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純寶 徐小云 楊洲 沈燦燦
摘 要:當前,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典型特征及其與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關聯,已成為亟須解決的重大學理問題。文章首先從生產力基本理論出發,分析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并將其與傳統生產力做了比較,認為新質生產力是相對傳統生產力而言,由技術性革命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的,以“三新”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的先進生產力。其次,從發展理念、發展格局、要素構成、主陣地以及生產關系層面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典型特征,認為新質生產力是以“五大”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服務于新發展格局、以“三新”為重要構成、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陣地和策源地,與新型生產關系相適應的高階生產力。最后,本文厘清了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關聯,認為新質生產力既是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內在要求、核心驅動和引領變革,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制高生產力。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技術革命;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新發展格局
本文索引:葛純寶,徐小云,楊洲,等.<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12):-027.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6(b)--04
1 提出背景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提出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周文、許凌云,2023;韓喜平、霍禹宣,2024;蔣永穆、喬張媛,2024),新質生產力概念引發了學界研究熱潮。闡釋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典型特征及其與高質量發展邏輯關聯已成為亟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社會各界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實現高水平供需結構性平衡具有重大理論及現實意義。首先,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理論指導,進一步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其次,它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周文、許凌云,2023),對于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意義重大。最后,它有助于形成高級供給,更好地滿足和創造高級有效需求,促進高水平供需結構性平衡,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
2 科學內涵
2.1 生產力溯源
生產力決定經濟社會變遷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國富論》強調生產力包括勞動和資本兩種生產力,且勞動分工、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能提高生產力。李斯特認為生產力是生產能力;馬克思強調生產力是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冉毅東,2017),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2.2 生產力基本類型及決定因素
根據類型差異,生產力可分為不同類別。生產力可分為資源、技術和素質生產力,也可分為自然和社會生產力兩種。自然生產力是自然力發揮作用形成的生產力,社會生產力是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生產能力,后者包括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創新是第一競爭力??萍歼M步無論是在農業革命,還是在工業革命以及服務社會時期,都是生產力決定因素。(1)農業革命時期通過農具和耕作技術創新,實現從游牧到定居階段轉變;(2)工業革命時期通過機械創新和通信技術進步,實現工業生產效率提升、信息技術和網絡化效率提升;(3)服務社會時期通過發明創新、新技術應用以及數據要素使用,推動人類社會資源配置優化和可持續發展。
2.3 新質生產力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性革命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2024)。
3 典型特征
3.1 新質生產力以新發展理念為思想指引
新質生產力遵循新發展理念。從新發展理念來看,“創新”發展主要解決發展動力問題,通過創新打通制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瓶頸,突破技術前沿。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推動顛覆性技術突破資源配置效率的阻礙因素,與創新發展的理念相一致。“協調”發展主要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城鄉、地區、行業等協調和聯動發展,重點幫助落后鄉村、中西部地區和相關行業提升生產效率,提升收入水平,解決不同層次發展不平衡問題。新質生產力主要通過科技創新產生高級生產力,滿足高層次需求,促進供需結構性高水平平衡?!熬G色”發展側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新質生產力旨在形成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和新型勞動工具,產生新型高階生產力,促進傳統產業綠色發展、培育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從而促進高質量發展?!伴_放”發展主要解決內外發展聯動問題,新質生產力通過生產要素配置和產業轉型升級迭代,統籌國內外發展雙循環,從供給生產和產業需求等雙重維度解決上述問題?!肮蚕怼卑l展主要解決公平正義問題,新質生產力催生新型生產模式-數字化生產模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實現生產的自動化、精細化和智能化,促進分配公平。
3.2 新質生產力服務于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要求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需要形成和培育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形成手段是科技創新,所處層面是供給側,服務于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包括多個維度,可分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層面,新質生產力屬于前者。從生產力角度看,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型動力。從生產關系角度看,高質量發展是以舊生產關系為基礎框架,根據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調整局部生產關系。從改革創新角度看,高質量發展包括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新質生產力屬于前者,因此高質量發展涵蓋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屬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服務于新發展格局。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看,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因而服務于新發展格局。
3.3 新質生產力以“三新”為重要構成
新質生產力是當代的生產力系統(黃群慧,2024),需要從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工具和新興勞動對象等要素加以分析和理解。從特征看,新質生產力是以新型勞動者為重要主體、以新型勞動資料為重要標志、新型勞動對象為基礎構成的先進生產力。
第一,新型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主體。新型勞動者包括新勞動理念和新勞動技能。新勞動理念是指激勵廣大勞動者釋放聰明才智,緊跟時代潮流,主動學習新技能,從而增強自身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競爭力。新勞動技能是指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等提高自身綜合勞動能力,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相匹配,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新型勞動者包括戰略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具有高教育水平、強學習能力。
第二,新型勞動資料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新型勞動資料包括基礎物資資料和中間資料。物質資料既包括傳統基礎設施,又包含數字經濟催生的數字新基建等資料。中間資料是指通過創新和數字化手段引發勞動資料形成質的變化,產生新的更為豐富的中間資料。
第三,新型勞動對象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構成。新型勞動對象主要指勞動對象納入數據算法等,從而區別于傳統要素的新型要素。新勞動對象包括產業新型化和綠色發展。產業新型化表征于我國東部培育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中部打造現代裝備制造和高技術產業集群、西部建成資源精深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3.4 新質生產力以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陣地和策源地
戰略新興產業包括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具有知識、技術等密集特征,能體現生產力發展的前沿水平,是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戰略新興產業主陣地產生的科技創新會逐漸通過行業間甚至跨行業知識、經驗交流與信息外溢和共享等,傳遞到非戰略新興產業,后者將成為科技創新的擴散地。因此,新質生產力是以戰略新興產業為主陣地,以非戰略新興產業為擴散地。
新質生產力以未來產業為策源地,因為未來產業能夠帶來科技進步,推動科技前沿向外擴展,科技前沿的外擴系統性帶動和推進科技整體進步,促進新型勞動者形成、改進新型勞動工具,產生新型勞動資料等,提升新質生產力要素的高級層次。
3.5 新質生產力需要適應新型生產關系
新質生產力催生新型生產模式-數字化生產模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實現生產的自動化、精細化和智能化。傳統產業引入新技術和智能設備、數字化轉型催生新型生產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開拓新增長點。新質生產力需要有相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傳統基于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系和協同生產不完全適應于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多依賴人機交互和智能化系統,需要對數據產權等進行界定,這對傳統生產關系提出更高要求。其中,政府需要指定相關政策為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的適應和調整提供制度保障。表1列出了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比較情況。
4 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的關聯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2024)。新質生產力適應于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更是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變革和高質量發展的高階生產力、先進生產力和制高生產力。
4.1 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高質量發展核心驅動是科技創新。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存在短板、卡點和瓶頸,制約高質量發展進程和目標的實現。新質生產力是適應于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推動顛覆性技術取得突破,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新興產業高階化發展,引領未來產業形成(黃群慧、盛方富,2024)。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補齊技術短板,推動科技發展與經濟社會高質量融合發展。
4.2 新質生產力符合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線,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水平生產力作為物質基礎。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優化資源配置、創造社會財富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
4.3 新質生產力構成高質量發展“高鐵頭”
我國經濟增長模式逐漸從粗放型過渡到集約型,新時代增長模式會更加依賴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根本作用。新質生產力正是以此為核心標志,通過提供經濟發展新動能,適應于我國經濟轉型的現實需要。新質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和體現新內涵的高級生產力,必將從過去粗放增長模式下的“火車頭”轉變為當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鐵頭”。以“高鐵頭”拉動全車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顛覆性技術創新及其在各行業應用,催生新產品、新服務、新商業模式等,深刻改變產業結構及經濟生活方式,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和諧號”。
4.4 新質生產力屬于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變革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上,經濟發展質量高低取決于生產力水平及層次,傳統農業和工業社會是以自然生產力和物質生產力為依靠,數據等新型要素形成的生產力的影響尚不明顯。當代社會,強調高質量發展,側重將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新質能,強調通過科技創新促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新質生產力正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線,通過新技術加速生產方式變革,通過形成新型勞動者與新型勞動資料和勞動工具相結合,形成一種加速新能源、新材料開發,提升全社會經濟發展高質量的引領性生產力。
4.5 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高階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高階生產力。相比傳統生產力,其高階性體現在數據、算力、算法等新生產要素的特征差異方面。本文以生產函數為例,如果數據要素進入生產函數,不再維持規模報酬不變假設、各要素之間不再相互獨立,而是通過數據要素相互依賴、傳統研究強調的勞動技術偏向或資本技術偏向型技術進步不足以全面反映數據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因而需要對數據要素對全要素生產率貢獻進行重新核算。從功能看,新質生產力能高效集聚創新并自主拓展發展新賽道(丁開杰,2024),逐步擺脫傳統勞動和資本驅動增長方式,是將科技創新與新型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相結合,產生新技術、創造新產業、培育新動能,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推動未來產業和主導產業迭代優化,實現全產業高級化。
4.6 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制高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培育有利于我國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過去我國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主要通過市場換技術、低成本優勢以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這些途徑在新形勢下面臨不同程度制約。以市場換技術受制于西方發達國家核心技術斷供和封鎖,低成本優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在逐漸喪失,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雖然有利于綜合國際實力的增強,但存在供需結構性不平衡問題。
形成和培育新質生產力是解決上述問題和難題的重要路徑。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效果和效能最終體現在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還體現在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上。只有形成新質生產力,加速其快速發展,才能搶占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國際競爭制高點,才能快速實現我國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5 結語
文章從生產力基本理論出發,厘清新質生產力的當代科學內涵,認為新質生產力是相對傳統生產力而言,由技術性革命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的,以“三新”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典型特征可從發展理念、發展格局、要素構成、主陣地以及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新質生產力是以“五大”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服務于新發展格局、以“三新”為重要構成、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陣地和策源地、與新型生產關系相適應的高階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與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關聯主要體現在: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內在要求、核心驅動和引領變革,新質生產力更是高質量發展的高階生產力和制高生產力。
參考文獻
程恩富,陳健.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J].當代經濟研究,2023(12):14-23.
丁開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J].新湘評論,2024(6):5-7.
韓喜平,霍禹宣.新質生產力發展與青年作為[J].青年學報,2024(1):24-29.
黃群慧,盛方富.新質生產力系統: 要素特質、結構承載與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金觀平.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放棄傳統產業[N].經濟日報,2024-03-14(001).
梁圣蓉,羅良文.新時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焦點難點與關鍵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2024(5) :1-10.
劉文祥,趙慶寺.習近平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重大意義與實踐要求[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4(4):1-11.
蔣永穆,喬張媛.新質生產力: 邏輯、內涵及路徑[J].社會科學研究,2024(1):10-18+211.
冉毅東.淺析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蘊含的生態哲學思想[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7(3):23-27.
任保平,王子月.數字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6):23-30.
石建勛,徐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意義及實現路徑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24(1):3-12.
沈坤榮,金童謠,趙倩.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J].南京社會科學,2024(1):37-42.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發展重點[N].人民日報,2024-03-01(009).
許長遠,詹龍飛.福建上杭: 以科技賦能產業 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J].中國農村科技,2024(1):47-50.
戰炤磊.一體化聯動發展長三角新質生產力[J].群眾,2024(5):17-18.
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9(6):137-148.
趙峰,季雷.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構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機制[J].學習與探索,2024(1):92-101+175.
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 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