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根紅
摘要:科學的家校共育是開展好小學班級管理的重要途徑之一。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下班級管理基本上以教師管理為主,對于家校共育措施的制定與實施并沒有足夠的關注,因此班級管理體系相對缺失,效果也沒有達到預期。立德樹人視角下,小學班級管理中要積極落實家校共育,通過組織主題班會、成立家長委員會、組織班級家校活動、定時家訪等方式,從不同維度入手,提升立德樹人理念下班級管理質量,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更和諧、完美的家庭、學校環境。
關鍵詞:立德樹人;家校共育;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4-0111-03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養,那么不管老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學校里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折射出來,而學校復雜的教育過程產生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立德樹人視角下的小學班級管理要重視家校共育,通過多樣化活動的組織,讓更多的家長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從而達到完善班級管理體系、促進班級管理質量提升的目標。
一、落實立德樹人,明確家校共育思路
“雙減”政策落地后,家庭教育再次成為教育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家校共育也成為學校教育管理、發展的重要思路。以往應試教育理念下,班級管理的方向基本以教師管理學生為主,大部分家長并沒有參與到學校班級管理中。部分家長認為班級管理與家長并沒有直接關系,孩子到校之后任何問題都應由學校負責,由此萌生沒有主動參與、配臺班主任工作的意識。不僅如此,以往班級管理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對于家校共育括動的組織也沒有足夠的關注,認為班主任老師才是班級管理的主體,學生自主管理、家校共同管理等并沒有與教師管理協同起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培養受限。因此,基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班級管理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家校共育優勢,明確家校共育的具體思路。
首先,教師需要從理念上轉變班級管理理念,將立德樹人作為班級管理的核心理念、行動指南,在班級管理中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將班級管理工作落到實處,落到細節之處,避免班級管理中家校共育措施過空過大成為口號。其次,教師需要從班級管理思路上進行綜合轉變,比如將傳統教師為主的班級管理方式逐漸轉變為學生自主管理、家校共同管理,充分抓住班級活動、實踐括動等機會,組織家校活動,讓家長、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過程中,從而實現班級管理質量的提升。
二、創新班級活動,拓展家校共育路徑
立德樹人視角下,班級管理中如何落實家校共育是當前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務,可從以往班級管理家校共育活動落實問題入手,多維度拓展班級管理中家校共育路徑。
(一)組織主題班會,落實家校共育
主題班會是班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案之一,也是解決當前班級管理問題的主要舉措之一。每局主題班會的組織要結合當前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選擇適當的議題展開主題班會活動,從而真正發揮主題班會在班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通過主題班會的組織與實施,也能充分落實家校共育,從而形成系統的家校共育助力班級管理方案。
比如針對當前不少小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喜歡刷小視頻等問題,主題班會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出主題班會的主要方向,明確整節班會課的主要思路。比方說,結合當前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現狀,以及當前小學生對網絡信息辨別能力差等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合理網絡,自我掌控”家校共育主題班會,從當前小學生沉迷手機、平板等現狀入手,分析手機等電子產品使用的利與弊,還可以增加小學生如何合理利用網絡等內容。在具體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問卷調查向家長了解當前學生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手機等電子工具的現狀,重點將網絡游戲等內容融入其中;隨后,可以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到主題班會中,組成家長方隊和學生方隊,然后在主題班會上進行“辯論”以正反雙方的角色投入到辯論會中,比如一方的論點是沉迷手機會影響學習、危害身心、造成人身傷害、影響人際關系等問題,甚至影響大腦結構,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而另一方的論點則是合理利用網絡也可以帶來很多益處,比如可以豐富學習資源,網絡上有很多書本上沒有的學習資源,通過網絡還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所有知識,而且非常精準等等。在家長和學生展開辯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進行總結和分析,記錄家長、學生雙方各自的觀點,最后進行綜臺,總結出“網絡確實是把雙刃劍,有利有弊,但是網絡信息多面且雜,小學生本身的生活閱歷等非常有限,因此并不能辨別網絡信息的好壞,很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網絡信息影響身心健康發展”等觀點。在家長、學生進行辯論,以及教師總結分析的基礎上,最后的討論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學生、家長三方都可以針對小學生的網絡活動給出自己的計劃,然后三方將自己的建議分享出來,最后臺作制定一個比較完美的上網方案。
家校合作主題班會,既是家長參與班級管理活動的機會,也是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機會。作為班主任老師,在班會主題的選擇時要重點關注當前班級管理中學生呈現出來的問題,同時了解學生在家庭、學校生活中的表現,對此類問題產生的原因等進行深入研討,最終與學生、家長一同制訂科學、合理的問題改善計劃,借助主題班會實現家校共育目標。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二)成立家長委員會,拉近家校距離
家長委員會是家長與班級、學校溝通的橋梁,也是班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合格”的家委會是幫助班主任更加高效管理班級的重要支持力量,立德樹人理念下班級管理中家校共育活動的組織更是離不開家委會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學期之初,作為班主任老師要對班級學生的家長進行全面了解,通過調查問卷等高效率的方式對班級家長加入家委會的意愿進行了解,并主動聯系一些意愿較強的家長,人數可以控制在五六人左右,切忌過多。其次,合理分配家委會成員的職責,比如采購、出納、活動策劃等等,確保班級每個環節的工作都能夠順利進行。家委會組成之后,要向全班家長介紹家委會的成員以及分工職責,方使家長之間進行更好地溝通與聯系,更好地為班級服務。
班主任與家委會之間要做好充分溝通與聯系,讓家委會能夠及時了解班級的教育管理動向,除了日常教學進度的及時溝通之外,班主任還可以在學期之初將本學期的活動計劃告知家長委員會,共同設計學期的活動計劃,比如班級德育活動的組織,家長委員會可以與全體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充分借助家長資源開展班級德育活動,如開展“家長進課堂”組織各種德育課程,實踐課程等,為學生提供更多校內、課本中接觸不到的課程資源,有效彌補校內教學、教育活動的一些短板,一方面協助班主任老師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家長資源融入班級管理,也能夠讓更多的家長與班主任老師達成教育共識,形成家校共育班級管理新體系。
(三)班級家校活動,同筑溝通橋梁
家長認可班級是家校共育活動開展的機會,家長是班級管理的重要角色之一,家庭教育也是決定學生發展的關鍵。班級家校活動的組織思路是豐富多樣的,以往家校活動基本上以家長會的形式出現,而且大部分教師習慣將家長會安排在考試前后,非常容易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和壓力,讓學生覺得家長、老師只關心他們的成績,還會產生老師要與家長“聯合起來共同監管學習”的錯誤想法,因此家長會往往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甚至還會導致學生與家長、老師之間形成對立,不僅不利于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而且也不利于班級的團結,影響班級管理的綜合質量。不僅如此,家長對于家長會也有一些“畏懼”心理,部分家長認為家長會就是好學生的表彰會,自己家孩子成績差,在家長會上沒什么發言權,因此這部分家長對班級管理工作更是沒有主動參與的意識。基于上述問題班級家校活動的組織可以從新方向入手,逐漸改變學生、家長的片面認知,通過多樣化家校活動,增強家校凝聚力。
首先,組織“家校聯系本”活動,家校聯系本是家長、學生、老師三者之間定期溝通交流的平臺,學生在家校聯系本上可以每天記錄自己在校發生的有趣故事,或者是自己日常學習收獲也可以是與同學之間的美好瞬間等等,記錄方式不限,可以文字記錄也可以圖文結臺的方式呈現;每周末學生可以將家校本帶回家中,家長可以通過家校本了解學生一周在學校的生活、學習狀態,寫一寫家長寄語等等。其次,組織“爸爸媽媽,請聽我說”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學生與父母之間形成了“代溝”,他們不愿意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甚至還會與父母產生沖突,通過組織“爸爸媽媽,請聽我說”活動,學生可以講自己想說的話借助書面的方式表達出來,說一說自己生活中、學習中的困惑,說一說自己內心的想法,比如想要父母怎樣進行溝通交流、對于自己日常的生活學習有哪些想法等等。另外,組織“夸夸信”活動,與“聽我說”活動對應,父母的“夸夸信”活動也是緩和學生與父母關系的有效舉措:在日常交流中發現,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己很難“夸”自己的孩子,有時候表揚的話到嘴邊但是說出來味道就變了,甚至還會引發一場“親予犬戰”。通過組織“夸夸信”活動,家長可以將自己對孩子的夸獎通過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說一說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值得被表揚的事件,然后在班會課上將自己父母寫的信交給孩子,讓孩子們懂得在父母眼中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同時通過父母毫無保留的夸獎,也能讓孩子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優點。
家校共育視角下,通過多元化班級管理活動的組織,讓家長、學生改變對班級管理的認知,通過一件件小事將班級管理活動細化,讓家長、學生都能認識到自己也是班級建設的一份子,同時通過上述活動的組織也能夠拉近家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讓班主任教師真正成為家長、學生關系的調和劑,從而建立起和諧的家庭關系,提升家庭教育質量,共筑家校溝通橋梁,同時助力班級管理質量的提升。
(四)組織家訪插動,助力班級管理
家訪活動是班級管理活動中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提升班級管理質量的關鍵舉措。家訪一是讓老師快速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在家表現,為后續教師在因材施教上馓好鋪墊,二是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并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最終目的就是與家長之間形成順利的溝通交流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加有利的成長環境。
首先,家訪活動之初教師可以設計“家訪預約卡”,每個學期開學時可以提前設計好家訪計劃,在家訪前一個月,將預約卡發放給學生,并在卡上寫出此次家訪時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清單”:任務清單的制定根據近期學校、班級活動的主題,比如本階段班級活動的主題是“21天閱讀好習慣”,那么任務清單可以進行如下設計:
1.準備好閱讀活動要求讀的書籍,以及自己自主閱讀的書籍。
2.閱讀記錄表、閱讀感受與老師分享。
3.制訂自己的下一個階段的閱讀計劃。
4.與父母分享自己近期的閱讀收獲。
通過預約卡的設計,將家訪活動的計劃以及目的充分呈現出來,讓學生在預約卡時及時與父母溝通;一方面讓父母了解班級近期的活動動向,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根據預約卡完成自己每日活動,堅持21天養成良好的習慣。
家訪活動的組織要避免傳統的形式化、模式化,家長、教師之間要做到家訪當日直面矛盾,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溝通與交流,然后針對家庭情況、學生情況制定相應的疏導、引導計劃。比如針對部分沉迷于網絡游戲導致成績下滑的學生,教師家訪的重點就是要了解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尋找學生之所以沉迷網絡的根本原因,然后采取適當的措施與家長形成臺力,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戒除網絡游戲。
家訪是家校共育最為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教師與家長、學生之間的零距離接觸,通過科學合理的家訪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具體問題,而且也能解決班級管理中的老大難問題,對于提升班級管理質量也非常有利。
三、結語
總而言之,立德樹人理念下小學班級管理中必須要關注家校共育的作用,改變傳統班主任單方面管理班級的問題,明確家校共育班級管理的思路,拓展家校共育管理班級的路徑,通過組織主題班會、成立家委會、組織家校活動以及開展家訪等活動,將家長、學生與班級管理密切聯系起來,借助多樣化的班級活動組織增強家長參與班級管理括動的積極性,同時通過系統活動的組織,完善班級管理體系,促進班級管理質量提升。
(責任編輯:黃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