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紅色文化立法乃大勢所趨,以58部法律法規為實證研究對象,文本提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范性文件主要為地方性法規,實施時間多晚于2018年,出現位置主要在立法目的條款。核心價值觀融入紅色文化立法的主要困境在于法律的封閉性與核心價值觀的開放性間的矛盾,“寫入”不意味著“融入”,準確理解“融入”,甄選入規價值的具體內容,將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語言轉化成法律語言。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紅色文化立法|實證研究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紅色文化立法乃大勢所趨
2023年3月,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增設:立法應弘揚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貫徹了黨中央在2018年5月印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強調的:“著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全過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在文化法治領域,《“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要求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筑牢重點群體的理想信念之基。紅色文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泉,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紅色文化的立法保護,則是國家文化治理政策的制度淵源,亦為實現文化法治的至關重要的路徑。
近年學界對核心價值觀入規的目標、方式、影響進行了廣泛探討,但大多未關注融入紅色文化立法這一至關重要領域的現狀,本文聚焦于紅色文化立法現狀,進行實證研究,力圖據此分析其中堵點,探索合適的融入方式,彌合核心價值觀與法律規范之間的鴻溝,以核心價值觀引導文化法治建設,增強理想信念。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紅色文化立法現狀分析
筆者以“紅色文化”“紅色資源”“革命遺址”“革命文物”為關鍵詞,以國家法律法規資源庫作為檢索工具,共檢得與核心價值觀相關的法規總計58部(其中包括法規修訂草案)。
(一)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宏觀情況
1.法規位階情況
在這58部法規中,有法律8部,行政法規1部,省級地方性法規15部,設區市級地方性法規32部,設區市規章2部。核心價值觀入規呈現整體性、自上向下性,法規以全國性法律為上位法依據,以各省、設區市兩級地方性法規為主。
2.實施時間情況
在以上58部法規中,其中有53部的實施時間在2018年1月1日之后,占比超過91.3%,部分實施時間在此之前的法規,亦經后續修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相關表述寫入修正案。如2017年版《文物保護法》全文并未提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詞,而在2023年修訂草案第一條便增設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增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作為立法目的,相似的修訂實踐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修訂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2020年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2021年版)等法規。
以上規律皆符合在2018年修訂的我國憲法中,在第二十四條第二款增設的,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鮮明價值取向,更體現修憲后的地方立法系憲法之實施和實現。
(二)核心價值觀在法規文本中出現的位置
1.出現在立法目的條款的情形
耶林說過:“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創造者。”目的性條款濃縮了法規的價值預設與目標定位,一般而言,目的性條款在法規文本的第一條,表達形式為:“為了……,制定本法/條例/辦法/規定”。基于上述標準,在本文58部法規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詞出現在其中47部法規之目的條款中,比例超過81%。其中有43部的立法目的表述為:“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其他表述方式有《吳忠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條例》的“弘揚”核心價值觀,《石家莊市西柏坡紅色旅游區保護與管理條例》的“踐行”核心價值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的“培育”核心價值觀等。
值得關注的是,雖有11部法規未直接將在其立法目的條款中寫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其目的條款亦能體現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例如2017年版《文物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條款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旨在保護紅色文物,依托可移動以及不可移動文物對進行社會主義紅色教育,厚植愛國精神,推進建設精神文明,體現先進文化之前進方向,即蘊含了“愛國”“文明”等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
2.出現在原則性條款的情形
原則性條款具備悠久的歷史積淀與法律文化傳統,是規范體系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既為法規的構成要素,又反映一般道德意識和準則,對法規實施起到廣泛指導性作用。
從位置來看,原則性條款一般在總則位置,常在立法目的之后。基于以上標準,在上述58部紅色文化法規中,大多數法規的原則性條款表述為“政治引領”“科學保護”“守正創新”“教育為重”或“合理運用”“保護為主”“加強管理”“搶救第一”,僅有兩部法規的原則性條款提及相關語詞,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第八條:堅持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如《內蒙古自治區革命文物保護條例》第五條: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上法規數量所占比重不足4%,且尚未出現將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單獨寫入的情形。可見,寫入原則性條款并非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入規形式。
3.出現在規則性條款的情形
(1)出現在義務性規則之中
義務性規則對行為人的行為模式作出具體規定,要求行為人應為或者勿為一定行為,且伴隨違反之后果,體現法規的強制性,在規則性條款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規則的內容必須明確具體,以便行為人對行為后果可預測。一般的表述形式為:應當、必須和不得,且大部分義務性規則分布在法規的分則中。
前述58部法規中,有8部法規的義務性規則涉及核心價值觀,其中有1部法律,2部省級地方性法規,5部設區市級地方性法規,具體如表1。
在以上法規中,義務性條款的內容在于要求相關主體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精神,以弘揚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條款內部一般位于頭部或尾部的位置,實質體現出“總領”或“總結”之作用,換言之,可定位為“規則性條款”內部的“目的性條款”或“原則性條款”。
(2)出現在授權性規則之中
授權性規則體現為賦予行為人權能,使其能夠從事一定具體行為,一般表述為:可以、有權。在本文涉及58部法規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詞并未直接出現在授權性規則中,若放寬至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則有5處符合要求,均體現為“愛國”之價值,法規“授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利用相應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可見,授權性規范亦非入規主要位置。
(3)出現在倡議性規則之中
與義務性規則和授權性規則相迥異,倡導性規則通過柔性、彈性的語言,鼓勵、引導相關主體從事一定行為,實現法的指引功能,而非賦予法律上的權責或設置違反規則之不利后果。倡議性規則一般呈現為“鼓勵”“支持”等表述方式。核心價值觀出現在2部法律法規的倡議性規則中,見表3。鼓勵社會各界結合、依托紅色資源,創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的作品,依托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上述58部法律法規中占比不足4%,可見倡議性規則領域也不是核心價值觀“登陸”紅色文化立法之“諾曼底”。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紅色文化立法的困境分析與路徑探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歸屬道德規范之范疇,法律規范的成長離不開借鑒吸收其他社會規范,其中便包括道德,因此核心價值觀融入紅色文化立法,是該部門立法成長之重要途徑。然而,若欲將道德規范,轉化為一條或數條法律規范,并非簡單地將道德元素“寫入”法規條文中。法律與道德這兩種規范雖聯系緊密,但本質上仍屬上層建筑中的不同部分,性質迥異,道德規范體系相對彈性且開放,法律規范體系則相對保守且封閉,不加以合理轉化,徑直將彈性且開放的道德規范“寫入”保守且封閉的法律規范,容易引起“水土不服”,甚至消解法律的穩定性和確定性。
(一)準確理解“融入”,避免“名融實寫”
徑直在法規文本中“寫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詞匯,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便完成了“融入”立法的任務。汝欲準確理解“融入”,避免“名融實寫”,仍應回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在該規劃的答記者問中強調應將核心價值觀作為立法起草、協調、論證、審議之重要內容,追求立法目標與價值導向、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互相統一。
即,核心價值觀融入紅色文化立法,其定位應當準確,實為指揮立法、協調、論證、修改、廢止、審議、解釋等廣義立法程序的“中軍統帥”,宏觀指導法治建設的“龍頭環節”,而非動輒親自沖鋒陷陣的“先鋒虎將”。
(二)甄選所融入價值理念,而非籠統融入法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并不適宜徑直沖鋒陷陣,則何者擔當先鋒?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國家、社會、公民三大層面,涉及領域廣闊。但法律僅僅涉及公民日常生活一小部分,而對于物質利益之外的更廣、更多、更大的領域,法律則只能勉強涉及。因此,核心價值觀的全部內容并非皆應進入或適宜進入法律體系,或以法律法規之形式發揮作用。尤在紅色文化立法中,僅有“愛國”“文明”的詞匯能在上述58部法規中得以檢得,例如要求相關主體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再如通過保護紅色遺存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而民主、誠信、友善等價值理念,恐不適合在紅色文化立法中直接體現。因此,核心價值觀之入規,應甄選所融入的價值內容,而非囫圇吞棗,籠統進入。
(三)既從“道德話語”到“法律話語”,又保持鮮明價值導向
正如張文顯所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實為將核心價值的宣傳話語、道德話語、文化話語轉化成行為標準、法理話語、法律規范。即提煉核心價值觀的內核、精神或理念,以適合法律規范以及與法律規范性語言保持一致的形式進入法規體系。
例如《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第二十九條:“文化企業應當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充分考慮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維護社會公序良俗……”,將“文明”之道德范疇、文化范疇或宣傳領域的話語,轉化為“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等法理話語,并以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上述行為模式的原則,保持鮮明價值導向,實為“融入”之合理闡釋與路徑。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宋維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文本研究——以299部法律法規為分析樣本[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21(4).
[2]楊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入法——基于168部法律的實證研究[N].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21(1).
【基金項目: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一般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紅色文化立法的困境與出路研究(FRF23YB035)】
(作者簡介:張德杭,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