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豪
摘 要: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高中教育教學提出更高要求,不僅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而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注重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積極交流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化學知識與技能。對此,文章主要以“酚的性質和應用”為例,具體設計并探討了化學教學實踐,以期為更多高中化學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提高教學水平和效果,進而增強學生學習成效,提高化學成績。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驗探究;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實踐應用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實施為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更好地指導教師教學。而化學作為基礎性學科,在高考分數中占比較多,可多數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存在一定困難,導致學習興趣不高。為此,高中化學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設計教學案例,注重激發學生探究學習興趣和意識,鼓勵并引導學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使其在化學探究學習中,增強對化學的學習意識,從而逐步改變學生對高中化學的看法,并逐步將化學知識融入生活中,學會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要善于延伸問題,切實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形成科學探究思維,為日后更高深的知識學習打好基礎。
一、教材與設計思想
本文教學案例主要選自魯科版選修五中第二章《官能團與有機化學反應烴的衍生物》中的《醇和酚》第二課時《苯酚》部分。在本章節中,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醇的性質和應用,同時也了解到苯的結構與性質,這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過程中,可以進一步了解掌握酚的性質,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比、分析出酚的性質,并聯系苯的性質,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基團相互之間存在的影響,進而幫助學生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正確認識不同事物間的關聯性、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等規律,為日后化學探究提供參考依據[1]。
高中化學教學中,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所學知識內容中的要素,與新知識之間建立有效聯系,才能確保學生真正學會新內容,感受并提高學習成效,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對此,本文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可以引入學生已經掌握的原有知識結構,有效聯系新知識,起到鞏固學習的作用。比如:在探究苯酚性質中,除了可以從苯環對羥基的影響視角分析之外,還可以從羥基對苯環的活化層面入手進行探究。通過有效探究其性質,更好地對比分析酚的性質、乙醇的性質、苯的性質,借此讓學生理解有機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并非分子內各個官能團特性的直接相加,而是受到不同官能團的互相制約、影響體現的綜合效應。進而引導學生在探究分析過程中了解掌握有機化學知識的研究思想及方法。
在本次化學教學案例設計中,教師主要采取邊講邊實驗的方法,借助問題引導,促使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實驗探究、探討交流等過程,提高化學知識學習效果,同時也豐富了教學方法手段,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
二、明確教學目標
綜合來看,對于酚的性質與應用的探究內容較多,要求高中化學教師必須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確保教學實踐可以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提高教學活動有效性。為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關注學生發展并提升科學素養,通過實驗探究的過程幫助學生明確并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的學科思想,并引導學生深入感受、理解化學知識,掌握化學與生產、生活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系,提高對化學知識探究樂趣的體驗感。第二,對于化學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當重點進行過程設計、方法設計,教師可以立足學情,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體系下,采取實驗、觀察、對比、分析、探究等方式,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知識探究方法與手段。第三,在化學教學設計中,無論采取何種策略和手段[2],最終的目的都是服務于教學目標,因此,高中化學教師需要將教學目標融入教學設計各個環節中,通過細化分析與融合,保證教學策略可以落實教學目標。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遵循新課程理念,更要積極發揮自身創新意識和能力,進一步深化、細化教學目標。第四,高中化學教師需要正確處理好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之間的因果關系。分析可知,教學目標的設計直接影響著教學模式的選擇,也關乎教學策略的實際運用,這也就意味著在制定教學目標過程中,需要體現出目標的具體性、明確性,同時,還要保證目標的可操作性。教學策略主要服務于目標的實現,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時,也可以針對教學目標進行科學修正、補充、完善預設,有效防止出現教學目標過于局限、教條,反而影響了教學策略的實施。
基于此,對于“酚的性質和應用”教學目標可以設定為:1.通過有效學習,使學生記住苯酚的結構和物理性質,并有效運用苯酚的化學性質;2.采取有效方法和實驗,引導學生利用以往所學的官能團知識,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對比分析能力,同時促使學生在探究中懂得合作,增強合作探究意識;3.學習苯酚中羥基和苯環間存在的影響,了解到苯酚并非羥基和苯環性質的簡單融合,使學生更好地感受物質結構中不同官能團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
三、科學設計教學策略
(一)借助問題啟發學生探究學習
在化學教學中,利用相關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意識,是促進知識探究的重要基礎,也是深入探究化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為此,高中化學教師可以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教材內容,并結合學生知識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情況設計相關問題,使得學生探究具有方向性。比如:教師可以引入學生實際生活,創設探究情境,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思考、分析,同時生活化情境也可以拉近學生與化學知識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探究欲望。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苯酚軟膏使用說明書”,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苯酚軟膏主要用途是什么,其成分包含哪些,根據所學知識,探究苯酚性質。”使學生從生活角度出發,探究出苯酚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學生通過解讀說明書可以進一步了解到苯酚性質,并探究結構層面上的苯酚性質表現。在問題引導下,學生提高了對苯酚性質的實驗驗證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益[3]。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創設化學問題時,需要保證問題的探究性,而不是設計過多問題,因為一些問題不值得進行探究。此外,探究性問題的設計還要保證具有一定誘惑性,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并在情境中自覺深入地進行問題探究。另外,創設的問題必須具有一定價值性,確保問題探究后,學生可以掌握一定
知識。
(二)注重教學過程設計與實施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明確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也使得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化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教材內容,抓住重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化學知識傳授。
比如:將學生劃分成小組,討論分析“如何通過實驗探究苯酚的酸性?”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過往所學知識思考。有的學生提出,可以借助紫色石蕊試劑,將其滴加在苯酚溶液中,觀察其是否變紅;也可以將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加入苯酚固體中,觀察紅色有無出現變淺情況;將NaOH溶液直接添加在苯酚濁液內,觀察溶液是否澄清[4];將Na2C03溶液滴加在苯酚濁液中,觀察是否出現澄清現象,并判斷出是否存在氣體。在此基礎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實驗,并將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實驗結論等內容做好記錄。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對實驗進行討論分析:第一,哪個實驗可以證明苯酚具有弱酸性;第二,除上述實驗之外,還有哪些實驗可以說明苯酚為弱酸;第三,結合實驗探究過程以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你認為苯酚酸性
如何?
通過整個實驗探究過程,不難發現,學生通過猜想、假設、方案設計與實施、問題討論和分析,深入了解實驗探究方法、掌握實驗思想,有助于提高知識理解能力,同時也在實驗探究中感受困難和問題解決帶來的成就感,鍛煉了學生探究思維,促使其更好地感受、體驗化學知識。
(三)注重課堂教學多樣性
化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結合學情,注重化學教學多樣性,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同時也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感受化學知識探究樂趣[5]。為此,結合化學課堂教學情況,本文設計了邏輯推理任務、實驗性探究,具體分析如下:
1.邏輯推理任務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入邏輯推理任務,主要目的在于增強學生思維邏輯性,強化其化學探究能力,樹立科學思維。比如:教師引導學生從醇和酚結構、名稱探究得出酚的概念,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麻油、丁香花、康香草的圖片信息,同時出示三種酚和芳香醇的結構,讓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丁香花、康香草是酚,而麻油叫醇?通過仔細觀察、分析,明確三種物質結構特點,并探究不同物質之間的區別。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嘗試著根據自己的理解,對酚類物質進行定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結構視角分析其對性質的影響,深入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找出其與苯和醇存在的聯系。
2.實驗性探究
在酚的性質和應用探究中,教師必須注重實驗性探究設計與實施,借助實驗探究的過程,使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知識,提高實驗探究思維和能力,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充足支持。比如:讓學生通過實驗了解苯酚物理性質,并記錄總結實驗過程,明確苯酚物理性質;還有上文提到的苯酚酸性的驗證實驗;借助實驗探究苯酚與溴水之間的反應情況,是取代還是加成反應,并進行自主設計探究。促使學生在討論、分析、設計實驗方案過程中,真正融入化學實驗探究學習中,而且遇到不理解的問題,學生還可以收集資料、調查數據、討論辯論等,充分進行思維碰撞,加深交流,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化學實驗探究的理解,進而不斷增強科學探究思維和能力,切實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
(四)借助網絡技術提高教學開放性
化學作為一門科學性、探究性學習課程,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知識時,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與此同時,還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手段,拓寬學生知識視野,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分析、思考、探究問題。為此在探究酚的性質與應用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背景,鼓勵學生應用網絡,獲取更多資源,并鼓勵學生大膽猜測,發揮想象力和科學思維,在合作交流活動過程中,用實驗探究證明自己的猜想和預測。通過此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寬廣的學習空間,同時也打破了課堂學習局限,有助于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對化學知識學習和掌握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上文提到的針對苯酚酸性強弱的探究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開展進一步的探究實驗,并記錄好自己實驗的過程、現象,做好總結,帶到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學習意識和能力[6]。
(五)完善教學評價發揮價值引導性
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有助于提高化學教學質量,教師必須改變以往“唯成績論”思想,在化學教學中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激勵評價機制,促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新鮮感,并在有效評價下發現自身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完善。良好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水平,增強教師教學有效性。比如在本節中,教師利用問題情境,讓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鼓勵其進行探究活動,使得學生的觀點與想法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有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評價應當全面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課前評價、課堂評價、隨堂訓練評價、小組間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更好地引領學生思考,真正實現化學教學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目標。
結束語
總之,通過本文對高中化學教學案例的分析,不難發現,積極改變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遵循新課改目標與要求,已經成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質量的重要基礎,同時,還要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為更高深的化學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展翠娟.高中化學教學評價差異性案例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4,11(5):69-71.
[2]祁寧寧,胡紅杏.社會結構化理論視角下的結構化教學模式:基于普通高中化學教學的案例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3,15(6):44-53.
[3]夏夢亮.對高中微型化學實驗教學功能的再認識:以“乙烯的化學性質”課堂教學為例[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3,40(11):11-13.
[4]王越,劉佳,高建偉.數據驅動的高中化學教學案例:以“反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為例[J].化學教與學,2023,22(18):30-34,40.
[5]譚旭權.淺談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3,23(35):106-109.
[6]嚴珍英弟.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化學“教、學、評”一體化研究[J].高考,2023,23(19):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