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婧
摘要:會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專業,不僅應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更應重視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入,以培養德才兼備的會計專業人才。文章簡述課程思政的內涵和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的意義,分析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師隊伍四個方面的失位現象,并從融會貫通、師資力量、雙線并行、綜合評價體系等方面為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的回歸提供思路,以進一步提升會計專業教學質量和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關鍵詞:課程思政;會計專業;教學失位;教學回歸;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2;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7-006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課程思政教學項目“基于SPOC模式的在線開放平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以《會計崗位綜合技能實訓》為例”結題論文
在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等因素不斷推動會計行業發展,對會計人才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也對會計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職院校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如何在會計專業教育中平衡專業技術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教育界和會計行業關注的焦點問題。以往的研究多數集中在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上,而對于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會計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尚缺乏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探究。這導致課程思政常常被部分教師視為一種額外負擔或者僅作為形式化的任務,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有效的實施。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探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如何更有效地實施課程思政,以達到知識與價值的有機統一,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出更符合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引起教育界和會計行業的廣泛關注,共同推動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深入發展。
課程思政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旨在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它不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直接搬運到專業課程中,也不是賦予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意義,而是在尊重各類專業課程的本體性和規律性的基礎上,探尋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的契合點,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這樣的整合有助于形成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課程思政是人才培養體系的一種創新和完善,它要求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各類專業課程教學的內在要求。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上,更體現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它要求各類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有機、有效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與解決問題。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能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能在潤物無聲中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有助于學生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
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有助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2]。
首先,課程思政有助于增強會計專業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人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不僅需要精通會計理論和實務,更需要擁有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課程思政的實施,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課程思政有助于會計專業學生良好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和倫理挑戰中,會計專業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以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課程思政通過分析專業課程中的案例和現實問題,引導學生明確職業道德底線和法律規范,能夠培養學生誠信、公正、守法的職業品質。
最后,課程思政有助于會計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面對快速發展的科技和市場需求,會計專業學生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應變能力。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分析框架,課程思政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專業問題的理解,還能激發其創新精神,提高其創新能力。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旨在將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課程思政有時出現失位的現象,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理念
教育,尤其是會計專業教育,不僅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然而,這并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認知。實際上,有些高職院校教師將課程思政單純看作一項教學任務,而非真正的教育需求。這樣的看法,主要是因為對課程思政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這兩者視為對立面是一個認識誤區。改變這一觀點的關鍵在于破除傳統的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對于高職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為高職大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均衡的教育。
2.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內容設計的核心經常被一些教師認為是純粹的專業知識技能,如審計、稅務和財務管理等。但是,高質量的教學不僅僅是對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當前,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在進行會計專業教學內容設計規劃時,很少融入思政教育,導致高職學生所接觸的教育內容單一,影響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教育,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必須重新評估和整合教學內容,確保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3]。
3.教學方法
盡管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核心內容已經歷數次變革,但其教學方法往往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這些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時可能導致思政內容與專業內容之間的斷裂,以致引發學生的抗拒感。教育者應意識到,多樣化和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可以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效地融為一體。這樣不僅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增強課堂的吸引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4]。
4.教師隊伍
教師是教育的核心。在高職院校,部分會計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不足,影響了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這一點不應被忽視,因為教師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儲備能夠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為確保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高職院校必須為會計專業教師提供系統的課程思政培訓和教學指導[5]。這樣,高職教師才能真正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要求,為國家培養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會計專業人才。
課程思政的失位不僅限制了其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的有效推廣和實施,也妨礙了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要著力探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如何有效地實施課程思政,達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1.融會貫通:會計教育中的思政脈絡
為更好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會計專業教學,高職院校有必要明確課程思政在會計專業教學中的目標和任務,并通過詳細的教學計劃和多種教學手段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為一體。要梳理會計教育中的思政脈絡,通過精心設計和有效實施讓其融會貫通,以進一步提高會計專業教學質量和效果,在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會計專業人才方面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效[6]。具體來說,可以在“會計基礎”“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等專業課程的導入、案例分析和討論環節,無縫融入國家和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期待、行業發展趨勢及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等因素。以“會計基礎”課程為例,在課程導入環節,會計專業教師可以綜合講解會計的歷史發展概況、社會價值及其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會計專業教師還可以利用實際案例如安然事件等,深入解析涉及會計倫理、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各種問題,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但是,僅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實踐操作同樣關鍵。會計專業教師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實驗室模擬等方式,讓會計專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會計核算的基礎方法和技巧,還能感受到會計工作的規范性、重要性和風險性。這種實踐操作,有助于培養會計專業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2.師資力量:思政覺醒的會計教育者
要實現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戰略,培養優秀的師資力量尤為關鍵。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不僅是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傳播者,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者,要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首先,會計專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會計專業知識技能,還要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的培養,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高社會責任感。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還應涵蓋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等方面的內容。其次,會計專業教師要通過自身的行為作風來示范高尚的師德師風。這意味著,會計專業教師除了要在教學活動中嚴謹認真、公正無私之外,還需要在實際的會計工作中展現誠信、守法的專業精神[7]。例如,堅決不做假賬、不逃稅、不貪污、不舞弊,以此維護良好的社會經濟秩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后,會計專業教師還要在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上不斷學習和進修。例如,要積極參加各種會計專業培訓和研修活動,獲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同時,也應注重與行業企業、實踐基地緊密合作,以便更好地了解行業需求和動態。這樣,才能建立高效的教學團隊,推動課程建設、教材開發和課堂教學改革等各項工作有效開展。
3.雙線并行: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的教學協同
為有效培養德才兼備的會計專業人才,高職院校需要在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上進行革新,注重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雙線并行,做到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協同發展。在當前教育環境下,高職院校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確保其在思政素養上得到全面的提高。為此,實施“雙線并行”策略,即實現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顯得至關重要。
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的教學協同,關鍵在于確保思政元素與專業內容之間的無縫結合。教師制定教學大綱、設置課程內容時,不僅要考慮對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還要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確保兩者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上形成共鳴。以“會計信息系統”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引導學生進行傳統的會計操作和會計信息系統分析之外,還應強調會計信息系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意義和價值。數字化技術的進步為教學協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現代教學工具如網絡信息技術和虛擬仿真不僅能夠豐富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經驗,還能深化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例如,教師利用數字化媒體開展教學時,可以為學生呈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會計實踐中的應用和重要性[8]。此外,教師團隊的培訓和交流在實施“雙線并行”策略中同樣關鍵。加強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并對其進行專業和思政雙重培訓,是確保課程思政實施質量的重要環節。例如,高職院校可以鼓勵會計專業教師進行“雙向交流”和“雙向掛職”,使他們不僅了解專業實踐,還能理解并融入思政教育的精髓。擁有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先進的教學工具,以及互助合作的教師團隊,可以確保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真正的協同,做到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相互提高[9]。
4.綜合評價體系: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質量
為增強思政課與專業課在會計教育中的協同效應,教師不僅需要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整合,還需要在評價方面建立一套有效的機制。這套評價機制應當明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各項評價標準,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及創新能力等。評價方式應多樣化、開放化、過程化,以筆試、口試、報告、論文、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等多種形式來綜合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評價不應是單一的結論性評價,而應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除了學生和教師之外,企業和其他行業組織也應參與到評價過程之中,從第三方角度進行更為客觀的評價。最重要的是,評價數據和信息應及時反饋給所有相關方,以便其根據評價結果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持續改進,進而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機制的實施,不僅可以確保評價的針對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還能通過各評價方的廣泛參與和數據反饋,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持續優化[10]。這樣不僅能確保學生在專業領域內獲得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能使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上獲得高質量的教育。
總之,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的失位與回歸,是一場持續而深刻的教育變革之旅。從探討課程思政的內涵,到審視其在會計專業教育中的意義,再到深入剖析其失位的原因,我們已經走過了一段富有啟發的思考之路。然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不僅揭示了問題所在,還提出了回歸之策。融會貫通、師資力量、雙線并行、綜合評價體系等措施將為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的回歸提供堅實的支撐。這些策略不僅僅是對理論的探討,更是對教育現實的實際展現。展望未來,我們可以期待一個更加豐富和有活力的高職會計教育領域。在這個領域里,思政教育不再是一個附加的元素,而是滲透到每門專業課程的精髓,成為培養德才兼備的會計專業人才的強大引擎。通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將塑造出更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會計專業人才,使他們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周美容.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23,30(04):68-70.
[2]黃祺,朱瑋.“德技并修”理念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困境與對策研究[J].財務管理研究,2022(10):100-105.
[3]魏萌.課程思政理念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管理會計課程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06): 52-54.
[4]李麗.“課程思政”視角下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08):112-114.
[5]貢曉軍,陳淑芳.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會計師,2023(05):103-105.
[6]陳蓉.“立德樹人”視角下高職會計教學實踐與研究———以《基礎會計》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8):166-168.
[7]王敏.基于“三全育人”背景的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研究[J].陜西教育,2022(12):53-54.
[8]顧旭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以初級會計實務之存貨為例[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3):54-56.
[9]呂紅美,孫海濤.基于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現代審計與會計,2022(05):34-35.
[10]郭裕湘,姜秋萍,吳春璇,等.本科院校會計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2(03):111-116.
The Loss and Retur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u Anjing
(Hengdian College of Film & Television, Dongyang 322100, China)
Abstract: Accounting is a highly practical profession, which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into the curriculum, in order to cultivat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with both moral integrity and talent.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nnot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urse ide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loss of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 team in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vides ideas for the return of course ide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gration, teacher strength, dual line parallel,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major teaching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unting major; teaching dislocation; teaching return;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