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芬



摘要:《綠衣》這首作品是著名的“悼亡詩”。本文圍繞馮公讓編寫的無伴奏合唱《綠衣》進行音樂分析以及演唱上的探究,并結合自身排練實踐過程中對作品的曲式結構、旋律特征、調式調性、情感處理以及排練過程中的技術進行研究,從而深入地了解《詩經》的演唱特色。通過此研究,能讓合唱指揮學習者對《詩經》這一題材作品的排練和演唱帶來一些啟發。
關鍵詞:詩經;音樂分析;演唱探究
一、《綠衣》文本分析
原文:
綠兮衣兮,綠衣黃裹。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國風·邶風·綠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來源于鄴地的民歌。自古至今對此詩主旨的考證也是眾說紛紜,此詩前人認為是莊姜因失位而傷己之作,今人認為是丈夫悼念亡妻之作。開始對傳統解讀有了轉折認識的是聞一多先生的《風詩類鈔》:“綠衣,感舊也。婦人無過被出,非其夫所愿。他日夫因衣婦舊所制衣,感而思之,遂作此詩。婦人之服,不分衣裳,上下同色,此曰綠衣黃裳,知是男子之服。”聞多一先生結合“女所治兮”,將“綠衣”理解為女子為男子所做的衣服。這一說法尚未上升到“悼念亡妻”的層面,而是將“我思古人,俾無訧兮”之“古人”解讀為故人,即現在所說的前妻。整首詩的大致含義為“綠衣”是妻子親手縫制的服飾,如今衣裳還在,做衣服的人卻再也見不到了。悼亡說是現代學者提出的,可見“綠衣”已經化作一種符號,象征著已故的妻子對男子的悉心照顧和深情的愛意,男子見此物便想起自己已故的妻子并產生無限的思念之情。這種解讀的方式顯然更能引起大眾的共鳴,所蘊含的情感也是真摯的愛情。
二、《綠衣》音樂分析
(一)曲式結構分析
樂曲的創作中體現了中西合璧的音樂思想,運用了西洋的曲式結構和音樂調性與音樂旋律相結合,并列單二部曲式結構是此首合唱曲典型的曲式結構特點。整首樂曲的內部結構的劃分十分簡潔明了,但是整個樂曲結構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體現出獨特之處,從中也可以觀察到中國作曲家馮公讓在創作中對曲式結構所進行的可貴的探索,曲式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二)旋律分析
引子部分由兩個階段構成,第一階段可以分為兩個相同的樂節,都為全音符的上行進行力度由pp漸強至ff,第二階段為進入A樂段前的準備階段。
A樂段由兩個平行的樂句構成變化重復,旋律的進行主要集中在中音區的平穩進行。男低音的每個音頭要像樂隊中的contrabass的音色一樣,而男高音的旋律是明顯的對比音型,演唱這一段時男聲聲部的音量不能大于女低聲部。進入29小節后,男聲像弦樂的撥奏,女聲擔當旋律部分。女高音聲部進來之后主旋律上行五度到高音區演唱,節奏和旋律更加豐滿,音色的層次向前進行。男聲聲部的節奏發生了改變多用休止的八分音符強調音樂的彈性,女低聲部變成了和聲音程的遞進。涉及的音樂節奏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為主,呈示段A樂段的平穩敘述也預示著歌唱者只需要輕輕的敘述。
間奏部分中I階段運用了歌唱旋律的變化發展,四聲部合唱中運用了主調織體和復調織體的手法相融合,速度由中板到小行板。在演唱的過程中注意8個聲部之間的交替以及節奏、音準、音色、速度上的變化。第二階段運用了連續進行的八分音符的織體為A樂段的反復做出了準備,A1樂段是A樂段的變化重復。由男低音聲部擔任主旋律,演唱時要非常抒情且雄厚,全體合唱團員使用循環呼吸。第62小節女低和男低的加入,增加了主旋律的厚度和張力。直到66小節,四個聲部同時進入使得音樂呈現往前不斷地奔涌的感覺,全曲在此達到一個高點。
音樂發展進入B樂段,此處也是樂曲的高潮點。男生女生輪唱,以及內聲部的復調要唱得特別有戲劇性、多樣性。音樂旋律在橫向發展中也大量地運用了純四度以上的大跳進行,b1樂句在第83小節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音,也是樂曲的高潮處預示著情緒的遞增,此時女高音在演唱時提前做好準備,要做到高音高而不炸、通而不緊、勻而無痕。第90—92小節,對b1樂句的小樂節做出了補充。
最后尾聲部分同樣運用了復調的音樂織體,女低和男低對女高和男高進行卡農模仿,并且音樂節奏在二分附點音符和四分音符中交替進行,力度較輕直到音樂消散在畫面中。
三、《綠衣》演唱探究
(一)氣息的運用
所謂氣息就是指呼吸時出入之氣。良好的呼吸能力在歌唱時能夠起到推波助瀾之力,才能使樂句更加地連貫。宋代宮廷雅樂派的代表人物陳昉所著《樂書》中寫道:“古之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合唱的訓練之本在于氣息,有價值的正確呼吸是合唱技能技巧構建的重要基礎。因此,想要將《綠衣》這首無伴奏合唱作品演唱得細膩連貫,要處理好作品中長音的演唱以及力度上的變化,氣息的支撐和運用顯得十分重要。合唱中呼吸的類別有三種方式,整體呼吸、輪流呼吸、循環呼吸,這三類幾乎涵蓋了合唱排練過程中所有的呼吸形式。
無伴奏作品中循環呼吸運用是非常廣泛的,《綠衣》這首作品更是對氣息的要求極高,如何在排練的過程中正確運用呼吸,需要將作品進行分段訓練做呼吸的練習。作品的開頭要保證情緒的起伏和聲音的連貫,必須要運用整體呼吸和循環呼吸兩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演唱。首先起聲要整齊由pp力度到ff力度再到漸強,氣息要有控制地、均勻的呼出,要在起聲之前做好準備將氣息吸深并保持住歌唱的狀態,加強橫膈膜的支撐,合唱團員隊可以相互交替呼吸使整個樂句沒有氣口達到連綿不斷的感覺。“a”母音要在演唱時做到圓潤而不明亮,引子部分強調了男子的悲傷的情緒,也是一種情感的抒發,所以一定要注意循環呼吸的連貫性和銜接性。 在換氣的過程當中往往因為持久力不足而導致音準的偏差、力度的不統一,所以在演唱這一段時要有意識地在進拍前注意音準節奏、和聲的轉換,同時也要注意腰腹肌肉的支撐。
輪流呼吸具備的是兩個或者多個聲部進行的復調或主復調結合的合唱作品。在演唱這一段時要求每個合唱團隊員傾聽其他聲部,懂得每個聲部的表達重點,以便于謙讓當擔。 第19小節開始,每一個聲部的呼吸幾乎都是輪流呼吸。男低聲部和男高聲部擔任副旋律聲部,在演唱時就如針和線來回交替形成旋律線條。女低音聲部進來之后承擔主旋律,而此時男聲聲部的音量不能大于女低聲部。這樣才能正確地反映樂譜整體音響效果和演唱的要求。
(二)力度的轉換
音樂是通過各種特性不同的音樂元素相互結合而形成的。已知的力度標記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力度術語及力度符號。音樂作品的力度標記,大多是通過力度術語的縮寫形式結合力度符號來完成的,如p 由于這首作品是混聲合唱由兩類不同性別的人聲組成,音量的平衡就會復雜許多。女聲的肺活量是男生的三分之二,因此在演唱這首作品的開頭要注意控制男聲的力度,從而達到相對平衡的和聲效果。在進行漸強漸弱的訓練時做到“要想弱先想薄,要想強先唱厚”。隨著力度的增強要使音色變厚,強調氣息的穩定支撐,隨著力度的減弱使音色變薄,強調高位置頭腔共鳴。作品的開頭呈現出六個力度階層pp—ff力度的漸強,在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將速度放慢,特別是在和聲轉換的過程中音量也隨之漸強,所以要強調各聲部頭聲的位置統一、共鳴和平衡,這樣才會建立起相互聆聽的習慣,在音量平衡的同時達到音色的融合。 在訓練的初期用中介母音來進行練習,如u、o體會音色的圓潤。再將a母音帶入中介母音中形成過渡的母音轉換,u—o—a,在訓練的過程中將共鳴腔體打開,聲音要松弛氣息保持流動。再將力度的變化放在練習中,注意氣息的同時要注意音高的變化,音高位置的提前想象十分重要。從第39小節開始作曲家標出了mp—mf—f再到漸快漸強,根據樂句的走向旋律一直在上行,像在爬坡一樣最后到達樂句的最高點C3的力度。 (三)咬字吐字的技術 咬字吐字是聲樂演唱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語言是說話的工具,而歌唱是音樂的工具,兩者是有顯著的差異。然而與咬字吐字直接相關的就是歌詞的聲母和韻母,咬字就是通過聲母的形態發出來的,不同的聲母是由唇、齒、牙、舌、喉五個器官發音而形成,人們通過每個部位將字咬成不同的狀態。漢字中聲母、字調以外的部分統稱韻母,韻母可以分為韻頭、韻腹及韻尾三個部分。在合唱中,我們為了避免“頭重腳輕”會要求在演唱的過程中弱化字頭而直接去找韻母歸韻,這樣會更好地達到聲音的統一和音色的融合。如“綠兮衣兮”這四個字就應該將聲母弱化處理,以避免音色的明亮而破壞聲音的圓潤。 《綠衣》這首作品出現了非常多的“i”母音,如何使得“i”母音在演唱的過程中不擠卡不明亮,需要運用u母音向閉口音轉換練習。u—ü、u—ü—i,訓練的過程中體會u—ü—i的過渡,最終完成轉換的閉口單韻母i的演唱不宜過窄從而達到音色、音量上的均衡。合唱中的吐字是否清晰及音色能否統一是和正確的發聲位置有著密切的關系。音韻學家依據口、唇的形態將韻母分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四類,合稱“四呼”。 該作品出現最多的字就是“綠(lü)兮(xi)衣(yi)兮(xi)”,“綠”是撮口呼,“兮、衣、兮”是齊齒呼。這兩種在咬字上相近,所以在練習時都要注意“寬”唱,打開口腔的程度要以韻腹為主。 音樂速度的快慢也會直接影響咬字的清晰度,當音樂快速進行時,咬字吐字的口腔形態的變化大大加快。慢速的音樂對咬字相對容易些,但是對每個字的歸韻和收聲是一個考驗。《綠衣》整首作品的速度基本上是中速,所以在良好的氣息和共鳴位置的保持的同時要將字吐清楚。如“绤”在十六分音符中如果把這個字吐清楚,這個字又是全曲的一個高音區,我們需要拆開慢練,把握每個音最高共鳴位置的前提下吐清楚字的發音。 (四)音準的訓練 音準是合唱的基礎,音準訓練也是合唱排練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合唱的音準包括兩個方面:1、旋律音準。指的是先后出現的兩個以上音與音之間的相關關系和準確性及同聲部內人與人之間的演唱高度的準確性。它們是橫向的、水平的關系。2、和聲音準。指的是同時出現的兩個以上的音與音之間的相互關系和準確性及聲部與聲部之間人們演唱的準確性,它們是縱向的、立體的關系。兩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作為指揮需要不斷地訓練合唱團橫向以及縱向的音準訓練,在音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地變化和調整。 《綠衣》整首作品是無伴奏混聲合唱,無伴奏合唱藝術是一種純人聲的表現方式,在聲音上追求極致的融合與統一,在沒有樂器伴奏的基礎上,創作、演唱、音準等方面的缺點很容易顯露出來,其難度更大、可塑性更強。音準訓練是無伴奏演唱技巧訓練的關鍵,對合唱者的音階進行訓練時,要讓合唱隊員充分認識半音、全音、變化音等結構。作品中有大量的變化音,需要逐步開展全音階、半音階、音階的技巧訓練。從縱向看我們需要進行和聲的訓練,如引子開始四個聲部節奏、力度相同,旋律卻在不停地變化,通過變化音來呈現一種不和諧的音響效果從而抒發悲傷的情緒。音樂一直到第13小節,進行了八個聲部的輪唱構成了九和弦的和聲效果。由于和弦的發聲形態是同時的、多聲部的,所以合唱隊員的輕聲演唱和互相聆聽是保證這一練習質量的重要前提。因此我們在演唱這一段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弱聲高位的方式,既能控制氣息的穩定又能聆聽其他合唱團隊員在演唱過程中音色的融合。主題由男低音聲部和男高音聲部以副旋律的形式開始,主旋律由女低音擔任,男生兩個聲部在旋律上進行呼應,在音準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建立音的高度感。例如五度、四度、大二度、小二度等,在心理上建立一個音高感,男低開頭的純五度,必須在演唱E音的同時已經為到B音做好了準備,并且要有五級臺階的跳躍高度感去進行演唱。這是需要在音準訓練的過程中進行不斷反復的練習達到的高度感,如果男低聲部的高度感一致的話聲部的音準會十分準確以及統一。第29小節女高一聲部的音高感必須十分清晰,需要平穩地唱出純五度、純四度,不能有絲毫的偏高和偏低的傾向,需要平穩地進行演唱,女高二聲部旋律以三度為主,大三度需要更多的傾向性,如果張力不夠就會導致大三度偏低,小三度也需要穩定但是有向里收縮的感覺。男生兩個聲部以八分音符跳音為主,呈現出撥弦樂器的音響效果,越密集的旋律對于音準的要求越高。在這一段演唱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以單聲部的音準練習為主,如女高音聲部及男聲兩個聲部進行旋律音準的訓練、女低音聲部進行和聲音準的訓練,在此基礎上要增強團員自身的音準能力,增強聲部之間的融合性以及多聲部的合唱思維能力。 合唱的音準需要更具樂曲的結構、旋律的走向、邏輯重音以及和聲、氣息等因素才能完整地達到。在演繹作品之前指揮一定要在旋律音準、和聲音準上不斷地練習,對所有的音高要有音高感和傾斜感,演唱前需要在腦海里構成音階的走向,只有達到統一音準的訓練才能演唱準確。 四、結論 通過《綠衣》這首作品的詩章句的辨析以及演唱作品上的分析可見,解讀《詩經》原意不能僅僅從字面出發,通過了解詩歌的結構、本意等進行全方位的剖析,這樣才能更好地將作品的情緒和含義表達出來。 無伴奏合唱作品的排練是建立在對其藝術特征充分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首作品在音準、節奏、力度等方面有一定的難度,對合唱團隊員的音準、咬字吐字、氣息、發聲技巧等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在實際排練的過程中進行分析,如氣息的運用、力度的轉換、吐字咬字的技術以及音準的訓練。作為指揮需要做一系列的案頭工作,在學習合唱知識的同時對《詩經》以及其他古詩詞等作品進行深入的探究,不斷地實踐中國無伴奏合唱提升其藝術素養,幫助人們提高藝術的認知、音樂的審美,并以跨學科教學的模式更全面地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學的了解。 (作者單位:長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