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木哈爾·塔里浦拜
摘?要:針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時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課程思政和元素庫概念進行了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課程思政元素庫的建設步驟,劃分初中信息技術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完善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思政元素庫,詳細地討論課程思政挖掘方法和融入方法,旨在實現課程思政元素庫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提升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元素庫應該包含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以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思政元素庫;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2.087
0?引言
信息技術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獨立的學科,其教學目標應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和理念,主要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等。然而,由于這些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學習時可能感到枯燥,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必要的,但也面臨一些挑戰。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時存在以下問題:(1)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概念認識不足,認為只需在信息技術課程中融入一些育人的思想就相當于已經融入了思政元素。(2)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方面不夠充分,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的課程思政教育內容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構建課程思政元素庫方面水平有限,未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素養方面的潛力。針對以上問題,筆者以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思政元素庫的建設進行概述,以解決當前存在的挑戰。
1?課程思政元素與元素庫
1.1?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一種教育理念,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實現立德樹人,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課程思政并非指特定課程類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和思維方式。教師能夠更好地把握將信息技術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將培養學生信息技術領域的思政意識作為學科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成為一種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能夠潛移默化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理念。
1.2?課程思政元素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指出,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應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以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包括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并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根據文件的指示,思政元素以學生的理想信念為核心,主要包括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愛人民,元素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被定義為實現價值引領和進行德育教育的要素。
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在初中信息技術教材中,可以挖掘思政元素,通過建立初中信息技術思政元素庫,將庫中固有的思政元素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1.3?課程思政元素庫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思政元素庫是集思政元素于一體的資源庫,并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思政目標來劃分思政元素。庫中的內容包括知識點、切入點、例子或概念以及思政元素等4個基本要素構成。課程的知識點可以對應多個切入點的支撐,而一個切入點則可以對應多個例子或概念的支撐。每個例子或概念都與一個或多個思政元素相關聯。
2?課程思政元素庫的建設思路
2.1?建設思路
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的指導將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思政元素庫的建設可以按照以下兩個維度進行劃分。第一維度是思政目標,包括愛國教育、學習教育、道德教育、美學教育以及信息技術教育。第二維度是根據《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及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內容和知識體系進行劃分。
2.2?挖掘方法
信息技術課程中融入了豐富的品德教育和思政元素,元素分布在教材的各個章節中,旨在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中,筆者通過以下5種方法來挖掘和運用這些思政元素:愛國教育、學習教育、道德教育、美學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接下來,筆者將以這5種方法為基礎列舉具體的示例說明。
2.2.1?愛國教育
通過在七年級上冊的計算機系統章節中介紹中國計算機的發展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教育信念。學生將清楚地了解到中國計算機事業的穩步發展,從無到有,并逐步躋身世界前列。同時,教師可以激勵學生學習中國計算機領域的科研人員所展現的艱苦奮斗和敬業奉獻精神,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愛國之心和培養家國情懷。例如,“天河一號”和“神威·太湖之光”,可以讓學生看到我國計算機事業的飛速發展,從而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2.2.2?學習教育
在八年級上冊的編輯處理圖像章節中,學生將學習剪裁與扣取圖像的基本操作方法,通過實踐活動,制作“綠洲變沙漠”宣傳畫等素材的美化操作,學生將基本掌握圖像優化的方法。教師應明確告知學生不能從事違法違紀的事情,例如偽造成績單違反學校校規,或修改帶有水印的試卷涉及商業目的,因為企業為了保護知識產權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會在試卷上使用水印。學生在掌握相關修圖技術和知識點的同時,也應取得德育教學的成效。
2.2.3?道德教育
在七年級下冊網絡基礎知識章節中,涉及到了網絡在改變世界中的作用。網絡被認為是一把雙刃劍,既給人們帶來驚喜和奇跡,也可能帶來風險和危害。一方面,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都得到了顯著提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然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網絡詐騙、行為健康以及個人信息泄露等,這些問題對人們的財產安全和信息安全造成了威脅。
計算機課程通常在機房進行,有些學生的自覺性差、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例如亂扔垃圾、不認真聽課或在上課期間玩游戲等。為了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教師可以合理分組并且固定學生的座位,要求學生遵守學校機房的規章制度,在上課和動手實踐過程中,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提問,并安排小組輪值進行課后值日,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和自理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愛護學校的公共物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遵紀守法的優秀公民。
2.2.4?美學教育
在七年級上冊的信息獲取與集成章節中,學生將學習如何選擇合適的途徑來獲取和加工信息,并樹立資源管理意識。例如,在制作中秋節演示文稿的動手實踐中,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軟件WPS中PowerPoint來設計幻燈片的樣式。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設計作品,為了美觀和突出主題,封面幻燈片常常使用藝術字和圖像等元素增加藝術效果。此外,學生還可以對中秋節進行簡單闡述,講解相關的故事,并插入音頻或視頻來進一步修飾幻燈片,以學習傳統文化。通過在興趣中感受傳統文化,學生可以培養正確的審美感知力和審美品位。
2.2.5?信息技術
九年級下冊的編程解決問題課程涉及數學學科中常常使用公式求解問題的情況,例如求解方程的根,對初中學生來說,使用幾行Python代碼來解決上述問題是一件令人感到成就的事情。
具體地,教師可以通過編寫代碼來求解方程ax2+bx+c=0的實數根,并討論不同情況下的實數根,通常會考慮Δ值以及a、b、c三個系數的不同情況。
x=-b±b2-4ac2a(b2-4ac>=0)有一個或兩個實數根
x=Δ(b2-4ac?<0)???????無實數根
利用公式求根的方法,教師可以將公式轉換為程序語言來描述求根過程。通過編程實現,只需輸入系數,計算機即可迅速給出精確的計算結果,大大提高了計算速度和準確度。
使用Python語言編程,可以解決一些經典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對學Python語言的興趣,通過簡短的幾行代碼來證明看似困難的數學問題,學生通過學習編程語言提高了對學習的自信心,并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
深入理解數學公式,并將其轉換為編程語言的描述,教育學生在編寫代碼時要盡量簡潔明確,就像雕刻藝術品一樣,不斷改進、修改和完善,確保代碼中沒有漏洞。引導學生擁有全局觀念,養成踏實學習的態度,發揚工匠精神。
融入方法是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以思政元素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習目標和動手實踐多種方式,合理引入相應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價值重塑,促進信息技術課程思政元素庫的更新迭代。
3?課程思政元素庫的教學實踐
課程思政元素庫建設本質上是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工作。應該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理想信念為主線,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才能實現課程對學生的育人效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工作:
(1)提升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并制定系統性和合理性的培養計劃。教師還應提高自身在信息技術領域的政治地位,以增強對思政元素庫中思政資源的循環利用能力。
(2)規范整理素材、教學設計、案例優化和課堂討論等方面。進一步建設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思政元素庫。元素庫應該涵蓋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以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3)提高思政案例庫的質量,作為實施案例教學的必要途徑。案例應經過嚴格把關,確保質量,以便教師和學生便利地使用這些案例。
4?結語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強調思政教學和德育教學的重要性,為此,建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思政元素庫是至關重要。該元素庫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杜清娟,郭勇.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機遇、困境與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23,(06):5759.
[2]江漢,徐以濤,吳丹,等.“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思政元素庫建設方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31):8992.
[3]高磊,李二兵,張清華,等.“土木工程測量”實踐課課程思政元素庫建設與教學探討[J].大學,2023,(21):7780.
[4]那俊,李丹程.課程思政在計算機類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1,(0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