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張璠 李雯 李依依 張化
摘要: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核心素養,而且可以推動思政課教學創新,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應采用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引導課文教學法、表演教學法等,并轉換師生角色,提高教學設計能力,明確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關系,改革教學評價方式,以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關鍵詞:高職;思政課;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立德樹人;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1;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6-0017-04
基金項目: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校級科研項目“基于行動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思政課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KY(ZD)202204)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一文中指出:“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1]高職院校思政課作為引領學生正思想、端品行、樹情懷、強技能的基礎課,既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又要充分考慮高職院校辦學特點,聚焦行動導向和職業導向相結合,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受高職院校傳統教學模式和學生生源特點的影響,思政課活力不足、吸引力不強等問題持續存在,學界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的探索和實踐不斷深入。而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改革,可以激發高職院校思政課活力,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本文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內涵,對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的基礎、策略和保障措施進行探討。
行動導向教學法起源于德國改革教育學派,最早可以追溯到羅馬16世紀圣路卡藝術與建筑學院的項目教學和德國20世紀初教育家凱興斯泰納提出的“工作學校”[2]。行動導向教學法研究的是教師的“導向”能力和學生的“行動”能力,強調教學核心是“學生”。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調整、排序和設計,采用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獲得指向教學目標的必要知識和能力。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通過自我控制發展個人認知、情感、心理、能力的“演員”。行動導向教學法強調師生角色轉換帶來學生認知學習過程和職業行動能力的統一,其效果不僅是試卷上的知識呈現,更是學生“行動”能力的提高,涵蓋了學生的動作能力、語言能力、情感能力、社會能力、職業能力等。行動導向教學法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教學方法及課程教學技術組合而成的教學設計理念的總稱,其顯著特點是:行動過程結構的完整性、行動要素的全面性和行動結果的開放性。
1.理論基礎
行動導向教學法要求教師創設符合學生生理、心理、情感、專業特點的情境,把學生放進具體的任務中,使學生自主探究任務背后的學理,自覺形成心理認同,實現學生“接收指令—解決任務—輸出理論”的教學閉環。從教學效果上看,行動導向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根據教師的教學設計主動探索好與壞、優與劣、取和舍,這有利于通過思政課解決好“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2.實踐基礎
行動導向教學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跨學科性。當教師把任務下達給學生的時候,學生的“發現”就不再是單一的知識重現。學生會把屬于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組合和重構,建立一個更加廣闊多元的知識結構體。教師把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觀點,與當前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熱點問題等結合起來,與學生專業、就業結合起來,營造更加符合學生預期的課堂氛圍,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覺醒,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可以有效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3.情感基礎
一些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入學前的知識起點不高,發展目標比較模糊,又缺少科學的職業規劃能力,往往會在現實中遭遇挫折,從而產生否定性認知。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改革,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的能力,讓技能不局限于知識和理論本身,而是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形成規劃未來的能力。為了讓這種能力更容易被接受,高職院校思政課需要考慮理論的深度、傳播的廣度和獲取的溫度,讓學生具備基本的甄別和判斷能力,形成正向的自我肯定和職業規劃能力,符合時代之需。
行動導向教學法和傳統的知識導向教學法并不完全對立,因為“行動”的依據先是知識,然后才是能力,只不過在行動過程中師生的角色定位發生了變化,行動要素覆蓋面超過了知識本身[3],且行動的結果不再是知識的再現,而是基于知識的能力構建。在高職思政課堂上,可以開展以下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改革與探索。
1.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具有完整的行動導向的特點,教師或者教材編寫者可以將教學內容以“工作任務”的方式呈現出來。根據學者對項目教學五個階段的描述,“工作任務”應由項目確定、項目計劃、實施和記錄、成果展示和成果評估等部分組成。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采用項目教學法,在課前布置“工作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個內容進行課堂講解,且內容不重復,其他小組進行提問[4]。從知識目標來看,每個小組在接到指令之后,會先確定要講解的內容,但因為教師設置了“內容不重復”的要求,各小組一般會在課前進行信息溝通,又由于設置了提問和質疑環節,小組就會對其他內容進行預習和準備,這樣就實現了提前預習。從能力目標來看,小組成員的分工、課堂展示等使學生在交流能力、溝通能力、決策能力、表達能力上得到了鍛煉,從而實現了正確理解和表述“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的能力目標。從情感目標來看,小組間的交流,課堂上的質疑、釋疑以及成果評價,可以增強學生對理論的情感認同。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來源于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H. Mead)的“角色扮演理論”。米德認為,一個人若能接受他人的態度,像他人一樣扮演自我角色,那么他就達到了“自我”的程度[5]。角色扮演法通過模擬情境,使學生暫時置身在某一時空或社會角色中,讓學生按照特定時空特點或角色態度行事,能加深學生對特定事件、人物、理論的理解,對提升學生換位思考以及根據客觀現實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有很大幫助。它由情境創設、角色定位、角色扮演、角色評價和提煉目標幾個部分構成。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教學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收集關于“紅色家風故事”的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創設情境(背景、旁白、音視頻等),然后進行角色扮演,其他小組對角色扮演的效果進行評價,最后全班一起分析角色扮演要傳達的家庭美德是什么。角色扮演法在極具趣味性的模擬中讓學生實現“了解角色—認同角色—再現角色—成為角色或超越角色”的目標,其最大的好處是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體現思政課的情感價值。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起源于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的“問答式”教學形式[6]。但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最早在1880年由哈佛大學開發。20世紀20年代,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為了培養高級經理和管理精英,采用真實案例、情境、事件對參訓人員進行培訓,產生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隨后被推而廣之[7]。案例分析法從本質上看是一種發現式的教學方法,教師不會在一開始就把知識呈現出來,而是借助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影響等要素,設計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心,去探尋、合作和發現。案例教學法一般由收集信息、形成案例、分析和辯論、探索有效成果、驗證和核實等部分組成。案例分析法對學生專業性、學術性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的學習不是記住靜態知識,而是開動腦筋思考和探索。高職思政課采用案例分析法需要教師更多的參與和指導。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前設置與“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相對應的案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分析和辯論,從案例中抽絲剝繭,總結提煉出案例背后的思想精髓,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并與教材進行驗證。
4.引導課文教學法
引導課文教學法也稱引導文教學法,其實質是項目教學法,但更趨于系統化。它被譽為在理論上近乎理想化、全面系統的能力培養方法,其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哈克和弗爾佩特的行動理論和完整的行動模式理論。授課之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專門為學生編寫一份教學文件,即引導課文。這個引導課文不是教材的重現,而是重構。教師要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如制訂工作目標和計劃、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預設與教學目標有關的題目和表格、設計評價的指標等。參照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BIBB)的解釋,引導課文教學法有六個步驟,分別是明確任務、制訂計劃、作出決策、實施計劃、檢查和控制、評價反饋。例如,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專題的教學目標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定不移地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教師在課前可以擬訂一份工作計劃,設置相關問題:國家安全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危害和影響國家安全的行為?在我們身邊可能存在的國家安全隱患是什么?如何提高辨識能力和防范能力?同時,教師給出案例、資料、視頻等作為參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查閱,并將查找結果的關鍵詞以貼紙的形式呈現出來。針對可能存在的內容缺失,教師可以利用事先準備好的參考資料引導學生二次探索,實現教學目標。
5.表演教學法
表演教學法是一種基于現實工作世界的、以表演模式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它為學習和分析復雜的職業行為提供了契機,其基本步驟是:確定主題、表演準備、實施表演、評價和總結。在高職思政課實踐環節或期中期末小結環節,教師可以適當采用表演教學法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認同感。例如,在“改革開放建設成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時代情境,讓學生抽簽選擇不同年代的故事進行表演。各小組在課外查找對應年代的特點,了解當時的大政方針、社會狀況、經濟形勢、建設成就、人文特征、國內外局勢,選定最有代表性的事件進行表演,通過表演理清歷史脈絡,呈現改革變遷。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可帶領學生總結不同時代的特征以及對現在的影響,引導學生珍惜當下,展望未來。
行動導向教學法一般要求教師通過有目的、系統化的設計,為學生創設實際或模擬的工作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設計、工作準備、具體實施、檢查和評價、反思某一學習任務的全過程,最終獲得完成相關學習任務所需的能力。要在高職思政課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應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1.轉換師生角色
行動導向教學法強調教師從支配者轉變為實現教學目標的設計者,學生成為教學目標的實施者。教師要做的是對知識進行整合,以指令、計劃、任務、工作等形式呈現給學生,并根據教學經驗、學情分析等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形成的關系,用更加開放的態度接納學生呈現的結果,并給予正向的評價和引導。在行動導向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學生是行動“實施者”,在接到學習任務后,按照小組的集體意見擬訂完成任務的計劃,并分工合作,各小組可能呈現出差異化的解決方案,但結果應該指向教學目標。教師應“讓位”給學生,在堅持思政知識本身的理論性基礎上,放權給學生“行動”,在“行動”中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語言能力的提高。
2.提高教學設計能力
高職思政課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是對學生進行政治和價值引領,增強他們的使命擔當。能力的獲得基于理論基礎的夯實,但缺少能力培養和鍛煉的思政課往往是缺少生趣的。一堂有趣且富含學理性的思政課,必須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這非常考驗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規劃和設計,圍繞教學目標對知識進行重構,對學生團隊生成的問題進行指導和協調,發揮好引導作用。而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來自對教學法理論的探究,另一方面來自基于學生學情的方法嘗試。
3.明確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關系
教學方法改革必須服務于思政課理論知識本身,教學內容永遠是教學方法改革的基礎,是一切“行動”的核心,偏離了理論認知的教學方法改革無異于空中樓閣。要在“行動”中完成學理分析,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堅韌性,提升學生應對問題與挑戰的底氣,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才能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和使命擔當。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偏離教學內容,不能淡化和弱化學理研究,要通過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改革促進學生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和引導。
4.改革教學評價方式
實施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改革需要改革教學評價方式,應包括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評價。在教師評價層面,思政課教師的信仰、信念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給學生,使之成為評價教師的第一要素。同時,行動導向教學法實現了知識向能力和認同的轉變,因此選用適合方法的能力也是評價教師的重要維度,這種能力會直接呈現在教學設計中。在學生評價層面,考試這種結果導向的評價方式的確可以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但評價也要兼顧學生在“行動”中的能力表達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還應加入過程性評價。教師應該允許開放式的結果出現,在這個環節盡量少作定量評價,多作定性評價。另外,考慮到思政課特殊的育人作用,還要追蹤學生發展的可能性,通過案例分析、問卷調查、師生交流、學生間的相互監督等,了解學生“行動”前后的變化,實施分級評價。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2]趙志群,海爾伯特·羅什.職業教育行動導向的教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3]薛梅,王彤梅.淺析高校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策略[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27(03):20-23.
[4]黃巧蓮.基于行動導向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思考[J].教育評論, 2017(03):134-137.
[5]賈永堂.大學教師考評制度對教師角色行為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2):57-62.
[6]羅翔.從蘇格拉底“問答法”走向建構主義“案例教學法”[J].文史博覽,2010(07):69-71.
[7]鐘宇博,吳哲.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的有效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21(24):134-135.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Action Orientation
Zhou Min, Zhang Fan, Li Wen, Li Yiyi, Zhang Hua*
(Yunnan Fore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core competencies, but also promote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better cultivate outstanding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The reform of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adopt project-based teaching, role-playing, case analysis, guided text teaching, performance teaching, etc., and transform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design ability,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to ensure re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teaching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