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寧
摘 要:數字技術在雕塑創作中的應用,既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創作工具,又給其帶來了創作過程、情感表達和藝術歸屬等方面的深刻挑戰。一方面,數字技術極大地拓寬了雕塑藝術的表達形式和觀眾的參與方式;另一方面,其也帶來了雕塑藝術本體性的危機。對此,需要在擁抱數字技術帶來的便利和機會的同時,警惕其可能對藝術本體性和文化主體性帶來的侵蝕。雕塑家和觀眾需要重新考慮是什么構成了藝術的本質,以及技術如何影響藝術的創作和感知。探討數字技術在當代雕塑藝術創作中的價值,以及對當代雕塑創作中情感表達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數字技術;雕塑創作;情感表達
隨著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正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現實與科技的角度再度變小,數字技術以空前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對于當代雕塑創作來說,數字時代同樣也使其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它使雕塑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寬雕塑形態、規模和材料的界限,使雕塑的物性與媒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當今,雕塑家們大量地運用最新的技術手段創作各式各樣新奇的作品,人們不可避免地開始擔心新技術可能帶來的種種問題。在數字化和信息泛濫的時代,藝術作品在變得更易復制、傳播的同時,也更易失去其原有的意義和價值,這引發了人們對情感表達真實性與樸素性的討論,即數字技術是否會導致情感表達的“缺失”,或者它是否提供了一種新的、更為豐富的情感交流方式。
一、數字技術在當代雕塑藝術創作中的價值
數字技術對當代雕塑的影響是深遠和多維的。它不僅改變了雕塑的創作、展示和體驗方式,還拓寬了雕塑的界限,為雕塑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
(一)精確與高效
傳統的雕塑制作往往需要雕塑家通過手工雕刻等方式逐步塑形。這一過程不僅耗時長,而且難以保證精確性。而數字技術為雕塑家提供了全新的設計和創作工具,讓雕塑制作過程更加精確和高效。三維建模軟件,如Blender、ZBrush、Maya等,允許雕塑家在虛擬環境中自由地探索形狀和結構,實現傳統工具難以達到的精度和復雜度。他們可以類似于傳統的雕塑方法“雕刻”他們的作品,同時又擁有無限的修改和試驗空間,不需要擔心物理材料的限制。3D打印、CNC(計算機數控)雕刻等技術的應用,讓雕塑家可將他們的數字設計通過機器精確地轉化為實體材料,這大幅縮短了從概念到實體的制作周期,并降低了制作成本,極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和作品的復制精確度。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國內重要的文化藝術機構,都先后啟動了對古物藏品進行3D打印、高精度復制的項目。這些項目通過對文物進行全方位的數字掃描和虛擬修復,有效地解決了文物保存、修復和展示等方面遇到的諸多問題,充分利用了數字技術精確高效的優勢。
(二)形式與材料
數字技術拓展了雕塑的表現形式和材料,使雕塑家能夠超越傳統材料和技術的限制,創作出新穎、獨特的藝術作品。例如動態雕塑、光影雕塑、交互式雕塑等,這些都是利用數字技術實現的創新藝術形式,為藝術表達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同時,新的技術推動了新材料的使用,如合成樹脂、塑料、金屬粉末、生物材料等,這些材料可以通過3D打印等技術加工成雕塑作品。數字技術的應用甚至打破了物理材料的限制,雕塑家可采用虛擬材料,在數字空間中創作,實現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中的雕塑作品,讓觀眾沉浸在一個完全由數字雕塑構成的虛擬環境中,以全新的方式體驗雕塑作品,甚至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這種參與性和互動性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體驗,使創作具有無限可能性。傳統雕塑可以說是眾多造型藝術中與材料最直接相關的一種藝術形式了,而數字技術對傳統雕塑物理屬性的顛覆,必定引發人們對雕塑概念邊界更深層次的探討與思考。
(三)跨界與融合
數字技術拓展了雕塑創作的表達形式,促進了雕塑藝術的跨界合作和多領域融合。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雕塑家可以更容易地與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合作,共同探索新的創作理念和表現形式。這種跨界合作不僅豐富了雕塑的內涵,還促進了藝術與科技、藝術與社會的深度融合。以國際性的藝術團隊teamLab為例,他們由雕塑家、程序員、工程師、CG動畫師、數學家和建筑師等各個領域的專家組成,其作品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刺激多感官的沉浸式和互動式的展覽體驗,在全球各地備受歡迎,激起了沉浸式藝術展覽項目的熱潮。
(四)展示與傳播
數字技術對雕塑的展示和傳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數字技術使雕塑作品的復制和分發變得更加容易。雕塑家可以通過互聯網分享他們的作品,觀眾無須親臨現場即可體驗雕塑的情感表達,這改變了人們與藝術互動的方式。通過網絡和數字媒體,雕塑作品可以輕松地跨越地域限制,接觸到更廣泛的觀眾。同時,數字化的展示方式也為觀眾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觀賞體驗,這使雕塑藝術更加貼近公眾生活。
二、數字技術與雕塑創作中的情感表達
(一)雕塑創作中的情感表達
情感表達是藝術創作的本質需求之一。無論是表現具體形象還是抽象概念,它都是貫穿始終的核心。它不僅驅動雕塑家進行創作,還是藝術作品評價的重要標準之一,在藝術創作的“求真”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雕塑創作中,情感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材料的塑形和空間的構建,雕塑家將個人的情感、經歷和思想融入作品的每一個細節,使之成為情感和意念的具象化表達。雕塑創作,尤其是傳統雕塑,是眾多造型藝術中與材料最直接相關的一種藝術形式,可以說是情感的物化過程。
(二)數字技術對雕塑創作中情感表達的具體影響
數字技術在雕塑創作中的應用,不僅革新了雕塑制作的手段和工具,還拓展了雕塑家與觀眾之間情感交流的維度,為雕塑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使他們幾乎不受任何物理或技術限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然而,數字技術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雕塑本體性的危機。
1.關于物理互動的減少
如果說情感是雕塑作品的內在靈魂,那么材料便是雕塑作品的肉體。雕塑作為情感物化的載體,通過材料的質感與特性強調其精神性。雕塑是一種造型藝術,相較于其他的藝術種類而言更需要物質材料的支撐,雕塑家可利用各種物質材料雕刻塑造或利用各種材料組合構成具有三維立體效果的藝術形象。在傳統雕塑中,雕塑家通過直接觸碰材料,如泥土、石頭、木材等,與作品建立一種直接的、物質性的聯系。這種互動不僅是創作過程的一部分,還是情感投入的一種形式。雕塑家的觸感、力度,甚至在創作過程中的情緒變化,都可以直接轉化為作品的一部分。而在數字創作中,雕塑家主要通過電腦和軟件進行創作,這種直接的物理互動被替代為與數字界面的交互。雕塑家通過鼠標、鍵盤或數位板與作品互動。這種間接接觸可能導致情感表達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雕塑家與作品之間的直接聯系。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在數字環境中,雕塑家與材料的感官互動受到各種軟件和硬件的影響。數字技術作為創作工具,在雕塑家的創意想法和最終作品之間扮演了中介的角色。技術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在純粹依賴數字技術的創作中,作品的某些方面可能顯得過于精確或冷漠,缺乏人工的獨特性和溫度。盡管這些工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度,使雕塑家能夠探索新的形式,但它們可能在無形中引入了一種機械性的計算邏輯,而這與人類的情感表達方式存在本質區別。雕塑家在使用這些工具時可能會發現,雖然能夠精確地實現視覺效果,但在轉換過程中,作品的情感溫度和細膩度可能會有所降低。
2.關于“手性”與偶然性的缺失
在傳統雕塑中,每一個塑痕都承載著雕塑家的個人風格和情感,然而這種獨一無二的“手性”在完全數字化的創作過程中往往難以再現。同時,偶然性在雕塑創作中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創造性的火花,這種不可預測性也是藝術作品情感深度的重要影響因素。數字藝術創作工具的高度可控性和精確性雖然可以幫助雕塑家實現技術上的完美,但“手性”與偶然性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作品缺乏個性和溫度。
藝術的獨特往往來自不完美和不確定性。創作中的“手性”與偶然性是賦予雕塑作品獨特情感的關鍵元素,這些元素往往能夠賦予作品獨一無二的生命力和深層次的人文關懷。
3.關于創作的效率與反思
數字技術能夠提供快速準確的創作工具,使從概念到成品的過程大幅縮短。這種快速的創作過程雖然高效,但可能抹殺雕塑家在創作過程中的反思和情感沉淀。在傳統雕塑創作中,雕塑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作品上,這不僅是物理上的勞作,更是一種精神和情感上的投入。這個緩慢而深入的過程幫助雕塑家建立起與作品的深層聯系。這種創作方式往往需要雕塑家長時間地與作品對話,在這個過程中,雕塑家的思考、情感,以及對世界的理解逐漸融入作品,其反復的推敲會在作品中留下痕跡并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使作品不僅僅是外在形式的呈現,更是雕塑家內心情感和思想的真實而又立體的反映。
4.關于觀眾體驗的差異
觀眾對雕塑作品的體驗和感受亦是情感傳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繪畫主要在二維平面上表達不同,雕塑的一個核心特點在于其三維性。它占據著物理空間,同時也塑造和重新定義著空間。雕塑的存在改變了人們對周圍空間的感知,創造了新的空間意義和體驗。不可否認,數字技術給觀眾欣賞雕塑作品的體驗帶來了顯著的積極影響,比如可訪問性的增強,互動性與參與性的提升,甚至數字技術本身也成為雕塑創作的一部分。但同時,它也有潛在的限制,比如物質性互動的缺失。數字技術雖然能提供視覺上的互動體驗,但無法完全替代與雕塑的物理互動,如觸摸雕塑的表面,感受材料的溫度和質感,這種直接的感官體驗是數字化技術無法完全復制的。與傳統雕塑相比,數字雕塑可能需要觀眾通過屏幕或特定的技術設備來體驗,這種間接的體驗方式可能影響觀眾的情感共鳴和深度理解。直接的物理觸覺和空間感受在數字雕塑中可能被削弱,影響到作品與觀眾之間情感聯系的建立。甚至在如今大眾傳媒的影響下,雕塑藝術作品逐漸表現出商業化與同質化的特征。
如在teamLab的展覽中,其作品盡管融合了多種風格和元素,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為觀眾提供了獨特的感官體驗,但觀眾可能更多關注的是與展覽相關的社交媒體行為,如拍照和“打卡”,而非作品本身的深層意義。這種現象在社交媒體上尤為明顯,當以“展覽”或“藝術”為關鍵詞時,搜索結果往往是模式化的、以展覽為背景的圖片。
三、結語
科學技術的普及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將人們的現實經驗轉向了更加科學化和抽象化的方向。數字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對知識的獲取和處理方式,還拓展了人們對藝術的認識和欣賞方式。從19世紀印象派畫家利用攝影技術改變繪畫手法,到當代雕塑家們運用新媒體藝術探索技術化生活的各種維度,這一過程不僅標志著藝術表現形式的革新,還反映了雕塑家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感應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真正的藝術來自雕塑家的創意和情感投入,來自雕塑家所堅持的人文精神和他們對現實世界的深入觀察,技術只是實現這些創意和情感表達的工具之一。
數字技術對當代藝術,特別是雕塑創作的影響,已經不可忽視。這種影響體現在創作的方法、雕塑作品的形式、觀眾的互動體驗以及雕塑創作的概念上。盡管數字技術為雕塑創作帶來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但雕塑家在運用這些技術時需考慮其對作品情感深度和真實性的影響。雕塑家需要在技術的助力與干預之間找到平衡,既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創新潛力,又要保持藝術的深度和復雜性,確保雕塑作品能夠反映出豐富的人文關懷和批判性思考。
參考文獻:
[1]符周陽.作為雙關語的“底層”邏輯:數字時代背景下的中國當代雕塑[J].藝術工作,2022(2):38-42.
[2]趙炎.技術倫理:當代藝術視野中的一個論題[J].世界美術,2019(4):11-15.
[3]何桂彥,符周陽.中國當代雕塑的方位與話語[J].藝術工作,2023(2):34-39.
[4]李新穎.當代雕塑的路徑與新面向:首屆“中國當代雕塑的方位”學術論壇綜述[J].當代美術家,2022(2):72-75.
[5]李茗.雕塑創作中情感表達的物質媒介:材料[J].新美域,2022(10):75-77.
[6]李彥炅,史鐘穎.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情感在雕塑創作中的表達[J].藝術市場,2023(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