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桃花
摘要:作為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音樂課程教學的目的在于實現學生樂感和藝術素養的提升。合唱教學是音樂課程教學的重要板塊,強調通過具有藝術性和科學性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唱功和樂感,讓學生在團隊合作學日中習得樂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社交能力。當前的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教學教果不理想,需要教師采取科學可行的措施開展有效教學,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4-0114-03
音樂課程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科目,對學生音樂素養和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作為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板塊,合唱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通過有效的合唱教學來增強學生合作意識和音樂綜合素養,成為音樂教師的重點研究課題。
一、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意義
作為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常見的集體活動之一,合唱有著豐富的音色、寬廣的音域、強大的表現力和情緒起伏,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音樂創造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一)培養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課程的學習對小學生音樂審美意識和熊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若學生缺乏審美意識和能力,很難體會到音樂之美。課堂合唱教學的實施能帶給學生強烈的音樂和情緒感知,讓學生對曲目中傳達的思想情感有深刻體會,進而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有些曲目只有借助合唱的形式才能傳達其中的感情和意境,學生通過合唱能切實感受到曲目的獨有魅力,進而樹立良好的審美意識。同時,在合唱練習環節,學生能通過對音高的準確掌握感受曲目帶來的力量,避一步提升音樂審美能
(二)培養音樂創造能力
有些小學音樂教師經常組織合唱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來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而在合唱中鞏固所學樂理知識,獲得音樂技能水平的提升。新課政的持續深化對音樂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師注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讓學生主動感知作品中的情感和藝術元素,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來改編創作音樂作品,如:在合唱演奏環節,鼓勵學生自行編排手勢動作,以此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
(三)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受個體差異的影響,每個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與音樂基礎會有所差異,需要教師圍繞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針對性教學,因材施教。例如:在合唱過程中,有些學生容易搶拍,這時教師要引導其注意集體的節奏變化,對其他學生的演唱進行感受和模仿,使其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在學生對唱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角色的特點,對不同演唱角色進行區別觀察和了解,以便更好地配臺他人,并在反復訓練中增強彼此間的默契,以此實現合唱效果的提升。相較于課堂獨唱,合唱能讓學生在集體中取長補短,加強對集體意識的理解,進而培養團隊意識與臺作精神,為未來適應社會生活打好基礎。
二、小學音樂課堂臺唱教學有效性提升的原則及路
(一)提升原則。要想提升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1.協作性原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配合是合唱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著重強調互相協作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或是正向引導學生,讓學生對自己在臺唱中的位置或角色有準確認知,能高效完成自己的合唱部分,進而實現與其他同學之間的良好協作。
2.主體性原則。該原則要求教師在課堂合唱教學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學生被動合唱的情況;同時盡量滿足學生的主體需求和具體需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優化調整,構建新穎的教學模式。
3.多樣化原則。該原則要求小學音樂教師開展課堂合唱教學活動時,重點兼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通過豐富合唱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來強化學生對合唱的興趣:或者以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恰當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此打破傳統單一教學模式的局限,促進合唱教學成效的提升。
(二)提升路徑
1.培養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實現學生合唱興趣的提升,教師在課堂合唱教學環節要巧妙設計教學的內容和流程,圍繞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教學活動安排并輔助講解,以此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合唱積極性。在日常教學環節,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比如向學生播放同一版本曲目的不同演唱形式,讓學生欣賞和對比兩者的異同點,體會不同的情感。又比如在合唱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欣賞《愛我中華》《保衛黃河》等曲目,在學生欣賞之前給予適當引導,使學生感受這些曲目在齊唱、獨唱、合唱方面的不同之處,由此探究合唱的特色,激發對學習合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學習開拓性的合唱曲目,引導學生圍繞曲目的聲線變化、演唱技巧、歷史背景等方面展開探究論述,進而深入感受合唱的多元化魅力。
2.合理規劃課程。在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活動中,合唱課程的合理規劃尤為關鍵,這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舉措。在課程規劃環節,由于不同年齡的學生在歌唱能力、聲音特點方面存在差異,所以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喜好、水平、年齡等特點來開展合唱教學,具體來說,即對曲目的風格、意義、難易度、情感、語言和風格進行綜合考慮,結合學生的音準、音域、音質等條件進行聲部分配,輔之以適當的變化和調整。同時,教師要始終秉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以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為依據,對合唱教學的方法、過程展開合理設計,通過課程內容與合唱教學的有機結合來達成三維教學目標。
教師可通過指揮對合唱表情、力度、速度進行把控;通過欣賞活動來強化藝術鑒賞和理解的能力;通過視唱練耳進行節奏和音準的訓練等。另外,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水平、年齡等因素,對課程數量與課程時間進行合理安排,科學設置每節課的頻率與時長,避免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或審美疲勞,促進教學實效的提升。比如,中低年級段的小學生的耐力、注意力相對較弱,可以將課時控制為30分鐘左右,不宜過長;針對高年級段的小學生,可以適當延長課時,控制在40-50分鐘左右。
3.科學選擇素材。合唱教學素材的選擇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教學成效,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音樂水平、興趣愛好的前提下,廣泛搜集合唱素材;應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層次地選取素材。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很多合唱歌曲的播放量不斷攀升,受到大眾的追捧,教師可以將《水手》《奔跑》等流行曲目作為課堂合唱教學的素材。需要注意的是,選擇合唱素材時,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素材的教育價值,應選取如《陽光總在風雨后》《我相信》等能對學生道德、理想、情感各方面產生正面影響的素材,或選取能反映現實生活或歷史的素材,充分體現合唱教學的育人價值。
4.創新教學形式。作為一種集體式的教學形式,合唱教學雖能實現教學效果和學習興趣的提升,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容易導致教師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影響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要想提高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方法,以學生性格特點為依托,制定與學生個性相符的集體唱法,讓學生既能在臺上唱,又能在臺下評析和觀看,通過彼此之間的合作練習來實現共同進步。例如,學唱歌曲《兩只老虎》時,教師可以安排兩名學生扮演老虎、相互對唱,其他學生觀看和評價,當學生大致了解歌曲的唱法之后,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合唱。這樣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表現、觀察和評價的機會,還能促進學生的互相學習和共同進步。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長進行個性化教學的設計,如:在合唱之前通過其他形式展示歌詞,讓學生在熟知并理解歌詞的基礎上學習歌曲,讓擅長歌詞記憶的學生有自我展示的機會,降低學習難度。當然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練習感興趣且簡單的兒歌,引導學生對合唱歌曲的節奏、旋律、唱法形成整體認識,并嘗試用與自身認知規律相符的方式學習樂理知識,然后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反饋和評價,讓學生正視自己的優缺點,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
5.注重技巧指導。聲音的共性展現是合唱的重點,合唱需要注重氣勢美與和諧美的結合,通過個性與共性的結合來彰顯合唱的獨特魅力。換言之,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基礎技能訓練,在幫助學生打好音樂基礎的同時,實現有效教學。
一方面要注重呼吸發聲訓練。聲音的和諧性是合唱的關鍵,需要學生在合唱環節能迅速自如地呼氣吸氣,因此教師要關注呼吸發聲訓練,引導學生掌握合理可行的呼吸習慣和呼吸方式。例如,可要求學生坐于椅子的1/3處,挺直背部,雙手放在腿上,巧借背部力量收緊核心并提腿,感受橫膈膜肌的腹式呼吸與調控作用,當產生酸痛感之后,緩慢放下雙腳,保持自然呼吸。通過這樣的呼吸發聲訓練,學生能保持穩定的氣息。
另一方面應注重音準節奏訓練。對音準和節奏的精準把控是完美詮釋音樂作品的關鍵。在小學音樂合唱課堂上,經常會出現聲部“打架”現象,如:學生之間無法保證節奏的統一、不同聲部的學生容易跑調等,究其原因就是學生不能準確把控音準和節奏。基于此,教師需要加強對音樂節奏方面的訓練,以樂器配合,讓學生準確掌握各聲部旋律和節奏,練出敏銳的聽覺,有效避免音準偏差。
比如:在進行《讓我們蕩起雙槳》的合唱學習時,由于學生對整體速度的把握不準,導致聲部雜亂無章,這時教師可以引入電子琴彈唱,由男生跟隨電子琴的節奏進行低聲部合唱,然后引入女生主聲部,讓女生音量低于男生聲部。通過這樣的指導,學生能更準確地把握節奏和音準,增強合唱效果。
6.善用樂器輔助。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有些學生的音準較差,在合唱學習中會感到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巧妙引入樂器,發揮樂器的教學輔助作用。可以說,樂器的引入不僅能將不同聲部之間的音高、音準等因素予以有效呈現,還能豐富課堂表現形式,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比如:在二聲部合唱教學環節,針對能演奏少數樂器的學生,教師可以發揮其優勢,讓其分聲部演奏旋律后進行合奏,其他學生則認真聆聽,感受二聲部結合的和諧之美。在學唱環節,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四個小組,分別擔任高低聲部的演奏與演唱,并在每個聲部合唱時加入一兩件樂器伴奏,如豎笛、口風琴等,促使學生在樂器的引領下順利進行演唱。豎笛有著寬廣的音域和婉轉悠揚的音色,與合唱進行融臺能實現聲、樂的完美結合,豐富音樂元素;口風琴則有著多變的音色和較好的音準,與合唱進行融合能帶來豐富的和聲效果,強化學生的音樂感知力。
7.優化訓練方式。在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排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練聲環節開始,先學會腹式呼吸,即:圍繞學生的音樂水平進行不同層次和維度的發聲訓練的設定,或者是巧借多種練唱方式來幫助學生控制音域、音色。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感受曲目蘊含的深意,學會共情,唱出更具感染力的作品,
比如,在進行《雪絨花》的二聲部合唱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音樂劇,要求學生在曲目學唱過程中運用抒情、優美、輕柔的聲音以及恰當的力度、速度進行二聲部合唱,從而鞏固三拍子節奏技巧以及聲斷氣連的演唱方式。具體來說,教師可在課堂導入階段展示歌曲《音樂之聲》的創作背景;然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欣賞《雪絨花》相關視頻并跟隨視頻進行哼唱:接下來,教師可以適時提問:歌曲傳達出什么樣的情緒?歌曲的強弱和拍子變化有怎樣的規律?利用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和探討并給予初步總結: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發聲練習,在練習中注意發聲的輕音及其位置;課堂結束前,教師可提出開放性問題:采用什么樣的聲音能賦予歌曲更強的感染力呢?對此,學生通過思考和小組探討來解答,進而實現深度學習。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師開展課堂合唱教學活動時,應當立足實際,積極遵循協作性、主體性、多樣化原則,通過培養學習興趣、合理規劃課程、科學選擇素材、創新教學形式、注重技巧指導、善用樂器輔助、優化訓練方式等策略,充分發揮合唱教學的育人價值,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責任編輯:謝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