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婷婷
摘 要:情境教學法的有效運用可以將過于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學生可以在具體的情境中對相關問題展開探究、對新的知識進行建構,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作用。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圍繞所學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利于促進其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的穩步提升。因此,筆者在搜集、閱讀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在本文著重探討了高中生物課運用情境教學法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生物;情境教學法;批判性思維;培養對策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科學思維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科學思維的培育是促進學生理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使他們對既有的觀念進行批判審視,并提出自己創造性的見解,以此來提高學生思維的批判性[1]。同時,課程標準還倡導讓學生在恰當、真實的情境中參與學習活動,在此背景下教師必須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生物課中,以多樣化的情境為依托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情境教學法的構建原則
筆者對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了閱讀和梳理,發現在運用情境教學法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具體的原則,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討了情境教學法的構建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目的性原則。生物教學是具有明確目的的,其目的在于促進高中生學科素養的發展,為此教師必須對現行教材、課程標準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并圍繞特定的目標來創設課堂學習環境,這樣才能保證所構建的情境為目標而服務,確保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完成對知識的內化,讓課堂活動高效、順利地進行。
二是真實性原則。通過真實情境的營造有利于加深學生生物學習的體驗,讓他們在某種情境下解決問題、理解知識,這樣才能讓生物知識回歸實際生活,才能體現現代教育的意義。所以教師應遵循真實性原則來構建生物課堂的情境。
三是多樣性原則。課堂情境的類型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不能一味地給學生提供某種單一的情境,而是要根據當堂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主體需求來創設豐富多變的情境,比如融入新聞熱點創設新聞情境、設置疑問創設問題情境、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創設媒體情境等,多樣的情境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活動中,進而提高“學”的積極性和效率[2]。
四是趣味性原則。學生往往會被一些新鮮、有趣的事物或現象所吸引,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發展特點并以此為依據來創設他們感興趣的情境,體現生物教學的趣味性,這樣一來才能將學生的思維力、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課堂上,推動他們進入更專注的學習狀態。因此教師要秉持趣味性原則來構建生物教學的情境。
二、運用情境教學法的基本方法
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探索,筆者總結了一些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的基本方法,本文認為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創設課堂情境:
一是借助實物演示來創設情境。實物對學生而言比較直觀,通過在課堂上展示實物或一些生物模型有利于給學生的視覺帶去沖擊,迅速抓住他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較大的好奇與熱情投入接下來的探究活動中。
二是通過實驗活動來創設情境。實驗也是生物學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過創設實驗情境有利于把一些過程復雜的實驗以更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這樣不僅可以動員全體學生的參與熱情,還有利于加深他們對實驗現象的理解,促使學生主動分析、探究實驗的結論。
三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來創設情境。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靈活應用,通過圖片、音視頻或動畫等形式向學生呈現學習的內容,如此可以把教材中過于抽象、枯燥的文字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從而升華他們生物學習的體驗,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清晰的認識。
四是融入社會熱點來創設情境。高中階段的學生往往會利用課后的時間主動了解社會上所發生的熱點事件,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從生活中選擇一些熱門的話題,將其引入到生物課上,為學生提供新聞熱點情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聯系自身的認知經驗去探究、去交流,并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產生思維的碰撞。
五是利用問題來創設情境。提問是生物教學中不容或缺的關鍵環節,教師應將問題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中,在提問環節教師可以利用有趣、有啟發意義的問題來創設相關情境,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某個生物知識或現象產生疑問,從而激活他們的認知沖突,讓學生主動對問題展開分析與探究,并運用自己的思路來解決,在此過程中有助于促進其科學思維的發展。
三、高中生物課運用情境教學法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對策
(一)創設導入情境,激發求知欲望,培養批判性思維
導入是高中生物教學中不容小覷的首要環節,一個優秀的、別具一格的導入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可以在課堂初始環節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對新知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內容產生期待感,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導入情境,在導入環節通過提問、媒體展示等多種方式來構建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內心的求知欲,使他們對相關的內容或問題產生自己獨特的思考,并對問題進行辯證和判斷,在此過程中實現對批判性思維的激活,推動學生進入活躍的思維狀態[3]。
例如,在教學必修1《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應用》這節課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主要包括四張圖片,圖片中的內容分別如下所示:
教師要求學生對圖片內容背后的原因進行分析,媒體導入情境的設置可以激發學生內心的興趣和求知欲,促使他們結合以往的生活經驗來分析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如某個學生認為:“在釀葡萄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通氣的原因是為了讓酵母菌產生有氧呼吸,進而產生酒精。”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把枯燥的生物知識和生活進行聯系,還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學會立足現實生活對生物現象進行批判思考的意識。
(二)創設對比情境,進行知識辨析,培養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有利于幫助學生對相似事物之間的細微差別進行快速的區分和判斷,讓他們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認知。新授課也是生物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這一環節除了向學生傳遞教材中的知識之外,還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可以抓住新授課環節來創設對比學習的情境,尤其是對于一些比較容易混淆的知識,引導學生對相似的知識點展開對比、辨析,使學生通過多方面的分析找到其中的差異,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還有利于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知識辨析能力[4]。
例如,在教學必修1《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這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對原核細胞、真核細胞進行對比觀察與分析,使他們找出二者的異同點,在掌握異同點的基礎上體會到細胞的多樣性。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在授課環節為學生創設了對比情境,借助課件給學生展示了一些真核細胞、原核細胞的圖片,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從多個角度來分析二者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和區別。針對二者的差異,學生主要從大小、種類、細胞壁、細胞質中的細胞器等維度來進行分析和總結,如:在大小上“原核細胞較小,而真核細胞較大”;在種類上“原核細胞包括細菌、藍藻、衣原體等,真核細胞包括植物、真菌、綠藻等”;在細胞壁上“原核細胞的生物是肽聚糖……”像這樣,學生對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的差異進行辨析,在此過程中可以清晰地掌握二者的區別,進而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提高他們對比分析的批判性思維。
(三)創設新聞情境,辨別虛假信息,培養批判性思維
隨著網絡媒體的高速發展,我們逐漸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中有很多都是沒有科學依據、有害的,為了避免有害信息對學生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教師必須培養他們對復雜信息的辨析能力,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經驗來分析、結合查閱的資料進行判斷,如此一來才能避免學生盲目接受信息。為此,教師可以將社會中、網絡上的新聞熱點融入生物課中,為學生提供新聞情境,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對虛假信息進行辨別和判斷,對信息的正確性進行評估,以此來鍛煉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在今后可以掌握識別虛假信息的能力[5]。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涉及生物學知識的相關新聞來開展教學,要求學生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生物知識對這些信息進行辨別和判斷,以鍛煉他們對新聞信息的評估能力。如教師提前搜索了一些生物學有關的廣告語,并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廣告語的內容如下所示:
1.XX罐裝飲料的廣告語:“這款飲料中含有大量糖分,它是我們身體的主要能源物質。”
2.XX餅干品牌的廣告語:“無糖餅干,沒有甜味,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3.XX花卉營養液的廣告語:“富含N、P、K等微量元素。”
4.有機蔬菜的廣告語:“天然種植,不含任何化學元素,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在此基礎上帶領本班學生對廣告語的準確性進行判斷和評估,使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來進行辨別,如有的學生對第一條廣告語進行了分析:“生物學知識中說過,糖分是我們人體短時間內獲取能量的主要來源,所以這個信息是正確的。”在辨別、評估的過程中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四)創設問題情境,逐步產生疑問,培養批判性思維
有學者指出,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必須以真實的情境為載體,教師要靈活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分析、探究和解決問題,讓他們可以主動對某個現象或知識進行批判性思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認為學生需要對學習材料展開自主分析和探究,這對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生物課上教師可以針對教學的內容創設難度適宜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的設計讓學生逐步產生疑問,進而萌生主動求知的意愿,使他們通過批判分析來解決內心的疑惑,以此來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必修2《DNA的復制》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故意向學生呈現一個錯誤的觀點,讓他們產生疑問,并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分析、判斷,在講到復制場所的時候可以向學生拋出這樣的觀點:“DNA能復制的場所只有細胞核,你覺得老師說的對嗎?”對于教師的表述大部分學生產生了疑問,他們聯系必修1所學過的細胞的結構相關知識來進行分析和判斷,很快就發現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對此教師繼續提問:“你能結合所學的知識來做出解釋嗎?”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自信地進行了回答,如:“我們應該區分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復制的場所除了細胞核之外,還包括線粒體、葉綠體……”在對教師的觀念產生疑問、分析,并說出自己獨特見解與想法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有效發展。
(五)創設實驗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
雖然現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每個實驗都提供了實驗原理、實驗步驟以及實驗所需要的材料等,學生只需要根據教材中的提示來完成實驗即可。但是有學者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必須注重教學的情境化。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創設實驗情境,以特定的情境引發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材料或步驟的思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獨立分析與思考來解決疑難問題,并對相關問題展開多角度的辯證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創造性的想法,使他們的理性思維、探究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維得到有效的培育和發展。
例如,在教學必修1《酶的特性》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酶的專一性,教師設計了一個“用兩種酶分解同種底物”的生物實驗,并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了直觀的實驗情境,以播放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現了本次實驗的步驟,以及每個步驟所需要的實驗材料和內容,在這樣直觀的實驗情境中可以促進學生快速掌握實驗的步驟和材料,從而結合視頻中的內容展開有序操作。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實驗中用到的材料都有什么呢?”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可以掌握五個步驟中所用到的材料包括: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鮮的淀粉酶溶液、新鮮的蔗糖酶溶液、斐林試劑(水浴加熱)等,在此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生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物教師應對課程標準中的理念和要求進行認真研讀,在此基礎上立足課堂教學實踐,圍繞高中生身心、認知和思維發展的總體特點來組織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分析問題、建構知識,使他們主動探究生物學的奧秘,并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思路對某些觀念進行批判分析,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有效培養,進而助推其科學思維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翁俊英.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課堂情境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23(23):87-90.
[2]張衛東,李瑞.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初探[J].大學,2022(17):99-102.
[3]鄭承印.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科技風,2020(10):66.
[4]毛策平,朱宏.高中生物教學中將批判性思維應用于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的初探:以“真相只有一個:看破網絡食品安全謠言”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37):175-176,191.
[5]王乃洋.基于創新思維的高中生物學教學方法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