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陶瓷向現代陶藝的轉變,這一轉變主要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的沖擊與影響,盡管起步較晚,但也完成了從傳統工藝門類向現代藝術的轉型。現代陶藝一經走上獨立的造型藝術道路,便給了創作者很大的創作自由與空間。在經過陶瓷本身的“泥—火—釉”材料的各種探索后,創作者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綜合材料”領域,這大大拓寬了現代陶藝的表現空間,給予了創作者無限的創作可能,且這一結合與碰撞在未來會持續迸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關鍵詞]現代陶藝;陶藝創作;綜合材料;拓展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1-0016-04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司元啟.現代陶藝創作中綜合材料的拓展研究[J].天工,2024(11):16-19.
一 、從傳統陶瓷向現代陶藝的轉變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的陶瓷古國,具有悠久的陶瓷創造、生產歷史。從原始社會的彩陶開始,歷經各個歷史時期,創造出成千上萬件熠熠生輝的陶瓷作品,并且在古代陶瓷工匠的不斷探索下,陶瓷制作工藝不斷發展、精益求精,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當時那個時代的典型器形與精湛工藝。傳統陶瓷作品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器物造型的可感知性。傳統的陶瓷創作過程,更多的是陶瓷工匠們從豐富的自然環境中獲得關于器物的基本形態,并從以往的經驗出發,經過藝術化的處理,依托特定的材料,構成作品的具體形態,反映了陶藝工匠對世界的認識。使陶藝工匠個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方式、審美趣味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與發揮。依據人們的審美習慣來看,這種按部就班,從實用到欣賞、從形體到紋樣的路徑,既符合大眾審美,又凸顯了工匠精神,是一種較為穩固的、傳統的欣賞模式。自唐宋起,個體創造轉化為適應群體需要而進行生產的時候,創作者個人的審美特征也會逐漸消失。曾經古老的陶藝生產大國,同樣也面臨如何走出單一模式,與世界相融合、對話的軌道。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的發展,促使人類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和提升。受到西方現代科技、文化、藝術等領域的沖擊,現代陶藝以自己的結構形式和表現內容,對傳統陶藝的古老概念造成了沖擊。新的表現形式、新的觀念和新的理論,首先從廣東石灣開始,繼而傳播到全國各地,有關現代陶藝的審美本質、思維方式和表現特點等的探索就此展開。
20世紀70年代之前,我國一直把陶瓷分為實用陶瓷和陳設陶瓷兩大類。隨著外來文化的引進,20世紀70年代后,“陶藝”概念才被中國的陶瓷藝師逐漸接受。整何謂“現代陶藝”?20世紀80年代末,劍谷先生就給出了較為準確的表述:現代陶藝是指其作品體現了現代人的審美理念,并具有現代科技成就的影響。同時,也產生了忽略其用途、功能等特性,純粹從立體造型的角度出發,以表現作者內心情感和對外部世界感受的純藝術形式。這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態,也適時成為現代藝術的一部分。劍谷先生對現代陶藝的展望中,有一點值得思考,即我國現代陶藝的發展正面臨一個問題,即人們從根本上沒有認識、理解現代陶藝的意義與價值,以陶瓷論陶瓷,還是把它歸入工藝美術的狹小范圍內,并沒有把它當作一種文化,或一門造型藝術來加以倡導,片面地追求工藝制作水準,而忽視其在制作過程中的觀念更新問題。
國內對“現代陶藝”的討論大約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主要的議題一是梳理國內現代陶藝出現的背景,二是從具體陶藝家所作的作品中總結現代陶藝所呈現的面貌,探索國內現代陶藝的發展方向。
二、現代陶藝的表現形態
現代陶藝的表現形態很難用一種具體的概念將其表述出來。
首先,“現代陶藝”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可從多個側面進行解讀,這樣就表現出了作品含義的豐富性。社會本身是復雜多變的,所以現代陶藝似乎可以和現代生活一樣多層級、多維度地呈現。這也是現代陶藝獨具特色的地方,其造成了作品含義的模糊化,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感受。現代陶藝一經走上獨立的造型藝術道路,便給了現代陶藝師很大的創作自由與空間。一件陶藝作品,藝術家常常會同時呈現出“細膩”與“粗獷”兩種完全不同的質感;或者在完成一件器物后,打破這種“完整性”,追求一種殘缺美。作品不再以“美”為終極標準,而是依照創作者的主觀意愿去設計。現代陶藝作品很少有雷同的作品,其本質在于每一件作品背后是不同藝術創作者的創作理念。現代陶藝是一種特殊的視覺藝術,是可觸摸的藝術,陶藝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視覺效果。馬高驤曾說:“陶藝家所調動的手段,在某些方面會更自由或更帶有隨意性,使之保持一種質樸的自然情趣。有時還特意保持手工及高溫下所產生的自然形變和釉變。逆現代工業產品標準化觀念而成為陶藝家獲得自然與質樸作品的重要通道。”
其次,現代陶藝試圖構建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從而與傳統陶瓷工藝之間區隔開來。盡管創作者主要利用傳統的材料和技術,但現代陶藝恰恰是在全新的創作理念支持下,以觀念為主導,創造出具有獨特美學價值的作品。這一點,可以從更寬泛的現代工藝領域進行考量。例如,美國藝術家莉亞·庫克的作品《半透明》,其創作材料是一些纖維織物,她不斷地對織物進行拉扯、推皺、弄平的動作,試圖讓織物纖維表面呈現出波紋的光澤效果。藝術家充分利用纖維的光澤現象產生的錯覺,但作品材料呈現的效果似乎與《半透明》這個題目沒有必然聯系,創作者可以擺脫材料、技術對作品主題的束縛,進行個性化展示。曾有一位收藏家想請美國的活動雕塑藝術家柯爾達用金子制作一件活動雕塑品,柯爾達對收藏家說:“可以,但我要把它漆成黑色。”這句話很形象地反映了現代工藝家對材料的認識,并不是材料本身有價值,甚至金銀寶石也不尊貴,而是作品本身是否具有藝術價值。美國藝術家沃爾考斯利用傳統技法做完一個巨大的陶土花瓶后,又用破壞的手段將花瓶瓶身打洞、撕裂,作品才宣告完成。這正是藝術家創作理念的一種體現,與古老的工藝制作技藝刻意拉開距離。
由此,我們看到現代工藝師對材料的使用是自由而廣泛的。人類社會似乎像是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種材料“塑造”起來的,如金屬、纖維、木材、塑料、玻璃等材料,又可以細分成更小的材料,這些被忽略的普通材質,在藝術家手中卻可以變換出充滿視覺美感的藝術作品。楊悅浦說:“通過傳統工藝廣泛拓寬視覺語匯的努力,正是現代工藝創作意識的一種體現。”他認為,比起傳統的藝術創作,利用現代工藝創造出的工藝品,更能激發人們的審美情趣,因為工藝是離生活最近的一種藝術類型,所以現代人的生活也就離不開現代工藝。現代工藝對材料的跨界使用,其意義在于觀者在作品中被激起的審美意識,進而引發創作沖動,甚至在啟發之下也會利用身邊隨處可得的材料嘗試藝術創作。盡管他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美術基本功訓練,但運用材料的能力,可能并不比專業美術家弱。
三、綜合材料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運用
早在2005年,劉愛武、趙立剛就探討了關于現代陶藝創作中材料的表現問題或“材料意識”。他們指出,在現代陶藝創作中,材料意識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材料意識”本質上是創作主體對所用材料的一種重視,這種重視包括材料與創作內容、審美特性、文化與社會內涵以及與工具、工藝、技法、技術等問題的思索和探究。”作為現代藝術的一個分支,現代陶藝勢必要體現這一范疇中的特征,或成為現代藝術的一種表征。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對材料的高度關注和廣泛應用,通過材料來揭示人與周遭環境的關系。所以,材料意識是作者對材料的一種直覺,創作者對材料越敏感,藝術家的創作力就越精湛。
但這里所指的“材料”僅僅是陶藝的三大元素——泥、火、釉。筆者認為,陶瓷材料相較于其他材料,如金屬、塑料、纖維、紙材等具有更豐富的內涵,令人著迷之處就在于其多變的特性。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各個瓷器產區所用泥料各不相同。而釉料的豐富更是因地而大異其趣,且燒制過程中對爐溫的把控各有千秋,使釉料的色澤千變萬化,絕無雷同。同時現代窯爐設備的電窯、氣窯,以及傳統的柴燒、煤燒等不同的燒成設備,燒制出的瓷器也呈現出獨特的審美趣味。
關于其他材質領域的材料與陶瓷材料相結合的論文是朱開佩200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這說明在2005年前后已有陶藝作品在嘗試這樣的結合。“綜合材料”這一概念在現代藝術領域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美國家一些當代藝術家就已經廣泛運用綜合材料來創作藝術作品。而在現代陶藝創作中,陶藝家對材質的選擇已不局限于陶瓷材料,而是拓寬到其他材質領域,這一現象也從另一個層面充分說明,現代陶藝是現代藝術分支的身份。
在中國傳統的陶瓷燒制過程中,為了避免器物燒制過程中發生變形,創作者往往對瓷器的底部不做任何造型的創新,千篇一律為平底。但現代陶藝師利用異質材料就能打破這種創作上的單調。如澳大利亞陶藝家泰勒有一件現代陶藝作品就是一個倒置的錐形器物,為了使作品具有穩定性,他采用的辦法是將錐形的底部嵌入一塊木頭中,這不僅使作品本身很穩固,且在視覺上有一種全新的體驗。或許這些藝術家都感受到了木頭這種天然材質所具有的粗糲質感和天然形成的紋路是無法復刻的肌理效果,以及本身渾厚的色彩,都可以和瓷泥的細膩、光澤、淡雅之間形成互補對應關系。木材是容易雕琢的材質,這樣藝術家就可以將木材雕刻成各種造型,以構建與瓷的結合方式,形成獨具特色的美感。
還有的藝術家的現代陶藝作品是將異質材料與陶泥相融合。如陸斌的作品《陶木、陶鐵系列》,將木塊或鐵塊嵌入厚實的土塊中,使陶與木之間形成統一整體,讓觀眾既感覺到陶對木的束縛,又感覺到木對陶體積和分量的加強,這種肌理與質感的對比充分加強了陶與木之間的契合與互動關系。再如呂品昌的作品《混沌的失卻》,將金屬嵌入粗陶的作品中來暗示人類的空間不過是生態平衡,危機四起的異化囚籠。作品中金屬點的光澤質感突出了這一主題的表達。以上作品基本都是木質與瓷的結合,創作方向都有相似性,卻沒有哪兩件作品是完全一樣的,作品的表現空間被大大擴展了,這或許就是現代陶藝一經產生,就吸引眾多藝術家躍躍欲試、沉迷其中的原因吧。
在現代藝術中,除作品本身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多元呈現外,很多現代藝術家還將環境與空間也納入作品中,視為作品的延伸。如博伊斯和阿布拉莫維奇的系列行為藝術作品,都是將環境與空間納入作品的最好詮釋。現代陶藝作為現代藝術的一種獨特表現類型,藝術家必然受到各種現代藝術觀念的影響,重視環境和空間自然也是現代陶藝創作者不可忽視的一種表現形式。日本陶藝家川瀨忍和板橋廣美都曾嘗試將陶藝形象元素用細鐵絲懸掛或串聯起來,視覺上形成一種連綿不斷的連貫性,這種單一造型的重復組合,就是充分利用了環境與空間的連接關系,給觀者制造出一種情境空間。
四、綜合材料對現代陶藝創作的拓展
從2006年至2011年間,大約有8篇文章是在討論“綜合材料”在現代陶藝中的運用。所謂“綜合材料”是指在陶藝創作時,將各種不同于陶瓷材質的其他材料運用于陶藝作品中,并通過材料之間的不同屬性與質地所形成的對比、協調、包容的關系來傳達作品表現出的思想和內涵。綜合材料的運用可以打破陶藝只局限于泥和釉等單一材料的格局,拓寬現代陶藝的表現領域,同時也為陶藝家情感的表達開辟了一片新的材料天地。
這一階段的相關研究文章總體上已經對綜合材料運用于現代陶藝的創作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一方面因為從事現代陶藝創作的藝術家數量以及他們的作品數量都在急劇增加,給了研究者數量可觀的研究對象。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現代陶藝作品盡管數量呈上升趨勢,但總體上可以劃分出幾個大的類型,即能夠讓研究者從宏觀上把握現代陶藝作品的美學特征。如劉芳與雍幼青認為現代藝術的表現之所以呈現出多元化,是借助于對豐富的綜合材料的使用。而藝術家又借助豐富的材料來表達個性與精神世界,材料在現代藝術觀念的轉變中激發了陶藝語言的無限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作者將現代陶藝運用綜合材料的形式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異質材料依附于陶瓷材料,即兩者可以融合在一起。第二類是將異質材料鑲嵌在泥料中,如前述陸斌、呂品昌的作品。第三類是異質材料作為配件起到裝飾作用。第四類是異質材料作為環境的烘托。在現代藝術中,環境往往是作品的延伸,現代陶藝對這一表現形態的運用,可以說是一種最好的詮釋。現代陶藝給了陶藝家充分的創作自由,可以自由地表達個人情感,促使藝術家向內挖掘自己的精神世界,現代陶藝創作是一種純粹自由狀態的個人藝術行為。
吳筱榮從現代雕塑與現代陶藝關系的角度切入,指出陶瓷藝術與現代雕塑藝術二者形式相仿、語言相近,因此陶瓷藝術的發展會借鑒雕塑藝術的形式,多途徑持續發展。雕塑制作是使用綜合材料最多的一種。早在2003年,廣西藝術學院何鎮海老師的作品《柱木·陶結構系列》便是異材質與陶泥的結合創作,也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材料在創作中如何應用的問題。一件完美的陶藝作品,要具備完整、簡潔的藝術語言。綜合材料與陶瓷的結合,在色彩與造型上,巧妙地體現“異材”存在的價值。一位擁有豐富創作經驗的陶藝家是不會忽略對材料特性的把握的。例如日本陶藝家八木一夫用黑陶制成四方形,再割出兩道槽,將兩根大小相似的鋼筋放入其中,形成一種內力與向上的強烈對抗,鋼筋與黑陶體積與分量的加強,把硬與硬的對抗美轉化為一種審美思維,使作品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產生了一種懾人的美感,拓寬了作品的思想內涵。
2008年,占中華在其文章《綜合材料在現代陶瓷中的運用》中提道,中國的現代陶藝依托各類藝術院校教學,得以長足發展。一方面藝術院校具備理想的創作環境;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都能夠大膽創新,不斷嘗試各種新材料和新技術;更重要的是,藝術院校之間有良性的互動與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創新思維。也就是在2008年左右,現代陶藝創作在國內的發展也相應地促進了專業教學的改進和現代陶藝理論的研究開展。
日本民藝學家柳宗悅在他的《工藝文化》一書中說:“材料是其天籟,其中濃縮了許多人工智慧難以預料的神秘因素。要是能得到適當的材料,便接受了自然的恩澤……工藝的使命是有效地利用材料的神秘因素,優秀的作者往往能夠發揮材料的作用,材料在技藝的發掘下能夠充分顯露出自然之美,工藝是材料與技藝的結合。”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材料—創作者—作品”三者關系最好的詮釋。現代藝術中的各種流派,如抽象表現主義、波普風格、裝置藝術等,都為現代陶藝的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與創作靈感。陶藝家對綜合材料在現代陶藝中運用的進一步認識,有助于現代陶藝內涵的豐富和鑒賞視覺的拓展。
2014年,李鴻韋經過反復探索,完成了將不銹鋼等具有現代工業屬性的材料與陶瓷材料的結合,從而使其藝術創作從以形體造型為核心的傳統雕塑藝術,轉向為具有一定場域特性的裝置空間藝術。在《平衡的寓言》中,陶瓷和不銹鋼兩種材料仍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似圓似方的塊體疊摞,所傳遞出的方圓相容的平衡關系,則映射出藝術家新的探索之路。再比如,陳正勛和Matthew Courtney的陶與木的組合構成,就是吸收了立體主義的觀念。易英先生說:“就像抽象藝術家對形式的獨特敏感性一樣,陶藝家還把陶的物理特性轉換為一種形式語言,豐富了純形式的表現力。”
打破傳統陶瓷材質的單一性,探索綜合材質與現代陶藝結合表現的諸多可能性,為現代陶藝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和對現代陶藝思想內涵的開拓起到了引導作用,使陶藝作品更加多元化,打破了其局限性。如作品使用不同的材料,將現代工業屬性的材料(金屬)和天然材料(木頭)與陶瓷材料相結合,以工藝拼接的方式再次組合,經過重組、拼接、鑲嵌,構建出新的整體,從而使其藝術創作從以形體造型為核心的傳統雕塑藝術轉向具有一定場域特性的裝置空間藝術,打破了傳統陶瓷的形態和功能,陶瓷本身的特性與金屬、木材的表面質感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按照陶瓷不規則的外形鑲嵌、粘接,使兩種不同的材料完美結合,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視覺層次,也進一步打破了雕塑靜態沉默的本質。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在現代陶藝創作中對綜合材料的運用,盡管起步較晚,且早期作品對西方現代陶藝家的作品模仿痕跡較重,但一經轉換為現代藝術的一種獨立類型,其作品便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層出不窮。各種新思想、新材質、新工藝對現代陶藝的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引導與促進作用。不僅給陶藝家的創作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給理論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對象。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對未來綜合材料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拓展有良好的促進與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黃美堯.現代陶藝初探[J].陶瓷研究,1988(2):2-11.
[2]劍谷.泥身火魂別有天地:面對我國現代陶藝的現狀與未來[J].新美術,1989(2):16-18.
[3]馬高驤.東西方現代陶藝漫談:指導外國來華研究生、留學生有感[J].陶瓷研究,1989(3):2-5.
[4]楊悅浦.日本現代工藝之窺見[J].裝飾,1990(3):14-16.
[5]劉愛武,趙立剛.論陶藝創作的材料意識[J].臺州學院學報,2005(2):20-23.
[6]朱開佩.試論綜合材質在現代陶藝中的運用[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5(1):96-98.
[7]劉芳,雍幼青.綜合材料在現代陶藝中的運用[J].中國陶瓷,2006(6):51-53.
[8]吳筱榮.綜合材料介入陶藝創作[J].中國陶瓷,2006(9):71-72,77.
[9]解強,程幸.綜合材料在現代陶瓷中的運用[J].中國陶瓷,2006(9):54-55,46.
[10]占中華.綜合材料在現代陶藝中的應用[J].景德鎮陶瓷,2008(1):10-11.
[11]周誠.論綜合材料在現代陶藝中的運用[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學院,2008.
[12]易英.走向純藝術之路的當代陶藝[J].美術研究,1999(5):10-11.