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琴 盧鹿
摘 要:聚焦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融合,探討文創產品如何助力非遺可持續發展。分析彭山非遺和旅游資源現狀,指出資源未充分利用、傳承困境和創新不足等問題。研究文創產品在連接傳統與現代市場中的作用及其在保護、活化非遺中的潛能。提出利用地方特色,通過設計和創新手段開發市場化文創產品,以促進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共進。建議包括產品多樣化、品牌故事化、營銷通路拓展等,旨在推動旅游文創產業新發展,確保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文創產品;非遺文化;可持續發展
注:本文系2023年眉山市彭山區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東坡文化及彭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資助項目“以彭山特色文化為基礎的旅游文創產品研究”(14)研究成果。
一、彭山旅游產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彭山旅游產業正處于關鍵的轉型升級期,面對著旅游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和消費者需求不斷升級的挑戰,以往單一的旅游資源和產品已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迫切需要通過文創產品創新來實現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當前彭山旅游業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自然和文化資源豐富,擁有江口沉銀遺址、李密故里等諸多知名景點,但同質化嚴重、文化內涵挖掘不足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壓力等問題也日益顯現。對照國家相關政策文件,未來彭山旅游產業發展將依托文化和旅游融合、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等宏觀導向,通過深入發掘和整合當地非遺文化資源,打造以非遺文化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文創產品,實現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文創產品創新旨在通過設計、技術和市場運營等方面的革新,深度挖掘彭山非遺文化的內涵,設計出既有文化價值又有市場競爭力的旅游產品。彭山應以其獨有的歷史故事、民間藝術和傳統手工藝等非遺元素為文創產品開發的內容基礎,同時引入現代設計理念和高新技術,增強產品的交互性和體驗感,拓展產品的功能性和情感價值[1]。此外,結合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要求,彭山旅游產品的創新發展還應遵循綠色可持續的原則,注重生態保護,提升旅游業的綠色發展水平。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彭山還需要發揮相關部門的引導作用,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旅游發展規劃,確保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并重,防止文化資源被過度商業化和無序開發。同時,應結合旅游和非遺的保護利用、科技創新等,推動跨行業合作,促使文化、旅游、設計及營銷等多方面資源的有效整合,使文創產品成為彭山旅游產業的新名片,助推地方經濟的全方位提升。
彭山的旅游產業發展要實現“文化+旅游+經濟+生態”的融合發展模式,通過創新和升級旅游文創產品,不僅能夠促進彭山非遺文化的可持續傳承和發展,而且能夠推動當地旅游產業鏈的延伸,提高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通過深耕文化旅游產品的研發和市場營銷,彭山有望成為國內外旅游的新熱點,為區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推動彭山旅游產業迎來光明的發展前景。
二、當地非遺文化的挖掘和傳承
彭山非遺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是實現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也是滋養當地文創產業的文化土壤。彭山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包括但不限于黃豐草龍技藝和竹琴等,這些非遺浸透著深厚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國家層面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提出加強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強調要發揮非遺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在相關政策指導下,彭山的非遺文化挖掘和傳承工作首先是對非遺文化進行系統調查和登記,建立彭山非遺文化數據庫,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并進行分類管理[2]。其次,搭建非遺傳承和教育體系,培養專業的非遺傳承人,通過開展非遺教育、舉辦工作坊、組織演出展示、開展傳統節慶活動等方式,吸引社會公眾參與其中,提升非遺文化的社會認知度。再次,開發非遺文化旅游,將非遺資源與旅游業相結合,打造非遺文化旅游圈,讓游客在參觀游覽的同時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此外,彭山還需通過文創產品創新來實現非遺文化的傳承和推廣。將黃豐草龍技藝和竹琴等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開發出既有傳統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創產品。例如,黃豐草龍可轉變為旅游紀念品、裝飾品或節慶用品,而竹琴可以在保留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音色和外形的創新,吸引更多年輕人的興趣。通過對非遺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和創新性設計,不僅能夠促進非遺產品的市場化,還能助推彭山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彭山非遺文化挖掘和傳承工作還應關注到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強非遺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打造線上非遺文化傳播平臺,擴大彭山非遺文化的認知度和影響范圍。同時,鼓勵和支持當地企業和文創工作者開展非遺文化的創新實踐,通過市場機制來推動非遺產品的開發和銷售,實現非遺文化的經濟價值。最后,彭山的非遺文化挖掘與傳承工作需要整合相關部門、學術機構、非遺傳承人、企業以及社會力量,在保護和合理利用非遺資源的前提下,通過多元合作、資源共享,形成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良好生態。通過這些舉措,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彭山非遺,還能夠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助力彭山打造成為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和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
三、可持續發展與旅游文創產品創新
可持續性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關鍵原則,因此探討彭山非遺文化可持續發展與旅游文創產品創新很有必要。旅游業作為彭山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需以創新和可持續的方式發展,以在保護自然環境和當地文化遺產的同時,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和社會福祉。在這一背景下,彭山旅游業發展的核心目標是提供有品質的旅游體驗,同時保持對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尊重和保護。
我國通過頒布相關政策文件為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創產品的創新提供了指導和支撐。根據這些政策,彭山旅游業可通過以下措施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創新。首先,彭山可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資源和非遺文化背景,打造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產品,通過開放生態環境友好的旅游景點如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提供給游客近距離接觸自然的機會,在滿足游客體驗的同時,強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其次,彭山旅游業應該致力于挖掘當地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資源,以之為基礎,開發旅游文創產品。如結合傳統節慶活動,將黃豐草龍技藝、竹琴演奏等文化元素整合到節慶活動中,使游客在享受節慶樂趣的同時,親身體驗和了解當地非遺文化[3]。同時,彭山相關部門和旅游企業可以攜手合作,打造“非遺+旅游”的旅游產品,如非遺主題公園,提供非遺工藝品體驗和制作、非遺文化表演、非遺文化講座等,從而吸引游客,促進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播。再次,新技術的應用對于彭山旅游業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同樣不可或缺。通過開發多款旅游App,例如“不老彭山”等,結合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提升游客互動體驗,讓游客在享受便捷服務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彭山的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利用這些平臺,可以提供電子導覽、預訂服務、線上非遺文化課程等功能,不僅提升了游客體驗,還助力了當地非遺文化傳承人的技藝推廣和銷售。此外,彭山旅游業在發展中還應重視與地方社區的協同,通過與當地居民、手工藝人、小微企業的合作,共同打造文旅產品。這不僅能夠增強社區參與感,還能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實現旅游發展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彭山旅游業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著眼于將可持續發展原則和文化創新相結合。通過保護和合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與非遺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文創產品,為游客提供豐富多樣、高質量的旅游體驗,同時有效地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和傳承當地的文化遺產。彭山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和創新,將使其成為國內外文化旅游的典范,為區域和國家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四、彭山旅游文創產品創新的設計和實踐
彭山旅游文創產品創新的設計和實踐活動的核心在于結合傳統非遺文化與現代旅游業的需求,為游客帶來獨特的文化體驗,并推動當地經濟和文化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內涵不僅包括環境保護,還涵蓋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當地經濟的繁榮。為此,需要通過創新的設計思路和實踐模式,將彭山的非遺文化轉化為具有市場活力和文化價值的旅游文創產品。
彭山獨特的非遺文化資源,如黃豐草龍技藝,有待通過文創產品設計進行現代化轉化與表達。結合包裝設計,可以將黃豐草龍的元素運用在旅游紀念品、文化衍生品等方面,同時在產品設計中充分反映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這樣不僅能夠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還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彭山的文化背景。
在旅游線路的規劃和開發方面,應基于彭山地區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策劃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如彭祖山徒步旅行線路、彭山美食體驗之旅、彭山傳統手工藝探索之旅等。這些旅游線路不僅能夠讓游客深入了解彭山地區的文化和歷史,而且能提供全面的旅游體驗,有助于豐富當地旅游業的呈現形式。
對于文創產品的設計和創新,除了要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還要引入創意設計和科技手段,使之與現代消費者的需求相契合。例如,可以開發利用彭祖等本地文化符號進行IP形象設計,或者運用現代包裝技術對傳統手工藝產品進行重新設計,以提升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識別度。這樣的文創產品不但能增強游客對彭山文化的興趣與認同,還有助于保護本地的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推廣彭山的文化歷史和特色,可以推出“尋鄉品山”等探索性藝術旅行線路,結合地方風光、民俗活動、傳統手工藝等要素,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此外,引進智能科技,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在提升旅游產品互動體驗的同時,為游客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記憶。在設計與實踐旅游文創產品時,環境保護理念應作為一個重要考量,確保旅游活動的可持續性,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4]。同時,彭山也需要積極開展旅游文創產品的產業研究與展示活動,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宣傳推廣,吸引更廣泛的游客群體,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彭山旅游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和實踐需要精心策劃與周密執行。通過融合傳統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環保理念以及市場營銷策略,彭山能夠創新發展特色鮮明、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旅游文創產品,從而為彭山的旅游業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地方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本文以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為中心,通過創新的文化創意產品來實現這一目標。非遺文化保護和發展具有必要性。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活化可以通過旅游開發和科技創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從而有效地促進行業振興與地區經濟增長。通過實踐案例證明,非遺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在環保旅游景區開發中的融入,為旅游業創新注入了新動力。特色旅游線路與新型旅游產品的打造,不僅增強了游客體驗,還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旅游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體現了在尊重與傳承文化的同時,為當地社區居民帶來創收機會和促進社會發展。因此,彭山的非遺文化可持續發展與旅游文創產品的創新實踐,不僅為保護與傳播傳統文化提供了新思路,還體現了這種做法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方面的雙重價值。這一過程不僅賦予了彭山非遺文化新的生命力,還為區域旅游經濟的繁榮注入了活力。在未來,彭山有必要繼續投入資源和智慧,進一步推動非遺文化與現代旅游業的深度融合。新產品與新體驗的創造將是滿足市場不斷演變需求的關鍵所在。在此過程中,彭山應持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提升區域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潛力,共同開創彭山乃至更廣范圍內的文化與經濟發展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朱慶祥,劉曉彬.基于文化生態的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2(20):373-382.
[2]仲璐.符號學語意下非遺文創產品創新設計探析[J].對聯,2022(8):11-13.
[3]祁邈.非遺文化在文創產品創作中的應用[J].作家天地,2022(9):172-174.
[4]高原.文創產品設計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藝術品鑒,2021(33):36-38.
作者簡介:
滕琴,成都藝術職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盧鹿(通信作者),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