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倡學生自主或合作探究式學習,并據此提出了任務群的概念,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設置任務群,驅動學生學習。在這一背景下,在學科教學實踐中構建高質量的學習任務群成為教師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從“創設趣味情境,提高學習動力;立足語言能力,開展多樣活動;轉變評價方法,促進學生反思”三個方面展開探究,旨在更好地構建高質量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做好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
作者簡介:楊曉松(1979—),男,福建省上杭縣溪口中心小學。
依據新課標的描述,“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要求學生感受文學語言的形象和獨特魅力,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也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嘗試創作文學作品[1]。在這樣新的教學理念下,過去以教師講解為主要方式的教學模式明顯無法滿足教學要求。這就需要教師積極結合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從教學和評價等方面創新教學方法,更好地滿足新課標的要求,推動學生靈活、高效地學習語文知識,進而達到語文核心素養形成與發展的目的。
一、創設趣味情境,提高學習動力
如今的教學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這也對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任務為載體的學習任務群中,情境的創設成為影響整體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通過創設合適的情境,教師不僅能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探究,還能在任務開始之前就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于提高學習任務群的整體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2]。
(一)結合信息技術,創設趣味情境
信息化手段有著其獨特的教育優勢。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結合信息技術,引入與所閱讀文章相關的影視素材,為學生創設趣味的情境。
例如,在教學《景陽岡》一課時,教師可以整合《林沖風雪山神廟》《智取生辰綱》等其他《水滸傳》中的篇目,引導學生一同閱讀。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播放電視劇《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視頻片段,通過精彩的動作戲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視頻播放完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看了這個視頻,想必大家都對武松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那么,誰能說一說自己心目中的武松是什么樣的呢?”在學生發表完自己的觀點后,教師可繼續引導:“在《水滸傳》中,你還知道誰呢?讓我們閱讀下面三篇文章,一起來認識一下吧。”這樣,教師結合信息技術創設了趣味的情境,在后續的任務解決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更高。
(二)落實學科融合,拓展相關知識
學科融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語文教材中很多單元主題本就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有著一定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綜合教學,為學生拓展相關知識。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閱讀群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不僅能讓所創設的情境更加有趣,還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寫作的背景,了解文章中的專有名詞和概念,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完成后續的任務。
例如,在《七律·長征》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菩薩蠻·大柏地》《憶素峨·婁山關》兩首同作者的詩歌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在鑒賞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理解詩歌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提升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識。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引入與長征相關的歷史素材,組織學生開展“重走長征路”的活動。如教師可以通過地圖展現長征的路線,詢問學生:“從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長征的路線是如此曲折,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路線呢?”通過思考,學生了解到長征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圍追堵截中走出來的。結合地圖,教師可以繼續提問:“那么你們知道,在長征過程中,紅軍都經過哪些主要戰役嗎?”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可以四渡赤水戰役為例,引入相關的圖文資料,為學生布置“沙盤推演”的任務,讓學生進行形勢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了解到紅軍與國民黨軍巨大的人數差異(3萬比40萬),以小見大,體會整個長征過程的艱苦。這樣,通過相關歷史素材的引入,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體會詩歌中所表達出的感情。
二、立足語言能力,開展多樣活動
在以核心素養為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新課標要求教師整合聽說讀寫,引導學生應用多種方法學習作品[3]。具體到“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中,教師需要設計多種類型的任務,開展多種類型的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一)重視朗誦活動,輔助審美感知
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是教師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語文學習中,通過朗讀、誦讀、默讀等不同的閱讀方法,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從而提高表達效果。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合適形式的朗誦活動,有效輔助學生感知文學作品中的美。
例如,在《馬詩》《石灰吟》《竹石》這三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朗誦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首先,教師可以播放古詩朗誦的視頻,向學生布置結合詩歌的意思進行斷句的任務。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詩歌朗誦活動,在課上帶領學生齊讀。最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選擇合適的配樂,配以合適的動作錄制自己朗誦的視頻,并要求學生借助課后服務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成果。這樣,通過完成一系列與朗誦相關的任務,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詩歌中的節奏美與情感美,有效培養審美創造能力。
(二)組織小組合作,重視學生交流
“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倡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等多項活動中培養自身能力,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組建學習共同體,讓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共同解決更加復雜的問題,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培養口語能力的場所,對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審美感知以及創造能力也有著重要的意義[4]。這就需要教師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中做好學生小組的組織工作,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
例如,在每個學期開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各個學科的水平,以同組異質的原則劃分學生小組。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則可以“獨思—交流—共享”的方法組織小組活動,讓學生合理控制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的時間。例如,在以“革命先烈”為主題、以《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文章為主要內容的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制作人物簡歷”“分析寫作方法”等任務,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獨立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任務,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探討。由于課前教師以同組異質的原則劃分了學生小組,因此,同一個小組中的學生能力存在互補性,這能幫助他們解決更多的問題。例如,在“制作人物簡歷”這一任務中,有的不擅長美術學科的學生不了解如何繪制人物畫像,就可以詢問同小組內擅長美術的學生,從而順利完成任務。在學生小組探究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小組選出代表,分享自己的成果。這樣,通過合理的組織方式,教師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創造、語言能力等素養。
(三)開展創意寫作,落實以讀促寫
“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要求學生成為有創意的表達者。在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還要促進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讀促寫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能有效降低閱讀活動的難度,對于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有著積極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開展創意寫作,積極落實以讀促寫。
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阿長與〈山海經〉》這一同樣收錄于《朝花夕拾》的文章,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在學生完成“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故事脈絡”等閱讀任務之后,教師則可以布置創意寫作任務,詢問學生:“你認為在未來,閏土和魯迅之間又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請根據你的想象展開續寫。”在續寫活動中,為了提高寫作的趣味性,使學生寫出的故事更具創意,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接龍的形式進行續寫。在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可以展現魯迅《故鄉》這一作品中對中年閏土的描寫,讓學生了解作者筆下故事的后續發展。這樣,教師引導學生及時結合閱讀過程中學習的知識,完成創意寫作活動,有效落實了以讀促寫的理念。
三、轉變評價方法,促進學生反思
新課標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中,新課標也指出評價應當圍繞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性表現進行[5]。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要重視并充分發揮評價的促教與促學作用。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任務,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向反思,有效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理念。
(一)立足學生學段,確定合適指標
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以核心素養為框架引入多樣化的指標成為教師構建高質量評價活動的重要方法。“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在不同的學段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需要學生在任務中有不同的表現。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學段制訂合適的評價指標,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從而更好地改進閱讀和寫作的方法。
例如,在《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蜀相》《赤壁詩》等詩歌進行群文閱讀活動,并布置“繪制人物畫像”“探究形象差異”等任務,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而在評價環節,教師可以結合新課標中第三、四學段的要求制訂評價指標,重視考查學生對語言、形象、情感、主題的領悟程度,關注學生研討、交流及創意表達的水平。在評價量表中,教師可以設計具體目標。如在思維能力方面,學生能否充分了解諸葛亮、魯肅等人物形象,高質量制作人物簡歷;在語言能力方面,學生能否了解《三國演義》語言表達的特點等。這樣,通過結合學段設計合適的評價指標,教師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向和標準進行反思,進一步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教學活動,豐富評價主體
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教師不僅需要根據教學的目標制訂評價的指標,也需要豐富評價的主體,讓評價更加全面、多元化。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活動,合理引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等評價形式,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全面認識自己的學習活動,通過高質量的反思更好地培養自身的能力和素養。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閱讀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向學生發放評價量表,對學生學習過程展開評價。在這一量表中,教師劃定學生自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價三個部分。在課后作業中,基于文化自信素養的培養,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收集并閱讀與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古詩”的家庭作業。針對這一作業的完成狀況,教師可以在量表中劃定學生自評和家長評價兩個部分。這樣,通過多樣化的評價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全面認識了自己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更好地對自己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中的表現進行反思。
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構建高質量的學習任務群勢在必行。具體到“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學段特點,選擇合適的主題,也需要積極結合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任務布置和評價的方法,更好地發揮“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顏琳.課程思政視域下“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實施[J].中小學班主任,2022(24):12-14.
[2]沈銀雪.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的任務群情境創設:以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2(34):78-80.
[3]李慧,付建勇.“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實施方略[J].四川教育,2022(20):47-48.
[4]徐承蕓.“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在統編語文教科書使用中的實踐與思考[J].江西教育,2022(31):21-24.
[5]黃國才,劉冰.文學閱讀:引導學生探索“有創意地表達”: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我們家的男子漢》教學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1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