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寬
摘要:引導大學生樹勤學好問之風、立為國求學之志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發展的重要話題,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課題。文章分析協同育人的內涵,探討高校學困生學業幫扶的現實困境,指出協同育人視域下學困生學業幫扶對策:價值引領協同,五育并舉指導學困生學業;教育主體協同,發揮人員優勢幫扶學困生學業;育人手段協同,教育和管理雙行聚焦學困生學業;育人過程協同,全過程指導學困生學業;制度落實協同,完善制度規范學困生管理;校園文化協同,促進學困生優良學風養成。
關鍵詞:高校;協同育人;學困生;學業管理;學業幫扶
中圖分類號:C961;G6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8-000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沈陽理工大學學生工作課題(編號:SL GXSGZ2023-21)研究成果
部分高校的學困生數量和學困生比例連年增多,無疑給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帶來諸多的挑戰。因此,高校教師分析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了解學困生的需求,幫助學困生解決思想、學業、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難,找到提升學困生學業成績的有效方法,對提升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認為“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情況下,能夠通過自己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1]。協同學理論研究的是系統如何通過自己內部子系統之間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協同作用,使系統自發呈現出有序結構從而推動系統優化演變的理論。協同理論對教育學的益處在于,將教育環節視為一個與外界聯系緊密的社會行為,教育主體應整合全社會的資源,凝聚多方面的力量,開展育人和管理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協同學理論強調系統各育人要素間和系統與外部育人環境之間的協調配合,即高校內部人力、物力、財力的有效整合與高校外部各因素的合理調配和使用。因此,以協同育人的視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著眼于全局性和系統性,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推動多元主體、多元要素的相互融合和協同配合。在協同育人視域下研究學困生幫扶工作,還要注重育人的整體性和協調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達到最大化。
1.學困生群體教育與管理的聯動性缺失
部分專業教師對學困生學業的教育僅停留于書面知識,側重書本內容和專業技能的傳授,忽略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價值觀引領。受職稱評定和績效獎勵的影響,部分專業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仍舊普遍。一些專業教師上完課就走,與學生相處的時間不多。而輔導員與專業教師恰恰相反,每天都要圍繞“育人”開展學生工作,側重對學困生的日常學習管理和督導。并且受所學專業的限制,一些輔導員在專業知識領域對學困生的教育和幫扶非常少。這樣,就導致輔導員、專業教師和班主任在學生學業管理、職業發展規劃、創新創業實踐方面的溝通配合度不高。除此之外,高校的各部門之間在認識和資源調配、行動落實方面缺乏交流和有效配合,也使得學困生群體的教育與管理缺少整體規劃,溝通反饋機制不健全,協同聯動性明顯不足。
2.學困生群體的心理問題普遍被忽視
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往往是隱性的,易被忽視的。調查顯示:56.3%的學困生因為學習成績而焦慮、抑郁、失眠、食欲改變、煩躁不安和自卑,84.1%的學困生認為學校應該為其提供專門的心理健康支持。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學業困難群體和心理障礙群體被視為五困生群體中的兩大類,但是部分教師往往忽視這兩類群體的密切關聯性,對學業困難群體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群體的學業問題有針對性的幫扶較少。這樣,就導致學困生一直處于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想提高學業成績卻無從下手,在學習上越來越自卑,甚至是放棄學業。
3.學困生群體的學業預警和干預手段缺乏
當前,部分高校的學業預警體系不夠健全。一是學業預警僅限于對學生第一課堂的成績評估,對學生的第二課堂成績、日常學業表現和校園生活狀態沒有指標性的評估,預警依據不夠全面。二是學業預警存在滯后性,學業預警流程基本是教務人員將學業預警名單反饋給輔導員,輔導員對學困生進行約談和預警告知,必要時反饋給學生家長,使得學困生在獲知預警信息時學業問題已經相當嚴重,甚至到了降級和退學的程度,達不到事前預防的作用。三是學業預警后干預手段單一,學困生接到預警通知后僅有一至兩個學期去補考和重修不及格課程,缺乏過程性的評估和干預。四是學業預警之后也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對學困生進行系統的學業預警幫扶和學業預警干預,與學困生學業緊密相關的任課教師、教務部門人員,負責第二課堂的團委以及負責學生管理的學工部門缺少對學困生群體的日常學習狀態觀察和學習行為矯正。
1.價值引領協同,五育并舉指導學困生學業
高校要將立德樹人作為學困生學業指導的價值統領,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五個方面同步推進學風建設。在德育環節,高校要堅持價值引領的核心地位,強化學困生的愛國情懷、民族精神和主人翁意識。要引導學困生將個人利益和祖國利益相連,堅定學困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奮斗的時代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在智育環節,高校要幫助學困生夯實專業基礎,提高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改進學習方式。在體育環節,高校要將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培育作為課堂學習的延續與補充,培養學困生強健的體魄和樂觀自信的人格,磨煉學困生的意志品質,讓學困生快樂學習、健康生活。在美育環節,高校要讓學困生領悟美、傳遞美、創造美,提高學困生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在勞育環節,高校要鼓勵學困生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勞動實踐,讓學困生在勞動中提高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成為勇于實踐、事事躬行的實干者。
2.教育主體協同,發揮人員優勢幫扶學困生學業
學困生的幫扶和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個學校師生的共同參與和努力。高校學生工作部門要統籌制定學風建設目標和學困生幫扶的各項具體措施,各二級學院、團委、就業部門、科創中心、教務部門、教輔部門為實施單位,其他各職能部門配合實施,由任課教師、學生工作干部、行政管理人員、教務人員、后勤人員全員參與實施學困生學業幫扶工作。輔導員、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負責具體落實,并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類別的學困生特點創造性地開展實地幫扶工作[2]。學之本在生,教之本在師。要提高學困生的學業成績,高校必須充分調動各個教育主體的力量。一是任課教師要明確“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在主干課和專業課教學中指導學困生理清知識難點、掃清知識盲點,提高課堂授課效果,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本專業內容,培育專業興趣,提升學習能力,改進學習方法。二是輔導員隊伍要發揮思政育人的作用。這就要求輔導員要重點在思想道德、日常行為習慣、課堂考勤、學習心理指導、學業發展規劃等方面引導和管理學困生[3]。三是班主任要重點在班級層面管理學困生,通過班級的思想引領、團支部建設和學生干部培育等引導學困生端正學習態度,對因學習困難造成心理障礙的特殊群體記錄在冊并著重幫扶[4]。四是學校后勤保障和教輔人員要提供人性化的校園服務,努力為學困生提供整潔、舒適的學習環境,保障各項教學和生活區設施的正常運行,優化校園人文環境,間接推動良好學風的形成。五是學生家長要積極參與學困生的學業管理,及時把學困生的學習狀態和在家的日常表現反饋給學校,通過協同關懷,幫助學困生改變想法,積極面對學業問題,達到自我轉變的目的[5]。六是發揮朋輩導師的作用,讓學優生對學困生的學業給予實時幫助和及時輔導,以朋輩輔導的力量破解其學業方面的問題。同時,學優生在輔導中通過傾聽、溝通和理解,能夠鍛煉自身的表達能力,形成朋輩幫扶的良性循環[6]。
3.育人手段協同,教育和管理雙行聚焦學困生學業
學困生的教育與管理屬于學生工作范疇,學生工作應遵循思想政治和教書育人規律,因材施教,教育與管理并行幫扶學業困難學生群體。大學生學業困難的原因可大致分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不得當、適應性困難等幾類。教育管理者需引導學困生全面了解自我,積極進行自我探索,找到學習困難的原因,并結合學困生自身的特點和致困原因制訂不同的學業提升訓練計劃,通過教育和管理并行解決學困生的學業困難。一是對于思想有問題、消極怠慢學業的學困生群體,側重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業觀念和人生目標,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意識到“人欲成才,士欲濟世,務必要開卷讀書”的道理,讓學生明白讀書是人生最大的滋養,大學是讀好書、好讀書的地方。二是對于學習方法不對、社會活動少、僅靠手機接觸外界的學困生群體,側重學習行為管理和學習方法指導。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約束和課后學業督導,安排組織學困生集體晚自習,加強對學困生的時間管理,通過學困生與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結對子,分重點時間段(期初、期中、期末)、分重要科目(公共基礎課、專業主干課)監督學困生的學習狀況和補考情況,以避免學困生掛科數多、學業問題多的現象。教師要強化對學困生學業的過程管理,將學業預警時間前置,在教務處對學困生學業預警處置之前,隨時發現學業問題學生并及時解決,保證至少每學期與學困生談心談話三次,從補考復習到重修報名、從期初選課到期末備考等對學困生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學業指導。三是對于因學業受挫而產生心理問題的學困生側重心理輔導和正向激勵,育人并育心。教師要幫助學困生群體克服情緒困擾問題,以陽光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學業問題;教師要幫助學困生群體克服逃避心理,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在遇到問題時積極尋求外界幫助并解決問題,不拖延不逃避;教師要幫助學困生群體克服自卑心理,引導學困生多參與校園活動和班集體活動,多方面展現自我,發揮潛能并重拾自信,走出學業困境。
4.育人過程協同,全過程指導學困生學業
高校要將幫扶指導落實在學困生學習的每一個時間段,覆蓋到學困生學業的全過程。一是輔導員、班主任要深入學生課堂,了解學生的聽課情況和出勤率,通過學業座談會、學習情況調研、與任課教師面對面交流、學生隨堂課業考評等方面實時掌握學生的學業狀態,對于出勤率不高、課堂作業完成不及時、調研結果問題突出、任課教師反饋差的學生群體作出前置性的判斷和預警,將其歸為潛在的學困生群體。二是輔導員、班主任要密切關注學困生群體和潛在學困生群體,對其選課、課堂表現、課后復習、考前備考、考試等環節實施指導和管理。三是輔導員、班主任要調動各種支持資源對學生各個階段出現的學業困難進行幫扶,并安排班級學習委員幫助學困生選課,制訂重修和補考計劃;聯系任課教師關注學困生,在課上多提問多表揚,在課下多輔導多鼓勵,定期了解學困生能否跟上日常的教學進度,并調整教學目標;安排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組成的學業幫扶小組在期末考試前對學困生進行集體輔導;考試后及時關注學困生的補考成績和重修課程考試成績。四是輔導員、班主任要進行學業研究,對學習進步大的學困生的幫扶措施和幫扶方法進行總結,凝練出提升學習能力、學業進步的核心經驗,形成育人過程閉環。
5.制度落實協同,完善制度規范學困生管理
高校將管理措施制度化、規范化,能更加明確各方的責任分工,有助于提升育人效果。一是建立學困生幫扶制度。高校可將學習成績低于其智力潛能的期望水平、遠未達到教學目標要求的學生界定為學習困難學生群體,指定相關的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學生干部為主要幫扶負責人,開展每周不少于兩次的幫扶,如課后輔導、解答難題,交流學習心得等。高校還要在每學期的期中開展幫扶效果評估,確保學困生能夠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幫助。二是建立學業預警機制。高校可將學業預警分為初級預警(課堂缺勤率達到臨界值,缺交作業和實驗報告率達到臨界值)、成績預警(學位課績點小于1.5,掛科數超過3科)、畢業預警(學位課成績達不到畢業要求、第二課堂得分不夠),并將學困生的學業預警通知單、學業成績單、家長告知單歸檔,做到動態跟蹤和全程管理。三是建立獎勵機制,將學困生的成績與任課教師、輔導員等主要幫扶責任人的績效考評掛鉤,對成績進步突出的責任人給予物質和精神嘉獎,對進步較大的學生本人同樣給予獎勵。四是建立誠信制度,將誠信教育融入學困生管理,通過宣講《考試違紀和考試作弊行為的認定及處理辦法》《學生日常行為管理規定》等文件內容,使學困生明確考試作弊的代價;組織學生集體簽訂《誠信考試承諾書》,杜絕投機取巧心理,克服懶惰和逃避的消極情緒,誠信考試。五是建立學困生心理篩查制度。高校要對全體學困生進行心理問題排查,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學困生,特別是因學習困難而產生煩躁、抑郁情緒的學困生進行干預和疏導,讓他們放下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樂觀地面對學業困難,積極尋求他人的幫助[7]。
6.校園文化協同,促進學困生優良學風養成
優秀的校園文化有助于促進優良學風的養成,改變學困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一是構建精神層面的校園愿景文化。高校要以班級、寢室為單位形成學業幫扶小組,集體制定學業目標,交流學習心得,分享進步案例,樹立學困生的學習信心,讓學困生在進步中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被幫扶中學會自己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督。二是構建物質層面的校園文化。高校要在教學樓走廊、休息區、生活區懸掛各種勵志標語、學術活動照片和名人故事等,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突出校園文化的學術性和教育性,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學困生的文化熏陶。三是構建校園學術文化。高校要鼓勵學困生參加各種學習文化活動,如學風宣講會、科技競賽、讀書分享會、學習經驗交流、畢業設計作品展等,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在潛移默化中督促學困生奮發圖強,奮起直追。四是構建制度層面的校園文化,建立健全校園管理制度,能使校園環境規范、有序,學生行為合法合規,讓廣大師生擁有一個崇尚真知、勤學不倦、比學趕超的學習環境。
綜上所述,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對學困生開展教育、管理和幫扶,有利于提升學風建設工作的整體效果,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認識到學困生群體學業幫扶與管理研究領域的不足,解決當前手段缺失和管理缺位問題,充分利用協同育人機制整合各種資源,確保每一名學困生不掉隊,進而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5: 15.
[2]鐘江順.大學生學業引導與管理協同創新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36(08):1-3.
[3]自青,楊麗.“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路徑探析———基于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視閾[J].四川水利,2021,42(06):142-143.
[4]景鵬.大學新生學風建設中的輔導員-班導師協同工作探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8(02):45-46.
[5]王昭.協同視閾下的大學生學風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5):93-94.
[6]方磊.五協同精準幫扶:高校學困生幫扶的路徑選擇[J].高教論壇, 2020(12):88-90.
[7]戴斌榮.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障礙與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 1999(06):46-49.
Exploration of Academic Assistance Strategi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Zou Kuan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59, China)
Abstract: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 diligent and inquisitive attitude and establish their aspirations to study for the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an important topic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xplor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academic assistance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universities, and points out the strategies for academic assistance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value guided collaboration, and five educations combined to guide their studies; collaboration among educational entities, leveraging personnel advantages to assist students with academic difficulties; collaborative means of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both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cess, guiding students with academic difficulties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Implement collaborative systems, improve institutional norms, and manag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collaborative campus culture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of a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amo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cademic management; academic as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