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浩 周衛東 賈榮



*本文系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2022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智慧教育云平臺開展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實踐研究”(2022-R-10438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1-28
作者簡介:凌浩,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善水灣分校,雨花臺區體育學科帶頭人;周衛東,南京市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高級教師;賈榮,南京市雨花臺初級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摘要:自“健康中國”戰略實施以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雖有所提高,但肥胖仍是威脅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顯性因素。合理運動是全世界公認的減重方法,具有科學高效、操作性強的特征。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善水灣分?;谥腔劢逃破脚_創建“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彌補傳統的體育家庭作業的弊端,使其更加具有針對性、科學性、適用性。同時,學校對小學高年段學生開展干預實驗,以此驗證“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改善肥胖學生身體形態、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有效性,為體育教學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肥胖學生群體;數字化技術;運動干預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6-0065-05
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營造家庭體育運動氛圍、家長與孩子共同運動,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中小學生每天在校內中等及以上強度身體活動時間達到1小時以上、保證每周至少3小時高強度身體活動,為超重肥胖兒童提供個體化的運動處方等重點任務。《方案》公布了全國分地區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流行水平分類表,提出了到2030年,高流行地區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線基礎上下降80%的防控目標[1]。江蘇屬于12個高流行的省份之一,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有效降低學生群體肥胖率的干預措施。
以此為邏輯起點,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善水灣分校(以下簡稱“雨花實小善水灣分?!保?020年至2023年在校學生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以下簡稱“BMI值”)進行監測,基于智慧教育云平臺創建“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細化運動內容、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運動頻率,傳播健康飲食知識,并對高年段肥胖學生群體開展為期16周的“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干預,幫助肥胖學生改善身體形態,提高體質健康水平。
一、學生身體質量指數分析
(一)我國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指標
目前國內外關于超重、肥胖的界定有兩種方法,一是標準體重法,二是BMI指數法。教育部印發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詳細公布了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標準,其中,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的超重和肥胖判定標準見表1。
(二)雨花實小善水灣分校學生BMI值分析
通過“江蘇省中小學生體質健康信息網”對雨花實小善水灣分校2020—2023年學生的BMI值(超重、肥胖率)進行檢索后發現,超重率先升后降,肥胖率逐年增長后小幅下降(見表2)。
表2? ?雨花實小善水灣分校2020—2023年
學生超重、肥胖率趨勢表
以學段為單位進行分析,發現高年段超重、肥胖學生占全校超重、肥胖學生的92%。因此,我們選擇高年段超重、肥胖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為保證研究的科學性,采用《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篩查》分類標準進一步對超重、肥胖學生進行判定,排除臨床疾病;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了解學生身心狀況、家族病史等,對肥胖原因進行分析,排除因疾病服用藥物、肌肉含量增加而引發的肥胖,均為脂肪含量過高的單純性肥胖。經過篩選,最終確定的研究對象為雨花實小善水灣分校2023年高年段的63名超重、肥胖學生(見表3),他們正處于第二生長發育高峰,而且學業任務加重、運動時間減少,超重率、肥胖率較其他年段高,更具有代表性。
二、“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內涵及設計方法
(一)“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的內涵
體育家庭作業的實施由來已久,特別是在“雙減”政策落地后,全國各大中小學掀起了布置體育家庭作業的熱潮,目的是增加學生每日運動時間,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但是,當前體育家庭作業內容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學生重復練習,大大降低了練習興趣,效果適得其反。為了促使體育家庭作業真正發揮作用,有效降低肥胖率,彌補體育家庭作業難以監督實施成效的弊端,我們基于“運動處方”的理念,根據《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報告書》中薄弱項目運動干預建議,設計“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針對學生身體狀況,采用處方的形式確定體育家庭作業內容、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及頻率,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家庭體育鍛煉?!疤幏绞健斌w育家庭作業內容設計以生理學和人體發育學為理論基礎,以減重、增強體質為主要目標,遵循安全、科學、個體化、循序漸進等原則,根據學生體測薄弱項目為超重、肥胖學生提供具體量化的“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由喚醒激活、實施運動處方、拉伸放松三個環節組成。喚醒激活即熱身準備,主要安排低負荷的全身性拉伸關節操、反應性練習,喚醒神經、肌肉,克服生理惰性,使身體機能達到最佳的運動狀態,防止損傷發生。運動處方是實施干預的核心,直接影響改善學生身體形態、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學生根據自身運動能力選擇5項作業內容,調節運動負荷,重在提高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與力量,使身體各素質均衡發展。拉伸放松即放松活動,學生通過靜態拉伸,釋放乳酸,調節身心,使身體回到安靜時的狀態。
(二)“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設計原則
作業內容的科學性、創新性、可行性是保證“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綜合考慮學生身體狀況和各運動項目的特點,我們在設計家庭作業時遵循七大原則。一是安全性原則,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為首要考慮因素,作業內容的設計、實施和完成,要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的運動損傷和意外傷害。二是科學性原則,作業內容體系構建以科學性為基礎,既要符合學生現有認知水平,又要遵循運動技能發展規律。三是靶向性原則,分析研判高年段學生體測薄弱項目,精準攻堅,彌補學生體測短板的同時,提高學生運動能力、改善身體形態。四是專業指導性原則,發揮數字化技術優勢,教師在線指導學生科學鍛煉,保證運動技能的準確性。五是差異化原則,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既要面向全體學生,也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既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也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六是循序漸進原則,作業內容的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順序,逐步提高練習要求、加大負荷量、提高負荷強度。七是趣味性原則,體育家庭作業由學生在家獨立完成或由家長陪伴完成,以趣導學會大大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主動性。
(三)“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的運動頻率及強度
運動頻率指個人每周、每天鍛煉次數。從人體機能適應規律、運動生理學可知,運動頻率過高不利于機體恢復,過低則難以達到運動效果。經過專家訪談,最佳運動頻率為每周四至五次體育鍛煉。教師在學期初可每隔一天布置作業,隨著學生運動適應能力提升,逐漸增加練習頻率。
運動強度指單位時間內動作用力的大小和身體緊張程度,是科學運動最關鍵、最核心的要素。影響運動強度的因素有練習密度、間歇時間、動作速度、練習負重等。通過查閱文獻、總結經驗,得出:超重、肥胖學生由于體重較重,運動能力較弱,應采用間歇有氧訓練,以中等強度為宜,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分,根據學生運動適宜性可增加或減少運動量。
三、高年段肥胖學生群體“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干預實驗
(一)“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干預方案
對于超重、肥胖的學生來說,學會基本的運動方法,掌握健康知識,養成長期體育鍛煉的習慣,提高新陳代謝,有助于減重。為保障“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的有效性,我們以學期為單位實施干預,干預時間為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1月20日,共16周,4周為一個階段。周一、周三、周五的每日運動時間為30至40分鐘,在完成學科紙質家庭作業后進行;周末的運動時間為60分鐘,由家長陪同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或戶外運動。體育與健康知識作業一周一主題,可在周二、周四進行,爭取做到每日都有作業。高年段超重、肥胖學生薄弱項目為:50米×8往返跑、1分鐘仰臥起坐和1分鐘跳短繩。由于肥胖學生體重過重,在選擇運動內容、安排運動強度時,要注意保護學生關節,避免選用運動量大、急于求成的方法,應遵循安全、科學、循序漸進原則,分階段實施。
“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由喚醒激活、實施運動處方、拉伸放松三個環節組成,喚醒激活與拉伸放松為必做環節,在實施運動處方環節學生可根據運動能力選擇練習內容,運動負荷可自行調整。喚醒激活環節,學生可從以下運動項目中選擇2項進行練習:原地小步跑、關節操、慢速與快速交替走等。實施運動處方環節,學生可從以下運動項目中選擇5項進行練習:跳短繩、20米往返跑、坐姿屈腿收腹、左右開合跳、俯身登山跑、吸腿跳、原地連續半蹲跳、十字象限跳、原地快頻跑、高抬腿跑、仰臥舉腿、卷腹摸膝、兩腳交替跳短繩、簡易波比跳、臺階實驗、30米快速跑等。學生還可以和家長一起進行親子運動,如背靠背半蹲走、原地轉體擊掌、俯臥摸肩、推小車、合作跳短繩、親子騎行、戶外爬山等;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如球類運動、武術、羽毛球等。拉伸放松環節,學生可從以下運動項目中選擇2項進行練習:站姿左右側大腿前側拉伸、立位體前屈、跪姿左右側大腿前側拉伸、坐位體前屈、正壓腿等。體育與健康知識包括《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意義和要求、營養不良與肥胖、安全運動促健康、運動前后的飲食衛生、了解自己的體質、預防肥胖等。
(二)“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實施流程
數字化技術賦能體育家庭作業,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保障“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實施的有效途徑。智慧教育云平臺以校園網為基礎,對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等信息資源進行了全面的整合、優化,有助于學校實現教育數字化管理。教師基于智慧教育云平臺實施“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對超重、肥胖學生進行干預,實現大數據的跟蹤與反饋,提高作業的直觀性、互動性、趣味性(見圖1)。教師從體育家庭資源庫中選定練習內容,運用“微校家”功能發布作業;家長端接收到作業消息后,協助學生完成作業,記錄鍛煉過程,將相關視頻、數據上傳至平臺;教師根據上交的作業即時給予鼓勵與指導。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師可以從學生作業參與情況、運動技能掌握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定期監測學生的身體形態。通過智慧教育云平臺實施“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填充了基于信息化開展體育家庭作業的實踐案例,細化了通過“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干預超重、肥胖學生群體的針對性,教師提高學科業務能力的同時,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三)“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干預結果
通過“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干預,63位學生的BMI值有一定的下降,身體形態改善效果顯著,速度、力量、靈敏、柔韌、耐力素質均有效提高。
從BMI值的變化來看,干預前學生BMI值平均為24.50%,干預后學生BMI值平均為24.09%,較干預前平均減少了0.41%。其中,有10人從超重恢復正常體重,有4人從肥胖降為超重。
從身體形態的變化來看,干預前學生平均身高為153cm,干預后平均身高沒有變化;干預前學生平均體重為55.06kg,干預后平均體重為 53.32kg,降低了1.74kg;干預前學生平均腰圍為65.32cm,干預后平均腰圍為64.27cm,較干預前減少了1.05cm。
“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干預結束時,正處于學期末,因此,我們采用期末考試的形式對63位肥胖學生的體測薄弱項目進行檢測,計算平均數值,與干預前數據對比。干預前后學生的1分鐘跳短繩、1分鐘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和50米×8往返跑項目成績有顯著性差異:1分鐘跳短繩干預前平均個數為106.8個,干預后平均個數為114.1個;1分鐘仰臥起坐干預前平均個數為25.7個,干預后平均個數為31.1個;坐位體前屈干預前平均長度為4.2厘米,干預后平均長度為5.2厘米;50米×8往返跑干預前平均用時為133.5秒,干預后平均用時為124.8秒。以上結果充分驗證了“處方式”體育家庭作業干預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等.關于印發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0-16)[2023-12-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0/24/content_5553848.htm.
責任編輯: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