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茶鳳
摘要:隨著《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基于核心素養發展要求,整合教學內容,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引起了歷史教師的高度關注。教師根據課程實施的單元教學目標,開發、重組相關的教學內容,設計連續性的單元整體教學,能夠讓課時課教學更有整體性、全局性,體現歷史學科知識結構的完整性,更好地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關鍵詞:初中歷史;單元 ;整體教學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指出,“歷史課程內容由若干個學習專題組成,這些專題是教材學習單元的組成部分。”歷史教師在分析教材時,應將教材中的單元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統編版歷史教材的編寫提示歷史教師應樹立單元整體意識,從傳統的以課時和知識點為中心的教學,走向以核心素養為指向的單元教學設計。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是走向深度學習的必經之路。筆者以統編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教學為例加以闡述。
一、深入研讀教材,制定素養導向目標
新課標指出,“歷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注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教師應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高度制定教學目標,將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教學目標的指引性、規定性作用。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包含4個課時的內容,主要講述與辛亥革命相關的史實,學習主題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筆者通過解讀新課標,分析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后,把這個單元的素養導向教學目標設定為:
1.了解本單元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和結果,讓學生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
2.了解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理解孫中山創建同盟會以及提出三民主義思想的合理性和先進性。分析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3.通過閱讀教材,了解二次革命、護國戰爭等史實,理解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續,感悟孫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頑強努力和堅定的革命精神。
4.結合語文、地理等學科知識,嘗試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
二、立足單元主題,設計單元整體教學
基于對新課標和教材的分析,筆者把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定為:通過展現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民主共和的追尋歷程,認識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圍繞該教學立意,把本單元4個課時的內容作為廣義上的辛亥革命來看待,提煉大概念“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民主共和的探索”,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教學,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探索的準備,革命旗幟“三民主義”。內容主要包括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第9課“辛亥革命”中的第一部分“革命志士的奮斗”。
第二課時:探索的成果,清朝統治終被推翻,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內容主要包括第9課“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義”以及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中的“中華民國的建立”以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第三課時:探索的失敗,竊國大盜逆潮流,軍閥割據民遭殃。內容主要包括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中的“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以及第11課“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
第四課時:單元復習(見圖1)。
三、注意“點—線”結合,形成歷史學科結構
歷史課程內容的基本結構是根據時空順序,通過精選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加以呈現,強調“點—線”結合,以“線”穿“點”,以“點”連“線”。
(一)以“點”連“線”成結構
“點”是具體的歷史事件,“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點”是“線”的枝葉,厘清“點”才能凸顯“線”的清晰。“線”是由“點”構成的,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靈魂與主線,彰顯單元主題的教學意義與價值。
例如,針對第一課時,筆者先確定了“革命”這條“線”,然后用“革命”這條線把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同盟會與三民主義、革命志士的奮斗三個主要歷史事件“點”串起來,形成了脈絡清晰的主線:走上革命道路—成立革命政黨—提出革命綱領—進行革命斗爭。
(二)精選史料優化“點”
歷史事件及人物與當下時代環境差距較大,學生難免感到抽象、枯燥,歷史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精選相關的典型視頻資料或文本材料,讓學生感知歷史,引起思考,最終去認識歷史。例如,對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這個教學點的處理,筆者展示了以下史料。
材料一: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天足興,纖足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摘編自1912年3月5日《時報》刊載的文章《新陳代謝》
材料二:(辛亥革命)沒有從根本上摧毀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根基……在此后的幾十年中,中國社會一直在更為復雜的矛盾漩渦中掙扎和沉浮,在封建傳統與近代文明的雙向拉力中艱難邁步——摘編自曾憲義、鄭定《中國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覽》
師生通過共同分析史料得出結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雖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但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這個結論的得出,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把這一單元內容學完以后才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史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歸納梳理,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
四、強調生本實踐,聚焦歷史核心素養
新課標指出,“歷史課程的教學以學生為本”“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實現歷史課程育人方式的變革”。教師應充分選擇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創設有利于學生探索與交流、發現與遷移的學習情境,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筆者在單元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
活動情境一:以歷史發展時間為軸,編寫簡要的歷史大事年表。
活動情境二:觀察并識讀《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圖》《二次革命形勢圖》《護國戰爭形勢圖》,從歷史地圖中辨識、獲取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了解歷史事件的過程。
活動情境三:通過解讀教材中孫中山、章炳麟、鄒容和《革命軍》、陳天華和《猛回頭》《警示鐘》,以及三民主義、秋瑾、黃興絕筆書、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湖北軍政府、用手槍逼出來的都督、孫中山與臨時參議院議員合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與北洋將領合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部分條文、宋教仁遇刺、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舉行祭天活動等圖文資料,獲取有效信息,并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認識到圖文資料是了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活動情境四:搜集辛亥革命歷史事件相關的圖片,將圖片進行分類并配上文字說明。在此基礎上,開展“圖說歷史”活動,讓學生以黑板報、手抄報、歷史圖集等方式進行交流。
活動情境五:觀察并繪制近代歷史地圖。根據不同的學習主題,觀察形勢圖(如《二次革命形勢圖》《護國戰爭形勢圖》),繪制示意圖(如《二次革命中支持革命黨的省份示意圖》),展示繪制出的歷史地圖,解說圖中的歷史信息。
活動情境六:觀看相關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如《臨時大總統》《武昌起義》《秋瑾》《宋氏三姐妹》《十月圍城》《辛亥革命》等,撰寫觀后感并進行交流。
總之,整合歷史線索和歷史知識展開單元整體教學思考和教學設計,是基于歷史邏輯和教學邏輯,由統編版教材特點和新課標決定的。教師整合教材實行單元整體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發展脈絡的認識,增加歷史課堂的廣度,也有助于聯系歷史教科書中的相關內容,從而增加歷史課堂的厚度,實現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和提升。
參考文獻:
[1]余根平.大單元視域下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探微:以“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2024(2).
[2]湯雪輝,張芬芳.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寓“育”于“教”的路徑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36).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