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霞 金玉茜 陳志華 來天嬌 邱海峰 劉寧
摘? 要:為大力貫徹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全面強化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的有機統一。該文通過分析婦產科學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引出“宮頸癌防治”這一課程思政案例,從宮頸癌三級預防的角度展開講解,啟發學生自尊自愛、創新求索、關愛患者的意識,展示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深度結合的教學路徑,并系統闡述婦產科學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和相關策略,以期為婦產科學課程思政發展提供有益探索和參考意見。
關鍵詞:課程思政;婦產科學;宮頸癌防治;醫學教育;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6-0193-04
Abstract: In order to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and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the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ill be carried out throughout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courses to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the cours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lead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of "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cancer", explain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tiary prevention of cervical cancer, inspires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self-respect, innovative search and caring for patients, and demonstrates the teaching path of in-depth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urriculum,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related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cancer;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ath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和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對課堂思政做了深入闡述,強調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為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醫學,作為一門蘊含著豐富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也是一門與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學科,其人才思政水平的提升能夠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2]。因此,高等醫學院校教師在教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對醫學生進行德育培養,做到以立德為首要、以樹人為核心,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醫學人才[3]。婦產科學是臨床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專業性要求高、實踐性強以及醫患關系復雜特殊等專業特點,其涉及內容幾乎涵蓋了女性一生中生殖系統生理和病理各方面的內容,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也極為豐富[4]。然而我國目前的高校婦產科學課程思政建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例如教師重視不足,思政內容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割裂分離。而如何挖掘婦產科學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找準切入點,引入相關案例,做好總結與反思,將立德樹人、全方位育人貫徹于婦產科學教學的全過程,是構建婦產科學課程思政的重要問題,值得婦產科學教師深入思考和學習[5]。在教學過程中,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學教研室深入探討和思考婦產科學課程思政的構建,根據不同章節不同疾病特點選擇并融入相應的思政元素,對教學過程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進行實踐與探索,本文選取宮頸癌防治這一課程案例,進一步探討婦產科學中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教學要點。
一? 開展婦產科學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意義
(一)? 新時代背景下貫徹落實課程思政改革的要求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人民的健康越來越被放在國家發展的重要位置,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為保障人民健康,國家高度重視對醫學生的培養,大學教育者也需要對如何做好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度的思考和探索。2020年教育部出臺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緊扣時代脈搏,將價值引領與塑造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形成多種形式共融的育人長效機制。因此,高校教育應迫切落實課程思政改革,將醫學、道德、思想政治教育三者進行有機結合,將過去單一的專業課教學和思想政治課育人轉變為通過醫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的新形式。
(二)? 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
目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日益發展,我國人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和要求與日俱增,對醫生綜合素質的期望也不斷提升。醫生“以人為本”的職業特點也要求醫生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觀念、職業素養以及人文溝通能力。醫學院校在人才培養中肩負著為祖國培養兼具精湛醫術和崇高醫德的新時代社會主義醫學事業接班人的重任,對醫學生的培養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教學中,關注醫學生道德素養、思想政治、理想信念和人文溝通等方面的培育。尤其是婦產科學,面對女性患者,涉及人體生殖器官和個人隱私,更需要醫務人員具有高尚的醫德和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對醫務人員的要求更高。因此,應該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臨床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思想品質和人文素養,培養他們成長為一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醫學教育人才要求的優秀醫護人員。
(三)? 促進醫學生建立職業認同感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指出,強化醫學生職業精神,發揮課程思政作用,從精神層面推進醫學生職業認同培養工作。研究和調查發現,醫學生對醫生職業的認同程度直接影響其學習熱情和動力,以及對未來從事職業的選擇,目前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總體并不高,醫療環境的復雜、醫患糾紛和負面社會輿論的不斷出現都影響了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更需要教師在課堂與臨床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職業情感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加強責任意識,培育職業精神,堅定其追求崇高醫德和精湛醫術的精神,使學生逐漸成長為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醫學人才。
二? 宮頸癌防治課程思政案例
(一)? 概述
宮頸癌是影響全球女性健康的第四大惡性腫瘤,也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2020年全球宮頸癌新發病例超60.4萬例,死亡超34.2萬例[6]。我國是全球宮頸癌負擔最大的國家之一,2020年新發和死亡病例數分別約為11萬和6萬,且呈逐年上升趨勢[7-8]。隨著宮頸癌防治的不斷進步,宮頸癌成為目前唯一的一種病因明確、可防可治,甚至可以消除的婦科生殖道惡性腫瘤。通過宮頸癌的三級預防,尤其是接種HPV疫苗、進行宮頸癌篩查能夠顯著降低宮頸癌發生風險,有效預防宮頸癌的發生。世界衛生組織已經發起全球消除宮頸癌戰略行動,決心在本世紀內于公共衛生層面消除宮頸癌威脅。
(二)? 案例設計——內容講解與思政教育深度結合
近年來腫瘤相關死亡率在我國人群中占比逐年增高,由于腫瘤造成的人群健康負擔日益加重,而醫療工作者對解決這一問題承擔重要責任。因此,腫瘤防治和診療相關醫學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有效的思想教育能夠幫助醫學生加強責任意識,激發其對腫瘤疾病的關注和興趣。首先,在講解宮頸癌的基礎知識時,應介紹其流行病學現狀和我國最新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研究顯示我國的HPV感染和宮頸癌流行病學特點與全球相比,皆有相同點和不同之處,我國的宮頸癌防控實踐更需要制定契合國情的方案[7]。其次,課程從宮頸癌的三級預防講解宮頸癌防治的發展,融入對其發展歷程中所呈現的敬業、求索、創新精神的思政教育。
一級預防即病因預防,是在疾病未發生時針對疾病的致病因素或危險因素采取的措施。宮頸癌的一級預防,其重點即在于預防性HPV疫苗的應用。介紹1976年德國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Harald zur Hausen在宮頸癌組織中找到HPV DNA與人DNA整合的證據并證實HPV是宮頸癌病因的發現過程,啟發學生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和不斷創新的探索精神。在病因明確的基礎上,自2006年起多種HPV疫苗接連問世,目前我國已上市的HPV疫苗包括進口3款、國產2款。其中魏麗惠教授在HPV檢測和疫苗國產化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國產疫苗的出現打破了國外的壟斷,為國人提供了更經濟實惠的選擇,這一事跡既體現了科研創新對我國醫療事業進步和保證人民健康的重要意義,又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HPV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不良生活行為,在講解該知識點時還應向學生傳播正確的戀愛、性愛觀念,使學生意識到自尊自強和潔身自愛的必要性,以健康、負責任的方式對待愛情、家庭和性等問題,鼓勵學生培養高尚的情操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級預防即臨床前期預防,指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做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以防止或延緩疾病的發展。宮頸癌的二級預防主要依靠宮頸癌前病變的篩查和處理,教學通過講解宮頸上皮內病變到宮頸浸潤癌的發展過程,引出宮頸癌“三階梯”診斷流程,即細胞學—陰道鏡—組織學的檢查步驟。逐一介紹各檢查方法的應用和優、缺點,其中通過對傳統巴氏檢測、陰道涂片發展歷程的講解,結合身邊的典型,介紹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食管癌防治先驅沈瓊教授發明及推廣食管拉網脫落細胞學檢查技術的故事,從而增強學生思考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并提升學生“愛院榮院”的意識。正如巴氏檢測和陰道涂片檢測顯著提高了宮頸癌的早期診斷率,沈瓊發明的“拉網法”也使食管癌的診斷準確率大大提高,并能夠早期發現癌變,提高患者生存率。同時,在課程中介紹我國郎景和院士組織開展的一系列多中心宮頸癌篩查臨床研究,以及馬丁院士對于HPV整合轉錄規律和HPV整合轉錄預測模型的創新發現,體現了科學研究的不斷進展將為中國消除宮頸癌提供“最優解”,應用最科學的方案也將在最大程度上尊重患者、減少對患者的傷害。這些醫學家的故事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能夠使學生凈化心靈、提升境界,他們對患者的關愛以及鍥而不舍、勇于拼搏的科研精神都值得學生敬仰,是學生學習的楷模。此外,還可以在宮頸癌篩查的講解中融入我國的“兩癌篩查”政策,使學生感受到國家對婦女健康的關愛,深刻體會“人民至上,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
三級預防是防治疾病進展,宮頸病變治療是宮頸癌三級預防措施,即通過積極治療,改善生活質量、爭取最佳預后[9]。在宮頸癌的治療中,手術和放療的不斷進步為宮頸癌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對宮頸癌診斷、臨床表現和治療的講解,強調宮頸癌治療的發展歷程,通過舉例的方法講述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釙和鐳從而奠定了放射化學的基礎,并提出將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療癌癥,倡導用放射學救護傷員,有效地推動了放射學在醫學領域里的運用。正是因為放射性治療的發現和應用,無數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居里夫人將一生都獻給了放射性元素的探索并最終由于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逝世,她的故事體現了科學家志存高遠、懷抱理想、求知若渴、堅忍不拔以及淡泊明志的優秀品行,值得每一位醫學生學習。在對手術治療的講授中強調早期宮頸癌手術的發展歷程,宮頸癌手術具有手術范圍大、并發癥多的特點,一代代婦產科醫生為改進手術、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不斷開拓創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吳義勛教授開創國內宮頸癌保留盆腔神經叢手術先河的先進事例,鼓勵學生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意識和努力解決醫學難題、不斷求索的決心。
最后,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介紹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全球消除宮頸癌戰略行動和我國的“健康中國2030”目標[10]。講述相較于全球目標,我國疫苗接種、宮頸癌篩查和治療的現狀和差距,雖然我國的宮頸癌防治工作不斷取得顯著成效,但仍任重而道遠,仍需要在提高預防性HPV疫苗接種率、擴大篩查人群覆蓋率、檢測宮頸癌和HPV流行趨勢、推廣人工智能產品在宮頸癌防治實踐中的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為消除宮頸癌做出努力與貢獻[11]。
(三)? 教學反思
面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高校教師要落實做好先進思想文化的引領者和傳播者,勇于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責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以“浸潤”的方式加入思政內容,選取并設計適宜的案例,在課程中融入醫學大家的故事、科研工作者的事跡和我國醫療事業的進步,培養醫學生愛崗敬業、敢于擔當的職業道德精神和勤于思考、勇于突破的科研創新精神,使學生理解醫療事業的發展進步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當前仍有無數的問題和研究等待著我們去思考和解決。
三? 婦產科學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和相關策略
(一)? 提高師資素質,言傳身教發揮引導作用
婦產科學教師均為臨床醫學專業出身,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存在對思政教育不重視、缺少思政素材儲備、思政教學方法不恰當等問題[12]。因此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加強對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開展思政教育、德育教育相關講座和活動交流等措施,建設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提高師資素質的首要任務就是提升教師的師德師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影響,好的臨床教師就是一面旗幟,可以作為學生的榜樣,能夠以身作則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言傳身教地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奠定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婦產科學教師在課程教學和臨床帶教中,都應做到不斷自我提升,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13]。
(二)? 精心設計教學,挖掘婦產科學思政元素
在教學設計時,將教學目標設定多樣化,除專業知識目標外,還應設立思政教學目標,明確和規范婦產科學課程中的思政內容。通過教學團隊的集思廣益以及思政專業教師的嚴格把關,深入挖掘婦產科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學元素,合理而全面地規劃思政教學內容并將不同的思政主題分配到最相關、最恰當的章節中,采用融合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過程。通過融入醫學人文故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婦產科學發展史、杰出人物先進事跡,充分培養學生的“大醫精神”、科研創新能力、關愛生命自尊自愛的觀念、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精神等等。教學團隊可發動每一位教師收集思政素材,無論是思政案例、模范事跡還是教師日常醫務工作中的事件和體會,均可將素材加入教學大綱,供教師上課使用。
(三)? 凸顯學生地位,因材施教促進自主學習
婦產科教師應根據不同學業階段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科生,教師可運用新興教學技術將思政教育融入理論教學,豐富課堂形式,還應注重臨床實踐中的思政培養,培養學生的醫生職業精神、醫患溝通能力等;對于研究生,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勇攀高峰的科研探索精神和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注重師生合作關系的構建,引導學生及時對教學進行反饋,形成平衡的互動關系,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也能夠教學相長促進教師的自我完善和能力提升。最后,還應在課程中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可以時常提出具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問題,促使學生探討思考,使課堂的教學延伸至課后,進入生活。
(四)? 豐富教學方法,與時俱進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應注重課程的新穎性與創新性,通過豐富教學方法借助多種在線教學工具進行思政教育。例如以案例教學的方法,結合臨床真實案例,將思政育人融入案例講解,通過案例情節既能夠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又能夠提高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還有助于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思政育人培養目標,引發學生對于醫學人文素養的思考與重視。同樣,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主題演講、項目探索等方式,在課上課下以線上結合線下、翻轉課堂等形式,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和思考。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在目前和未來的醫學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開展婦產科學課程思政是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全方位培養高素質醫療衛生事業接班人的必經之路。在婦產科學教學中,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建設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婦產科學與思政教學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社會主義培養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黃曉巍,楊明慧,韓冬,等.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教育研究進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142-143.
[3] 羅自強,馮丹丹.在生理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0,19(11):1283-1286.
[4] 李春芳,劉丹,董欣,等.新時代背景下婦產科課程思政的構建與探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29(4):646-648.
[5] 王煥英,羅戀梅,楊冬,等.課程思政融入到婦產科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J].醫學教育管理,2021,7(6):647-650.
[6]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2021,71(3):209-249.
[7] 張韶凱,趙方輝,喬友林.中國宮頸癌防治研究20年歷程與成就[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0,41(6):809-812.
[8] YU X H, ZHANG J R, JIANG H R. Disease burden of cervical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in Chinese women in 1990 and 2019 [J]. Chin J Public Health,2022,38(5):534-8.
[9] 潘鋒.推進三級預防策略,推動《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7):1-3.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6-10-25)[2021-06-12].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11] 馮同富.宮頸癌篩查策略的變遷及思考[J].實用醫學雜志,2022,38(15):1865-1871.
[12] 楊靜,鐘天鷹,劉蔚,等.婦產科學課程思政發展現狀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33):65-69.
[13] 高慶蕾,曾少卿,劉家豪.醫學腫瘤課程思政教學路徑規劃與實踐——以卵巢癌教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1,7(34):108-111.
基金項目:鄭州大學2022年度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婦產科學》”(校研究生【2022】10號)
第一作者簡介:郭瑞霞(1972-),女,漢族,河北臨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婦科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