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摘要:新課標是教育改革的關鍵推動力,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依據。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與實施,初中語文課程教學迎來了新的挑戰和要求。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深入研讀新課程標準,不斷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專業知識,推對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本文從新課程標準的視野出發,分析初中語文課程的價值導向,梳理新課標對初中語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并探討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推動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升,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語文;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4-0130-03
語文是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課程,是一門兼具德育、智育、美育等多種教育功能的語言人文類學科,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提升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從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情況來看,語文教學也存在著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許多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水平有待提升。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對初中語文課程作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改善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認真研讀學習課程標準文件,深入理解其中的新要求、新理念、新方法,并將之融入到課堂實踐中去,推動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提升。
一、新課標視野下初中語文課程的價值導向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當圍繞核心素養展開,體現課程性質,據此確立課程目標。由此可見,核心素養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導向標,教師要深入分析新課程標準關于核心素養內涵的說明,明確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展核心素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格品格和核心能力。
(一)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運用指的是要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夠正確、規范地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我、與他人交流。語言運用素養是語文課程的核心,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言運用能力直接反映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對于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日常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將語言運用擺在第一位,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才能實現其他素養的有效發展。
(二)強化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指的是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感受中華語言文化的魅力,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特別是在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念正在逐步形成當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在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一些不良的文化思想借機傳播,對青少年形成了消極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文化教育價值,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使他們對我國的優秀文化形成高度的認同感。
(三)提升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指的是整臺、辨別、分析、歸納、對比信息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創造能力等。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關系到學生的閱讀效率、閱讀深度、口語交際以及書面表達能力。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比較關注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忽視了思維能力的培養,結果導致學生會背會讀,但是口語表達、人際交流和書面寫作的能力并不好。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教師應當重新審視思維能力對學生學習與成長的作用,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
(四)提高審美創造能力
審美創造指的是學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并在此基礎上創造美的能力。語文是一門充滿了美感的學科,以古詩詞為例,優秀的古詩詞作品具有語言美、韻律美、節奏美、意境美等多種美感,能夠帶給讀者多元化、深層次的審美體驗。要注意的是,教師不僅要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美感,還要鼓勵學生主動、大膽地去創造美,培養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
二、新課標視野下初中語文教師面臨的新要求
(一)提升課程設計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了多項建議,比如彰顯“以文化人”的育人導向、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等,這對初中語文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講授法為主,教學形式單一,顯然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求新求變,敢于打破“舒適圈”,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深入理解新課標的理念,掌握語文教學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等,從而能夠全面把握課程設計的方向和目標。同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理解教材的編排結構、內容深度和廣度。此外,教師要樹立終身發展的觀念,通過閱讀專業書籍、參加培訓活動、研究優秀案例等,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并將其融入到語文課堂中去,不斷鍛煉自己的課程設計能力,提升語文教育的質量,以適應新的教育形勢。
(二)促使學生主動探究
新課標強調“促使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發展,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在過去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被動地聽講,主動思考、討論、探究的機會比較少。在新的教育趨勢下,初中語文教師要學會適當地放手,為學生留出更多自由學習的空間,這意味教師需要具有更強的教學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能夠運用恰當的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探究學習,實現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和諧統一。
(三)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創新教學方法是新課標視野下初中語文教師面臨的新要求之一,新課標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推動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革發展,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慕課資源、學習類APP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或者模擬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進來,深化他們的認知體驗。也可以將游戲化元索引入教學中,通過游戲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教師要樹立“教無定法”的觀念,不能停留在固化的教學模式中,而是要密切關注教育領域出現的新技術、新方法,加強專業學習不斷革新語文數學模式。
(四)注重思想情感教育
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教師不僅耍教授給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作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思想內涵和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感知能力。教師需要采用多種素材來營造具有感染力的氛圍,如音樂、圖片、視頻等,引導學生走進課文的世界,深化他們的感受和體會。同時,教師還要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將課文內容與自身生活聯系起來,用所學的知識去看待、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引導他們逐漸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三、新課標視野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探析
(一)創設生動情境,引發興趣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是一門富有人文氣息的學科,文學作品中蘊含著作者的精神與情感。在創設情境的時候,教師不能只注重知識層面的講解,還要深入挖掘課文的情感內涵,設計生動形象的問題情境,以此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創造出貼近真實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獲取知識、理解課文、探究問題。
例如在教學《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時候,教師可提出問題:“同學們,你曾經與喜歡的親人或朋友分別過嗎?當時的場景是怎樣的?你內心有什么樣的感受?”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聯想自己的朋友、親人,把自己代入到詩歌中的情境,在課堂上分享交流,描述各自的想法,深入體會詩人對朋友的關切與掛念之情,以此來營造出符合詩詞情感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讓他們體會到了詩中的意境美、情感美。
(二)堅持問題導向,激活思維
新課標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要求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教師可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語文課堂中來,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問題設計不能停留在“是不是”“好不好”這種淺顯的層面,教師要設計具有探究性、開放性的問題,以此來啟迪學生的智慧,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個性化見解,允許課堂上出現不同的聲音,推動學生觀點與思想的碰撞。
例如在教授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時,課文講述了“落日六號”地航飛船被困在了地球的最深處,一個小姑娘獨自存活并堅守崗位的故事。教師提出問題:“你從這個小姑娘的身上感受到了哪些寶貴的品質和精神?獲得了怎樣的啟示?”有的學生說:“我們應該學習她堅強不屈的精神,樂觀地去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有的學生說:“我們要學習她堅守崗位的敬業精神。”語文閱讀理解本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作為語文老師,不能用所謂的“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的大腦,而是要設計開放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以此來鍛煉他們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
(三)小組合作學習,提升效率
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把學生的力量凝聚起來,使他們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特別是對于一些較為復雜、困難的問題,如果讓學生獨立思考可能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導致課堂教學效率降低。這時教師就要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完成,以此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教師布置任務:探究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發生多次變化的原因。然后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先讓學生自己快速閱讀一遍課文,然后與組員討論交流,嘗試對課文進行劃分,梳理出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即“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明白菲利普夫婦現實、世故、冷酷自私的品性。接著,教師可讓各個小組開展分角色朗讀活動,小組成員扮演小說中的不同人物,通過對話的方式來演繹這個故事,學生可以自己添加一些臺詞和動作,增強表演過程的感染力,站在人物的立場上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課文中不存在的情節,如:“假如于勒真的賺了大錢,衣錦還鄉,菲利普夫婦會怎樣對待他?”讓學生自由想象,根據自己對人物的理解來演繹這段故事。通過臺作學習的方式,能夠推動學生知識、能力、思維的整合,促使他們彼此學習、相互幫助,從而提升謀堂學習的有效性。
(四)引導學生表達,總結知識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學習,但如果一味地放任學生自由地去學習和討論,課堂上可能會亂成“一鍋粥”,到最后也得不到統一的答案,難以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反而會浪費課堂時間。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合理有序地進行表達,可通過板書、講述、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用簡潔明了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核心觀點。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整合與補充,歸納出問題的答案,引導學生達成共識。
例如在教學《范進中舉》的時候,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一遍課文,邊讀邊思考“范進中舉后為什么會發瘋?”鼓勵學生自主表達,與同學討論探究。討論環節結束后,學生可以自主舉手作答,表達自己的觀點,其他學生可進行補充和延伸,直到沒有新的觀點出現為止。最后,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整理和總結:
第一,封建教育制度。在封建社會,科考是許多人眼中升官發財的途徑,官員的待遇與普通人民的差距很大,因此出現了類似于范進這種熱衷于考取功名的人物。
第二,人際關系環境。范進周圍的人把財富、權力等作為評價一個人的依據,具有濃重的功利化思想,對范進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
第三,生話的極端困境。范進的家庭狀況非常糟糕,他的家中連基本的溫飽和生存都成了問題,需要依靠變賣家產來維持生計。在中舉后,他終于能夠過上夢寐以求的新生活,擺脫生活的困境。在語文課堂中,來用學生發散思考與教師引導總結的方式,既能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又能確保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結語
總之,語文是初中學校的基礎必修課程,教材中包含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是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發展的重要途徑。初中語文教師要深入研讀新課程標準,革新自身的專業結構,將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融入到語文課堂中去,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不斷糾正和改進當前教學中的問題,通過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小組合作以及引導總結等多種方式方法,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打造出高質量,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新模式。
(責任編輯: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