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寫
摘要: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的青年一代成為當務之急?!爸v好中國故事”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高校應通過完善資源庫建設,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創新講好中國故事的方法,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推動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和文明傳承的偉大事業。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教學實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6-0045-04
基金項目: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2024年校級科研項目思政專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經典案例庫建設研究”
“中國故事”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生動體現,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涵蓋了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學藝術、歷代帝王的治理智慧、抗戰時期的英雄壯舉等多個方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以及偉大精神[1]。在思政課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能促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理解,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高校應通過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載體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心,推動思政課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1.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講好中國故事”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中傳遞經典故事中的智慧、道德和歷史經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對其樹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三觀”具有積極意義。在情感認知理論中,情感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激發學生興趣和情感參與對于提升教育效果尤為重要[2]。“中國故事”因其情感共鳴和感染力,能使思政課程更具有感染力和親和力,更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從而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當代社會問題的關注。例如,教師可通過講述歷史故事中的英雄事跡,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正能量,激勵他們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通過對社會問題的剖析,使學生對社會現實有更深刻的認識,培養批判性思維,為其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打下基礎。此外,講好中國故事也有助于高校構建良好的人文環境,形成濃厚的人文氛圍[3]。高校思政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不僅具備專業技能,更具備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中國故事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教育資源,有助于激發學生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修養,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2.是形成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方式
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認同和內化,而“講好中國故事”在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中國故事”作為一種生動、具體的教學資源,非常契合學生的成長特點和思維習慣。教師在思政課堂中“講好中國故事”,能夠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歷史人物、社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使師生之間建立起共同的文化情感基礎,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情感聯系,使學生更愿意接受教師的引導[4]。同時,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正確價值觀念的“中國故事”引入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能促進學生對社會、人生的深層次理解,穩固學生與教師之間共同的認知基礎,促使師生之間產生共鳴。此外,教師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能通過具體的故事情節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助于建立師生之間更為平等、民主的關系,使學生更樂意參與到思政課程的學習中。
3.是實現思政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助推劑
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任務。而“講好中國故事”作為一種具體教學手段,有助于推動思政教學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提升教學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講述生動的“中國故事”,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與實際情境相結合,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理論的實際意義,促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將“中國故事”作為教學載體,能夠為思政教學提供具體的案例和生動的事例,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思考和應用。通過分析中國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背景,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理論知識在社會實踐中的具體運用。“中國故事”來源于生活,能夠將思政課中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經驗相連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以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促進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實現思政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內在統一[5]。同時,“中國故事”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元素,能引導學生走進紀念館、博物館等場所進行實地考察,使學生產生直觀的感受,也為思政教學提供了實踐基地和教學資源,推動思政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1.尊重歷史真實性,避免過度加工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應尊重歷史真實性,避免過度加工,使高校思政課教學更具科學性和客觀性,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教師在講述“中國故事”時應注重對歷史事實的認真考證,采用可信的史料進行確切的描述。如果對事實進行夸張、改編或創作,會導致教學內容與實際歷史脫節,削弱思政課的信任度。因此教師應保持對歷史事實的敬畏之心,避免為了追求情感渲染而改變歷史事件的本來面貌,以確保其與實際歷史的一致性,防止對學生產生誤導。思政課既需要強調黨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又需要讓學生以理性的態度看待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6]。教師應真實而完整地呈現中國故事,確保教學內容與客觀現實的統一,使學生全面地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性,培養他們理性思考的能力。
2.體現教育性,避免價值失衡
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需要遵循體現教育性、避免價值失衡的原則,以確保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教師在選擇故事時應明確教育目標,強調知識傳遞、思想引導和道德培養,如通過對歷史事件或英雄事跡進行深入剖析,引導學生對價值觀念、社會責任等進行深刻思考,體現其教育性。避免價值失衡則強調在教學設計中謹慎處理娛樂和教育的關系,以免過度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內在價值。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可以借助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手段,但應確保這些手段有助于實現教育目標,而非僅迎合學生的娛樂偏好。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教育手段和形式,其中不乏一些娛樂內容和形式,但過于倚重這些手段,可能淡化“中國故事”的教育價值。
3.提升針對性,契合學生價值觀
對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需要調查研究其群體特征,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故事,使其更貼合學生的思想追求和價值觀。例如,對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可以選取與藝術創作、文化傳承相關的“中國故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工科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強調科技創新、社會責任等方面的中國故事,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教師在挑選中國故事素材過程中應兼顧其普適性和時代性,確保故事內容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同時與時代相契合。故事中的人物、情節、道德內涵應當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使之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講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教師可以選擇展現當代青年在奮斗拼搏中彰顯出的責任擔當和團結協作的“中國故事”,以強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和學科特點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利用案例分析、討論互動、角色扮演等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見解。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如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等,提高故事表達的形式多樣性,更好地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7]。
1.完善講好中國故事的資源庫建設
“講好中國故事”作為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載體,需要通過完善相關資源庫的建設,確保教學所需的素材豐富、精準,以更好地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收集整理具有廣泛代表性、符合新時代價值觀念的“中國故事”,如收集整理不同領域、地區和人物的故事,滿足多樣性學生群體的需求。中國地域遼闊,文化多元,學生的生活背景千差萬別。講述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故事”,與課程內容建立聯系,為學生提供更具代表性和普適性的素材,有利于增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8]。同時,教師應深入挖掘每個故事背后的歷史、文化、道德內涵,豐富教學內容,使其更具教育性和啟發性。“中國故事”不僅生動有趣,更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在資源庫的深度建設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故事人物的背景、故事發生的時空背景進行深入解讀,使學生能夠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故事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理念,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探索欲望,使學生在學習中既能夠接觸到新奇有趣的故事,又能夠感受到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進而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認同感和興趣度。在建設資源庫的過程中,高校需要對其進行資源分類、整理和組織,以構建一個有機、系統、科學的框架,使教師更好地利用資源,有序地進行教學設計,同時也要注重跨學科知識的融合。在內容選擇方面,要充分考慮學科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使其既具有思想性和理論性,又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教師應通過在故事中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論元素,將故事內容與思政教學內容進行有機對接,實現知識的有機整合和思想的深度引導,使學生在聆聽故事的同時能深刻地理解思政課程的理論內涵。在信息迅速更新的時代,資源庫也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師應關注社會發展、學科研究等方面的新動態,及時將新鮮、有代表性的故事納入資源庫,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現實,保持思政教學與時俱進。
2.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
高校思政教師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主體,提升其專業素養尤為重要。高校應通過加強理論學習、夯實專業功底,進行教學藝術和實踐經驗積累,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使其更好地履行“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使命[9]。其一,堅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場。教師應通過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解黨和政府的理論政策,提升內在修養和思想境界,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其二,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夯實專業功底。教師可以通過參與學科研究、學術交流、實地考察等方式,增加理論深度和廣度。同時,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努力學習和運用新理論,確保課程內容與時代緊密貼合。其三,提高教學能力,合理運用口語表達及態勢語。教師應通過藝術性的教學手法,如生動的語言、多樣的講解方式、合理的肢體語言,傳達中國故事蘊含的巨大魅力和豐富內涵,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思想共振。其四,積累社會實踐經驗,提高教學實效性。教師應通過實地考察、掛職鍛煉等方式積累實踐經驗,從而加深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理解,使教學內容更具實際意義,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在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過程中,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培訓體系,為教師提供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培訓,包括學科知識更新、教學方法優化、實踐經驗積累等方面的培訓。高校還應該激勵教師積極參與學科研究,推動教學與研究相結合,以不斷提升其專業素養。
3.創新講好中國故事的方法
在創新“講好中國故事”表達方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群體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如通過多媒體技術、案例教學法、互動式教學和身邊資源的應用,使中國故事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從而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多媒體技術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教師可以借助幻燈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將“中國故事”呈現得更加生動形象。例如,在講述歷史事件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素材,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經過,提升教學的藝術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案例教學法能有效提升思政課堂的吸引力,教師可通過挖掘和選取具體、生動的案例,將“中國故事”融入到實際情境中,使故事更具吸引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教學內容,避免過于理論化,使故事更加貼近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例如,在講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時,教師可以選擇某個城市或企業的具體案例,通過分析該案例展示改革開放政策的具體效果和影響,讓學生將抽象的理論與實踐相聯系。互動式教學能夠激發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意見交換,實現心靈的融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展開平等的雙向對話,充分尊重大學生群體的話語表達意愿。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中國故事”的講述中。例如,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促使他們在故事中提出疑問,進行思考和討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思政課的學習中。此外,高??梢匝埿韧鈱I人士、社會精英或相關領域的從業者,講述優秀事跡等內容,使學生更貼近實際社會情境,讓學生從實際經驗中感受中國故事的真實性和深刻性。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富有情感、思想深刻的故事講述,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教師應“講好中國故事”,打破傳統思政課程的枯燥形象,使課程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價值,從而構建富有活力的高校思政課程,以適應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宋珊.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三維審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22(31):80-82.
[2]靳銀霞.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的價值意蘊[J].西部素質教育, 2022,8(02):32-34.
[3]謝曉虹;趙林捷.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長春大學學報,2021,31(06):68-72.
[4]辛如彬.講好中國故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探析[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77-81.
[5]張書鳳,徐福林.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的對策分析[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6(01):93-96+104.
[6]楊靜.高校思政課聚焦教學實踐問題講好中國故事探究[J].成才之路,2023(27):41-44.
[7]馬珂琦,許門友.新時代高校講好中國故事的內容定位與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19(20):43-45.
[8]姚冬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3,25(05):56-59.
[9]武靜.“講好中國故事”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1):114-116.
Study o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Carrier of "Telling the Story of China Well"
Zhang Jianxie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currently in a crucial stage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ltivating a young generation with patriotism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Telling the story of China well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libraries,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novate the methods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transm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timulate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ountry and culture,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
Key words: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urses; tell China stories well;teaching effectivenes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