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修耀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然而,初中階段“唯中考上下而求索”的功利性教學問題仍然存在,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往往是“一刀切”,作業的訓練目標一致、難度同一、形式單一,沒有真正體現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因此,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充分有效地運用智慧課堂等信息化平臺,精心設計綜合性、層次性、開放性、探究性等語文作業,提升學生在語言運用、審美、自信、思維等方面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新課標? 作業? 智慧課堂? 初中語文
隨著中考“內卷”現象不斷加劇,“減負增效”也成了初中階段的家長們廣泛關注的話題,可應試教育最突出的唯中考論的功利性教學問題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雖然現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卻出現了資料泛濫、補習泛濫等現象,導致學生負擔過于沉重,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黨和國家提出了“雙減”政策,即“減輕學生們的作業負擔和校外的培訓負擔,讓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合理”。
一、初中語文作業優化的重要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注重作業設計的重要性,強調教師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精心設計作業。語文是初中階段最重要的課程之一,所以優化初中語文作業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優化創新初中語文作業,既符合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目標的要求,也是落實減負增效工作的重要措施。
二、傳統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所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的訓練目標過于一致
新課改的目標是給學生減負增效,但筆者發現,語文教師和其他各科教師一樣,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也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立于不敗之地”,他們會布置大量重復性的作業,其實是“增負減效”。
例如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老山界》課后“思考探究”,第一題“文章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展開。試以此為線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經過”;第二題“紅軍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難?這體現了紅軍什么樣的精神?結合具體內容,做簡要分析”。《新編基礎訓練》里的《老山界》B組“綜合達標練”的第6題“本文以什么為線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第7題“紅軍翻越老山界時遇到了哪些困難?”,這兩組題目設計所想達到的訓練目標幾乎是一致的。教師要求學生完成課文后面的“思考探究”的第一、二題,完全沒有必要再讓學生完成練習冊上的這兩道題目了。
該冊第七課《誰是最可愛的人》課后“思考探究”第一、三題與《新編基礎訓練》的第五、六兩題所探究的目標也是相似的。如果教師沒有認真地進行作業的優化遴選,這樣重復機械地訓練,無疑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還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作業的訓練難度過于同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因材施教,但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很少進行分層設計,訓練難度過于同一。常見以下情況:同一班級甚至同一年級學生的語文作業內容是一樣的;甚至各年級的周記的寫作內容和字數要求也是一樣的。如《新編基礎訓練》A部分的“基礎通關練”,這樣簡單的題目,對優等生而言沒有挑戰性,他們往往因為“吃不飽”喪失學習興趣;而有的教師在教完《禮記二則》時,又選了墨子的《非攻》作為比較閱讀,這樣的作業對于學困生而言難度較大,長此以往,這樣設計作業更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上述情況,都是因為教師布置作業不分層。
(三)作業的完成方式過于單一
初中語文傳統作業形式往往只有“抄、背、默、仿”四種,訓練方式過于單一,內容枯燥無味,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普遍較低,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自然不高。筆者認為,傳統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打擊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迫切要求語文教師積極轉換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心理壓力,認真探索互聯網和大數據終端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方法,運用智慧課堂等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初中語文作業,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新課標背景下智慧課堂中初中的語文作業優化策略
新課標提出,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方面,即語言運用、文化自信、審美創造和思維能力。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針對傳統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所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利用智慧課堂等信息化平臺來優化作業設計。
(一)運用智慧課堂,設置綜合性語文作業,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
在預習新課文時,教師可先登陸班級人人通平臺,用智慧終端(平板電腦)向學生推送名家朗讀(頌)視頻。首先,讓其標記出節奏和重音,再注音并跟讀模仿,將生字詞工整地抄寫,真正達到“讀一讀,寫一寫”等目標,同時用平板電腦拍照上傳,可讓學生互評,也可由教師一鍵批閱。教師通過有效的數據反饋,提前掌握學情,以便課堂上有的放矢地教學。
如學習《回延安》一課,教師借助人人通“資源中心”向學生推送《回延安》名家朗誦視頻,讓學生們邊聽邊標出節奏,尤其是朗讀停頓和重音,如“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這部分寫作者回到延安見到延安親人時的激動心情,語速稍快。其他部分,學生可將各自的朗誦拍成視頻上傳至人人通白板授課平臺,讓學生互評視頻中有關停頓、語氣、情感等方面的優點與缺點,最后將優秀的朗誦視頻發送到班級空間進行展示,激發他們的誦讀興趣。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作業評價建議”中指出:隨著學段的升高,作業設計還要緊密結合課堂所學,積極引導學生關注校內外個人生活和社會中的熱點問題;設計主題考察和跨媒介創意表達等綜合性的作業形式,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語文學科是綜合性學科,也極富生活氣息,教師要精心地設計作業,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訓練和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如當前防范溺水等形勢依然嚴峻,須時刻警惕。在智慧課堂中,教師可讓學生登陸自己的賬戶端,教師通過智慧平臺推送防溺水視頻,也可以讓學生制作一份防范溺水的手抄報進行宣傳;演講能力強的同學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采用說唱、打快板等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平板電腦錄制視頻發送至班級微信群、抖音等自媒體平臺。這種豐富多樣、靈活變化的跨媒介語言運用訓練方式,一定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學生們敢于表達了,勤于表達了,樂于表達了,日子久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就會大幅提高。
(二)運用智慧課堂,設置層次性語文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作業評價建議”中指出:作業設計要難易適宜,要合理安排不同作業的比例,增強作業的可選擇性。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性,要想有效提升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教師就應重視這種差異,要設計分層次語文作業,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樹立他們積極進取的信心。
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可以先用智慧課堂終端(平板電腦)在人人通“詩詞卡片”中選出并推送介紹詩人的視頻,用生動形象的影音方式向同學們展示杜甫的生平經歷。然后教師根據智慧課堂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推送給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
對于學困生,可推送已經學過的《石壕吏》進行對比閱讀,了解杜甫理想的崇高、境界的開闊,兼濟天下的抱負;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布置學生回顧《望岳》《春望》,通過杜甫各階段代表作的品讀,學生可以探察唐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心理歷程,也大體了解了杜甫的偉大成就與抱負以及百折不撓的決心;對于優等學生,可以讓學生探究杜甫的作品,了解其沉抑頓挫的現實主義詩風和詩歌成就。教師也可以通過此種分層方法讓同學們探究李白、蘇軾、柳宗元等大家的詩歌成就。這樣因材施教的智能優化,能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樹立學好初中語文的自信心。
再如我們學習《大道之行也》,可先向班上所有學生推送學習生字詞、譯文主旨和結構等內容的作業,然后推送儒家社會治理方面的經典著作給學生進行對比學習。對于優秀學生,可推送荀子的《禮論》的“禮起于何也”篇,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對于中等學生,我們可以布置陶淵明的《桃花源詩》,讓學生比較閱讀;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安排已經學過的《桃花源記》,讓學生與之配套閱讀。教師讓學生將對比閱讀的評析結果用平板電腦拍照,上傳至“授課白板”并分享各自的閱讀體會和成果。這樣針對學情不同的學生,分層設計作業,提高了學優生的熱情,提升了學困生的信心。
(三)運用智慧課堂,設置開放性語文作業,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溫儒敏教授說,我們語文老師學習新課標,要特別關注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審美創造。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認知和素養的培養,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讓他們體會并享受到語文學科蘊含的美感。
如在教授元朝馬致遠的散曲小令《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智慧課堂上給各自小組推送個性化、開放性的預習作業。如寫作小組利用智慧課堂的平板將推送的畫面轉換成文字,加以紋飾點綴,體會詩詞中的意境和美感;朗誦小組的同學可執一把紙扇,一邊踱步欣賞美景,一邊搖頭晃腦地進行情趣化朗誦;音樂小組的同學可根據詞曲的意境在《經典詠流傳》中選擇其意境或歌詞相似的樂曲或歌曲,作為整個課堂的背景音樂;繪畫小組同學可以根據曲中的眾多物象描寫制作一幅唯美秋日黃昏圖;信息技術小組的學生可根據其他組學生的表現制成誦讀精彩、畫面唯美的誦讀視頻。
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完成個性化作業。這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詩中意境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引導學生體會我國傳統詩詞中的韻律和美感,理解詩詞中所表現的優美意境。最后,同學們用平板電腦互相錄像后上傳至人人通平臺,讓瀏覽的學生都能欣賞、評鑒,讓每一位學生的作品都可以得到展示機會,多角度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
(四)運用智慧課堂,設置探究性語文作業,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情感,教師可以利用智慧課堂優化語文作業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如教授抒情詩《蒹葭》時,教師可發“‘伊人究竟何人或何意”的主題帖,讓學生研讀課文后發散思維,在班級空間里進行個性化交流。同學們經過認真閱讀并展開討論,通過平板電腦將各自的研讀觀點拍照上傳大屏幕展示。有的學生認為“伊人”就是指意中人;有的學生認為“伊人”可能象征的是理想;將《馬說》聯系起來,反向理解,認為“伊人”極可能是英明的君主盼望已久的賢才。
這樣的作業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想象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完成的作業上傳平臺,與同學們分享和點評。教師推選出同學們的自評或互評并分享到班級空間,通過這些評價,學生能積極反省并改正。這樣,利用智慧課堂優化作業,在班級中構建良好的思維訓練環境,提升了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教學《女媧造人》《皇帝的新裝》《天上的街市》這些課文時,均可利用智慧課堂優化作業,以達到提升學生思維素養的目標。
綜上所述,在智慧課堂等信息平臺中,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注重對初中語文作業的優化創新設計,制定具有綜合性、層次性、開放性和探究性的語文作業,既訓練了學生語言運用和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力和審美能力,同時加強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從而全面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董燕芝.“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等問題與對策——以部編版教材為例[J].新課程,2022(6):45.
[2]王珺嫻.“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智慧課堂限時作業設計——以《觀滄海》為例[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1(11):17818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