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欣
【摘要】課堂上良好的師生溝通互動,是有效教學和學習的重要因素。當前中職思政課堂教學中,師生溝通狀況不容樂觀,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簡單、粗暴、說教、強加于人等低效甚至無效溝通模式,積極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充滿著“愛”的溝通模式,構建高效課堂,提高中職思政課堂教學質量。通過對非暴力溝通在中職思政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提出了教師要轉變角色、營造良好輕松的課堂氛圍、多管齊下等五個方面的策略。
【關鍵詞】非暴力溝通;中職思政課堂教學;應用策略
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課程,教書育人要用好思政課堂這個陣地。課堂教學過程,說到底就是師生之間進行溝通的過程,有效的溝通才能實現高效的課堂,達到教書育人目的。為此,筆者就我省中職思政課堂中師生溝通狀況展開研究,探索提高中職思政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中職學校思政課堂師生溝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實地調研和網絡問卷調查,發現當前中職思政課堂中師生溝通的狀況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課堂教學中,思政課教師往往比較注重自己的權威,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感受,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不高,課堂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有限。
二是面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睡覺、玩手機、不積極參與活動等現象時,有相當一部分思政課教師還是習慣于使用說教、指責、否定、嘲諷等暴力性語言,這種做法對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中職學生容易產生心理負面影響,甚至加重學生的厭學情緒;大部分教師還是習慣于用命令、警告等語氣向學生提出要求,學生大多面服心不服。
三是還有一些學生無法接受教師的教導,以對抗性語言或暴力行為回應,導致師生關系緊張,不僅損害了師生的身心健康,還影響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可見,在思政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成了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在中職思政課堂教學中引入非暴力溝通
其實,要解決以上問題并不太難,因為有一個現成的法寶已經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并且效果顯著,那就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又稱為“愛的語言”,它指導人們轉變說和聽的方式,摒棄語言暴力,提醒溝通雙方注重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借此讓愛全面地融入生活。“非暴力溝通”在世界各地的諸多實踐已經證明在課堂上使用這種溝通模式會幫助師生更好地理解彼此,建立深入、真誠的聯系,從而滿足彼此的需求,讓師生雙方都得到尊重,身心愉悅。更重要的是,“非暴力溝通”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內心深處喜歡上教師。正如《禮記·學記》所言:“親其師,信其道。”
總之,“非暴力溝通”強調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的需求,其在中職思政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讓師生情意相通、和諧互動,高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狀況,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非暴力溝通在中職思政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在思政課堂中如何應用非暴力溝通這一溝通方式非常重要。通過近三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轉變角色,提高“非暴力溝通”的意識
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學習,認識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強化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意識。思政課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該成為課堂的引導者與參與者。教師應該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溝通,傾聽學生的觀點和需求,以理解和支持的態度引導學生學習。
2.相互尊重,營造良好輕松的課堂氛圍
非暴力溝通強調尊重和理解,思政教師要用心體會學生的感受,努力創造開放、包容和平等的環境,營造輕松活潑、民主寬容的課堂氛圍。具體來說,需要努力做到三個“不”:一是不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判。如當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時,不給他們貼上“你真是太懶了”的標簽。如果教師用自己的道德標準評判學生“太懶了”,往往會招致學生的反感和厭學。二是不進行比較。如當教師說“某某同學比你強多了”,這對正處在青春期的中職生會產生很大的傷害,他們會因此對教師心生不滿,甚至自暴自棄。這種比較也是一種隱藏的暴力。三是不強人所難。不顧學生的感受,強行讓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這在馬歇爾看來,也是一種隱藏的暴力。暴力溝通只會催生暴力,所以要始終心懷愛意,設身處地去體會學生的感受。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安全和尊重,這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和討論,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求,從而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
3.多管齊下,掌握“非暴力溝通”的使用方法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自身非暴力溝通能力的提升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至關重要。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和實踐非暴力溝通,提高自己的溝通水平和教學效果。非暴力溝通強調教師要真誠表達、同理傾聽;重視師生雙方的需要,創造使雙方需要都能得到滿足的條件。即教師本人要熟練掌握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的使用方法。
(1)不帶評論的觀察。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也是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的重要一環。這里的觀察是不帶評論的觀察,在這個環節,教師在課堂上要留心觀察學生的狀態,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只陳述事實,不表達情緒,不做判斷。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學生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教師。如教師上課時,發現有的學生沒拿出課本,可以這樣說:“有同學還沒有把課本拿出來。”而不是加以評論:“有的同學真是太懶了,到現在還沒有拿課本出來。”如果發現學生沒有交作業,教師可找他談話:“沒有看到你的作業,老師想聽聽你的心聲。”繼而去探尋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
(2)建立感受的詞匯庫,能清楚地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在使用感受要素時,第一,要把想法和感受區分開來,而不是用想法來代替感受。學生上課不拿出課本,如教師說:“我覺得有些同學太不尊重老師了。”這是教師的想法,不是感受。當教師說“我覺得”,常常并不是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感受是學生不參與學習,作為教師的你生氣了,替他難過傷心。第二,每次課后要及時回顧整理記錄當天課堂上的感受,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庫。感受沒有對錯,而非指責或抱怨他人。只有積累掌握足夠多的“感受”詞匯,我們才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如記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高興、開心、平靜、欣慰、舒適、放松、溫?等;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擔心、生氣、內疚、不舒服、苦惱等。日積月累,一個學期下來,就有了表達自己感受的“詞匯庫”就會讓溝通更為順暢。
(3)為自己的感受負責—理清自身的需要。學生的言行也許和教師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教師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教師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對學生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教師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教師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學生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教師真誠說出自己的需要,學生一般會作出積極的回應。如看到學生上課不拿書出來,教師這樣表達:“看到有的同學上課不拿出課本,老師很難過,因為老師很看重每個同學的學習。希望在課堂上,同學們都有收獲。”再比如一學生上課時,和同桌聊天,教師理清自己的需要,這樣表達:“看到你們在我講課時聊天(觀察),我感到很不開心(感受),因為老師需要安靜的課堂、需要尊重。”感受與需要連接起來表達,可以用“我感到難過,是因為我很在意……”如果教師借由感受識別并表達自己的需要,就更容易找到滿足這些需要的方法。教師還要像關心自己的需要一樣去關心學生的需要,師生溝通中就會有更多的理解和關愛。
(4)為滿足自己的需要提出詳細的請求。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就是請求。當教師對自己的感受負責,并理清自身的需要后,就可以提出具體的請求滿足這些需要。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往往并不知道教師到底需要什么,因此,教師需要明確、具體地告訴他們。例如對于學生在課堂上不拿書的情況,可以這樣提出請求:“還有一些同學課本沒有拿出來,現在請這部分同學把課本拿出來,翻到第50頁。”這樣的請求既明確又具體。同樣,對于個別學生在課堂上聊天的情形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出請求:“老師需要一個安靜的課堂環境,因此,在我講課時希望大家能保持安靜,如果有問題,可以舉手示意。”這樣的請求,既表達了教師的需要,也給了學生一個明確的行動指南。教師在提出請求時,應當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語言,而應盡量使用請求式的語言。因為命令式的語言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抗,而請求式的語言則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例如教師可以說“我希望你能把書拿出來”而不是“你必須把書拿出來”。
總的來說,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理解自己的感受,理清自身的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教師就能更好地和學生溝通,也能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4.學會傾聽和反饋,提高師生溝通效率
非暴力溝通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師生情意相通,樂于互助。在與學生的溝通中,不僅需要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還需要傾聽學生的反饋和請求。因此,學會傾聽和反饋也非常重要。在傾聽學生的反饋時,教師需要認真理解學生的意見和觀點,避免打斷或批評學生的表達。同時,也需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鼓勵他們繼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與學生的溝通中,教師需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需要傾聽學生的反饋和請求。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教師可以建立更加積極和有效的師生關系,讓教學更加成功和有意義。
5.在教學活動中培養提高學生的溝通技巧
要實現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溝通,作為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技巧。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技巧包括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幫助學生掌握這些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示范如何以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傾聽他人的意見,從而培養學生的溝通技巧。
總之,非暴力溝通在中職思政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包括轉變教師角色,提高非暴力溝通意識、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熟練進行非暴力溝通、學會傾聽和反饋以及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技巧。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策略,師生之間可以實現有效溝通,教師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有擔當、有責任的中職生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蔣春霞.非暴力溝通在中職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天天愛科學,2020(08).
[2]趙海燕.一起來解鎖愛的表達式:非暴力溝通[J].求學,2021(17).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中職教育專項課題“非暴力溝通在中職思政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V202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