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產動畫電影的蓬勃發展,動畫創作技術與審美水平不斷提升,創作者將視野從古典文學題材更多地轉移到現實主義題材上來,動畫逐漸成為傳遞現實議題、引發觀眾思考的重要媒介。《深海》就是其中頗具現實主義色彩的中國動畫電影,通過講述一個小女孩參宿的成長故事,展現了家庭重組、自我救贖、成長痛苦等現實議題,拋棄固有的人物范本,以全新的現實角度來塑造更立體、更觸動觀眾的人物。以《深海》為例,探討現實議題如何影響中國動畫電影中人物塑造的轉變。通過分析電影中的情節、角色塑造、視覺表現等,探討《深海》如何通過動畫媒介,傳遞現實議題并引發觀眾的共鳴。
關鍵詞:現實議題;人物塑造;國產動畫;《深海》
一、國產動畫電影題材由古典奇幻到現實主義的框架轉移
中國傳統動畫電影往往基于民族敘事,古典奇幻文學改編的動畫電影中的人物塑造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對文本和史實的忠實還原,如《大鬧天宮》和《三個和尚》,重點在于對傳統文化的宣傳;二是基于神話或民俗的改編,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新神榜:楊戩》,這些作品消除了角色的傳統神圣性,并以更接近公眾認知的方式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復雜變化。雖然這些形象試圖超越傳統的界限,但它們通常無法完全擺脫一些內在的敘事元素,而只是在古典文學范疇內進行了創新。
不管改編的方式如何,上述電影都是在神話或歷史的背景下敘述故事,而基于現實社會問題的人物描繪相對較少。《深海》摒棄了從傳統故事中提取元素的做法,轉而關注現實生活中被忽視的問題。講述了因原生家庭問題而抑郁的小女孩參宿因海難經歷的一場自我救贖之旅。通過現實與夢幻的海底大飯店的交叉敘事,展現了南河與參宿的互相救贖,以及參宿與原生家庭的和解。
這種框架的轉變并非在古典文學的根基上延伸,而是創立了一種全新的現實主義題材。這類題材的動畫雖然不如神話改編那樣擁有廣泛的文化共鳴和熱度,但為中國動畫電影開辟了全新的現實主義題材的道路。
二、現實議題對《深海》人物塑造的不同影響
(一)生理維度上更貼合現實的人物設計
《深海》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八歲的小女孩,名叫參宿。她經常穿著一件紅色的兜帽衛衣,總是把臉藏在兜帽的陰影里,給人一種不愿與人親近的感覺。從設計稿的前后對比來看,參宿原本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但家庭重組后,她母親留給她的紅色兜帽衛衣成了她的避風港,她的笑容變得拘謹,行為舉止也變得小心翼翼,充分展現了現實中因家庭問題陷入自閉與自卑的敏感情緒。而在最后,當她脫下象征自我封閉的紅色兜帽衛衣,為了拯救南河“破繭”而出時,象征著她在現實中也走出了自我懷疑的陰霾。
不同于憂郁封閉的參宿,小丑南河的塑造給電影帶來了歡快的喜劇色彩,牙尖嘴利但內心十分柔軟,導演結合了小丑的形象,雜糅了古早喜劇電影中雜耍、武術、無厘頭的表演風格。
海精靈與喪氣鬼作為故事中主角追尋母親的指引和阻礙,實際上是相互聯系的二元設計,它們的形象設計非常抽象和復雜,類似于蠕動的軟體動物。海精靈在畫面中常以頭發和母親的形象出現,而喪氣鬼是紅色的黏稠液體,對應著現實中參宿的紅色衛衣,它們是主角執念與抑郁的具象化,是精神分析學中潛意識的外化表現,也是一種全新的角色塑造方式。
電影《深海》通過使用豐富的隱喻式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主角參宿、南河以及船只“深海之眼”的名字天狼星,都與天空中呈三角形排列的星星相對應。參宿的名字來源于恒星參宿四——一顆即將走向生命盡頭的紅超巨星。這不僅象征著影片中人物不穩定的情緒狀態,還預示著她隨時可能爆發的內心沖突。這種基于現實創作的手法,與傳統的基于既定范本的人物塑造方式截然不同,為作品在現實語境下賦予了一層獨特的超現實主義色彩。
(二)社會維度上聚焦現代社會家庭矛盾和解
《深海》的故事核心“抑郁”“原生家庭”“自我救贖”等都屬于典型的現代語境下的詞匯,故事架構雖然頗具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但其主題還是聚焦現實題材,著重描寫主角在旅途中獲得了精神治愈,完成離異家庭重組的和解過程。這同樣是當代社會中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社會問題,在訪談中,導演透露參宿這一角色的創作靈感源自他個人的真實經歷,參宿的原型是與其住在同一棟樓里的一個充滿童真、無憂無慮的小女孩,有一天女孩的母親不幸去世,這導致女孩也像參宿一樣,將自己封閉在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中。
《深海》的故事沒有對于現代社會家庭和解的個體經歷進行深入描寫,影片沒有在社會維度上對主角以及其身處的環境有詳盡的描述,相反更多的是隱喻性的社會映射,是奇幻語境對于現實生態的濾鏡式塑造,比如深海大飯店中客人與員工的階級刻畫,海精靈對應參宿自己的心結,父母和弟弟在深海大飯店中對照老金、花花以及糖豆形象,與現實世界互為“鏡像”,互為反面,是參宿對于救贖的渴望、家庭的期望。正是這種寓言式描繪,讓故事聚焦的社會維度議題更加具有普適性,碎片化敘事的手法能更好地將個體帶入私人領域。
導演在《深海》中采用了創新的精神分析學方法來構建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呼應的深海場景。借助弗洛伊德的夢境分析理論,導演解構了現實中關于家庭重組和兒童創傷的議題,并在深海世界中以鏡像的形式再現這些主題。這種獨特的表現手法和題材選擇,在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中也屬于一種實驗性的嘗試。
(三)心理維度上對于自我救贖與和解的另類詮釋
導演預設了一個對應現實中重組家庭兒童心理問題的寓言,自然也會針對這種問題構建一個“救贖之旅”。女主所經歷的重組家庭生活以及自身敏感的性格使她始終處于壓抑的情緒中,而“自我救贖”便是影片給出的成長關鍵詞,南河看到了自身的影子,這使他不能放棄拯救參宿,最終在幻夢中回到了家鄉,參宿也在拯救南河的過程中突破了枷鎖,放棄了對于母親的執念。
另一個主題“家庭和解”則潛藏在隱喻式的創作下,少女參宿現實中的家人均在深海大飯店中有所對應,海獺老金是父親,海獺阿花是繼母,小海獺糖豆是年幼的弟弟,母親則化為頭發似的海精靈,不同于現實世界中重組家庭的冷落和排斥,深海大飯店的老金雖然嚴厲但是內心柔軟,雖然討厭作為人類的參宿,但還是讓她留在廚房打雜;阿花阿姨對參宿關愛有加;糖豆更是時常在參宿低落時安慰她。這些美好家庭的幻想正是參宿所渴望的,是隱藏在追尋母親的救贖之旅外的暗線,也是參宿與現實家庭的和解過程。不過不同于南河與參宿的互相救贖,家庭和解只存在于參宿的單向幻想中,影片最后參宿醒來有長段的銀幕空白,接著片尾是與家人和解后幸福生活的幻燈片,這也許是參宿幻想中的影像,但在她內心中已經達成了與原生家庭的和解。
主角參宿在救贖之旅中遇到的最大的阻礙便是自身壓抑情緒具象化的怪物,這使人物塑造在心理描寫上更加細致與復雜。約瑟夫·坎貝爾在《千面英雄》中講述主角必經的英雄之旅有三幕結構,啟程、啟蒙與歸來。在傳統動畫敘事中,主角啟程中遇到的黑暗力量往往是強力的反派,而在《深海》中從始至終的黑暗力量都是參宿內心抑郁壓抑的具象化,主角必須克服心理的障礙與自身和解。影片舍棄了宏觀世界觀的細致描繪,轉而聚焦于主角的內心掙扎,現實議題的討論帶給影片更多的情感共鳴和社會反響。
(四)影像維度上運用契合故事氛圍的新技術
導演田曉鵬在技術上對人物的形象設計也非常值得肯定,與前作《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略顯青澀的三維技術相比,導演在《深海》中對于技術的運用已經爐火純青,為了更加契合影片的故事氛圍,技術人員為場景中的人物都覆蓋了一層流體的材質,夢境中參宿所見所感都籠罩在霧蒙蒙的鏡子中,對應著她追尋母親的執念,深海大飯店中奇異詭譎的色彩與油膩的質感,預示這是參宿為了躲避現實塑造的夢境。這種技術的運用都是服務于影片的情緒宣泄的,深海大飯店中虛幻的氛圍也時刻提醒著觀眾這是個泡沫般易破的夢境。
伴隨技術的提升而來的是更加真實的人物細節塑造,充斥整部電影的流動感帶給了觀眾全新的視覺體驗。導演對于人物表情夸張但不失真實的塑造,對于紋理、質感、彈性等物理特質的計算,都使人物更加真實、生動。
三、現實議題在中國動畫電影中的發展特征
隨著中國動畫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古典文學題材為基礎改編的動畫票房屢創新高,這也反映了中國動畫行業技術的逐漸成熟。但隨著日趨成熟的動畫制作技術,國產動畫電影題材與人物塑造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出來,似乎神話與古典文學已經可以代表整個中國動畫市場,現實題材動畫寥寥無幾。
這種情況在近年有所改觀,一些動畫創作者嘗試對古典文學中的人物進行現代化的塑造,帶入現實中的話題。最早開啟中國動畫“后神話”時代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便塑造了一個現實中隨處可見的無所事事、郁郁寡歡的中年人形象,大圣在片中遇到的一些挫折似乎有著現代中年男性中年危機的影子;《哪吒之魔童降世》也一反傳統人物形象,塑造了一個叛逆、不學無術的混混形象,這種顛覆塑造不但吸引了市場的目光,而且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相較于古典人物“神性”的光輝,外表兇惡但內心善良的復雜人性塑造更能得到觀眾的共情。
隨著觀眾審美能力的逐漸提升,單一的古典文學題材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藝術創作者也開始謹慎地探索全新的方向,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動畫,如《雄獅少年》《深海》《茶啊二中》等,這種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動畫創作者在傳統敘事的改編積累上質變而來。
四、基于現實議題的動畫對于國產動畫的
正面影響
(一)少數題材改編的經驗積累
隨著觀眾審美能力的逐漸提高,古典文學IP衍生作品的泛濫,消費者已經不滿足于神話敘事或者古典文學敘事,單一的審美再過精致也會使人視覺疲勞。市場急需一些非傳統的動畫題材。現實題材改編動畫的成功,為小眾題材的動畫創作提供了寶貴的改編經驗和技術支持,使后來的創作者能夠借鑒其經驗,彌補不足。同時,擁有豐富技術人才的動畫公司也能夠更加靈活地開發不同題材,不再受技術和市場因素的限制,敢于嘗試更多題材。
(二)聚焦人文關懷的情緒轉移
《深海》首次將目光聚焦于現代社會重組家庭兒童的心理問題,這無疑是導演的一次大膽嘗試。盡管這種對壓抑氛圍的營造有效地描繪了重組家庭兒童的困境,但身處春節檔自然會面臨許多爭議。然而,這部充滿人文關懷、關注弱勢群體的作品,也觸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弦,人們開始自發地為《深海》做宣傳。這種情緒不同于傳統題材動畫中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英雄人物塑造的共情感,它更加深情并充滿人文關懷。
(三)與題材相關的風格創新
近年來,隨著神話改編動畫的不斷涌現,這些作品之間的美術風格越來越相似,雖然這提高了系列作品的可識別性,但也減少了獨特風格的出現。《深海》導演田曉鵬為了使三維模型效果契合故事的主題,聯合團隊自發研制了一套“粒子水墨”效果,并且運用到了場景與人物塑造上,這種全新的藝術風格在第一時間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成為《深海》鮮明的美學特征。同樣的現實題材電影《雄獅少年》中的人物建模也另辟蹊徑,不同于傳統故事中的美型人設,影片塑造了三個邋邋遢遢的主角團體,但結合故事中的留守兒童背景來看,是非常契合故事核心主旨的。在國產動畫創作者對不同題材的嘗試中,涌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風格,為國產動畫市場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路航,王峰.《深海》的美學風格與人文性表達[J].電影文學,2023(10):146-149.
[2]陳佳,王勝選.中國動畫電影中民俗文化的現代性表現:從《小門神》談起[J].電影評介,2023(14):92-97.
[3]黃靜妮.當代國產現實題材動畫電影研究現狀綜述[J].戲劇之家,2024(4):148-150.
[4]白惠元.《深海》:保守主義的精神分析動畫電影[J].文藝理論與批評,2023(3):105-111.
[5]包玉琦.中國現實主義動畫中的少年形象的塑造:以《雄獅少年》和《深海》為例[J].喜劇世界(上半月),2023(11):84-86.
[6]周倩.“神話宇宙”的建構與“平民視角”的延宕:論中國動畫電影中現實性的缺失[J].喜劇世界(上半月),2024(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