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妙妙
【摘要】數學學科引入“跨學科主題學習”模式,其適合性更高,助學價值更為突出,教師需要有整合對接意識,針對學生學習訴求展開具體安排。“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和實踐,需要更多學法支持,教師有意識組織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可以建立更多教學成長點,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訴求。“跨學科主題學習”有不同呈現形式,教師要理清相關教學目標,強化學生學習體驗,促進其學科認知的順利內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
數學學科教學滲透“跨學科主題學習”機制,符合新課標基本要求,教師需要有整合、優化、創新的意識,推出更多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組織學生主動進入到融合性、探索性、合作性學習環節,在創新探索學習中建立學科核心素養。數學與其他學科有諸多聯系,如果教師能夠有觀照設計意識,借助“跨學科主題學習”展開教程安排,滿足不同群體學生學習需求。
一、整合知識點,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目標
數學學科教學中要關涉到數學概念、定義、定理、推理、公式,還要其他學科知識的支持。教師引導學生有意識梳理學科知識,借助多種方式呈現學科知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需要知識的儲備和支持。教師有意識引入其他學科知識內容,利用具體案例進行對應分析,可以促使學生自然建立跨學科學習習慣。
如教學小學數學“四則運算”,這部分內容涉及知識點眾多,教師指導學生在學習之后,梳理出相關知識點內容,列出知識樹形結構,或者是制作成具體的表格。學生自發成立研學團隊,搜集整理相關知識點信息,快速啟動學科思維。如加法意義、減法意義、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等。教師提出知識點梳理要求,要求學生將知識點信息進行詳細分析,科學歸類,形成知識圖形表格系統。學生主動展開思考和討論,在集體環境下展開知識點歸結行動。四則運算要運用到計算法則,特別是簡便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運算效率,與科學學科學習高度對接,方法解讀與語文閱讀分析也有關聯,教師從跨學科角度展開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多適合的學法,能夠創造更多學習動機。知識儲備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基礎,教師對學生學科知識儲備情況做客觀分析,以提升“跨學科主題學習”任務設計品質,幫助學生順利進入到研學環節,在主動研討過程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教師設計知識點整合歸結任務,滲透其他學科學法,對學生形成多點沖擊,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呈現系統性。學生掌握一些知識信息,但大多比較零散,教師指導學生歸結這些知識點,能夠促進認知系統性構建,因為帶有跨學科特點,學生主動探索熱情,其實踐價值更為豐富。教師有意識推出“跨學科主題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歸結相關知識信息,其應用價值逐漸呈現出來。
二、探尋對接點,推出“跨學科主題學習”任務
“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求學生借助生活認知展開數學學習,其應用效果會更為突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學科知識和生活認知有更多客觀分析,推出“跨學科主題學習”任務,以有效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數學學科教學離不開生活案例的支持,教師引入生活案例后,要借助相關知識展開數學分析,結合數學等量關系列出計算式子,或者是分析數學現象,以便形成系統性認知。
如教學“運算定律”這部分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理清加法運算定律、乘法運算定律、簡便方法計算等內容,然后推出一些生活化運算題目,要求學生借助運算律解決這些生活化問題。如學習小組成員身高為128、136、140、132、124、127,如何求出平均身高?介紹運算方法和簡便方法的應用。學生已經掌握運算律的應用規律,也有簡便運算的主觀意識,開始研究相關數據,課堂學習氣氛濃重起來。為激發學生探索主動性,教師設計延伸訓練任務:觀察身邊數學現象,自行設計關于數據分析處理的數學案例,提交到班集體,參與評選學習活動。學生對生活化學習比較有興趣,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
教師推出學習訓練任務,為學生提供更多跨學科學習機會,學生在實踐探索中形成的學科認知更為豐富而深刻。“跨學科主題學習”任務帶有兼容性,教師提出具體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創造性研學行動,符合數學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與學生學力培養目標高度契合,學生在多重實踐探索中形成學科核心能力。
三、設計合作點,強化“跨學科主題學習”體驗
教師在“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和組織時,不妨滲透一些合作學習內容,讓學生借助更多學科認知展開互動性學習,學生學習主動性更強,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科認知更為豐富。小學生思維都比較活潑,對合作性、競賽性、游戲性學習活動比較敏感,教師針對學生學習興趣取向展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能夠對學生學習心理形成觸動和沖擊。學生是學習主體,面對合作性學習任務,能夠迅速做出回饋,教師從“跨學科主題學習”角度展開教程安排,學生積極響應。
合作性、互動性、實踐性“跨學科主題學習”任務帶有融合性特點,教師需要有整合處理意識,以強化學生學習體驗。在教學“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推出一些合作性、互動性學習任務:自行成立合作團隊,小組成員集體行動,進入生活之中,搜集一些數學數據,如家庭生活開支、班級同學生日、個人體重增長等。集體研究這些調查數據,展開具體的分析和操作行動,呈現條形統計圖,寫出調研報告,準備參與集體研討活動。學生接納學習任務后,開始組織合作團隊,集體研究活動程序,優化活動組織,逐漸形成合作成果。在這個教學活動設計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數據搜集帶有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數據處理和圖形繪制帶有美術屬性,調查報告帶有語文學科特質。學生進入“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環節,其學習體驗更為豐富。
學生大多喜歡參與合作性學習,教師針對學生學習訴求展開活動任務設計,組織學生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找到數學認知成長的路徑,其應用實踐效果更為突出。學生有合作要求,教師從學生學習實際要求出發展開教學組織,其適合性更高,學科認知成長順利,教與學達成更多和諧。
四、優化評價點,提升“跨學科主題學習”品質
“跨學科主題學習”目標眾多,教師要有對應設計和組織的意識,優化教學評價機制,以提升“跨學科主題學習”品質。學生對教師評價比較關注,教師要抓住評價機會,積極滲透跨學科內容,以提升學科學習效率和品質。自評、互評、教師點評,多種評價方式的自由轉換,可以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提供更多選擇,教師有意識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探索體驗,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展開評價設計,順利調動學生主動性。
教師設定“跨學科主題學習”任務時,要對教學內容展開深度分析,還要對學生認知基礎有清晰判斷。如教學“三角形”這部分內容,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三角形各個部分的名稱,歸結出一些定理,如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三角形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在指導學生規劃三角形時,教師要求學生借助學具展開具體操作,并提示學生運用美術學科相關方法,以提升圖示設計品質。在觀察三角形形狀時,教師從三角形穩定性角度進行指導,要求學生結合科學學科知識學習三角形相關內容。教師從“跨學科主題學習”角度展開具體引導,組織學生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學習數學,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探索的機會。為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引入自評互評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進入合作學習小組,展開自評互評行動。
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聯點眾多,教師推出“跨學科主題學習”任務,組織學生進入對接性學習,滲透一些新意的評價機制,成功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從學生學習表現和評價中可以看出,教師“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組織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從學習、探索、分析、歸結、創新等學習實踐中獲得的學習認知更為突出。
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有自身特點,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認識,主動滲透“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設定“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探索學習行動。學生學習認知比較凌亂,教師從跨學科角度展開教學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具有延伸性,教師對主題學習內容展開篩選處理,對學習主題活動進行優化設計,積極傳授一些操作方法,推出更多訓練任務,無疑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點激發,促使學生盡快進入到跨學科學習核心,在主動探索行動中成長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韓東.跨學科作業:內涵、特征及設計策略——以小學數學為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2(11).
[2]周素娟.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邏輯理路與教學實踐[J].基礎教育課程,2022(22).
[3]柳小梅.關聯? 綜合? 實踐——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教學設計,20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