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展鵬
摘?要: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為破解鄉村文化衰落難題,亟須我們以“兩個結合”為方法論來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起步關鍵階段,“兩個結合”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先進的思考方法與實踐指引,筑牢鄉村振興的文化根基、以文化賦能中國式現代化。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化振興;“兩個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2.007
0?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立足于鄉村建設的百年實踐,著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現狀,致力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要從文化即鄉村文化振興入手。鄉村文化作為鄉村得以延續的根基,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靈魂,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1?鄉村文化振興的現狀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我國鄉村文化振興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盡管近些年來我國鄉村文化振興實踐得到了有序推進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仍然產生了一些問題亟須解決。
其一,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中農民的主體性與自覺性遭到忽視。鄉村文化是在農民日以繼夜的辛勤勞動中誕生,植根于農民日常生活并從中吸取養分逐漸發展起來的,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作為鄉村文化創造者、創新者的農民,其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直接關系到鄉村文化振興的成敗。但是,近些年來的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中時常忽視農民的主體性和自覺性。在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原本應該以村民直接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及管理的形式進行,但在事實上逐漸變成以行政命令的形式片面推進工作進展,忽視了農民的文化需求以及農民在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中的主體地位。甚至,一些理應為農民建設的鄉村文化工程淪為應付上級檢查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政府所進行的鄉村文化振興實踐僅僅局限于“能提供什么”,而沒有認識清楚農民“想要什么”。由于脫離了農民的實際需要,一些文化工程形同虛設。
其二,鄉村文化載體逐漸衰減流失。近些年來,由于農村青壯年群體大量外流、農村教育資源增長緩慢、傳統村落逐漸消失等原因,鄉村文化所依賴的人才、技術、語言文字、村落空間等載體正在流失,例如網絡媒體這樣具有資本、技術、人才等高門檻的新形態載體在農村難以落地扎根,使得鄉村文化處于傳承難、創新難的危險境地?!叭恕弊鳛猷l村文化載體的核心部分正在逐漸流失。由于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現狀,鄉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不得不流向實力更強的城市,進而造成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后繼無人的危險境遇。更具破壞力的是許多地區在還未摸清鄉村文化實際,還沒總結出鄉村文化發展規律的時候,就片面地搞大規模鄉村文化建設工程,盲目照抄城市建設思路重建農村,將鄉村文化從其本源的空間載體中驅趕出來。在這種機械片面式的建設方式下,大量鄉村特有的優秀文化被淹沒甚至是破壞,原本應該進行的文化開發,變成了文化資源掠奪和重造鄉村文化,導致獨具鄉土氣息的鄉村文化被消耗殆盡或者被同質化。
其三,鄉村文化傳播的力度不足。傳播能力是一種文化生命力的具體體現,文化生命力是否旺盛也可以從其傳播力度是否強大觀察出來。文化只有通過廣泛傳播,才能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互鑒來保持文化的創新與延續。在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傳播力度不均衡、文化傳播還是以城市文化為核心的現狀下,逐漸在人們的認知中形成“城市即先進、鄉村即落后”的觀念,使得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二者關系產生現代與傳統二元對立的局面。鄉村文化傳播的力度不足,首先體現在農民作為鄉村文化的主體,并不具備足夠的文化傳播能力。受制于現代媒體難以在農村扎根發展的現狀以及與文化傳播相匹配的教育資源不足,使得農民無法具備緊跟時代的文化傳播能力。其次,近些年來國家官方媒體加大了對鄉村優秀文化的宣傳力度,提高了對于鄉村文化的重視程度。但是先前已在人們認知中形成的“鄉村即落后”的偏見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同時現代網絡自媒體中,認可鄉村文化、傳播鄉村文化還占少數,而當今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往往是這些現代網絡自媒體,更是成為消除偏見的不利因素。
2?以“兩個結合”為方法論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邏輯
“兩個結合”重要思想不僅是我們黨進行理論創新的基本遵循,同時也是我們進行實踐創新的行動指南。堅持以“兩個結合”作為方法論,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先進的思想方法與實踐指引。
首先,“兩個結合”指引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提振鄉村文化自信,守住中華文化的“底色”。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不斷推進的根基,是鄉村振興的思想內核,是中華文化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比绻狈︵l村文化自信,相對于城市而言鄉村將喪失文化獨立自主性,那么鄉村振興就無從談起。近代以來,曾經遙遙領先于世界的中國慘遭重創,中國人幾近喪失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而“兩個結合”成功喚醒了中華民族,使得中華文明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鄉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容無比深厚,因為它凝結著農民幾千年來辛勤勞動所創造的智慧。因此,將“兩個結合”作為方法論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就能夠喚醒鄉村沉寂已久的文化自信,同時鄉村有潛力也有實力重新振作起文化自信,能夠在現代化的沖擊下保持住自身的鄉土性,守住中華文化的“底色”。
其次,“兩個結合”指明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力量——農民。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就是密切聯系群眾,在推進“兩個結合”的過程中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懷有“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使命情懷和責任擔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勢的根本所在,延續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性”這一本質屬性。因此以“兩個結合”為方法論指導鄉村文化振興實踐,首要的就是明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問題。文化是由人來創造的,而鄉村文化是由農民創造出來的,所以鄉村文化振興在一定意義上是“實現農民的振興”,也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中農民主體性的提升。鄉村文化是由扎根鄉村、植根土地的農民通過生產生活實踐逐步創造出來的關于鄉村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因此農民是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力量而存在的。
最后,“兩個結合”指出鄉村文化振興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征程之中,黨始終堅持一條主線,那就是“兩個結合”。如果把“兩個結合”看作是一個內部浩大、要素繁多、結構復雜的系統,那么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兩個結合”的實踐主體,即中國共產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一定要認清,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什么是中國特色?這就是中國特色?!币虼藷o論是“兩個結合”的理論創新,還是“兩個結合”的實踐落地,都離不開黨的有力領導。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領導核心,只有充分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動員基層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才能保障鄉村文化健康發展,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堅實保障,保證鄉村文化的良性發展。黨是鄉村振興的主要領導力量和組織力量,鄉村文化振興實踐的各項工作也要在黨的領導下來積極開展。對于鄉村文化振興而言,發揮出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是有利于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也有利于“兩個結合”在鄉村落地生根,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引和方法指導。
3?以“兩個結合”為方法論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要求
“兩個結合”是新時代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呼喚。我們黨在農村仍然面臨著許多尚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在我們抓住機遇,回應現實挑戰,實現“第一個結合”的同時,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實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破解難題的鑰匙,實現“第二個結合”。以“兩個結合”為方法論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結合鄉村文化實際以及鄉村文化建設規律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1?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首先是要了解鄉村文化振興實踐現狀,從而推斷出鄉村文化振興的實際問題。目前鄉村文化振興中最核心的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F代化的實質是人的現代化。同樣,鄉村文化振興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鄉村人的振興。過往百年間,鄉村文化遭受到城市文化的沖擊,一些農民開始脫離鄉村,甚至開始疏遠和遺忘鄉村生產生活。因此,鄉村文化振興首先應著眼于“人”,去實現“人”的振興,而非片面追求“物”的振興。
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首先就要解決“人”的問題,把農民找回來。鄉村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進城務工,進而尋找機會留在城市里,導致老年人口占鄉村人口的大多數,鄉村也日漸缺乏活力。將農民找回來,最重要的就是增加農民在鄉村的就業機會,吸引青年人回鄉創業,進而從整體上帶動鄉村活力。這就要求我們立足鄉村發展實際,結合鄉村特色文化,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其次,就是要把農民聚起來。鄉村文化振興一定要有農民的參與,不能把農民排斥到鄉村文化振興之外,也不能讓農民作壁上觀。應該充分發動農民,給予農民更多的機會參與到鄉村文化振興的全過程之中,從解決農民生產生活過程中急難愁盼的問題為出發點,不斷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最后,就是要把農民教出來。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樣,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我們要發揮教育對農民的塑造作用,尤其是對以青少年為核心的“新農人”的塑造作用。將優秀的教育資源向農村適當傾斜,把農村的教育水平提高上來。同時將課堂教育同體育勞動結合起來,讓教育的塑造作用在農村勞動中生根發芽,培養出“懂農愛農”的“新農人”。
3.2?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實踐
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形成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集體共識以及情感歸宿,潛移默化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舉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编l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以“兩個結合”為方法論更要求我們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活化,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靈魂內核。
首先,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鄉村文化是鄉村產業的靈魂和內核。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現代價值,并將其融入鄉村產業發展之中,使之成為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產業,將鄉村的文化軟實力創造性轉化為經濟硬實力,充分激發出鄉村文化的潛力。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對“浙江現象”背后的文化力量進行過深層次思考,他把文化的力量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總是悄無聲息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鄉村產業需要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有文化才能喚醒人們的鄉愁,才能聚集起人氣,才能留住人才。
其次,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鄉村本土人才。要大力挖掘鄉村的內在力量,培育鄉村本土人才。鄉村的青少年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力量,要在這個群體中播種傳承發展以鄉村文化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下大力氣加強鄉村家風建設,形成家庭和學校相聯合的培養模式。在家庭中,家長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向鄉村青少年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學校中,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課程,激起鄉村青少年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為鄉村文化振興與鄉村人才振興“兜底”。通過家校聯合來培養出“懂農愛農”的新時代新青年。同時,還要發揮農村老年人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當前,鄉村里相當大一部分的傳統手藝還掌握在老年人手中,并且他們對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切體會。要以這類老年人為核心,依托鄉村傳統手藝去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
再次,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鄉村綠色生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講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國古人處理這一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態度。“天人合一”的觀點認為,整個世界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二者是共生共存的關系,這也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要求我們,在鄉村振興中必須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建立起綠色發展的鄉村生態。鄉村振興不能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村民環保意識,按照鄉村的自然資源稟賦有選擇性地進行開發利用,打造鄉村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加大對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在鄉村規劃以及景觀設計等舉措中,注重利用鄉村傳統文化遺產,形成天人合一、生態宜居的和諧發展格局。
最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夯實組織保障。傳統村落是以家族血緣為核心的農耕文化作為紐帶來維系的,其蘊含著“仁義禮智信”的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是中華文化的“根”。夯實基層黨組織的保障作用就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抓手,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同時,加強黨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領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并運用其豐富內涵浸潤組織建設。
4?結語
堅持以“兩個結合”為方法論來指導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時刻警醒著我們不能脫離鄉村具體實際,要尊重客觀規律,以先進理論思想與優秀文化結合實際指導實踐。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有必要通過鄉村文化振興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掘其巨大潛力,為我國發展增添新活力、激發新動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文化根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宋洪遠.新時代中國農村發展與制度變遷(2012-202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1.
[3]林沁茁.鄉村文化振興中的農民主體性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8):6265.
[4]鞏茹敏,羅曉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的內涵及時代價值探究[J].江漢論壇,2022,(10):5863.
[5]本書編寫組.共產黨人“心學”必修課“三個為什么”100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73.
[6]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
[7]任映紅.鄉村文化難題破解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實現研究透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01):485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