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媛 謝語馨 魯燕萍 姚歡 魏甜 隗寧



摘要:中國醫學歷史悠久,中醫古籍更是浩如煙海,是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源泉。但由于這些古籍年代久遠及語言文字古奧,對于現代中醫藥學習者來說閱讀和理解中醫古籍存在諸多挑戰。該文基于問卷調查,對長沙醫學院2021級中醫專業的300多名學生古籍閱讀情況及其對古籍閱讀能力提升的看法和建議進行分析,對提升古籍閱讀能力的緣由、途徑及阻礙因素進行研究。調查結果顯示,中醫古籍中的文言字詞和文言語法對中醫學生的古籍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提升中醫學生古籍閱讀能力的策略調查分析對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及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具有研究價值。
關鍵詞:《醫古文》;中醫學生;古籍閱讀能力;醫籍序文;文字語法;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R-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5(b)-0138-06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ading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the Seven Preamble Articles of Medical Books in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 of TCM Students
—Taking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U Liyuan, XIE Yuxin, LU Yanping, YAO Huan, WEI Tian, KUI N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edia,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19, China)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re abundant, which is the sour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ancient age and complex language and writing of these ancient books,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for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learners to read and understand them.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ding situation of more than 300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medicine in Changsha Medical College in 2021 and their view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ir reading ability of ancient books, and studies the reasons, ways and obstacles for improving their reading ability of ancient books.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assical Chinese words, grammar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ancient Chinese books have caused some difficulties for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 in reading ancient books.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reading abil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 are of research valu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the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of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Key words: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 Ancient books reading ability; Preamble articles of medical books; Text and grammer; Teaching practice
中醫古籍是研究中醫學理論的寶貴資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診療智慧。然而,中醫學生在閱讀古籍時卻常常面臨諸多挑戰。針對此情況,對長沙醫學院中醫專業的2021級學生展開問卷調查。根據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大部分中醫學生對中醫古籍感興趣,但對中醫古籍中的文言字詞和文言語法難以完全理解和掌握。本文以《醫古文》醫籍序文為例,就中醫古籍的語言文字特點進行探究,尋求提高中醫學生古籍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長沙醫學院中醫專業的2021級學生,筆者共發放了360份問卷,收回353份,除去7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率達98.10%。
2 調查內容
以中醫學生古籍閱讀能力的提升為研究對象,《醫古文》醫籍序文7篇為例,從漢字(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語法(實詞活用、特殊語序)及詞匯(疑難字詞)三個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總結出古代中醫典籍語言文字的基本特點,探究如何提高中醫學生閱讀古代醫學典籍的能力。
3 調查方法
本調查問卷采取隨機抽樣方式進行調查,共計回收353份調查問卷,利用問卷星對調查結果進行錄入分析,并將調查結果以表格的形式體現出來。
4 調查結果
4.1 中醫學生古籍閱讀情況調查
問卷中“對中醫古籍是否感興趣”這個問題的數據統計,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32.50%的中醫學生對中醫古籍“非常感興趣”,48.06%的中醫學生對中醫古籍“感興趣”,15.83%的中醫學生對中醫古籍“不太感興趣”,3.61%的中醫學生對中醫古籍“不感興趣”。
可見,大部分的中醫學生對中醫古籍興趣較高。首先,中醫古籍匯集了古代醫學名家的經驗和智慧,閱讀中醫古籍不僅能促進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能培養學術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其次,中醫古籍對養生知識的記載十分豐富,閱讀中醫學典籍有助于學習養生知識。例如,《醫古文》醫籍序文7篇中的《外臺秘要》序就提到可以根據體內變化著的病機,及時采取適當的針法進行調理。中醫古籍總結了大量有關于食補、針灸、功法、穴位按摩的養生經驗,學生可通過閱讀的方式了解養生知識,并運用于日常生活。最后,中醫古籍中蘊含了豐富的優秀中醫藥文化。例如《醫古文》醫籍序文中《外臺秘要》的“治未病”思想和“致中和”思想、《醫古文》醫籍序文中《新修本草序》的“天人合一”和“醫者仁心”思想。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生所接受的價值觀教育和文化思想相契合,能夠引起情感共鳴,使中醫學生在閱讀古籍中能獲得文化認同感,汲取精神力量。
問卷中“閱讀中醫古籍的最大難點(多選題)”的數據統計,如表2所示。
根據表2的調查結果,可見78.61%的中醫藥學生認為閱讀中醫古籍的最大難點是“文言字詞不理解,疑難字多”,46.67%的中醫學生表示對“文言語法不理解”,41.67%的中醫學生認為難點是“文化背景不理解”,12.22%的中醫學生選擇“其他”。
由此可知,大部分學生認為閱讀中醫古籍的最大難點是文言字詞不理解,其次是文言語法和文化背景不理解。這是由于中醫古籍所使用的文字是文言文,而如今通用的文字是規范漢語。文言文有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和簡繁字這4種特殊的用字現象;在語法方面有特殊語序和實詞活用兩種現象;在詞匯方面,存在許多的疑難詞;在文化背景上涉及豐富的古漢語文化知識。字詞方面的障礙沒有掃清就無法準確地理解含義,語法方面的障礙沒有克服就無法通順地讀懂句子,文化背景方面的障礙沒有解決就難以理解古籍中所闡釋的深層次內容,以上幾點是中醫學生認為中醫古籍生澀難懂的重要原因。
問卷中“你通常是在哪里閱讀中醫古籍?”的數據統計,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中醫學生閱讀中醫古籍的地點33.06%在圖書館,29.44%的閱讀地點在網上,29.44%在課堂上,而僅有8.06%的學生是在書店。
閱讀中醫古籍的地點中圖書館的占比最高。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中心和學生的第二課堂,具有圖書借閱免費、學習氛圍濃厚、文獻資源豐富等優點。因此,學校可以在圖書館增加中醫古籍訓釋方面的書籍,如字詞方面的訓釋書籍《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等,文言語法方面的訓釋書籍《文言語法》《古漢語語法述略》等,專業術語方面的訓釋書籍《中醫名詞術語選釋》等,并鼓勵中醫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以期夯實中醫學生的古漢語基礎,提高古籍閱讀能力。
在網上和在課堂上閱讀中醫古籍的人數所占的比例相等。網上閱讀方便快捷,節省了購買紙質書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和往返圖書館的時間。網上的中醫古籍選擇性多樣,通過引擎搜索關鍵字就能篩選出所需的書籍,不用花費大量精力去圖書館尋找資源。課堂上閱讀中醫古籍是因為中醫教材的理論體系是以中醫古籍為基礎的,教材通過收錄中醫古籍中的經典篇目,以幫助學生了解中醫的基本原理和診斷方法,進而培養思辨能力和臨床操作能力。同時,中醫古籍的語言為文言文,中醫學生自主閱讀的難度大,在課堂上閱讀,教師會對古籍中的重難點字詞進行分析和注釋,并結合案例進行講解,學生印象深刻,閱讀效率高。由此,學校可構建本校中醫學院的中醫古籍閱讀數字化平臺[1],將圖書館的中醫古籍整理成電子資源導入,方便中醫學生能夠通過瀏覽網站快速定位到所需內容,并積極推動與各校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同時,可邀請本校的優秀教師錄制中醫藥經典篇目教學視頻,并將視頻資源上傳到平臺,學生通過點擊觀看視頻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4.2 中醫學生對提高古籍閱讀能力途徑的看法
問卷中“學校是否應該開展中醫競賽活動”的數據統計,如表4所示。
表4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學校是否應該開展中醫競賽活動,87.50%的中醫學生認為應該,12.50%的認為不應該。可見,絕大部分中醫學生贊同開展中醫競賽活動。
高校可以組織開展中醫藥漢字書寫大賽[2]、中醫術語聽寫大賽,將中醫古籍中的4種特殊用字現象和中醫專業術語作為大賽的考查內容,并對優秀參賽者予以表彰獎勵。通過比賽激發學生對中醫藥漢字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挖掘古漢字的形體演變規律,熟悉漢字的筆畫、結構,從而培養漢字書寫能力。
問卷中“是否認為圖書館應該增加解讀中醫用字方面的書籍?”的數據統計,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對于圖書館是否應該增加解讀中醫用字方面書籍,96.39%的中醫學生認為應該,僅有3.61%的中醫學生認為不應該。
中醫學典籍承載著中國古代醫學的理論知識和經驗總結,其中的用字對了解古代醫學名家的核心思想理念具有參考意義和研究價值。中醫古籍所使用的古漢語是以單音節詞為主,一個漢字代表一個音節,一個音節代表一個詞[3],所以只有理解字的含義,才能理解句子的意義,才能理解古籍中所闡釋的原理。因此,圖書館增加解讀中醫用字方面的書籍,有助于中醫學生更好地掌握閱讀中醫古籍的方法,深入挖掘古籍中的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臨床實踐,從而提升學術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圖書館增加解讀中醫用字方面的書籍,也能豐富圖書館的館藏,滿足熱衷于中醫學研究的教師與學生的閱讀需求。
4.3 《醫古文》醫籍序文七篇閱讀情況及其提升策略
問卷中“以下哪個選項有通假字?”的數據統計,如表6所示。
該題考查的是中醫藥學生對通假字的認識程度,正確選項為A,正確率為63.33%,錯誤率為36.67%,可見正確率較高。
通假字是借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但意義不同。由于通假字和本字在讀音和字形上相似,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因識字混亂而導致理解錯誤的情況。如題中“大濟蒸人”的“蒸”通“烝”,意為“眾,多”,但對于一些尚未準確掌握通假字和本字區分的中醫學生來說,容易取其借字的常用義進行理解,易誤解為“蒸煮”之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字形相近的通假字和本字制作成對比表格,在字形特點上進行對比區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同時,鼓勵學生對比中醫文獻中某一通假字的使用情況,把不同篇目的相同的通假字進行歸納總結,得出通假字的用字規律和用字理論[4]。也要加強對通假字在字音、字形演變方面的訓練,注重積累實例,通過此類舉措以提高學生對通假字的敏銳度和辨識能力。
問卷“‘四支不舉的‘支的今字”的數據統計,如表7所示。
該題考查的是古今字的知識,正確選項為B,正確率為74.17%,錯誤率為25.83%,可見正確率較高。
古今字的出現是由于一個字形難以表示更多的含義,通過在原有字形的基礎上添加和改換偏旁而分化出新的字形來滿足新的表意需要,把原先兼表義較多的稱為“古字”,后用的表達原字一部分含義的字叫“今字”。由于古字兼表本義和后起義,而古字的后起義在現代漢語中為常用義的話,對于古漢語基礎薄弱的學生容易忽略古字在中醫文獻中原有的意義,而取其常用義進行理解,從而導致理解錯誤。
《傷寒雜病論》序中“多聞博識,知之次也”的“知”同“智”,即智慧的意思。今字“智”是以古字“知”作聲旁,增添形旁“日”而形成的。而知的常用義為“知道、知識”,學生容易將“知之次也”誤解為“知道是次要的”。《類經》序中“晦者明,隱者見”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今字“現”是以古字“見”作聲旁,增添形旁“王”而形成的。而“見”的常用義為“看見”,學生容易將“隱者見”誤解為“隱者看見”。《黃帝內經·素問》序中“華葉遞榮,聲實相副”的“華”同“花”,即花朵的意思。今字“花”是以古字“華”作聲旁,將形旁“十”改換形旁“艸”而形成的。而“華”的常用義是“華麗”,學生容易將“華葉”誤解為“華麗的葉子”。
問卷中“‘逎是以下哪個選項的異體字?”的數據統計,如表8所示。
該題考查的是中醫藥學生對異體字的認識程度,正確選項為B項,正確率為18.61%,錯誤率為81.39%,正確率較低。
異體字是與常用字體的讀音和意義相同而形體相異的文字。古代中醫著作的編撰宗旨在于實踐指導意義,對文字書寫不作嚴格要求,再加上流傳過程中多用抄手代抄等原因,異體字在中醫古籍中出現機率較高[5]。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漢字進行了簡化和整理,形成了如今通用的規范漢字,異體字隨之淘汰消失,但中醫古籍中仍存在大量異體字。這些異體字因其字形、筆劃、結構與規范漢字存在差異,且古籍中的有些異體字在大型字書中都未曾收載,中醫學生在閱讀中醫古籍的過程中易出現識字困難的現象。
中醫學生可借助合適的字典來查找異體字,如《中醫藥大字典》,或者參考其他已經校注解讀過的中醫古籍版本中的例子。
問卷中“‘赍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中的赍的意思是?”的數據統計,如表9所示。
該題考查的是中醫藥學生對疑難字詞“赍”的認識程度,正確選項為C,正確率為22.22%,錯誤率為77.78%,正確率較低。
《外臺秘要》序“永言筆削,未暇尸之”的“尸”作動詞有“主宰”的意思。《類經》序中“而意有未者,不翼以說”的“翼”意思為“輔助”。“翼”本義是鳥的翅膀,翅膀是幫助鳥飛翔的器官,因此“翼”又可引申為輔助的意思。《新修本草》序中“惜其年代浸遠”的“浸”意思是“逐漸”,其本義是古水名,水灌溉土地時是逐漸滲透到土地中,因此“浸”又可引申為“逐漸”的意思。
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而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一個字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詞。一個字的含義可能需要通過聯想并結合上下文語境來推測,這就需要中醫學生積累大量的相關詞語,培養古漢語語感。因此理解這種疑難字詞對古漢語基礎不扎實的中醫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6]。
問卷中“‘群疑冰釋中的‘冰運用的詞類活用現象”的數據統計,如表10所示。
該題考查的是詞類活用的知識,正確選項為A,正確率為35.56%,錯誤率為64.44%,正確率較低。
在語言的三要素中,語法的發展演變速度最緩慢,穩定性最強[7],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與古代漢語相比也有顯著不同。在現代漢語中一般遵循“詞有定類,類有定職”的原則,而在古代漢語中,某些詞因為表達的需要會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臨時充當其他詞,這種現象叫做實詞活用。
《傷寒雜病論》序中“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形容詞后接賓語,如果使賓語具有這一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這個形容詞就要活用為使動詞。“華”和“悴”這兩個形容詞使“內”和“外”具有了一定的性質,因此要活用為使動詞[8],翻譯為“使……華麗”和“使……衰弱”。《溫病條辨》序中“抗志以希古人,虛心而師百氏。”名詞帶上賓語后,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和事,稱為名詞的意動用法。“師”將“百氏”當作它代表的人,意為“把……當作老師”。《外臺秘要》序“賢者曷為條玉”現代漢語中動詞后接賓語,名詞后面不能接賓語,但是在古代漢語中會出現兩個名詞連用的情況。此時,如果句子中無謂語動詞,兩個名詞之間既非并列關系,也非修飾關系,那么第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因此,“條”和“玉版”兩個名詞連用,“條”活用做動詞,意為“分條刻寫”。
問卷中“‘惟名利是務運用了什么特殊語法句式”的數據統計,如表11所示。
該題考查的是特殊語序中賓語前置的知識,正確選項為D,正確率為21.67%,錯誤率為78.33%,正確率較低。
中醫古籍中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不同,主要表現為語言表達習慣和表達方式的不同。《醫古文》醫籍序文7篇里有很多特殊語序為賓語前置句,為強調賓語,常常把賓語放到動詞前。《傷寒雜病論》序中“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一句為賓語前置句。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前。“安”是“附”的賓語,正確的語序為“毛將附安”。類似的疑問代詞還有何、孰、曷、胡、焉。《溫病條辨》序中“其余五氣,概未之及”一句為賓語前置句,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前,“之”是“及”的賓語,正確的語序是“概未及之”。類似的否定詞還有不、無、否、莫、非等。因此,中醫學生可以通過熟悉特殊語序的常用標志來幫助理解和判斷[9-10]。
5 結束語
進入新時代,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國家對古籍工作越來越重視。中醫學生作為中醫學的傳承人,應當提高中醫古籍閱讀能力,廣泛閱讀中醫學典籍。本文通過對長沙醫學院中醫專業的大二學生的古籍閱讀情況、《醫古文》醫籍序文7篇閱讀情況及古籍閱讀能力提升策略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中醫學生認為中醫古籍的閱讀難點在于字詞、語法及詞匯三個方面,他們對注重古代中醫典籍的教學和研究、學校開展中醫競賽活動、圖書館應該增加解讀中醫用字方面的書籍這三種提升中醫學生古籍閱讀能力的途徑持贊同態度。
在中醫藥價值被日益重視的今天,中醫古籍在傳承與創新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中醫學生的古籍閱讀能力亟待提高。需要學校、院系及學生這三個主體共同努力,學校和院系通過設置相應的干預措施和提升策略來進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加強積累,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醫文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姝琛.提升大學生發掘和利用古籍能力的教學實踐:以中醫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0(17):125-126.
[2] 周祖亮. 中醫古籍閱讀能力教學研究與實踐探析[C]//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十四次全國醫古文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出版者不詳],2015:180-184.
[3] 魏飛躍.提高中醫古籍醫古文閱讀能力與自學水平點撥[J].中醫藥學刊,2001(6):638.
[4] 魏凈,李仲先.古代漢語課程中古今字、通假字的教學探討[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6,33(1):113-116.
[5] 沈澍農.中醫古籍用字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6] 馬乾,周艷紅.中醫古籍疑難俗字輯考十則[J].中國文字學報,2022(00):204-212.
[7] 黃伯榮,李煒.現代漢語(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8] 蔣冀騁,唐賢清.古代漢語[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9.
[9] 王育林,李亞軍.醫古文[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
[10]周群彬.引今以學古:淺談古代漢語的教學方法[J].中學語文,2011(1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