,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最終提升他們的組織和管理能力。
4? ?評估教學效果,優化學習成果
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在種植勞動教育中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多維度的評估方法。首先,通過仔細觀察學生的種植過程,包括選址、種植方法、植物生長情況等,以及他們的收獲情況,來評估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植物養護技能。這種實地觀察能夠更直觀地觀察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會考查學生對土壤、施肥、澆水等基本操作的熟練程度,以及觀察和分析植物生長情況的能力,從而全面了解他們對實際操作的掌握情況。在這個評估維度中,教師將關注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的技能運用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觀察學生的實際操作過程,教師能夠評估他們對種植技術的熟練程度,以及是否能夠靈活應對植物生長中的各種挑戰。同時,學生的植物養護技能也將受到關注,包括對土壤質地的了解、施肥量的把握、澆水頻率的調整等方面。其次,教師密切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參與討論的深度、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這種課堂表現的評估能夠反映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和學習態度。教師會觀察學生在課堂互動中展現的學科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對植物生長相關理論的理解深度。
通過課堂表現的評估,教師能夠識別學生在知識運用和理論理解方面的優勢和薄弱點,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和反饋。這個評估維度旨在了解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他們能否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種植活動中。
教師還要考查學生在課堂互動中展示的學科應用能力,包括對植物生長規律、環境因素影響的理解,以及是否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的能力。
5? ?融合教學策略優勢,提高綜合素質
融合項目式學習和種植勞動教育的教學策略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體驗,而且引領他們走向更高層次的學習境界。通過這種獨特的綜合性教學,學生不再將知識學習局限于書本中,而是將它們生動地應用于實踐活動中。這種親身體驗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項目式學習的框架下,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通過制訂種植計劃、分工合作、實際操作等活動,積極參與到整個項目中。這樣使得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單一的知識獲取,而是涵蓋實際操作、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等多個層面。學生在接觸植物的同時,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這種實踐性的經驗更加深入和持久。
這種綜合性的教學方法不僅是對學科知識的拓展,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種植勞動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科學知識,又培養了實際操作技能,同時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促使他們在實踐中鍛煉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團隊協作中,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同時,通過親自動手,學生可以養成細致耐心和積極參與團隊協作的習慣。總之,融合了項目式學習和種植勞動教育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實踐性的學習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培養技能,而且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這種綜合性的教學方法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而且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科學與種植勞動教育融合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學習體驗。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而且能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希望通過今后的教育實踐,教師能夠更加深入地探索和應用這種教學策略,將實際項目融入學科課程,使學生能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培養技能,并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亓興華.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融合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2(20):5-7.
[2]何益華.“項目式學習”視域下小學科學有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7):61-63.
[3]董金榮.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科學》課程核心素養的培育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3.
[4]沈曉茜.“項目式學習”視域下小學科學有效課堂構建探索[J].小學生(下旬刊),2022(12):58-60.
[5]王芝蕓.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科學教學路徑分析[J].文理導航(下旬),2022(1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