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專業和專業基礎課程的思政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創新實踐,目的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中。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既能向大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又能引導學生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大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養殖水域生態學是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水產科學系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生態學的分支學科,是實踐性及應用性極強的學科,課程內容中蘊含了大量生態文明觀、愛國精神、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可用于思政教學。文章梳理分析了養殖水域生態學課程在思政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討了養殖水域生態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內容的設計思路,以期為高等院校提供該課程思政教學的參考。
關鍵詞:養殖水域生態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419(2024)03-0352-04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教育部于2020年印發了關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要求課程思政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和任務,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的有機融合,形成協同育人效應。高等學校的專業及專業基礎課程應該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充分挖掘學科內容和一些知識點背后所蘊藏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教學既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創新實踐,通過成功地開展思政教學,也可滿足社會對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需求。
1 課程設置現狀
養殖水域生態學是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所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大三上學期開課。該門課程主要介紹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和生態系統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以及養殖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養殖水域生態學主要介紹與水產養殖有關水域的生態學,課程教學最終目的是要將生態學的理論運用到水產養殖生產實踐和養殖水域環境的保護中去。該課程的本質是將水域生態學的基礎知識與水產養殖實踐相結合。董雙林[2]等撰文表示,中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和強國,水產養殖也是全世界動物食品生產中增長最快的產業。然而,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已面臨水資源短缺、養殖污染、魚粉制約等挑戰。中國的養殖水域出現了水體富營養化、水體酸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生物入侵、遺傳變異、疾病傳播等問題。中國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數的1/4。由于中國水資源嚴重匱乏,通過擴大養殖池塘面積或增加換水率來提高中國內陸水產品產量,又受到中國內陸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制約。因此中國對近海和遠海養殖又寄予厚望。董雙林[3]等還表示,中國近些年由于發展近海養殖的速度過快,規模過大,中國的近岸海水養殖面積已接近其近海的承載力極限。因此,中國海水養殖從近岸走向離岸、遠海已是大勢所趨。近幾年,遠海養殖特別是深遠海養殖,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不管是淡水養殖,還是海水養殖,水體生態環境對養殖動物的影響都非常大。養殖水域生態學課程就是將生態學的基礎理論應用到水產養殖和水域環境保護中去。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地位。如果能在該門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貫穿進該門課程的教學全過程中,用熏陶代替說教,在課程中密切聯系行業發展方向,使大學生們樹立科學文明的生態發展觀,引導大學生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農、愛農,樹立起遠大的目標,培養他們良好的人格素質和職業素養,立志為中國水產事業的發展奮斗拼搏,成為社會迫切需要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課程德育的目標。
2 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任課教師的思政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大學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要求任課教師思想政治知識的涉獵、理解和把握都具備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也要求任課教師的思維廣度和視野的廣度較高。任課教師要想做好課程的思政教學,光有專業方面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光講解生態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原理給學生聽太枯燥,根本提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如果只是生硬地把一些思政元素帶進課堂,不聯系實際,不結合水產養殖生產實踐,也會引起學生無法理解,引起他們的反感,根本達不到思政教學的目的。目前,任課教師對于養殖水域生態學這門課程思政教學的教學設計、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案例的設計開發等知識儲備量遠遠不足,任課教師多是理工農科的高等教育背景,對思想政治知識的把握和認知不夠高。目前關于這門課程思政教學的參考文獻資料也很少,只能依靠任課教師自己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慢慢地摸索。由于在這門課程的思政教學中沒有思政標準可以借鑒參考,任課教師只能憑借自己對思政的理解在課堂中自由發揮去講授,教學實踐證明效果并不好。任課教師要能夠在課堂上將挖掘出來的思政元素和課程知識點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潛移默化實現思政教學的目的。但要做到這個程度就需要任課教師多下功夫、下狠功夫,對能夠聯系進課程知識點的思政元素多研究、多琢磨、多思考,拓展課堂中所講授的課程思政內容的廣度與深度。
2.2 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的學習效果不佳
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課程思政至今,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標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都處于各自摸索階段,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機制可借鑒。學生對于專業或專業基礎課程中融入思政教學的重視程度和認識也不夠,所以這些思政內容也沒有真正深入學生的心靈,也沒有引發學生的思考,更沒有達到思政教育教學潛移默化育人的效果。還有就是不同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不到位,沒有清楚認識到課程思政育人的真正內涵。大部分教師都是認為隨便加入一些時政或者思想政治內容進去就行了。根本沒有去認真考慮這些思政內容是否和知識點有關聯,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參與度。任課教師覺得思政教育就是在課堂中講大道理,不注意講大道理的方式方法,不結合當前時政、經濟、社會熱點問題,也沒有考慮挖掘身邊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知道用身邊人、身邊事講給學生聽,去感染學生,去引導學生,因此肯定不能起學生的共鳴,學生也認為這些思政知識不能去解決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和困惑,覺得這些思政內容可聽,也可不聽,最終導致學生思政學習效果不理想。
3 養殖水域生態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課程設計的探索
3.1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養殖水域生態學的思政教學中,可以考慮挖掘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愛國情懷和職業理想等思政元素穿插融合進課程相關知識點進行講授[4]。比如在緒論部分給學生介紹生態學的發展簡史以及生態文明這個概念的時候,以一些生態學家的成長經歷及為生態學事業所做的貢獻為主線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去感受這些科學家們從小胸懷遠大理想,勤奮努力,為國奉獻終生的愛國精神,激勵大學生們珍惜學習時光,多學知識,以后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給學生介紹生態文明的時候,將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精神向學生進行解讀,讓學生深刻地意識到面對資源日趨匱乏,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和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及可持續發展。
在介紹生態文明的時候,除了設計思政教學內容之外,還可以進行拓展教學,在拓展教學部分再滲透一些思政內容,比如可以給學生拓展介紹《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5],引導學生了解和保護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作為水產專業的大學生,更應該認真了解和自己專業相關的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資源的現狀及保護情況,樹立起堅定的職業理想。
又比如在介紹種群生態學部分,提到生物多樣性這個名詞的時候,任課教師應該對其進行全方位的解讀,生物多樣性使整個地球充滿生機,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拓展介紹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等內容[6],讓學生清楚目前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式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等,同時也讓學生真正地意識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深遠意義,引導學生在今后自覺樹立并能真正地踐行環境保護的理念。
在介紹養殖水體富營養化的時候,通過給學生展示一些海洋赤潮暴發時候觸目驚心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并認識到赤潮的危害,也了解到引起赤潮頻發的原因就是海水的富營養化,而引起海水富營養化又是因為近岸海水養殖的迅速發展和養殖規模的盲目擴張導致的營養物質的形成和積累超過了海水自身的自凈能力。赤潮的暴發不僅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嚴重威脅到海洋生物的生存,而我們人類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為赤潮生物的大量毒素進入海洋生物體內后,人類食用這些海洋生物后,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不可估量。通過一系列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中再次深刻意識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堅定地樹立起生態文明的發展觀念。
3.2 課程設計的思考與探索
同時在課堂中布置一些問題讓學生課后去查閱資料。然后在課堂中空出一定時間來進行討論,比如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些什么。引導學生們去了解和認識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因素,同時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做到的一些切實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舉措。又比如解決水體富營養化的措施有哪些。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課堂討論了解到各種防治水體富營養化的措施。又比如在課堂中討論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海洋的作用有哪些。讓學生了解到紅樹林生態系統在凈化海水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就是在真正地踐行生態文明觀。
任課教師還可以根據當前國際水生態環境問題和學生家鄉的水環境污染問題等,對學生進行多維度的生態文明教育。比如可以讓學生利用假期和周末的時間去實地調查一些污染水體的形成原因,污染源的來源,讓學生規劃出治理污染的可行方法。通過思政教育教學從知識導向向價值導向轉移,使學生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學生堅定專業信心,樹立愛崗敬業、胸懷天下的職業理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董雙林.高效低碳: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必由之路[J].水產學報,2011,35(10):1595-1600.
[3]董雙林,董云偉,黃六一,等.邁向遠海的中國水產養殖:機遇、挑戰和發展策略[J].水產學報,2023,47(3):3-13.
[4]張要軍,劉文娟,夏雯雯.高校生態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應用思考[J].高教學刊,2022,8(1):189-192.
[5]楊紅,錢培剛,程麗芳,等.高校專業課教師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9,6(86):304-305.
[6]王艷紅,伊力塔,曾燕如.《生態學》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高教學刊,2020(9):170-172.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ecology of aquaculture waters”
——Take the aquaculture waters ecology course of the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of Gui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ANG Li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majors and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is an innovative practi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purpose i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an not only impar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guide them to cultivate lofty ideals and beliefs, set up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become high-quality comprehensive talents needed by society. Aquaculture water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fe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quatic Sciences,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It is also a branch discipline of ecology, and is highly practical and applicable. The course content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patriotic spirit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which can be us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aquaculture waters ecology course, and probes into the mi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aquaculture waters ecology cours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ecology of aquaculture wate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xploration
基金項目:教育部“動物科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項目(項目編號:〔2021〕06號)”;2020年農業農村部“瀾滄江—湄公河熱帶種養殖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項目(編號:12200114)”。
作者簡介:唐黎(1981- ),女,重慶潼南人,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動物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E-mail:tang_xiao_x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