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 龐麗丹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汽車產業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2020年,中國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多次提及加速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并將其確定為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培育新質生產力,這彰顯了我國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視和決心。在這一背景下,廣西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進行重點培育,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目前廣西已初步形成了一條以柳州、南寧為中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本文將從市場規模、技術創新、新能源生態體系、產業鏈和政策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為廣西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獻言獻策。
1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1.1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
首先,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及市占率不斷提高。據中汽上險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乘用車市場實現了2400 萬輛的銷售業績,其中新能源汽車售出了761 萬輛,市場占有率飆升至31.6% ;2024 年1 季度,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更是高達256 萬輛,市場滲透率突破35.2%(圖1)。
其次,從技術創新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具備技術、成本、體系、規模等綜合優勢,上下游產業鏈發展成熟。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走在全球前列,尤其是電池技術,如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和上汽通用五菱的神煉電池等。此外,新能源汽車在智能化方面也在國際領先,這使得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競爭中更具優勢,有利于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升級提質。
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例如,購買新能源汽車免購置稅;在公共領域如城市公交、出租、環衛、政府公務用車設定電動化比例;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燃油車置換新能源汽車補貼;支持企業建設充電站,完善新能源生態體系等[1]。同時,2018 年政府印發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健全回收利用體系,拓展梯次利用場景。
1.2 廣西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
廣西的汽車發展起源于20 世紀60 年代末。1969 年,廣西第一臺汽車在柳州誕生,從此開展了廣西幾十年的造車之路,逐漸發展成為了以柳州為中心的現代化汽車城。從產業規模上看,集聚在柳州、南寧等地,擁有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柳州、廣西汽車集團、南寧比亞迪和一汽解放等新能源汽車整車研發及生產基地,根據廣西“十四五”規劃,2025年將達到年產100萬輛。在新能源配套產業鏈上,引進了國軒高科、臻驅科技、賽克瑞普、株洲中車時代及多氟多等科技企業,形成整車、電池、電機和電控等全產業鏈體系。
在市場規模上,據中汽上險數據統計,2023 年廣西汽車銷量52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2 萬輛,新能源滲透率達41.6%(圖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7 年上汽通用五菱率先推出了E100 新能源汽車,政企聯動推出“柳州模式”,在全區范圍內選取200 多個示范點,規劃免費專用車位、建充電柱,借助政府力量解決購車、充電、停車、行車安全等問題,柳州的新能源汽車得到了快速發展,在2023 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更是高達50%。2022 年,上汽通用五菱公布新能源汽車突破100萬輛,是新能源汽車最快突破100萬輛的車企,廣西也一舉跨入新能源汽車產銷大省行列。
廣西新能源汽車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還在國際市場取得了顯著成績。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建立了生產基地,具備了海外生產能力;廣西汽車集團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也行銷海外多個國家。這表明廣西新能源汽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2022年五菱Air ev 作為上汽通用五菱的首款新能源全球車,在印尼首發上市,宣布五菱新能源汽車正式登錄國際市場,同時這款車也成為印尼G20峰會官方用車,這說明五菱新能源車已得到了印尼政府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與支持。2023年五菱宏光MINI、五菱Air ev、繽果(BinguoEV) 相繼登錄越南、泰國、印尼市場,不斷豐富新能源產品矩陣,開辟國際市場。同時,廣西汽車集團的海外銷量也在逐年增長,新能源汽車成為出口的核心增長點。
廣西新能源汽車在技術創新、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廣西汽車城柳州就擁有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2家,自治區級工業設計中心15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37家,自治區級智能工廠企業36 家、數字化車間企業21家,上汽通用五菱入選工信部2022 年度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2]。在自治區政府的指導下,上汽通用五菱實施“一二五”工程,“一”打造廣西最高層次、最高水平的科技研發平臺,促進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二”是形成純電、混動兩個百萬產品集群;“五”是形成五個百億產業集群,在靈犀動力、靈眸智駕和神煉電池等技術上實現了技術突破,并應用于旗下產品上,這些成果的落地,也正是廣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成功縮影。東風柳汽推出“龍行計劃”, 構建新能源核心產品群,打造核心技術,構建核心生態,加速推動東風風行全面新能源轉型升級。
2 廣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品牌力較弱,競爭力不足
廣西新能源汽車產品競爭力不足,沒有形成品牌效應,五菱、東風等主要車企長期處于低端市場,給消費者造成了低端廉價的品牌形象,品牌向上發展困難。目前,汽車的營銷賣點已逐步轉移到產品的技術營銷上,由于廣西新能源汽車起步晚,技術實力積累不足,技術品牌推廣尚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導致其品牌的美譽度和信賴度不夠高,產品競爭力不足。近年來,合資車企大眾、豐田、本田等開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及傳統燃油車價格下探;國內車企比亞迪、吉利、奇瑞和廣汽埃安等車企價格下探及搶占A00 級小車市場,廣西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空間進一步被威脅。
2.2 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積累不足
廣西新能源汽車起步于A00級小車,雖然在A00 級市場積累了雄厚的新能源技術,但在主流的A 級、B 級車領域缺乏技術積累,導致在續航里程、充電速度、能量密度等關鍵技術指標上與國內其他新能源車企相比并不占據優勢。此外,本地智能化、網聯化、國產芯片、智駕系統等配套產業的短板也尤為明顯。盡管以上汽通用五菱為代表的企業推出的靈犀動力、神煉電池和靈眸智駕等新技術,具備了與其他新能源車一較高低的實力,但想要獲得市場的認可還需要時間的驗證。另一方面,廣西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高層次人才缺乏,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由于廣西處于中國西南,經濟發展落后及城市吸引力不足,導致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政策環境、經濟待遇等也缺乏競爭力,使得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2.3 新能源生態不完善
與國內大部分省份相比,廣西經濟相對落后,新能源汽車生態體系不夠完善,充電設施布局不均衡,而且廣西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續航普遍低于500km,所以即使廣西政府正加大力度完善充電基礎設施,但是仍有許多社會車輛得不到充足的補給[3]。例如,廣西區內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配置較少,特別是節假日長途出行面臨補電困難的現狀。在部分城市及大部分農村地區,充電設施的建設比較滯后,這使得新能源汽車在這些地區的推廣和應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4]。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的體系并不完善,目前缺乏標準化的回收流程和體系,缺乏回收渠道,企業之間的協作和配合也不夠緊密,導致了回收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影響了回收的效率和效果[5]。
2.4 售后服務體系不健全
廣西近幾年新能源汽車銷售量迅速增加,但是售后服務體系不健全仍是限制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問題之一。在整個產業上,售后服務人才有著巨大的缺口,不同品牌的新能源車的售后服務網點分布也存在差異。在偏遠地區缺乏售后服務網點,售后維修、保養不方便,進而影響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長久發展[6]。汽車后市場中車輛維修、改裝、保養等環節需要的零部件需求時間、需求數量難以預測,因此較多售后網點沒有備貨,導致零部件物流供應效率比較低;新能源汽車更新換代速度很快,舊款車型需要的零部件可能已經停產,則此零部件需要定制生產,導致維修成本高和維修周期長,最終影響消費者的滿意度[7]。
3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建議及展望
3.1 加強技術科研創新,打造技術品牌實力
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雖然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從政策驅動向市場引導的發展階段轉變,但政府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方面仍發揮著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首先,政府加大資金支持推進以上汽通用五菱牽頭成立的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建設(圖3),實驗室依托高校及院士等行業頂尖資源,深入開展基礎技術研究和前瞻技術探索,構建“應用基礎研究—產業化共性關鍵技術開發—成果轉移轉化—產業孵化—市場推廣”的全鏈條研發體系,促進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其次,鼓勵和支持高科技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加入到廣西新能源實驗室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開展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創新,突破技術壁壘,打造全鏈條研發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一流創新基地。
技術品牌的打造不僅僅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背書,也需要在產品設計、用戶體驗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一方面,企業應加大對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投入,將技術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全面轉型新能源,形成自主的技術體系并不斷夯實技術實力,如上汽通用五菱的神煉電池技術、靈眸智駕技術、靈犀混動技術等。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由于新能源汽車產品更新迭代快,應優化傳統的燃油車開發流程,縮短產品開發周期,把最新的技術快速應用到新車型上,保持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營銷上,將技術作為產品的核心賣點,以技術背書,通過展示技術實力,贏得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及認可。
此外,企業還應關注產品的質量控制和管理,引入高端精益智造技術,實現產品快速迭代過程中生產的柔性化和智能化,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建立生產數字化管理中心,實現生產過程的動態化管理,及時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不同產品及配置的生產計劃。另外,制造的智能化也應在營銷上有所體現,展現新質生產力下的高端制造技術,在市場上給用戶留下高科技工廠的印象(圖4)。
3.2 借助東盟地理優勢,國際化發展與品牌賦能
廣西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核心地帶,地理優勢得天獨厚,企業應因地制宜利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加快新能源汽車產品揚帆出海、向海圖強。這不僅意味著廣西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上取得的成果推向了國際舞臺,更是為廣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國際化動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業應積極尋求在國際會議和賽事上的曝光機會。例如,五菱Air ev 成為了G20 峰會、東盟博覽會的官方用車(圖5);五菱Air ev、BinguoEV 和CloudEV 成為世界水資源大會的官方用車。這些榮譽不僅是對產品質量的肯定,更是對廣西新能源汽車產業國際地位的認可。此外,企業還應高度重視海外市場的證書認證和產品評獎,為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贏得更多信任與認可,為企業在國際市場樹立更高的品牌形象。利用海外市場取得的成果助力品牌力的提升,賦能國內市場,進一步推動廣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
3.3 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規模效益
根據《廣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廣西將全面打造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供應體系,形成從零部件到整車的全產業鏈生產體系[8]。上游通過戰略合作和投資引進等方式,引入電池、電機和電控等核心產業鏈,實現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本地化,降低供應鏈的運輸及時間成本,提高供應鏈的靈活度及反應速度。下游產業鏈應加快商業創新步伐,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化供應鏈管理、生產計劃和配送流程;建立數字化的供應鏈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業,實時動態監控每個零部件的狀態,從而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和靈活性。
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開放共享的平臺,在主機廠研發新車型階段,上游核心供應商提前介入共同開發,通過技術共享和資源整合,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提高新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此外,供應鏈企業與主機廠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應對市場變化和挑戰,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和共贏局面。
3.4 建設新能源基礎配套設施,完善新能源生態體系
推動新能源汽車可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新能源生態體系。一方面將“柳州模式”在全區范圍內推廣,在公共區域劃出免費或低收費新能源停車位,加快公共充電樁的建設,合理布局,使充電柱利用率最大化;另一方面簡化私人充電樁安裝流程,鼓勵用戶建立私人充電樁,節約社會資本[9],試行個人充電樁共享模式,提高個人充電樁的利用率。
為了保障用戶的充電體驗和安全,政府還可制定充電服務標準、充電設施的建設和管理規范,對充電樁服務商進行統一化管理,避免運營商間不良競爭,提高用戶充電服務滿意度。打造“樁聯網”,分階段推進多樣化商業運營模式,實現跨界、多元、市場主導的充電產業商業運營模式。在新能源電池回收上,制定針對不同類型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回收標準和技術規范,提升回收效率和安全性;建立回收網絡,將回收的電池進行再利用,將它們作為能源儲存設備,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支持[10]。
3.5 健全政策扶持體系
一方面,政府出臺新能源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布局以市場導向為主,政府干預為輔,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引導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另一方面,根據市場情況制定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政策,開拓升級品牌營銷方案,如新能源汽車下鄉購車政策、新能源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等,從而激發市場的活力。
在人才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政府應聯合企業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不斷完善識才、引才、留才、用才和愛才的政策措施和體制機制,如柳州探索建立了政府培育引導、企業牽頭建設、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人才飛地”新模式,實現人才和研發在外地、轉化和落地在柳州。
為了進一步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氛圍,應定期舉辦全國技能技術創新大賽、人才周活動等(圖6),為企業及技術精英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技術能力、切磋技藝的舞臺,也可以為政府和企業甄選出了一批出類拔萃的技術能手。同時,也應給予他們相應的榮譽和激勵,這不僅是對他們個人能力的認可,更有助于營造廣西創新創造的積極氛圍。
3.6 完善售后服務體系
為了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還需要完善售后服務體系,解決用戶的用車憂慮。政府和企業應加強對售后服務人員的隊伍建設,建立完善的技術培訓體系,如在職校及技術學校中開設新能源汽車維修及養護等相關專業,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技能型人才。整車企業利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的優勢,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預測后市場對零配件的需求,進行物流網絡戰略布局,探索合理倉儲管理模式,從而提升新能源汽車后市場零部件物流體系管理運作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
4 結束語
本文基于廣西新能源汽車的現狀,從市場規模、技術創新、人才、新能源生態和出海情況分析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從科研創新、品牌力、向海圖強、產業鏈協同發展、新能源生態、政策扶持以及售后服務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廣西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建議,助力于推動廣西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打造廣西新能源產業高地。
作者簡介:
黃劍,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汽車行業發展。龐麗丹,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為采購及物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