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愛

摘要: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迅猛發展,改變了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為有效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了技術平臺,營造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良好教學環境。文章以Office高級應用為例,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提出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解決傳統教學模式困境。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混合式教學;Office高級應用
計算機應用技術是當代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衡量學生能力素質與文化修養的重要標志。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大一學生的必修課,內容多、更新快、實踐性強。本文探索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來解決教學任務多、課時少、學生信息素養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計算機水平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
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適合當代學生特點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是“00后”,他們是“數字的原住民”,更喜歡視覺沖擊力強、交互自由、動態化、表現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但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仍然采用教師講授知識、做驗證性實驗教學模式,課堂的主角仍然是教師,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能被充分調動,學習效果不理想。可見,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學生的計算機信息素養參差不齊
高職院校生源有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成人擴招生,由于生源渠道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也參差不齊。高中畢業生、城市地區的學生基本掌握了基礎計算機操作、上網等應用;成人擴招生、農村山區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弱。然而,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多、課時緊,教師往往統一教學,無法兼顧所有學生的差異化需要。
(三)課程知識點多、課時較少
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實踐性強,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但學校安排的總學時僅有64學時,為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大多采用“講授+演示”的教學模式,學生上機實踐練習時間較少。而且,計算機網絡技術飛速發展,軟件和硬件更新快,各種技術日新月異,需要教師結合學生職業發展的需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要
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了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差異,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時間、地點,決定學習進度,從而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另外,混合式教學模式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關注每個學生,通過線上答疑解惑,線下討論、提問、上機練習的單個輔導等活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二)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交流互動
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傳統教學主要以師生互動為主,學生互動較少,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不夠充分。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在線下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或通過小組間擂臺賽、學習心得分享等實現師生、學生交流互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可以在線上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進行交流討論,分享學習心得和優質教學資源,在思想碰撞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質量。
(三)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高
為開展好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不但要在思想觀念上做出調整,提高認識,更新觀念,而且要在教學活動中做出改變。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才能高質量地完成知識點劃分、短視頻制作、討論主題設計、練習試題編寫等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組織學生討論,隨時回答學生疑問,查看學生學習進度,進行個性化輔導,開展課堂探究性學習等。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強化教學創新,提高教學水平。
三、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
1.課前
第一步,備學生。全面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起點能力、學習動機、學習風格是有效進行教學設計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學情,為科學合理進行教學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步,備教材。教師根據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標準,了解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確定學習內容,將學習內容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列出知識點清單,分析學習內容的難易層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結合學情分析,確定“如何教”。
第三步,教學設計。教師根據知識點清單,制作演示文稿課件、錄制微課、編寫測試試題、準備實踐練習案例等,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將課件、微課、測試題、任務清單、案例素材發送到班級群,學生通過瀏覽課件、觀看微課、答題、留言區討論等方式完成預習。教師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收集整理學生在預習環節存在的疑問和難點,確定課中需要講解的內容。
2.課中
課堂教學主要環節為教師講解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指導學生上機練習、學生學習成果展示、師生互評等。教師要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活動賦予一定的分值,進行學習效果評價,鼓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課后
教師將重點和難點視頻發送到班級群,讓課堂中沒有充分掌握的學生通過觀看回放視頻進行學習,達到知識鞏固的目的。教師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收集或編寫練習試題發送到班級群,要求學生完成作業,讓學生在實踐練習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還可以推送拓展資料給學生,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自學拓展知識面,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
(二)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
筆者以Office高級應用“制作宣傳冊”為例,將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實踐。
1.課前
教師通過備學生、備教材等環節,確定“制作宣傳冊”知識點清單,如表1所示。
教師制作關于樣式定義、多級列表定義的演示文稿課件;錄制新建樣式、樣式修改、樣式刪除、多級列表添加等視頻,編寫樣式定義、多級列表定義相關測試題;設置討論主題“你認為長文檔編輯排版對你所學習的專業有價值嗎?有哪些價值?”,發送到班級群,學生查看演示文稿,觀看視頻,完成測試,進行交流討論等。教師通過查看超星學習通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對學生相關預習操作賦予一定分值,進行過程評價。在預習階段,學生如遇到困難,可以在留言區進行生生交流或師生交流探討。最后,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確定課堂中重點講解演示的內容。
2.課中
課堂是學生內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重要環節,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采用探究驅動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習慣。
第一步,簽到。教師采用一鍵簽到制進行課堂點名。第二步,任務導入。教師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沈陽宏美公司要進行新產品推廣,公司要求小張制作公司宣傳冊,小張在制作中遇到了如何快速統一文檔格式的難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第三步,任務分析。教師選擇學生A為攻擂者、學生B為守擂者,開展擂臺賽。教師介紹賽題和規則,兩個學生進行操作演示。學生通過觀看操作演示,發現學生A運用樣式實現了快速統一文檔結構,而學生B采用字體編輯工具完成快速統一文檔結構,并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分析。第四步,新知講解。在完成擂臺賽后,教師對兩個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總結,引出本課樣式概念,并進行樣式新建、刪除、修改等演示操作。第五步,實踐練習。教師發送相關練習題到超星學習通,學生上機練習。練習完成后,教師選取部分學生上臺講解并演示操作步驟,學生之間互評,最后教師總結。練習完樣式應用后,教師按照知識點聯系順序依次進行多級列表、頁眉頁腳等內容的學習。第六步,梳理總結。教師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及需要注意的難點。
3.課后
教師將本節課講解演示的視頻發送到班級群,以備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再次觀看學習。教師尋找或編寫相關知識點的練習題,然后發送給學生,學生下載并完成練習,達到知識鞏固的目的。教師也可以推送相關知識的高階應用練習題,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提供幫助。同時,教師發布作業后,要設置作業提醒、截止時間提醒等功能,并及時對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參與課堂表現、課后完成作業情況進行評價,將結果在班級群進行公示,以充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四、結語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教師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目標由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將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程元徽,宋蘭蘭,聶紅嬌.面向應用的“化工原理”教學創新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3(6).
[2]張志杰,李月瑩,張楠,等.基于OBE理念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以通化師范學院為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2(1).
[3]趙麗君.以人為本,深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J].學周刊,2023(4).
[4]李秋.為我們的課堂語言“加點料”:讀《尋找自己的教學靈魂》[J].中學課程輔導,2023(10).
[5]郭娟.高校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創新[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23.
[6]劉學.高職混合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2.
[7]陳毓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網站的設計與實現[J].軟件,2022(12).
基金項目:寧夏教育廳研究項目“信息技術助推寧夏高職院校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CKT201955。
(作者單位:寧夏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