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強

摘 要: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側重知識的灌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任務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具有明確的目標、可操作性、適中的難度以及學科整合等特點。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應用任務教學法,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這對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任務教學法;高中信息技術;任務;合作;反饋
任務教學法在設計上需要遵循明確、可操作、適中、整合等原則。首先,任務的設計應目標明確,具有可操作性,難度適中,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其次,任務的設計應結合教學內容,整合其他學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出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并及時評價反饋。
一、確定教學目標
在開展任務教學法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教學目標。由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材每一單元具有特定的主題,教師采用單元主題式教學,要明確教學方向,挖掘學生的潛力,確保教學中知識的順暢銜接[1]。根據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需要確定本次任務教學的內容和重點。教學目標應該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個方面的要求。知識目標是學生應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技能目標是學生應具備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信息檢索、數據處理等。態度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一)明確知識技能要求
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需要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包括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這些目標要與課程標準和學生水平相匹配,既要有挑戰性,又要具體可行,以引導學生逐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
(二)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
除了知識和技能外,教學目標還應包括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這包括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以及合作與分享的精神,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素養。
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第二課時《二進制與數制轉換》的目標設計為例:
1.理解二進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這個目標的設計符合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要求,即學生需要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通過這個目標,學生可以了解二進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2.學會二進制與十進制之間的轉換方法;掌握八進制和十六進制的基本知識和轉換方法。
這個目標的設計符合課程標準和學生水平的要求,既具有挑戰性,又具體可行。通過這個目標,學生可以掌握二進制與十進制之間的轉換方法,并了解八進制和十六進制的基本知識和轉換方法。這個目標需要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掌握,以便學生能夠將所學內容遷移至其他內容或領域的學習中。
3.運用所學數制轉換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將所學內容遷移至其他內容或領域的學習中。
這個目標的設計更加具有挑戰性和綜合性,需要學生將所學知識技能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并能夠將所學內容遷移至其他內容或領域的學習中。通過這個目標,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能夠在實際問題中應用所學知識技能,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
二、設計任務
設計符合學生年齡和實際水平的任務是任務教學法的關鍵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個實際的信息技術問題或開發一個小程序等方式來達成這一目標。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選擇與設計好任務的內容是非常關鍵的。為避免進入任務設計誤區,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設置任務時要明確任務,細化內容[2]。任務的難度要適中,既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能夠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具體而言,教學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任務形式多樣
任務設計可以包括實際信息技術問題的解決、小程序的開發、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通過多樣的任務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二)趣味性和層次性
任務的設計應該有趣味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可以采用多元化的任務形式,如游戲、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務設計應該具有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設計一些相對簡單的任務,幫助他們逐步提高技能水平;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設計一些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以促進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注重任務的實踐性
任務設計應注重任務的實踐性和針對性,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真實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達到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效果。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第二課時《數據處理》的任務設計為例:
首先,引導學生了解移動學習的重要性和新型學習模式。通過展示并詢問學生實踐情況,引出移動學習現狀調查的必要性。問題包括移動的特點、平臺種類、適用性、資源類型偏好、使用頻次及時長、使用時段、感受、困難誤區等多方面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準確收集數據。
其次,結合問卷調查,引出數據處理的一般過程并結合數據引導學生通過Excel軟件進行問卷設計,應用基本格式設置方法,如單元格合并、行高列寬調整、邊框線設計、填充色設置、文字換行等,使問卷設計更加美觀實用。學生根據組內討論確定問題,分工制作問卷部分并合并,反復作答、調整問卷,提高問卷設計的質量。
最后,通過對數據處理和Excel操作的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移動學習調查的方法和工具,分享學習收獲。
三、分組合作
教師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開展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交流合作,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團隊合作精神,教學實踐中一般可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根據任務要求合理分工合作。分組時,應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性別等因素,以確保每個小組的實力均衡。在分組完成后,教師需要向學生明確任務要求和時間安排,并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應鼓勵他們相互討論、合作,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
(一)合理分工合作
分組合作后,每個小組應根據任務要求合理分工,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優勢,實現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目標。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引導學生有效溝通合作,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長、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因素進行分組,讓組內成員在各方面能夠互補、相互促進,提高小組整體的學習效果。比如將理科生和文科生、喜歡編程和喜歡設計的學生等進行搭配。同時,在分組過程中要盡量保證每個小組的成員在能力、學習水平等方面相對均衡,避免出現一個小組內部差距太大導致合作困難的情況。可以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考試成績等因素來進行評估和分組。最后,根據不同的任務和項目的要求,可以靈活地調整分組方式,有時候可以是教師指定分組,有時候可以是學生自主選擇分組,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二)鼓勵討論與交流
在分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相互討論、交流想法,共同解決問題。通過交流討論,學生可以互相啟發,促進思維碰撞,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的本質和規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討論結束后,教師應該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同時,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繼續思考和探索,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第一課時《基于解析算法的問題解決》的討論為例:
任務:配置“自助式人行過街綠燈”最短綠燈時長。
1.討論并得到結論:
從簡單問題出發,分析要計算最短綠燈時長應考慮的因素。
已知條件:馬路寬度,行人步行速度和人反應時長。
求解目標:最短綠燈時長t。
解析式為:
2.合作展開計算
以學校馬路(馬路寬20m)為例,根據相關數據,使用數學計算的方法,計算出最短綠燈時長。展示計算結果并討論:
問題1:成人、老人和孩子的數據應該選取
哪個?
問題2:綠燈時長可以為小數嗎?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選取老人和孩子的數據更合理;綠燈時長不能為小數,需要向上取整。
3.繪制流程圖
課件展示流程圖半成品,請學生補充完整。
4.編程實現
修改項目程序代碼,在“自助式人行過街紅綠燈”程序中添加設置最短綠燈時長的功能。完成編程實現,展示運行效果,實現該功能的核心代碼如下所示。
#根據路寬設置綠燈時長
=0.9#設置“步行速度”
=3#設置“人反應時間”
# 輸入道路寬度
=int[input(請輸入道路寬(米):”)]
#計算最短綠燈時長
=math.ceil()
在任務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進行指導和輔導。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操作上解決問題,還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和探索,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教師的指導和輔導應以鼓勵為主,適時給予提示和指導,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如遇到困難時的情緒變化等,及時給予關懷和支持。除了技術指導外,教師還需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關懷和支持,引導他們正確看待挑戰,培養他們的堅韌品質,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展示和評價
學生完成任務后,可以進行成果展示和評價。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分享他們的作品和經驗體會,也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完成情況和學習效果。教師需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選擇合理、有效的評價方法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手段。評價可以從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個方面進行,既要肯定學生的成績和進步,也要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以新課改為契機,逐步優化教學方式,將項目學習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鼓勵學生自主求知。評價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如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以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學習。
(一)成果展示
在教學實踐中,在展示之前,教師應該明確展示的目的,是用于反饋教學、評價學生、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等。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展示方式,例如在反饋教學中,展示學生作品可能更加注重作品的質量和反饋意見;在評價學生中,展示可以更注重學生完成作品的整個過程和思路。除了傳統的展示方式如黑板、投影儀等,教師可以考慮使用多媒體展示、實物展示、學生講解等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二進制與數制轉換”的學習中采用顏色碼的數制轉換將#9400D3、#D2B48C顏色碼表示成RGB顏色值,學生完成后展示。如“認識人工智能”教學中應用移動應用程序“百度地圖”進行語言識別展示,運用百度識圖進行圖像識別展示,運用百度翻譯進行自然語言處理展示。
(二)多維度評價
評價要從多個角度入手,包括知識掌握程度、任務完成質量、合作精神等方面,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表現,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改進意見和發展建議。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一第三章第三節第三課時《數據安全》的評價為例:
首先,教師用課件展示圖片因虛假信息、個人信息泄露造成的經濟損失案例并展示2023—2024年中國互聯網網絡安全報告,在該過程中,評價要側重學生是否能根據報告數據發表自己的觀點,能否感受數據安全的形勢。在學習威脅數據安全的因素的過程中,評價要側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數據保護方法的學習中,評價側重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學中采用數據加密和解密小組對抗賽進行。如采用替換和置換的方法對字符串“bj”加密,用0~26以內的整數替換明文的每個字符,空格符=00,a=01,b=02……,z=26,替換后為“0210”。小組合作寫出對字符串“bj tj hb”的加密方法,小組可以自行設計規則,并用文字表述出來。在教學中,為了更全面地評價學生,教師可以考慮采取多種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將評價標準融入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形成性評價,記錄學生的學習表現,以更加全面和準確的方式進行評價。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自我評價,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
(三)促進學生成長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和進步,還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潛力發掘,激勵學生不斷進步,促進其全面發展。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團隊協作能力。
自評和小組互評。自評是指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通過自我反思和評估,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并制訂相應的改進計劃。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完成項目、操作練習、考試等方式進行自評。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操作過程和結果,給予學生相應的反饋和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互評是指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的過程,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學生可以了解彼此的學習情況,發現彼此的優點和不足,并共同探討改進的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項目合作等方式進行互評。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組討論、展示作品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互評,并給予學生相應的反饋和建議。
結束語
總結來說,任務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通過確定教學目標、設計任務、分組合作、指導和輔導以及展示和評價等一系列環節的有機結合,可以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讓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宗苗苗.高中信息技術單元主題式教學[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8):32-34.
[2]柯晶.淺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任務設置[J].學周刊,2023(23):72-74.
[3]毛知非.合作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2024(7):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