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增強作業的有效性,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文章闡述“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策略。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朱明明(1998—),男,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臨湖實驗小學。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不僅需要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還需要學生通過練習提升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踐行“雙減”政策時,曲解了“雙減”的內涵,單一控制作業量,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和效果的強化,影響了教學效率。筆者認為,“雙減”是從校內校外兩方面控制過度補課和作業超額的現象,但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該有效布置作業,鞏固學生的基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主要論述“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策略。
一、重視課前作業,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利用微課布置課前預習作業,制訂課堂教學方案
布置作業不僅是為了讓學生鞏固學習基礎,提升學習效果,還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學情分析。數學和其他學科一樣,每堂課都有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小學生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只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導者,而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因此,在布置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應該重視課前作業,也就是預習作業,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引導學生自主了解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制訂課程計劃。以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時、分、秒”的教學為例。該章節是學生小學階段要學習的重點內容,很多小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難免會出現難以理解的地方。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制作成微課課件,如用不同的顏色標注時、分、秒之間換算的過程,并為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作業,讓學生自主學習課件內容,完成相應的習題。微課短小精練,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知曉課程的重難點,不會占用學生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薄弱點,找到學生的共性問題,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再根據學生個別的問題,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教師布置課前作業,能夠讓學生提前了解即將要學習的主要知識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根據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鼓勵學生制作學科思維導圖,搭建數學知識網絡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生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過度依賴教師。因此,教師可以在布置小學數學作業時,安排學生制作數學學科的思維導圖,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數學知識點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學生只要掌握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就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熟練運用學科知識,徹底解決問題[2]。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學習習慣制作成思維導圖,搭建數學知識網絡。以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的教學為例。在學習該章節之前,學生分別學習了加、減、乘、除法,掌握了單獨運算的方法。而混合運算是將這四種運算合在一起,按照四則運算的規律進行運算。要想真正掌握混合運算的方法,學生要先掌握加、減、乘、除法的運算法則。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制作思維導圖的作業,讓學生梳理混合運算和加、減、乘、除法的關系,最終從根本上理解混合運算的規律。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做到從整體到個別,以單元主題為思維導圖的主干,將與其有關的知識點作為分支,逐一細化所學的知識點,梳理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搭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找到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技能。在“雙減”背景下,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能夠縮短學生的解題時間,提升學生做題的速度。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養成制作思維導圖的好習慣,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布置課堂作業,強化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
(一)布置課堂作業,及時消化課堂知識
對于小學生而言,課堂是學習的地方,因此大多數小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保持基本的專注力,將重心和精力放在學習上。但是,課后是學生的休息時間,他們不愿意將過多的精力放在學習和補充知識上。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既減少學生的作業量,又能讓學生通過練習提升自己,是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思路,將一部分作業留在課堂上,讓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完成,這樣既能夠減輕學生課后的作業負擔,又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點,及時消化課堂內容。以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的教學為例。在該章節中,學生要掌握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學會換算千克和克,同時對這兩個單位有明確的認識,能用千克和克表示不同物體的重量。在學生的理論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堂練習,讓學生及時運用學習的公式,記住單位之間換算的進率,深刻理解“大單位化小單位乘以進率,小單位化大單位除以進率”這一知識點。教師將課后作業分一部分到課堂上,能夠減輕學生課后的作業負擔,符合“雙減”政策要求,同時能夠讓學生及時運用所學知識,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強化課堂學習的效果。教師布置課堂作業不僅能夠及時分解課堂知識,而且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鍛煉學生的反應力,便于合理安排課后的學習任務,減少不必要的課業量,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
(二)注重單元小結,定期整理復習知識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具備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還應該養成歸納總結的好習慣。只有定期整理和復習知識,學生才能夠溫故知新,掌握知識的精髓,自如地運用這些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當學生具備整理歸納、總結和反思等技能后,教師就沒有必要再布置大量的作業任務來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單元小結作業的布置,引導學生定期復習和整理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學習[3]。以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教學為例。在學習該部分內容時,學生會學習除法運算的方法,掌握運算的規律。在教學結束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單元小結,提煉每節課的重點內容,針對自己在計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反思自己的做題方法和做題技巧,再結合知識點,尋找正確的解決方案。教師讓學生定期整理和復習所學知識,能夠增強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運用,讓學生更熟悉課程內容,形成清晰的學習思路,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針對學生的弱項布置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學生復習后布置的作業雖然題量不大,但更有針對性,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
三、分解課后作業,緩解學生的數學學習壓力
(一)利用碎片時間,分解學科作業
小學生生性活潑,注意力不集中,但要學習的內容及任務量并不少。在“雙減”背景下,要想讓學生通過作業鞏固所學內容,提升學習效果,教師需要分解課后作業,鼓勵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作業。這樣既不會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又能夠保證學生作業的完成質量。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一)”的內容時,學生需要理解乘法和加法的內在聯系和相互轉化關系,能夠背誦乘法口訣,快速計算。但是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一次性背誦乘法口訣難度較大,也很容易忘記。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讓學生完成背誦乘法口訣的作業,如利用課間休息時間,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問答,加深其對乘法口訣的印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化被動為主動,和同學進行互動,有效記憶乘法口訣。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溫習乘法口訣,如通過搶答的方式,讓學生快速回答。這樣既能夠增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形成敏捷的思維,提升數學邏輯能力。教師將集中的作業進行分解,鼓勵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完成,不僅能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而且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發揮作業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負擔能力,化繁為簡,讓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消化學科作業,感受完成作業的快樂。
(二)布置分層作業,注重因材施教
對于小學生而言,作業之所以會成為他們的負擔,除了作業量太大,還有作業的難度太大。受外界因素和自身條件的影響,每個小學生的學習能力都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布置小學數學作業時,要充分考慮這一點,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業,注重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作業提升自己[4]。例如,在教授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布置分層作業。教師可以布置三類作業。A類作業是讓學生掌握三種圖形的特點,理解它們的概念和特征。這部分作業是針對基礎較弱的學生布置的,能夠加強它們對定義、特征的理解和記憶。B類作業是運用三種圖形的概念和特征解決圖形問題,這類作業是針對基礎較好,但做題能力弱的學生布置的。C類作業是完成一些難度較大、發散性強的習題,適用于學習能力強、敢于挑戰的學生。分層不是將學生分類,而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所提升。教師分層布置作業既能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又能夠讓學生通過作業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四、利用活動作業,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一)注重課外實踐,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在數學學習中,掌握理論知識十分重要,但實踐也同樣重要,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布置實踐作業,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在該章節中,學生會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基礎圖形的面積公式,同時也會學習通過這些基礎圖形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后帶領學生到操場尋找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將這些圖形分割成學過的圖形,并用卷尺測量各邊的長度,算出這些圖形的面積。這種課外實踐作業不僅能夠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在實踐中驗證所學的數學知識和定理,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注重課外實踐作業的布置,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快樂地完成作業。
(二)布置閱讀作業,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很多小學生對數學的了解僅停留在解決問題上,對數學學科的發展歷程不夠了解。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有必要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過程,尤其是了解一些數學家的故事和他們研究定理的過程,這樣既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又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學生學習數學家敢于探索和為數學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5]。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教學為例。眾所周知,圓周率的研究歷史有很多年,很多數學家為了研究圓周率廢寢忘食,奉獻一生。教師可以在課后為學生布置一項閱讀作業:了解圓周率的研究歷史,閱讀祖沖之、阿基米德等數學家的故事。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圓周率的由來,還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數學家的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激發學生的內驅力[6]。
結語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分析學情,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教師既要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又要落實“雙減”政策,避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針對學生的特點,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業,強化學生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鐘建軍.“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江西教育,2023(19):66-67.
[2]吳建芳.“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策略[J].江西教育,2023(23):64-65.
[3]李偉娟,馮文利.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思考與實踐[J].課程教學研究,2023(3):67-73.
[4]張雪燕.小學數學作業分層實踐[J].新課程研究,2022(32):14-16.
[5]吳鵬,肖艷艷.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J].科普童話,2023(5):46-48.
[6]黃亞玲.“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J].華夏教師,2023(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